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丕尝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②这是把文章的撰写讲到极致的说法。
我们今天不这样说了。但无论怎样,“作文”,对学生来讲,也还是大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称,“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③这里说的“全面的语文素养”,就包含了作文素养在内。“语文素养”,应在高中获得、并适应于未来的种种需要,是毋庸置疑的。至于如何获得这样的素养,尤其是作文素养,则颇费思量。
作文教学,向为语文教学的“盲点”。阅读教学,尚有文本为依据,对话为纲领,感悟为根本,解读为标尺;作文教学,则历来只大而化之,各说各话,在“为何写”、“写什么”、“怎样写”的根本性问题上,从来都是模糊随意,毫无准绳。
也难说,即令是闻名世界的大作家,也是众说纷纭:“我从事写作,因为我不能做其他事情。”(德国·君特尔·格拉斯)“为什么写作的问题,我自己也搞不清楚。”(德国·恩斯特·荣格尔)“写作将使我的生命得以延续。至于其他考虑,均是次要的。”(荷兰·哈利·米利施)“我写作是为了活着,我写作是为了存在,我写作是因为我写作。”(葡萄牙·维吉利奥·弗雷拉)④……鲁迅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⑤这是大家言语,渗透着机智和智慧,传递出来的则是真正大家写作的情绪与睿智。
但就学生而言,作文只是“习作”,即学习写作,它须得引领、指导,甚至章法与章程。
这应该就是教师的工作。
荆州老师王世发,带领一群志同道合者,孜孜矻矻,“经过了独立钻研、精心设计、集体讨论、多次试教、集中赛课、反复修改”,而精炼为一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作文教案》(以下简称“作文教案”),专就作文从引领、指导、教学的角度,说出了他们自己的“心得或方法”,成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案例。
世发嘱我为他们的集子写几句话,权为“序言”。“九通”责编唐苗,送来文稿清样,我得以先睹为快。
按我读书的惯例,我翻读了“首篇”——《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怎样的人和事,可以“触动心灵”?它须是“心弦上永不消逝的风景”。我的心为之一颤!
我们的作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活动,它不是率性的随意写作,而是由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几十个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围绕着一个命题(或命意、或话题),讲解、讲述,指导、辅导,展示、演示,激励、评价,等等,对话沟通,集思广益,渐次地将学生引到“写作”的路径上去。
老师(松滋市田家炳实验中学蔡晓鸿)正是基于这一点,从“培养”、“引导”、“指导”出发,在“感受”、“摹写”、“领悟”的基础上,引导着学生对司空见惯的人和事的“心灵触动”。
很好的创意:“感受”、“摹写”、“领悟”。很丰满的过程:“体物察情,撷取鲜活的素材”——“弃粗取精,塑造鲜明的形象”——“见微知著,开掘丰厚的意蕴”,每一环节,都能触发心灵震颤。
老师“下水”,写父亲的脚:“这是一双怎样的脚啊!笨拙,丑陋,……足踝压得出奇的低,紧贴着地面,……足背色泽暗黑,青筋突出……足弓在足踝下形成了一个可笑又可怜的坡谷……脚趾前端似乎被齐刷刷剪去一截……脚板老松树皮一般……(足跟被)多年的荆棘、土块、石屑嵌入底皮,形成沉沉的一块硬壳……”每一处,都是“永不消逝的风景”,每一点,都是儿子揪心的痛。我们只能说,这样“以身说法”的引领,是“到位”的。
学生的习作《爸爸的烟缘》,正如老师的简评:在作者笔下,一支小小的香烟,浸透了父女亲情,浸透了世事沧桑,诉说着人世的甘苦与悲欢离合。习作善于点染细节,令人反复玩味,感叹唏嘘。
一个有情有味、有章有序的案例!我想,这正是作文教学的堂奥。其他每一单元,都大抵如是。
世发在“后记”中还写道:“语文课程标准将‘写作’视为一种生命状态。人的生命状态是一个人的自然状态、社会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统一体。‘写作’乃至语文课程的价值主要侧重于塑造和拓展人的精神世界。”我深以为是。
近年来,我力主作文教学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这应该是作文教学的不倦追求。
我所谓的“生活世界”,不是单指“生活环境”等等,而是指对人生有意义的,人生在其中的世界。
我曾经指出,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正是不满于斯宾塞“为完美的生活做准备”的教育观而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著名观点。杜威说,“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因此,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⑥。这就是杜威关于教育与生活关系的著名的“过程说”。杜威强调的是教育的生活意义。而与杜威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说,则昭示了生活的教育意义。“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与生活本该就是这样的密不可分。而作文,正是贮满着生活、生命情怀的教育篇章,它理所当然地应与生活,尤其是生活世界息息相关。
