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陈小玲(1994-),女,汉族,广东江门人,五邑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01
《柳敬亭传》是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有删减。关于柳敬亭,有非常多的传记,如吴伟业、张岱、闫尔梅等,教材所选的是黄宗羲所写之传。黄宗羲自述,此传旨为“以正史流”。由此,史学家与文学家认为黄宗羲的《柳敬亭传》最佳。教师对本文的理解也常常从自述出发,解说传记的文体组成,以及说书人高超的技艺,罔顾黄宗羲笔下对过往的追思。实质上,用审美的文学眼光读与人文的社会眼光读此传记,都能得到不同的启发。
一、审美的文学眼光读
《柳敬亭传》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的关键在于抓住人物的神髓风貌。毫无疑问,黄宗羲刻画了一个技艺高超的说书人。为何黄宗羲这篇文章毫无直接的溢美之词,却让人对柳敬亭的说书技艺印象深刻?
首先,文章采用双线结构。明线是柳敬亭的一生,重点描写了几个重要转折点:“拜莫后光为师、成为宁南幕府、重操就业”。暗线是柳敬亭的技艺发展,从“倾动市人—于心称善——檀板之声无色”。双线结构便于拓展作品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表现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且,述者采用了刻意的第三者转述的叙述方式,显得更客观。选文共五段,除第一段“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是听闻外,无一字亲见,无一字是第一人称。在明线中,黄宗羲花费了大量笔墨在侧面描写。其表演时观众的反映的变化也可以侧面反映柳敬亭刻苦的钻研:“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经历世事变迁后,“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他技艺的两次增长,都通过观众的表现一五一十地反映出来。
再者,文章采用了一种叙述与评论交替的电影手法。文中处处可见评论,而柳敬亭的行为常常平铺直叙出来。如莫后光与柳敬亭的三次谈话,都是直接引述莫后光之言:“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矣”、“子言末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欢咍嗢噱就是欢快喜悦大笑的样子。从欢咍嗢噱到哀乐具现,层次更加丰富,情绪更多变。而“性情不能自主”就超脱了情绪的层次,上升到生理的控制上了,从简单的逗乐到情绪的具象,再到生理的自控不已。这种层次的描写显然是层层递进,能够随着文章对传主的不断深入,对其个性的逐渐理解,补偿情节线的不完整。
从人物传记的角度上,黄宗羲抓住人物的神髓风貌,将柳敬亭的生平与高超技艺完整表现而出。从审美的角度上看,叙述的层次性让读者沉浸其中,对传主的高超技艺感受到景仰之情,阅读时能得到美的享受。
二、人文的社会眼光读
现今的教材往往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经过删减,这篇也不例外。这篇文章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删减的部分对文章的主旨与人物形象的影响。在这种断章取义之下,我们可以从删减中对比出这篇文章的主旨并不是唯一的,形象也不是单面的。
