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中国国家战略进入了引领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新时代,在国家作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國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重要论述的基础上,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大决策,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必须有信心、有耐心、有定力地抓好自主创新。
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涵盖各种媒体类型的全媒体机构,新华社响应国家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号召,运用新华社在全球丰富的媒体资源、强大的传播实力和专业的智库力量,在国家品牌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为我国优秀民族企业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提供有效的渠道,创新推出“民族品牌工程”,为我国民族企业进一步走向世界铺路架桥,为民族品牌实现全球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战略实施路径。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任何能够成功崛起并走向国际市场的品牌,其背后一定是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及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伦理、道德、法律的支撑,质量和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科技核心,其他是企业竞争力的内容核心。从国际竞争力来看,中国产品遍布全球市场,从2010年开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速世界第一,体量迅速扩大。但是也必须看到,以品牌为代表的内涵式增长动力是严重不足的,“中国品牌”往往成为劣质、廉价、低附加值的代名词,在国际市场缺乏议价能力,低端产品结构性过剩,高端产品又严重供给不足,庞大的产能与回报率之间形成巨大反差,很多具有传统优势的产业在国际高端市场遭到国际品牌的快速替代。所有这些现象在本质上并没有得到改观,这也反映出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的缺失。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增强品牌意识,坚持创新引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改善产品与服务供给,打造强势品牌,始终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战略性领先的关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致力于推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是从传播领域帮助中国企业打造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品牌的一次有效探索,“Made in China”曾经为中国在世界市场打下半壁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但是现在的国际竞争格局之下,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重塑“Made in China”的国际印象。我们不能再为国际市场提供诸多低质廉价、低附加值的商品了,这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塑造品牌形象的绊脚石。我们的企业也要做好市场教育,不要再打“物美价廉”牌。推动中国品牌走出去、走向世界,不仅仅是单纯的企业为谋求利润、扩张市场而进行的大规模境外收购资产、跨国并购等,而是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化品牌的影响力,鼓励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增强品牌意识,树立起对国家、对消费者的责任感、敬畏心。面向全球消费者输出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品牌。品牌不仅仅是产品与市场的竞争,更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战略选择,对品牌的定位也应该从单纯的市场定位升级为多元的国家经济与战略安全定位。
传统观念普遍认为品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品牌发展应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但是始终没有能够从国家总体经济战略安全角度思考品牌发展的问题。国家品牌战略的模糊必将影响国家内政外交形象的建立,而行业和产品品牌的支撑乏力也一定会撼动经济安全的基础,缺乏信仰和品德的劣质企业标签更是对国民安全和社会安全的严重挑战。品牌的培育关系国家的战略安全,关系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关乎民生和社会稳定。绝不是简单地靠上市或斥巨资打广告就能解决的。当前以评比促建设的品牌宣传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荣誉性导向和传播性导向的品牌将逐渐不被社会所认知,也不能真正反映并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品牌不应仅仅停留在荣誉阶段、高高挂起,而是要通过经济、人文、法律等多样化方式来真正实现并强化品牌所蕴含的内在价值。
民族品牌是国家经济实力的战略资源和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民族品牌的流失,不仅仅意味着全球经济竞争话语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红利的丧失,更意味着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传承难以为继。一个好的国家品牌一定需要一个好的社会基础。这个基础一定是饱含了正义、善良、公平、担当、从容和隐忍的品质。我们决不能让单独的财富的占有量成为这个社会的基础和评判品牌与否的标准。
一个品牌的支撑靠的是科技、管理、知识产权和文化等因素,它的最高境界是哲学、信仰、伦理和人文精神。优秀的品牌文化可以世代传承经久不息的根本原因,就是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共通共融,它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美好品质的选择。格力电器最先打出了“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但前提一定是“先让世界爱上中国”。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要继续坚定地传承我们几千年绵延传递的优秀品质,不能因为今天财富的巨大诱惑就要丢掉,这才是打造民族品牌的最关键所在。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要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重新认真慎重地考虑,该如何让世界爱上中国,并且付诸实践,在科技、质量、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监管等方面去发力和补短板,当前,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竞争力强的中国民族品牌的缺失,并不见得是品牌的推广力度不够大,而恰恰是由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够,缺乏真正高科技核心技术的支撑导致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民族品牌建设,就对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核心技术的研发应用提出了更为紧迫的时代要求。
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对于重塑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实现品牌的国际化拓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要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国品牌开展对外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品牌竞争,不断增强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与知名度。以质量为核心,创新为动力,以人文为内涵,生产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精品,打造和培育一批批有代表性的、能够支撑中国品牌时代发展水平的世界级品牌和品牌型企业,从而持续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增强中国品牌核心的竞争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系品牌中国战略规划院副院长)