生活的世界与温润的人文,是学生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两翼。作为“人文”核心的“人文精神”,彰显的是基于对人之为人的哲学意义上的态度和理念。而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生活世界”概念,同样属于现象哲学和生命哲学的基本范畴,是对人的生命存在的综合性世界的思考。凸现“生活世界”,就是基于对学生的生活、生存和发展的人文关怀。
私以为,王世发的“作文教案”,正是作文生活观、生命观的写真。世发还有对于“作文教学新课型”的独到研究。他的“四课型说”,足以为当下作文教学提供参照:“博览助写课”。从读写关系的角度,强调阅读与作文之密不可分。“多读多写”,乃中国人读书之法门,上引鲁迅语即为实证。世发更阐发出以“览”助“写”的窍门,即:“论述引用式”、“读感评论式”、“拟题导练式”,且各有例证。
“体验感悟课”。“体验”、“感悟”,为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关键词。体验,即身体之经验,亦即经由生活所得之积蓄。而感悟,则是中国人对宇宙本体、对社会人生的经验,是东方人对世界独特的认识观。“学会观察,体察世情”、“创设情景,体验生活”、“联系实际,抒写感悟”、“参与活动,积累素材”、“走向社会,陶冶心灵”,云云,正是体验感悟之根蒂。
“思路拓展课”。语言、思路、思维,互为表里。刘勰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⑦述文、思之关系,是为至理。而世发更在作文教学中,注入新思维的活力,从“突破思维定势,进行多向思维训练”、“全面认识事物,进行辩证思维训练”入手,强调了语言、思维,及其训练之重要性。
“自主写作课”。叶圣陶说:“就叫学生把干的、玩的、想的写出来,他们决不会感到没有什么可写。再加上恰当的鼓动,引起他们非写出来不可的强烈欲望。”⑧这就是自主,就是个性、就是创意。
世发的作文教学四课型,是他的经验之谈。“作文教案”的出版,正值高中新课程推进之时,它势将为荆州,为湖北,乃至为更大区域的作文教学,带来新意与活力,并促成作文教学的有序与深层研究。
世发是语文教学研究的有心人,也是我多年的朋友。“有心人”与“朋友”,殊为难得。这种难得,更在我与他的数十年的相知相交。世发出书,可喜可贺,从中可以掂量出世发及其团队的实力。
遵嘱为序。
我还想说的是,“作文教案”,也是新课程作文教学的“一道风景”。这道风景如能演绎为“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⑨,则是作文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期冀。
————————
注释:
①王世发:《作文教案》,九通电子音像出版社2009年3月版。
②魏·曹丕:《典论·论文》。
③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④《世界100位作家谈写作》,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年版。
⑤鲁迅:《致赖少麒》,《鲁迅全集》(第十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⑥杜威:《我的教育信条》。
⑦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⑧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 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国语文》,1978年版第3期。
⑨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作者通联:湖北省教研室]
我们今天不这样说了。但无论怎样,“作文”,对学生来讲,也还是大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称,“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③这里说的“全面的语文素养”,就包含了作文素养在内。“语文素养”,应在高中获得、并适应于未来的种种需要,是毋庸置疑的。至于如何获得这样的素养,尤其是作文素养,则颇费思量。
作文教学,向为语文教学的“盲点”。阅读教学,尚有文本为依据,对话为纲领,感悟为根本,解读为标尺;作文教学,则历来只大而化之,各说各话,在“为何写”、“写什么”、“怎样写”的根本性问题上,从来都是模糊随意,毫无准绳。
也难说,即令是闻名世界的大作家,也是众说纷纭:“我从事写作,因为我不能做其他事情。”(德国·君特尔·格拉斯)“为什么写作的问题,我自己也搞不清楚。”(德国·恩斯特·荣格尔)“写作将使我的生命得以延续。至于其他考虑,均是次要的。”(荷兰·哈利·米利施)“我写作是为了活着,我写作是为了存在,我写作是因为我写作。”(葡萄牙·维吉利奥·弗雷拉)④……鲁迅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⑤这是大家言语,渗透着机智和智慧,传递出来的则是真正大家写作的情绪与睿智。
但就学生而言,作文只是“习作”,即学习写作,它须得引领、指导,甚至章法与章程。
这应该就是教师的工作。
荆州老师王世发,带领一群志同道合者,孜孜矻矻,“经过了独立钻研、精心设计、集体讨论、多次试教、集中赛课、反复修改”,而精炼为一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作文教案》(以下简称“作文教案”),专就作文从引领、指导、教学的角度,说出了他们自己的“心得或方法”,成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案例。
世发嘱我为他们的集子写几句话,权为“序言”。“九通”责编唐苗,送来文稿清样,我得以先睹为快。
按我读书的惯例,我翻读了“首篇”——《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怎样的人和事,可以“触动心灵”?它须是“心弦上永不消逝的风景”。我的心为之一颤!
