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子茶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y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嫁到岳阳这边,才知道有一种又酸又甜,味道不错的水果叫胡柚,才领教一种极有个性的茶叫作椒子茶。
  第一次与椒子茶打交道,是因为婆婆。仔仔出生后的一个月,年近八十的婆婆来家里住。一次午饭后,婆婆要前来看望她的仔仔小姑妈泡茶。“记得给我放几粒椒哩!”婆婆冲着在厨房的仔仔小姑妈喊了一句。当时,我正在拖地板,听到“椒哩”这个称呼,很是好奇。只见仔仔小姑妈从婆婆卧室里拿出一个小矿泉水瓶,里面装着一个个像小球状的褐黑色带绿色的东西。仔仔小姑妈倒出几颗在手心,然后朝热气腾腾的绿茶中丢进去。
  拖完地板后,仔仔还没醒。我坐在沙发上休息,看着一旁的婆婆每喝一口,便微微地眯上眼睛,一副安然享受的样子。我心想,我从小在汨罗江畔长大,喝得最好的茶就是有名的姜盐豆子芝麻茶。未必,这“椒哩”茶比我老家的茶还够味不成?带着满满的好奇心,我对婆婆说了一声“妈妈,我也要喝椒哩茶”。然后,冲进厨房给自己泡了一大杯。抓了一把椒子丢进热茶中,我看到有几粒黑色的椒籽从椒壳中“破壳而出”,浮了上来。刚开始喝的时候,我觉得椒子茶的味道,除了多了一些淡淡的清香,没有什么不同的。只不过,这种淡淡的香味闻起来还算不错。随口抿进一粒黑色的椒籽,用牙齿一咬,感觉很硬,我连忙吐掉了。再喝一大口,我喝到了椒子壳,我用力一咬,汁水顿时在口腔内快速地散开,触及舌尖,一种又麻又呛人的感觉随即直撞鼻腔,马上又憋了回来,那种难受的滋味,简直是无法言喻。我的脸一下子憋红了,眼泪都快流出来,赶紧跑向洗漱处漱口。婆婆很聪明,见状便明白了几分,耐心地告诉我,椒子壳是不能咬的,万一不小心咬着了,得马上张开嘴巴,让椒子气散开,就没那么难受了。第一次与椒子茶打交道,它就狠狠地给我来了一个“下马威”,我自然对它失了好感。从那以后,除了帮婆婆泡茶,我一般都不待见它。
  再一次与它亲密接触,是在第二年的初春。那些日子,春雨绵绵,寒意犹存。可能是头一天受了凉,再加之晚餐吃的菜太油腻。那个晚上,我感觉很不舒服,想吐又吐不出来,在房间里坐立不安。婆婆忙关心地问我。我告诉她,肚子有些胀,不舒服。她一听完就给我下定论:“伢崽,你这是伤寒夹食,寒感冒。”我一听便急了:“那怎么办,要吃药吗?我还在喂奶呢?”望着我一脸的焦急,婆婆却笑了:“家里有现成的解药,不妨碍你喂奶的。”“现成的解药?”我很是不解。婆婆指着厨房的柜子吩咐我:“赶紧去烧一壶开水,泡一把椒子,趁热把椒子茶喝掉,睡一觉,明天一早起来,就什么事都没有啰。”我半信半疑地照着婆婆的话做了。喝完一大杯椒子茶后,不舒服的感觉虽然还是有,但好像比之前轻松了一些。然后,我泡了脚,用被子把一身盖得严严实实的,逼自己入梦。
  惊奇的是,第二天起来,我又像之前那么精神了。婆婆满意地点着头:“椒子是个好东西,可惜你们后辈不懂。它比药还好哩!”从那次起,我对椒子茶有了好感,时不时还泡上几杯喝喝。
  婆婆去世后,家里的椒子断了“货”,一晃,又是很多年没喝过椒子茶了。搬到南院这边,跟弟媳妇的家很近。她做了好菜,总会喊我们一家过去吃饭。今年端午节,在她家吃晚餐,看到茶几上放着一大包椒子。我好惊讶:“春秋,你也喜欢喝椒子茶?”“是呀,我们筻口人都喜欢喝椒哩茶呀!”她的语气里不无自豪。我找她讨了一小包带回家。没想到,正是这椒子茶,再一次帮了我的大忙。
