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gchengshi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美别致的铜镜艺术
  
  据目前中国的考古发现,最早的铜镜是距今四千多年的“齐家文化”铜镜(1975年发现于甘肃省的齐家坪,故名“齐家文化”),其次是距今三千多年的殷商“妇好”铜镜(“妇好”为商王武丁的王妃)。
  中国铜镜艺术的鼎盛时代雄踞了干多年,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从公元前500年的春秋晚期至公元前206年的战国结束,历时将近三百年。第二阶段;公元前206年的西汉到公元220年的东汉止,历时四百多年。第三阶段约公元600年至907年的隋唐,又是三百多年。铜镜艺术延续千年的辉煌,涵盖了中国鼎盛艺术史三分之的天地。中国古代铜镜鼎盛时期的精品,一是铜质最佳,二是工艺极精,这二个首要条件实现了青铜艺术最后的辉煌。
  从现今看历经千年的铜镜皮壳,依旧让人感受到由于铜质之好所表现出来的精致。以战、汉、唐时期铜镜为例,许多铜镜的表皮光亮如新,看似有一层厚厚的玻璃光。南方的“黑漆古”铜镜几乎就像块黑色的玉,北方的“水银沁”铜镜仿佛白光如银,如此美妙神奇的青铜表皮变异而形成的青铜皮壳,是任何铜镜以外的青铜器不可能达到的,因为关键的铜质决定了结果,这种铜料配比与高超的冶炼技术至今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也许火候,落料先后秩序等等每一细小环节的差错,都有可能是妨碍宋以后制镜质量的根本。乾隆内府造办处也曾经努力仿制过汉唐铜镜,结果是铜质与艺术表现状况均相差汉唐铜镜甚远。就是当代的仿造高手,同样也遇到这个难题,其中的奥妙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古代铜镜从工艺美术上讲,除了造型生动、线条流畅,主要是工艺特别精致,如果用铜镜中的精致纹饰装点在其它青铜器物上,那么每件被装饰的青铜器物一定不亚于“商周”青铜礼器的精美。我们假设以唐镜的高浮雕瑞兽葡萄与雀鸟飞蝶移饰在青铜酒杯或青铜酒壶上,难道不是一件世界顶尖的艺术品吗?
  琳琅满目的各种铜镜纹饰,要数战国、两汉、隋唐的精品最为极致。战国的山字纹、花叶纹、还有造型夸张、抽象的龙纹、凤纹等等各种主题纹饰坐落于地纹之中,尤显战国铜镜的图案格外地层次分明。
  西汉崇尚儒家的道德体系,实行君臣父子等等
  切的规矩,所以铜镜的纹饰除了草叶纹、星云纹等等,规矩纹是贯穿始终的主流。我们看到最早的“规”与“矩”是在传说中的伏羲与女娲手中各持其寓意为人类制定了规矩,世间凡事都得立规矩,甚至是游戏也该设定规矩。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由此我们对西汉铜镜上之所以要刻画规矩纹的含义,想必也是让世人在以铜镜映像的同时提醒自身的行为规矩。
  到了东汉,道家神仙思想贯彻全国上下,不可避免地也会在铜镜纹饰上体现出来。那时的铜镜常以东王公,西王母,青龙白虎,黄帝,伯牙,天禄,辟邪,神兽等为主要题材,料想修道成仙,长生不老,子孙蕃昌的民风极为盛行。
  
  之后的隋唐,铜镜纹饰改以往的神秘与迷信色彩,完全以全新的写实图案引领时尚,花是花,鸟是鸟,兽是兽,展现派大唐盛世的蘩荣景象,还有葡萄海狮等纹饰更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铜镜艺术至隋唐,算是真正意义上走到了青铜艺术的山顶,所以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与爬山是样的,只要是到了山顶,接下来就是下山,从此以后,青铜艺术昔日的光辉便慢慢退去,留下的只是讲不完的古代先民曾经伟大的故事与永远令人叹为观止的古代铜镜艺术的经典。
  
  历经二千年发展的铜镜铸造技术
  
  从新石器时期的“齐家文化”到商代晚期的近一千年时司,铜镜工艺几乎没有明显的进步,之后又是近一千年,经过西周东周至春秋战国,铜镜工艺才有根本改观。如此漫长的约二千年期间,究竟是什么难题困扰着铜镜工艺的发展?尤其是“商周”时期,中国的青铜浇铸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对于青铜礼器的制作堪称巧夺天工。那么为何不能铸造出完美的铜镜?
  