我们的作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活动,它不是率性的随意写作,而是由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几十个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围绕着一个命题(或命意、或话题),讲解、讲述,指导、辅导,展示、演示,激励、评价,等等,对话沟通,集思广益,渐次地将学生引到“写作”的路径上去。
老师(松滋市田家炳实验中学蔡晓鸿)正是基于这一点,从“培养”、“引导”、“指导”出发,在“感受”、“摹写”、“领悟”的基础上,引导着学生对司空见惯的人和事的“心灵触动”。
很好的创意:“感受”、“摹写”、“领悟”。很丰满的过程:“体物察情,撷取鲜活的素材”——“弃粗取精,塑造鲜明的形象”——“见微知著,开掘丰厚的意蕴”,每一环节,都能触发心灵震颤。
老师“下水”,写父亲的脚:“这是一双怎样的脚啊!笨拙,丑陋,……足踝压得出奇的低,紧贴着地面,……足背色泽暗黑,青筋突出……足弓在足踝下形成了一个可笑又可怜的坡谷……脚趾前端似乎被齐刷刷剪去一截……脚板老松树皮一般……(足跟被)多年的荆棘、土块、石屑嵌入底皮,形成沉沉的一块硬壳……”每一处,都是“永不消逝的风景”,每一点,都是儿子揪心的痛。我们只能说,这样“以身说法”的引领,是“到位”的。
学生的习作《爸爸的烟缘》,正如老师的简评:在作者笔下,一支小小的香烟,浸透了父女亲情,浸透了世事沧桑,诉说着人世的甘苦与悲欢离合。习作善于点染细节,令人反复玩味,感叹唏嘘。
一个有情有味、有章有序的案例!我想,这正是作文教学的堂奥。其他每一单元,都大抵如是。
世发在“后记”中还写道:“语文课程标准将‘写作’视为一种生命状态。人的生命状态是一个人的自然状态、社会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统一体。‘写作’乃至语文课程的价值主要侧重于塑造和拓展人的精神世界。”我深以为是。
近年来,我力主作文教学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这应该是作文教学的不倦追求。
我所谓的“生活世界”,不是单指“生活环境”等等,而是指对人生有意义的,人生在其中的世界。
我曾经指出,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正是不满于斯宾塞“为完美的生活做准备”的教育观而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著名观点。杜威说,“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因此,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⑥。这就是杜威关于教育与生活关系的著名的“过程说”。杜威强调的是教育的生活意义。而与杜威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说,则昭示了生活的教育意义。“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与生活本该就是这样的密不可分。而作文,正是贮满着生活、生命情怀的教育篇章,它理所当然地应与生活,尤其是生活世界息息相关。
生活的世界与温润的人文,是学生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两翼。作为“人文”核心的“人文精神”,彰显的是基于对人之为人的哲学意义上的态度和理念。而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生活世界”概念,同样属于现象哲学和生命哲学的基本范畴,是对人的生命存在的综合性世界的思考。凸现“生活世界”,就是基于对学生的生活、生存和发展的人文关怀。
私以为,王世发的“作文教案”,正是作文生活观、生命观的写真。世发还有对于“作文教学新课型”的独到研究。他的“四课型说”,足以为当下作文教学提供参照:“博览助写课”。从读写关系的角度,强调阅读与作文之密不可分。“多读多写”,乃中国人读书之法门,上引鲁迅语即为实证。世发更阐发出以“览”助“写”的窍门,即:“论述引用式”、“读感评论式”、“拟题导练式”,且各有例证。
“体验感悟课”。“体验”、“感悟”,为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关键词。体验,即身体之经验,亦即经由生活所得之积蓄。而感悟,则是中国人对宇宙本体、对社会人生的经验,是东方人对世界独特的认识观。“学会观察,体察世情”、“创设情景,体验生活”、“联系实际,抒写感悟”、“参与活动,积累素材”、“走向社会,陶冶心灵”,云云,正是体验感悟之根蒂。
“思路拓展课”。语言、思路、思维,互为表里。刘勰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⑦述文、思之关系,是为至理。而世发更在作文教学中,注入新思维的活力,从“突破思维定势,进行多向思维训练”、“全面认识事物,进行辩证思维训练”入手,强调了语言、思维,及其训练之重要性。
“自主写作课”。叶圣陶说:“就叫学生把干的、玩的、想的写出来,他们决不会感到没有什么可写。再加上恰当的鼓动,引起他们非写出来不可的强烈欲望。”⑧这就是自主,就是个性、就是创意。
世发的作文教学四课型,是他的经验之谈。“作文教案”的出版,正值高中新课程推进之时,它势将为荆州,为湖北,乃至为更大区域的作文教学,带来新意与活力,并促成作文教学的有序与深层研究。
世发是语文教学研究的有心人,也是我多年的朋友。“有心人”与“朋友”,殊为难得。这种难得,更在我与他的数十年的相知相交。世发出书,可喜可贺,从中可以掂量出世发及其团队的实力。
遵嘱为序。
我还想说的是,“作文教案”,也是新课程作文教学的“一道风景”。这道风景如能演绎为“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⑨,则是作文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期冀。
————————
注释:
①王世发:《作文教案》,九通电子音像出版社2009年3月版。
②魏·曹丕:《典论·论文》。
③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④《世界100位作家谈写作》,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年版。
⑤鲁迅:《致赖少麒》,《鲁迅全集》(第十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⑥杜威:《我的教育信条》。
⑦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⑧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 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国语文》,1978年版第3期。
⑨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作者通联:湖北省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