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种实践的对话教学,由于对话主体之间的思想、情感处于变化之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预设对话教学实施方案,而且还应随时做出各种教学调整以维持对话教学的持续进行。虽然策略是预设的、动态的,然而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根据一定的规律去追寻对话教学的实践策略,那么,小学数学老师就可以使我们的数学对话教学达到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对话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对话教学实施方式
1、师生对话
在对话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创造尊重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在对话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的教学地位和教学姿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并以感情为切入点,利用情感上的契合搭建数学课堂沟通平台,进而为师生间的沟通和对话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生生对话
为了发挥出对话教学的作用和效果,在进行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交流对话活动,利用生生间的沟通和对话,刺激学生思维活跃性,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思维逻辑范围,将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学生的观点进行融合,进而对问题得到新的理解,促进小学数学课堂对话教学中对话场的形成与构建。
3、师本对话
师本对话属于单向对话,主要是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和研究,不断挖掘教材中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框架,发挥出教材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同时,在与课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保证教学内容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提高教学内容质量和结构安排合理性,进而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4、生本对话
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要了解和掌握课本内容,在课堂教学前要进行预习,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为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和各项学习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要采用有效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使得学生可以与课本内容进行深入对话,深入到课本深层知识中,进而实现学生的自我优化和自我发展。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对话教学实施策略
1、创设对话情境的策略
在日常生活中,情境是人们上演的各种生活场面的环境;在对话教学中,情境则是引导学生进入对话状态的前奏。因而,我们的数学课实施有效的对话教学,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创设一个良好的对话情境,把学生带入到对话之中。复习导入是数学课中教师最常用最简单的导入方式,没有过多的情境创设,本文这里将不再论述。
在小学数学对话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事物之间的矛盾创设对话情境,这样能够更有效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意识,激发学生对话的需要。因为人的需要不是自动生成的,而总是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产生的。故教师在对话情境的创设时可考虑将矛盾作为刺激因素以调动学生的对话积极性。
2、引起探究意愿的策略
在对话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探究意愿而引发的对话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积极且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是引起学生探究意愿最好的方法。要使对话教学富有成效,提问时关键,教师要学会提问还要教会学生提问。
小学数学对话教学中,提问是学生参与对话的最为直接的方式,它反映了学生对话题的独立思考和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提问,也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引导性的问题,设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质疑,探究有价值的问题。对话与问题密不可分,对话的基本结构就是“问题――回答”。当然对话不是简单的问答式,而是围绕问题所进行的思考和质疑。
这一教学环节,教师通过提问―设疑―猜想―验证―再设疑的步骤,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朝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努力探索、逐步推理,既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更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3、引起兴趣意愿的策略
兴趣是人们力图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往往对感兴趣的事物表现出积极而自觉自愿的行为。对话需要对话各方的积极响应,如果失去对对话主题的兴趣,对话便会中断或失去的意义。因此,对话教学的进行需要兴趣的参与。
兴趣以需要为基础,引起学生对话兴趣的策略就要以满足学生的认识需要和情感需要为前提。第一,满足学生的认识需要以激发对话的兴趣。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充满了认识的过程。教师的基本目标是要满足学生的认识需要,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学生认识需要方面,知识的获取是第一位的。知识是教学的基本,但知识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获取相应的学科知识,而是解决通过知识培养能力的问题。新课程改革提出课程的三维目标并不是分离的,是相互联系的。对话教学中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增进学生的理解力,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学生自然产生兴趣。第二,通过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以满足对话的兴趣。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具有较高的感受性,因此当课堂成为学生感受情感、释放情感的地方,会高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生成对话主题的策略
對话主题是对话各方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实现对话目标的基础。对话主题有预设和生成两种方法。预设和生成是对立的,预设的话题是教师在教学之前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特点预先设计好的话题。但是,实际的教学环境具有不确定性,教学的进程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展开,教学的随机性要求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生成的对话主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下产生的。在我国叶澜教授最早明确提出生成性的教学思想。她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就是生成。如果教师善于抓住某个关键话语去生成一个有助于更好达成教学目标的话题,那么这样的教师就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教师。预设目标是基础,生成性目标则是深化和突破,二者的有机结合能更加充分的体现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对话主题生成方式来看,生成对话主题的策略主要是引导性生成的策略。主要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情境的变化,有意识地诱导学生关注一个新的话题。新话题的生成是超越旧话题但并不背离教学目标的话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小心翼翼地设置“陷阱”,让学生自己“跳”?M去,否则学生可能猜测教师的用意而不能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5、引导对话展开的策略
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有效展开,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鼓励、支持的策略引导对话的展开。
在学习中,小学生往往由于缺乏生活经验或知识存储不足而出现各种不准确的认知。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在知识建构中发生误差时,教师的处理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不能以一种权威或评判者的身份处理学生的失误,最好的方法是采取鼓励与支持的策略以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认知状况,重新建构经验。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很好的运用了知识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在利用原有知识描述位置时,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在此遇到了瓶颈,迫切需要运用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师耐心的引导下,学生在不断的争辩中得出新方法,使学生重新建构自我知识体系,从而对这一问题有了透彻的理解和深刻的印象。
6、结束对话活动的策略