  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当时的冶台铜技术还达不到制镜所需的要求,例如铜质的纯净度,合金的配比等。只要其中任何个问题不清楚,没解决,就会给制镜过程带来各种困难,比如使得铜镜缺乏良好的映像效果,使得无法表现纹饰的精致华美等等。
  如今,我们通过科学技术对商周青铜器进行测试,应该可以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苏南地区,溧水扇山出土的西周早期方鼎,含铜52.49%、铅34.27%、锡0%,丹徒母子墩出土的西周中期雷纹鬲,含铜54.54%、铅30.46%、锡0%。全国许多地方出土的青铜堍(商周时期用作铸器的青铜料)基本含铅量为30%-40%、高者达50%,由于含锡少含铅高以及等等不够合理的配比,均有可能造成冶铜的熔点高,铜液冷却较快,流畅相对受阻,热胀冷缩也较大,致使浇铸成形的纹饰无法达到细如发丝的精密效果,致使青铜器物表面暗淡无光,铜镜的映像效果更是直接受到高铅铜的约束。所以造成“商周”铜镜的不尽人意,铜料的配比与冶炼就是主要问题。
  中国早期铜镜的锡含量都比较少,“齐家文化”铜镜就只有1%的锡含量。我们现今看似简单的含铅和含锡最佳配比,这在当初人类从“齐家文化”至春秋战国却足足摸索了近二千年。直至春秋战国才真正掌握了制镜所需的高锡铜,含铜65%左右、锡25%左右、铅6%左右、锌1%及其它微量金属。制镜所需的铜料配比完全区别于其它青铜器物的铜料,是种特定的专用配方,再加之反复冶炼,直到符合制镜铜料的净度,硬度与光亮映像度。但是非常可惜,制镜的铜料配方到了宋代又失传了,顺便提一下宋代铜镜所用的配方比例,含铜65%、锡10%、铅20%以上、锌7%左右,仿佛又恢复了高铅铜,正是由此注定了宋代铜镜艺术质量的急速衰退。
  铸镜不知是否也有铸剑样的莫邪和干将的传奇故事7总之春秋战国以后,人类总算了却了对铸造铜镜苛刻的要求,极其正确地掌握了铜料配比及更为神奇的冶炼秘笈,再组合制范与浇铸的绝技,铸造出世界上最好的青铜镜。正是铜镜的精湛艺术,延续并发展了中国古代青铜浇铸工艺的最高科技成果,致使中国铜镜工艺之精美在全世界首屈一指,是任何其它文明古国的铜镜所不及的最高艺术成就,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留有不可缺少的重要地位。
  
