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都呼唤着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通过对创新涵义及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分析,来阐述在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 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实践能力
Zhang Yonghong
【Abstract】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e rapidly,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s calling talent with creative ability. While our traditional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are stifled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spirit and innovation ability. Based on the meaning of innovation and innovative capability elements analysis, elaborated in the political lesson teaching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spirit and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Innovation;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创新,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强调:要立足自主创新,到2020年,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目前,在全国中小学开始实施的新课程,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1 时代呼唤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数字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呈现加速度发展趋势,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在这种条件下,能否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
1.2 在传统课程模式下学生的创新能力被扼杀,这已严重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传统的应试教育只重视知识的灌输,不注重技能的训练;只注重动脑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动手能力的锻炼,这种应试教育将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扼杀在摇篮里。而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 创新的涵义
创新是一个外来词,是从英文Inovate(动词)或Inovation (名词)翻译过来的。我们今天提出的创新则是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未来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针对基础教育提出来的。为此,我们将创新内涵界定为“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规律,并具有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① 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人们全面发展,注重个性,将先天的潜能通过后天的教育得以充分的发挥。
3 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有三个构成要素:创造性的洞察能力;创造性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3.1 创造性的洞察能力———探索精神的培养。 创造性的洞察能力是指运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能够认识和发现新事物、新方法、新技能或者是发现和认识客观事物所蕴含的基本规律。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引发对万有引力的研究;凯库勒受炉火“金蛇狂舞”的启发,提出了苯分子的结构,这些都是创造性洞察能力的运用和体现。
在政治课教学中,创造性洞察能力表现在学生的探索精神上,探索精神的培养要求学生不盲目的接受和被动的记忆课本或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的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再次发现和认识以往知识的过程。“使学生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收者。”②要鼓励学生探索和怀疑。正如著名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所说:“正是怀疑和问题鼓励我们去学习、去观察、探究新的知识。”
3.2 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包括: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聚合思维(Convergent thingking )它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追求解决问题的唯一答案。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gking)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解决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它是一种无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形式。
在政治课的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上,从某种意义上讲,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能力,就组合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则标志着创新,而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正是为知识的重新组合奠定了思维基础。事实上,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发明创造,都是原有事物的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如:硅元素通常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石英砂粒出现,经过科学家们的再次发现和组合就创造出了半导体、晶体管和集成电路,使“砂粒变成了黄金”;在政治课的教学中,知识的重组通常包括三种不同的层次:政治学科内不同单元知识的重组;政治学科与历史、地理、等其它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重组;课本上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等学科外知识的重组。通过知识的重组,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也正符合新课程所提倡的“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界限,加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③
3.3 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作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必须放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使这种创新精神和能力符合实践的要求, 能够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 我们认为实践也是检验创新能力的标准。 而我国传统的政治课教学, 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却忽视了学生的动口、动手等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已导致了恶劣的后果,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朱棣文教授所言:“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很好, 但是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而美国学生学习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他们富有创新及冒险精神,所以能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运用创新能力分析问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形成方案);把方案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比如:政治课中“探究式教学”,由教师提出学生感兴趣的社会中存在的某个问题,指导学生展开调查,提出假设,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得出结论。
总之,创新能力并不神秘,人人皆有创新能力,创新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特别是在政治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打下良好的基础。
注:
①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访中央教研所所长阎立钦教授《教育研究》1999年第7期第5页
②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编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8出版第218页
③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3页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2]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师大出版社 2001年9月第1版
[3] 《课程改革知识百问》西安市教育局教研室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汇编
[4] 岳晓东 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研究》1999年第10期20012年6月12日
关键词:创新; 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实践能力
Zhang Yonghong
【Abstract】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e rapidly,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s calling talent with creative ability. While our traditional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are stifled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spirit and innovation ability. Based on the meaning of innovation and innovative capability elements analysis, elaborated in the political lesson teaching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spirit and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Innovation;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创新,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强调:要立足自主创新,到2020年,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目前,在全国中小学开始实施的新课程,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1 时代呼唤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数字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呈现加速度发展趋势,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在这种条件下,能否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
1.2 在传统课程模式下学生的创新能力被扼杀,这已严重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传统的应试教育只重视知识的灌输,不注重技能的训练;只注重动脑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动手能力的锻炼,这种应试教育将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扼杀在摇篮里。而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 创新的涵义
创新是一个外来词,是从英文Inovate(动词)或Inovation (名词)翻译过来的。我们今天提出的创新则是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未来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针对基础教育提出来的。为此,我们将创新内涵界定为“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规律,并具有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① 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人们全面发展,注重个性,将先天的潜能通过后天的教育得以充分的发挥。
3 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有三个构成要素:创造性的洞察能力;创造性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3.1 创造性的洞察能力———探索精神的培养。 创造性的洞察能力是指运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能够认识和发现新事物、新方法、新技能或者是发现和认识客观事物所蕴含的基本规律。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引发对万有引力的研究;凯库勒受炉火“金蛇狂舞”的启发,提出了苯分子的结构,这些都是创造性洞察能力的运用和体现。
在政治课教学中,创造性洞察能力表现在学生的探索精神上,探索精神的培养要求学生不盲目的接受和被动的记忆课本或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的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再次发现和认识以往知识的过程。“使学生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收者。”②要鼓励学生探索和怀疑。正如著名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所说:“正是怀疑和问题鼓励我们去学习、去观察、探究新的知识。”
3.2 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包括: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聚合思维(Convergent thingking )它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追求解决问题的唯一答案。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gking)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解决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它是一种无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形式。
在政治课的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上,从某种意义上讲,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能力,就组合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则标志着创新,而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正是为知识的重新组合奠定了思维基础。事实上,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发明创造,都是原有事物的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如:硅元素通常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石英砂粒出现,经过科学家们的再次发现和组合就创造出了半导体、晶体管和集成电路,使“砂粒变成了黄金”;在政治课的教学中,知识的重组通常包括三种不同的层次:政治学科内不同单元知识的重组;政治学科与历史、地理、等其它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重组;课本上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等学科外知识的重组。通过知识的重组,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也正符合新课程所提倡的“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界限,加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③
3.3 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作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必须放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使这种创新精神和能力符合实践的要求, 能够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 我们认为实践也是检验创新能力的标准。 而我国传统的政治课教学, 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却忽视了学生的动口、动手等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已导致了恶劣的后果,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朱棣文教授所言:“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很好, 但是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而美国学生学习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他们富有创新及冒险精神,所以能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运用创新能力分析问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形成方案);把方案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比如:政治课中“探究式教学”,由教师提出学生感兴趣的社会中存在的某个问题,指导学生展开调查,提出假设,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得出结论。
总之,创新能力并不神秘,人人皆有创新能力,创新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特别是在政治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打下良好的基础。
注:
①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访中央教研所所长阎立钦教授《教育研究》1999年第7期第5页
②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编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8出版第218页
③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3页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2]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师大出版社 2001年9月第1版
[3] 《课程改革知识百问》西安市教育局教研室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汇编
[4] 岳晓东 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研究》1999年第10期20012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