对话教学的结束在于由对话经验本身激发新的对话。对话本身应该是一种有自我生长的内在机制,它指向更富有启发性的对话。因此,小学数学课堂对话教学是师生在差异性的基础上,通过分享、创生新意的过程,对话各方在经验共享中相互影响和相互造就。这也表示,教学过程是建构的过程,不是简单机械复制。小学数学对话活动的结束可以采取一种意犹未尽或期待式的结束策略,即在结束时能够让学生向往下一次的开始。那么对话教学的有效性必将被放大。
关键词:小学数学;对话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对话教学实施方式
1、师生对话
在对话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创造尊重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在对话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的教学地位和教学姿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并以感情为切入点,利用情感上的契合搭建数学课堂沟通平台,进而为师生间的沟通和对话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生生对话
为了发挥出对话教学的作用和效果,在进行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交流对话活动,利用生生间的沟通和对话,刺激学生思维活跃性,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思维逻辑范围,将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学生的观点进行融合,进而对问题得到新的理解,促进小学数学课堂对话教学中对话场的形成与构建。
3、师本对话
师本对话属于单向对话,主要是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和研究,不断挖掘教材中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框架,发挥出教材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同时,在与课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保证教学内容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提高教学内容质量和结构安排合理性,进而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4、生本对话
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要了解和掌握课本内容,在课堂教学前要进行预习,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为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和各项学习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要采用有效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使得学生可以与课本内容进行深入对话,深入到课本深层知识中,进而实现学生的自我优化和自我发展。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对话教学实施策略
1、创设对话情境的策略
在日常生活中,情境是人们上演的各种生活场面的环境;在对话教学中,情境则是引导学生进入对话状态的前奏。因而,我们的数学课实施有效的对话教学,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创设一个良好的对话情境,把学生带入到对话之中。复习导入是数学课中教师最常用最简单的导入方式,没有过多的情境创设,本文这里将不再论述。
在小学数学对话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事物之间的矛盾创设对话情境,这样能够更有效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意识,激发学生对话的需要。因为人的需要不是自动生成的,而总是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产生的。故教师在对话情境的创设时可考虑将矛盾作为刺激因素以调动学生的对话积极性。
2、引起探究意愿的策略
在对话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探究意愿而引发的对话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积极且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是引起学生探究意愿最好的方法。要使对话教学富有成效,提问时关键,教师要学会提问还要教会学生提问。
小学数学对话教学中,提问是学生参与对话的最为直接的方式,它反映了学生对话题的独立思考和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提问,也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引导性的问题,设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质疑,探究有价值的问题。对话与问题密不可分,对话的基本结构就是“问题――回答”。当然对话不是简单的问答式,而是围绕问题所进行的思考和质疑。
这一教学环节,教师通过提问―设疑―猜想―验证―再设疑的步骤,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朝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努力探索、逐步推理,既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更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3、引起兴趣意愿的策略
兴趣是人们力图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往往对感兴趣的事物表现出积极而自觉自愿的行为。对话需要对话各方的积极响应,如果失去对对话主题的兴趣,对话便会中断或失去的意义。因此,对话教学的进行需要兴趣的参与。
兴趣以需要为基础,引起学生对话兴趣的策略就要以满足学生的认识需要和情感需要为前提。第一,满足学生的认识需要以激发对话的兴趣。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充满了认识的过程。教师的基本目标是要满足学生的认识需要,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学生认识需要方面,知识的获取是第一位的。知识是教学的基本,但知识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获取相应的学科知识,而是解决通过知识培养能力的问题。新课程改革提出课程的三维目标并不是分离的,是相互联系的。对话教学中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增进学生的理解力,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学生自然产生兴趣。第二,通过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以满足对话的兴趣。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具有较高的感受性,因此当课堂成为学生感受情感、释放情感的地方,会高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生成对话主题的策略
對话主题是对话各方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实现对话目标的基础。对话主题有预设和生成两种方法。预设和生成是对立的,预设的话题是教师在教学之前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特点预先设计好的话题。但是,实际的教学环境具有不确定性,教学的进程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展开,教学的随机性要求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生成的对话主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下产生的。在我国叶澜教授最早明确提出生成性的教学思想。她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就是生成。如果教师善于抓住某个关键话语去生成一个有助于更好达成教学目标的话题,那么这样的教师就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教师。预设目标是基础,生成性目标则是深化和突破,二者的有机结合能更加充分的体现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对话主题生成方式来看,生成对话主题的策略主要是引导性生成的策略。主要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情境的变化,有意识地诱导学生关注一个新的话题。新话题的生成是超越旧话题但并不背离教学目标的话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小心翼翼地设置“陷阱”,让学生自己“跳”?M去,否则学生可能猜测教师的用意而不能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5、引导对话展开的策略
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有效展开,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鼓励、支持的策略引导对话的展开。
在学习中,小学生往往由于缺乏生活经验或知识存储不足而出现各种不准确的认知。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在知识建构中发生误差时,教师的处理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不能以一种权威或评判者的身份处理学生的失误,最好的方法是采取鼓励与支持的策略以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认知状况,重新建构经验。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很好的运用了知识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在利用原有知识描述位置时,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在此遇到了瓶颈,迫切需要运用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师耐心的引导下,学生在不断的争辩中得出新方法,使学生重新建构自我知识体系,从而对这一问题有了透彻的理解和深刻的印象。
6、结束对话活动的策略
对话教学的结束在于由对话经验本身激发新的对话。对话本身应该是一种有自我生长的内在机制,它指向更富有启发性的对话。因此,小学数学课堂对话教学是师生在差异性的基础上,通过分享、创生新意的过程,对话各方在经验共享中相互影响和相互造就。这也表示,教学过程是建构的过程,不是简单机械复制。小学数学对话活动的结束可以采取一种意犹未尽或期待式的结束策略,即在结束时能够让学生向往下一次的开始。那么对话教学的有效性必将被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