  接下来的六月份,我带的学生临近中考。那段日子,我真是又忙又累又心焦,久而久之,身体有些扛不住了。一天早上,我起床后突然觉得头犯晕,而且嗓子也很不舒服,还一个劲儿地干咳。有时候,上着上着课,一阵咳意上来,要咳上很久才能缓过劲儿来。可是,课堂上的复习时间紧迫,哪有时间让我来浪费?更可怕的是,第二天一早去学校,刚下早班,我就直想吐。我冲到水池边,除了干呕,什么都没有。我心急如焚:关键时候,我可不能出差错,一个班的孩子还等着我呢。晚上回到家,看到弟媳妇给我的那包椒子。回想起婆婆在世时对我说过的椒子茶可当药。我赶紧烧了一壶水,抓了一大把椒子泡上,喝出一头的汗来。奇迹发生了,第二天,我尽管还有些咳嗽,但明显感觉好多了。第三天早上醒来,便觉得有股浓痰堵在喉咙里,去洗漱间咳完后,感觉舒服多了。就这样,我坚持喝了一个星期,就完全好了。
  暑假里,偶尔泡点甘草茶,到了晚上,就感觉到茶水的颜色和味道都有些不对劲儿。倒是椒子茶,经得起考验,放上两三天,完全不变其味,也不改其色。
  八月中旬,我带仔仔从广州坐高铁回来。高铁上的空调温度很低,我把带过去备用的外套给了仔仔,自己一路凍过来。第二天早上起来,感觉头重脚轻,又是椒子茶帮了我的大忙。就这样,两次生病,没有去医院,也没有吃半粒药,就被椒子茶“医生”给治好了。
  倘若世间万物有轮回,在前世,椒子一定是那种平凡得毫不起眼,默默奉献,但又有点自己小个性的一类人。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多一些这样的朋友,该有多幸运!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6月10日下午,我们来到江西省弋阳县曹溪镇东港村采风,吃完年糕,当地的领导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农家小院。  小院一尘不染,一位老太太一边摆椅子,一边笑意盈盈地招呼我们坐下,她俨然像是我们的奶奶。焦黑的面孔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始终挂着温和慈祥的笑容。她个子虽然不高,但声音却如同洪钟一样。几十个人坐在院子里一点都不感到拥挤,人们惬意地在院子里纳着凉或者随意走动。这时我的耳膜被一阵阵的呼声惊扰,禁不住诱惑,
期刊
人说远亲不如近邻。浙江与江西毗邻,仅隔一带山脉,人文相亲、地域相连、渊源深厚,两地人一见如故,胜如亲人。  那天,从杭州乘坐来弋阳的高铁,一出站台,面前如春风漾来一面接站的字牌。好生感动啊,原先存有的一丝丝陌生的担忧,顷刻间化为了浓浓的亲情。弋阳县文广新局一下子来了三位接站的同志,其中还有局领导。我的爱人说,她从来也没有遇到过像弋阳这样热情周到的服务,连女同胞还抢着帮拎沉甸甸的行李箱。  一  龟
期刊
在风和日丽的六月,我在江西弋阳观看了弋阳腔传统戏《珍珠记》。  弋阳腔,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戏曲声腔,通称为高腔,被誉为明代戏曲四大声腔之首、高腔戏曲的鼻祖。可以说,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清李调元《剧话》中说:“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它产生于宋元,盛于明清。在南宋末年,由浙江的南戏传入弋阳,经与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及地域民俗的融合,“辗转改益”更滋生出了一种全新的地方腔调,即“弋阳腔”。它对京剧