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涵盖各种媒体类型的全媒体机构,新华社响应国家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号召,运用新华社在全球丰富的媒体资源、强大的传播实力和专业的智库力量,在国家品牌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为我国优秀民族企业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提供有效的渠道,创新推出“民族品牌工程”,为我国民族企业进一步走向世界铺路架桥,为民族品牌实现全球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战略实施路径。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任何能够成功崛起并走向国际市场的品牌,其背后一定是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及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伦理、道德、法律的支撑,质量和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科技核心,其他是企业竞争力的内容核心。从国际竞争力来看,中国产品遍布全球市场,从2010年开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速世界第一,体量迅速扩大。但是也必须看到,以品牌为代表的内涵式增长动力是严重不足的,“中国品牌”往往成为劣质、廉价、低附加值的代名词,在国际市场缺乏议价能力,低端产品结构性过剩,高端产品又严重供给不足,庞大的产能与回报率之间形成巨大反差,很多具有传统优势的产业在国际高端市场遭到国际品牌的快速替代。所有这些现象在本质上并没有得到改观,这也反映出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的缺失。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增强品牌意识,坚持创新引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改善产品与服务供给,打造强势品牌,始终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战略性领先的关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致力于推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是从传播领域帮助中国企业打造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品牌的一次有效探索,“Made in China”曾经为中国在世界市场打下半壁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但是现在的国际竞争格局之下,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重塑“Made in China”的国际印象。我们不能再为国际市场提供诸多低质廉价、低附加值的商品了,这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塑造品牌形象的绊脚石。我们的企业也要做好市场教育,不要再打“物美价廉”牌。推动中国品牌走出去、走向世界,不仅仅是单纯的企业为谋求利润、扩张市场而进行的大规模境外收购资产、跨国并购等,而是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化品牌的影响力,鼓励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增强品牌意识,树立起对国家、对消费者的责任感、敬畏心。面向全球消费者输出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品牌。品牌不仅仅是产品与市场的竞争,更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战略选择,对品牌的定位也应该从单纯的市场定位升级为多元的国家经济与战略安全定位。
传统观念普遍认为品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品牌发展应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但是始终没有能够从国家总体经济战略安全角度思考品牌发展的问题。国家品牌战略的模糊必将影响国家内政外交形象的建立,而行业和产品品牌的支撑乏力也一定会撼动经济安全的基础,缺乏信仰和品德的劣质企业标签更是对国民安全和社会安全的严重挑战。品牌的培育关系国家的战略安全,关系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关乎民生和社会稳定。绝不是简单地靠上市或斥巨资打广告就能解决的。当前以评比促建设的品牌宣传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荣誉性导向和传播性导向的品牌将逐渐不被社会所认知,也不能真正反映并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品牌不应仅仅停留在荣誉阶段、高高挂起,而是要通过经济、人文、法律等多样化方式来真正实现并强化品牌所蕴含的内在价值。
民族品牌是国家经济实力的战略资源和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民族品牌的流失,不仅仅意味着全球经济竞争话语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红利的丧失,更意味着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传承难以为继。一个好的国家品牌一定需要一个好的社会基础。这个基础一定是饱含了正义、善良、公平、担当、从容和隐忍的品质。我们决不能让单独的财富的占有量成为这个社会的基础和评判品牌与否的标准。
一个品牌的支撑靠的是科技、管理、知识产权和文化等因素,它的最高境界是哲学、信仰、伦理和人文精神。优秀的品牌文化可以世代传承经久不息的根本原因,就是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共通共融,它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美好品质的选择。格力电器最先打出了“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但前提一定是“先让世界爱上中国”。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要继续坚定地传承我们几千年绵延传递的优秀品质,不能因为今天财富的巨大诱惑就要丢掉,这才是打造民族品牌的最关键所在。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要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重新认真慎重地考虑,该如何让世界爱上中国,并且付诸实践,在科技、质量、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监管等方面去发力和补短板,当前,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竞争力强的中国民族品牌的缺失,并不见得是品牌的推广力度不够大,而恰恰是由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够,缺乏真正高科技核心技术的支撑导致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民族品牌建设,就对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核心技术的研发应用提出了更为紧迫的时代要求。
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对于重塑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实现品牌的国际化拓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要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国品牌开展对外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品牌竞争,不断增强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与知名度。以质量为核心,创新为动力,以人文为内涵,生产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精品,打造和培育一批批有代表性的、能够支撑中国品牌时代发展水平的世界级品牌和品牌型企业,从而持续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增强中国品牌核心的竞争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系品牌中国战略规划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