从社会眼光来看,删减后的柳敬亭只余说书厉害这方面,是一个扁平人物。一个人物的行为虽然分散在各种话题的议论性框架内,但随着文本的展开,会自然产生汇聚性,从而有效地勾勒人物的轮廓和性格外貌。完整版中柳敬亭就变成了一个圆形人物,带着黄宗羲暗地的抒怀之感。
柳敬亭作为一个文人,为何要选择柳敬亭作传?完整版结尾讲述了他“以正史流”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柳敬亭自身的原因。一是他高超的技艺。文学中的戏曲曾有过相关的讨论,王国维曾在《古剧角色考》中论及戏曲人物的柳敬亭的滑稽气质;他的高超技艺也获得同时代众多诗文家的赞誉。二便是他所经历的家国之变。柳敬亭曾列席庙堂,亲睹盛境。正是因为他曾经历过盛衰变迁,故此更加让人惆怅满怀。这也是让一众文人对他情有独钟一个原因。
柳敬亭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圆形人物。黄宗羲一方面承认柳高超的技艺,一方面对柳敬亭从政有本能的抗拒与反感。但是他们共同经历的明朝灭亡、南明灭亡这些事件,让黄宗羲和柳敬亭有了时代下的一种共同怅惘。
在其他的傳记中,柳敬亭并不止说战争,还有许多家常琐事,男女情爱。黄宗羲单写柳敬亭年迈时说战争、兵马之乱的评书。里头透露的不仅是对过往的追思,还怀着对过去南明王朝恨铁不成钢的愁绪。
从人文的角度讲,完整传记中的柳敬亭并不如删减版的伟岸,但无伤他经历的家国变之痛。他的说书能够让大家“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说明他与同时人有着共通之痛。从社会眼光看,柳敬亭在文人眼中,也只是一个技艺高超的说书人。尽管那么多人为他做传写诗,仍旧不能改变他职业带来的桎梏。这个形象其中承载黄宗羲等经历亡国之痛之人共同痛楚,他的形象也有着丰富的内涵与象征性。
总而言之,《柳敬亭传》是一篇优秀的人物传记,刻画出一个技艺高超的说书人形象,黄宗羲选取了多层次的历时写法,展示柳敬亭以及提升的过程。从审美的角度上看,叙述的层次性让读者沉浸其中,对传主的高超技艺感受到景仰之情,阅读时能得到美的享受。而从人文的社会角度上看,这个形象其中承载黄宗羲等经历亡国之痛之人的共同痛楚, 他的形象也有着丰富的内涵与象征性。
参考文献:
[1]杨一凡. 从黄、吴《柳敬亭传》看传统史传文学[J].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2):48-50.
[2]彭洁明. 国变伤痕与情怀寄托——论明清易代之际文人传、赠柳敬亭之作[J]. 安康学院学报,2013,(02):72-77.
[3]徐丽珠. 柳敬亭题材写作的时代意义和文学价值[J]. 钦州学院学报,2011,(02):47-50.
[4]李东耀. 试论清初文人之文与学者之文的分野与内涵——以吴伟业、黄宗羲《柳敬亭传》为例[J]. 语文知识,2009,(04):77-78.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01
《柳敬亭传》是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有删减。关于柳敬亭,有非常多的传记,如吴伟业、张岱、闫尔梅等,教材所选的是黄宗羲所写之传。黄宗羲自述,此传旨为“以正史流”。由此,史学家与文学家认为黄宗羲的《柳敬亭传》最佳。教师对本文的理解也常常从自述出发,解说传记的文体组成,以及说书人高超的技艺,罔顾黄宗羲笔下对过往的追思。实质上,用审美的文学眼光读与人文的社会眼光读此传记,都能得到不同的启发。
一、审美的文学眼光读
《柳敬亭传》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的关键在于抓住人物的神髓风貌。毫无疑问,黄宗羲刻画了一个技艺高超的说书人。为何黄宗羲这篇文章毫无直接的溢美之词,却让人对柳敬亭的说书技艺印象深刻?