期刊
弋阳像个淳厚而热情的小伙子,从头到脚都让人快乐。  刚步入曹溪镇东港村村口,一股淳朴的乡风扑面而来,知道我们作家要来作客,全村男女老少几百号人自发列队欢迎,拍掌问好。  东港村是曹溪镇一个古老而又淳朴的村子,人口三千多,全是汪姓。这里,风景秀丽,天蓝水清,一条小溪沿着村前宽阔的马路潺潺流淌,溪边林木青翠,溪水清澈,溪中水草清晰可见,偶见些许小鱼逆水而游……这情景突然令我想起小时候我家屋子后边长满水
期刊
2018年6月8日,下午,各地作家陆续来到江西弋阳。晚饭时,黄老师对每一道菜都赞不绝口,叫我们多吃。特别是地方风味年糕,入口不腻,很有嚼劲儿。我也贪嘴,吃了个撑。  晚饭后回到酒店,不久肚子就隐隐作痛。我吃了几粒自带的腹可安就躺在床上,以为是一般的水土不服,很快就会好的。哪知道到了九点,疼痛还是没有减轻,又起来吐了一遭,喝了一杯开水继续躺。但疼痛依然难忍,如潮水般漫过全身,冷汗冒了一身。根据以往的
期刊
一  红彤彤的弋阳,呈现在世人眼前的,首先是红彤彤的龟峰。在遍地都是红壤的弋阳县,其南部,滚滚西流的信江边上,耸立着一簇簇不算太高的峰林。每座峰峦都是红色的,有些山峦经年累月风侵雨蚀,表层氧化变成了黑色,就像一位美丽的女子轻笼着一帘薄薄的面纱。有些山峦的表层经过亿万年的风化,堆积了一层浅浅的土壤,上面长出一些灌木,有马尾松、山茶树之类的硬质树木,也有山楂、刺莓、荆棘和杂草,这让山峦增添了不少生气,
期刊
与龟峰相遇,爱上它,只在一刹那。  龟峰的岩土很特别,红彤彤的一片。导游告诉我们,江西弋阳山区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它们或赤或黄,或丹或朱,如霞似锦。第一次看到这种地貌,对于生活在海边、看惯黄土地的我们,很有点儿吃惊。那绿树映着红岩,鲜亮耀眼,一点儿也不俗艳,反而有一种喜气和谐的美。俗话说“红配绿看不足”,意思是红与绿搭配是看不厌的。就像新过门的小媳妇,红袄绿裤,水葱似的明艳动人,哪有看够的道理?  
期刊
一次次回老家,一次次令我揪心。村里的人愈来愈少,那整日围着村人转悠的家畜、家禽乃至猫狗也稀稀落落,有的几近绝迹。村子里异常寂静,一片荒凉,大有“人去楼空”之感。我情不自禁地走到一尊石磨前停下脚步,目不转睛地端详着,往事犹如决堤的洪水顷刻间漫过我的心头。  上世纪80年代前,对于偏远落后的我的家乡来讲,电,这个现代文明还是个天方夜谭,更是个未知数。照明用的是煤油灯,耕地依靠的是老黄牛,碾米磨面只能使
期刊
我很喜欢福建的榕树,山坡上、马路边、寺庙里、村口旁,它虬枝盘旋,根深沉地扎进大地,守护着八方百姓,成了乡土的象征。省会福州的别称就叫“榕城”,省树就是榕树。榕树作为福建人精神的体现,作为福建地域特性得到了肯定。  冬日暖阳下,我又一次走进泉州西街的开元寺,它建于唐朝初年。拜庭的广场上,站立着几棵大榕树,它们历经风雨沧桑,树龄都在300年以上,其中有一棵超过800年,是我见过的最年长的榕树,它伸出无
期刊
刚当“回乡知青”那几年,在队里最乐意做的是拉板车,拉的最多的是毛竹。  从我所在的南阳队到公社所在地郭村有20多里板车路,地处皖南太(平)黟(县)边界的高山峡谷间,依山傍河,路面陡峭,稍不慎就会连人带车翻下悬崖。一辆竹车要两人拉,一般是一男带一女或一强带一弱。上坡要两车搭伙,四人推一车,上下两回,身上的背心要湿透两回;下坡奇险,但蔚为壮观,一百多辆竹车一辆接一辆,延亘四五里,犹如一只只长长的绿色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