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学习共同体”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作为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动态的人”,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基于此背景,对“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下营造“静”的氛围,点燃思维火花;借助“竞”的提问,推进思维进程;基于“变”的习题,拓展思维广度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21-0006-01
“学习共同体”能够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作为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动态的人”这一典型特征,不仅交还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能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好伙伴,架构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高效内化,促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多维深度的自主学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学习共同体”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1.营造“静”的氛围,点燃思维火花
学习共同体这一课堂模式所营造的氛围就是“静”,能够就此引发学生的认真倾听以及深度思考,具有三个典型特征,一是小组同伴之间可以展开交流,但是盡量不要影响周围其他的学生;二是在其中一名成员进行表达的过程中,如果存在疑惑或者拥有不同的见解,切不可打断对方;三是要在其他同学的基础上补充发言,这样,才能有效地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例如,在完成“分数的简单应用”的学习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根据所学自主创造一个分数,之后和同桌进行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生1:你创造的分数是什么?生2:1/3 。生1:这一分数具有怎样的含义呢?生2:老师奖励我三本书,我把它们分给我三个好朋友。生1(补充):应该是每个好朋友所拿的书是总书本数的1/3 。生2:那么,你创造的是什么分数呢?生1:3/5 ,妈妈一共买了5个苹果,爸爸、妈妈和我各吃一个,我们吃的苹果是苹果总数的3/5 。生2:我也可以这么说,如果盘子中有3个苹果,我吃掉其中一个,说明我吃了这盘苹果的 1/3。
以上案例中,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分享,不仅有利于促使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而且能够完善各自的表达,既能够实现对分数意义的深入理解,也能够意识到在表达多个物体时单位“1”所具有的分数意义。
2.借助“竞”的提问,推进思维进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如果具有明显的挑战性,既能够触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欲望,也能够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激情,这样学生的学习目标才具有明显的吸引力,才能有效地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以此推进学生的思维进程。
例如,在教学“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时,笔者先列出一组算式:①156-12+208,120×3÷15 ②16×4+8,110-13×5 ③218+50+28,80-36÷6 ④100-12×7,25×4×6。之后设计提问:第①组算式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使用怎样的计算顺序?这一题的回答对学生而言相对简单,之后可以设计更具挑战性的提问:在第③组算式中应当采用怎样的计算顺序?通过这一提问,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也能顺势引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促使学生共同体展开合作谈究,并自主提炼出运算法则。这样,充分利用了问题所具有的挑战性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架构学习共同体,展开自主交流、自主探讨,并自主完成对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还有助于树立学习自信。
3.基于“变”的习题,拓展思维广度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在完成基础题的教学之后,“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下需要遵循教学核心为学生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习题,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综合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
例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一课时,可以设计以下挑战题型:现有大小两个正方形,其周长分别是为28厘米和12厘米,如果将这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图形,其周长是多少厘米?通过对已知条件的梳理,学生们发现,其所拼成的图形既不是长方形,也不是正方形,而且没有标注每一条边的具体长度,所以以直接的方式并不能得出周长。此时笔者顺势引导学生和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所形成的图形和之前所学习过的图形是否存在联系。学生们经过探讨得出结论:如果将大正方形的一条边和小正方形的一条边重叠,所拼成图形的周长就是大小正方形各自剩余的三条边长以及那条没重叠部分的边之和。
总之,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必须要将课堂以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的交给学生,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展开多元思考,才能基于挑战不断回归文本、回归同伴,并就此促进深度思考,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蒋灵敏.小学低段数学课堂师生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探索[J].速读旬刊,2016(03)168
[2]朱君陶.基于学习共同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管理[J].考试周刊,2017(98):105-106
本文系丰泽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第二批)立项课题《践行学习共同体,构建学科新课堂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201909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21-0006-01
“学习共同体”能够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作为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动态的人”这一典型特征,不仅交还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能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好伙伴,架构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高效内化,促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多维深度的自主学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学习共同体”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1.营造“静”的氛围,点燃思维火花
学习共同体这一课堂模式所营造的氛围就是“静”,能够就此引发学生的认真倾听以及深度思考,具有三个典型特征,一是小组同伴之间可以展开交流,但是盡量不要影响周围其他的学生;二是在其中一名成员进行表达的过程中,如果存在疑惑或者拥有不同的见解,切不可打断对方;三是要在其他同学的基础上补充发言,这样,才能有效地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例如,在完成“分数的简单应用”的学习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根据所学自主创造一个分数,之后和同桌进行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生1:你创造的分数是什么?生2:1/3 。生1:这一分数具有怎样的含义呢?生2:老师奖励我三本书,我把它们分给我三个好朋友。生1(补充):应该是每个好朋友所拿的书是总书本数的1/3 。生2:那么,你创造的是什么分数呢?生1:3/5 ,妈妈一共买了5个苹果,爸爸、妈妈和我各吃一个,我们吃的苹果是苹果总数的3/5 。生2:我也可以这么说,如果盘子中有3个苹果,我吃掉其中一个,说明我吃了这盘苹果的 1/3。
以上案例中,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分享,不仅有利于促使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而且能够完善各自的表达,既能够实现对分数意义的深入理解,也能够意识到在表达多个物体时单位“1”所具有的分数意义。
2.借助“竞”的提问,推进思维进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如果具有明显的挑战性,既能够触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欲望,也能够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激情,这样学生的学习目标才具有明显的吸引力,才能有效地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以此推进学生的思维进程。
例如,在教学“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时,笔者先列出一组算式:①156-12+208,120×3÷15 ②16×4+8,110-13×5 ③218+50+28,80-36÷6 ④100-12×7,25×4×6。之后设计提问:第①组算式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使用怎样的计算顺序?这一题的回答对学生而言相对简单,之后可以设计更具挑战性的提问:在第③组算式中应当采用怎样的计算顺序?通过这一提问,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也能顺势引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促使学生共同体展开合作谈究,并自主提炼出运算法则。这样,充分利用了问题所具有的挑战性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架构学习共同体,展开自主交流、自主探讨,并自主完成对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还有助于树立学习自信。
3.基于“变”的习题,拓展思维广度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在完成基础题的教学之后,“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下需要遵循教学核心为学生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习题,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综合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
例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一课时,可以设计以下挑战题型:现有大小两个正方形,其周长分别是为28厘米和12厘米,如果将这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图形,其周长是多少厘米?通过对已知条件的梳理,学生们发现,其所拼成的图形既不是长方形,也不是正方形,而且没有标注每一条边的具体长度,所以以直接的方式并不能得出周长。此时笔者顺势引导学生和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所形成的图形和之前所学习过的图形是否存在联系。学生们经过探讨得出结论:如果将大正方形的一条边和小正方形的一条边重叠,所拼成图形的周长就是大小正方形各自剩余的三条边长以及那条没重叠部分的边之和。
总之,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必须要将课堂以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的交给学生,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展开多元思考,才能基于挑战不断回归文本、回归同伴,并就此促进深度思考,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蒋灵敏.小学低段数学课堂师生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探索[J].速读旬刊,2016(03)168
[2]朱君陶.基于学习共同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管理[J].考试周刊,2017(98):105-106
本文系丰泽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第二批)立项课题《践行学习共同体,构建学科新课堂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201909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