首先,文章采用双线结构。明线是柳敬亭的一生,重点描写了几个重要转折点:“拜莫后光为师、成为宁南幕府、重操就业”。暗线是柳敬亭的技艺发展,从“倾动市人—于心称善——檀板之声无色”。双线结构便于拓展作品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表现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且,述者采用了刻意的第三者转述的叙述方式,显得更客观。选文共五段,除第一段“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是听闻外,无一字亲见,无一字是第一人称。在明线中,黄宗羲花费了大量笔墨在侧面描写。其表演时观众的反映的变化也可以侧面反映柳敬亭刻苦的钻研:“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经历世事变迁后,“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他技艺的两次增长,都通过观众的表现一五一十地反映出来。
再者,文章采用了一种叙述与评论交替的电影手法。文中处处可见评论,而柳敬亭的行为常常平铺直叙出来。如莫后光与柳敬亭的三次谈话,都是直接引述莫后光之言:“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矣”、“子言末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欢咍嗢噱就是欢快喜悦大笑的样子。从欢咍嗢噱到哀乐具现,层次更加丰富,情绪更多变。而“性情不能自主”就超脱了情绪的层次,上升到生理的控制上了,从简单的逗乐到情绪的具象,再到生理的自控不已。这种层次的描写显然是层层递进,能够随着文章对传主的不断深入,对其个性的逐渐理解,补偿情节线的不完整。
从人物传记的角度上,黄宗羲抓住人物的神髓风貌,将柳敬亭的生平与高超技艺完整表现而出。从审美的角度上看,叙述的层次性让读者沉浸其中,对传主的高超技艺感受到景仰之情,阅读时能得到美的享受。
二、人文的社会眼光读
现今的教材往往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经过删减,这篇也不例外。这篇文章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删减的部分对文章的主旨与人物形象的影响。在这种断章取义之下,我们可以从删减中对比出这篇文章的主旨并不是唯一的,形象也不是单面的。
从社会眼光来看,删减后的柳敬亭只余说书厉害这方面,是一个扁平人物。一个人物的行为虽然分散在各种话题的议论性框架内,但随着文本的展开,会自然产生汇聚性,从而有效地勾勒人物的轮廓和性格外貌。完整版中柳敬亭就变成了一个圆形人物,带着黄宗羲暗地的抒怀之感。
柳敬亭作为一个文人,为何要选择柳敬亭作传?完整版结尾讲述了他“以正史流”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柳敬亭自身的原因。一是他高超的技艺。文学中的戏曲曾有过相关的讨论,王国维曾在《古剧角色考》中论及戏曲人物的柳敬亭的滑稽气质;他的高超技艺也获得同时代众多诗文家的赞誉。二便是他所经历的家国之变。柳敬亭曾列席庙堂,亲睹盛境。正是因为他曾经历过盛衰变迁,故此更加让人惆怅满怀。这也是让一众文人对他情有独钟一个原因。
柳敬亭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圆形人物。黄宗羲一方面承认柳高超的技艺,一方面对柳敬亭从政有本能的抗拒与反感。但是他们共同经历的明朝灭亡、南明灭亡这些事件,让黄宗羲和柳敬亭有了时代下的一种共同怅惘。
在其他的傳记中,柳敬亭并不止说战争,还有许多家常琐事,男女情爱。黄宗羲单写柳敬亭年迈时说战争、兵马之乱的评书。里头透露的不仅是对过往的追思,还怀着对过去南明王朝恨铁不成钢的愁绪。
从人文的角度讲,完整传记中的柳敬亭并不如删减版的伟岸,但无伤他经历的家国变之痛。他的说书能够让大家“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说明他与同时人有着共通之痛。从社会眼光看,柳敬亭在文人眼中,也只是一个技艺高超的说书人。尽管那么多人为他做传写诗,仍旧不能改变他职业带来的桎梏。这个形象其中承载黄宗羲等经历亡国之痛之人共同痛楚,他的形象也有着丰富的内涵与象征性。
总而言之,《柳敬亭传》是一篇优秀的人物传记,刻画出一个技艺高超的说书人形象,黄宗羲选取了多层次的历时写法,展示柳敬亭以及提升的过程。从审美的角度上看,叙述的层次性让读者沉浸其中,对传主的高超技艺感受到景仰之情,阅读时能得到美的享受。而从人文的社会角度上看,这个形象其中承载黄宗羲等经历亡国之痛之人的共同痛楚, 他的形象也有着丰富的内涵与象征性。
参考文献:
[1]杨一凡. 从黄、吴《柳敬亭传》看传统史传文学[J].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2):48-50.
[2]彭洁明. 国变伤痕与情怀寄托——论明清易代之际文人传、赠柳敬亭之作[J]. 安康学院学报,2013,(02):72-77.
[3]徐丽珠. 柳敬亭题材写作的时代意义和文学价值[J]. 钦州学院学报,2011,(02):47-50.
[4]李东耀. 试论清初文人之文与学者之文的分野与内涵——以吴伟业、黄宗羲《柳敬亭传》为例[J]. 语文知识,2009,(04):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