  
  鼎盛期的铜镜成为历代权贵的珍藏
  
  铜镜一直为“王者”所喜好,当初也只许权贵享用,是王权与等级的象征,因此春秋战国的铜镜存世极少。据考古统计,湖北省200座战国墓只出现四面战目镜,只占百分之二的比例。浙江省战国墓几乎没有一面战国镜,江苏省也寥寥无几,其它省也极为稀少,反而汉代的诸侯王墓倒出土一些战国镜,例如南越王墓出现的战国六山镜,蟠螭纹镜等,均是战国高级铜镜,工艺一等一流,这些都是汉代侯王所获的战利品,可见古代战争的本来面目就是掠夺财富与宝物。人见人爱的漂亮铜镜,终究转而被新一轮侯王喜爱与享用。
  实用的古代铜镜,经过艺术创造,增添美感成为了艺术品。于是美轮美奂的铜镜,除了满足权贵的物质生活外还捎带一番赏心悦目的舒畅。在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时代,美妙的铜镜作为艺术品的典范,何不为王公贵族所青睐?因此历代权贵争相喜好,尤其铜镜之中的精品世代传承,哪怕消亡的战败国,国虽亡,但是代表当时最高科技成果的铜镜精品,常常转为后朝的战利品被保存下来。再说古代那些权贵对于自己喜爱的宝贝往往是至死不忘,即便寿终也不愿放弃而要带去另一个世界享用,奢望永远拥有。
  历时战、汉、唐青铜镜辉煌了一千年,理当留存下来不少铜镜杰作。宋代的徽宗皇帝捷足先登,可算中国古代铜镜最早的收藏家了。凡是所遇前朝汉唐铜镜的精品一律收归王室,由专事登记、分类、造册著录于“宣和博古图”内,宋代“博古网”也是我国最早的青铜器专著。其次清代乾隆皇帝同样慧眼识宝,更是热衷于汉唐铜镜的收藏(当时几乎不见战国镜),只要民司发现铜镜精品悉数纳入宫中,一概详细编进“西清四鉴”的图录内。清代晚期和民国初,西方列强大肆搜罗中国古代青铜器,包括精美绝伦的古代铜镜,与此同时,中国的爱国文人、有识之士为了保护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也相继参与收集青铜镜,其间有陈介琪、罗振玉、梁上椿、刘体智等,他们都是研究中国古代铜镜文化的先驱者。
其他文献
5月18日,中国嘉德2010春季拍卖会以21.28亿元人民币收槌,创内地单季拍卖最高纪录,也是国内拍卖市场首次单季总成交额跨越20亿元大关。嘉德此次春拍推出包括中国书画、瓷器玉器工艺品、现当代陶瓷及雕刻艺术、中国油画及雕塑、古籍善本、邮品钱币铜镜、珠宝翡翠在内的多门类拍品。多个门类、专场及单品创出新高:张大千《爱痕湖》以一亿零八十万刷新个人作品拍价纪录,成为中国近现代书画市场价格新的里程碑;千万以
期刊
“瘦身”应对金融危机    始于去年的全球性金融海啸使得拍卖行在今年纷纷采取措施进行应对,佳士得在经历了08秋拍的大幅震荡之后,于09春拍推出一系列包括降低起拍价、减少拍品数量、提高拍品品质在内的措施。  通过降低起拍价和减少拍品数量,佳士得2009上半年总成交额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5%。从区域上看,2009上半年,佳士得在欧洲大陆和英国、美洲以及亚洲和中东市场的拍品总额都有所下降,其中降幅最大的
期刊
古砚之一  宋砚大抵不发墨。近年竭江以取下岩之石。日蕉叶白者。发墨如泛油。则知传世宋砚本非良材。砚取发墨。非止易浓。《渌水亭杂识》  松花江石小砚。色淡绿如洮石。腹有御书砚铭八字云。以静为用。是以永年。《香祖笔记》  砚之发墨者必费笔。不费笔则退墨。二德难兼。《东坡小品》  方城砚。出方城县葛仙公岩内。石如玉。莹洁鉴光。著墨如澄泥。发墨生光如漆如油。有艳不渗。岁久不乏。常如新成。《升庵外集》  桂
期刊
73年了。我想起了73年前鲁迅死后的个挽联所写的!鲁迅先生你死了/我们誓要继续呐喊,鲁迅先生你死了/谁启示我们的彷徨·我还想起了另一个挽联,呐喊如狂人为国而已/华盖育彷徨导民中流。这两个挽联都是把鲁迅最有影响的两个书名恰到妙处地镶嵌在悲痛的情感里。挽联是生者对逝者敬重与怀念的一个表达方式,随着逝者的渐行渐远,后来者的表达方式会与最初有所不同,他们开始一本一本地搜集鲁迅著作的早期版本一这是参与者最多
期刊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浙江的中国画独领风骚。因为当时杭州有个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其中尤以写意人物画,以崭新的面貌享誉画坛。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就是浙江美院人物画的三大支柱。时至今日,他们当年的成功之作,依旧为人乐道,他们的笔墨技巧,依然令人向往。  五十年代,风华正茂的昌谷先生,以《两个羊羔》的国画创作,获一九五五年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为他奠定了在写意人物画界的地位。那年昌谷
期刊
周越然先生的《书的回忆》中有一段话说:“做官有幸运,就是连升,经商有幸运,就是赚钱。购古书者,也有幸运,就是:(一)我要什么书,马上买到什么书,并且价钱不大。(二)或者在冷摊上偶然拾得一种毫不相干的破书,归来审察,发现某名士的印记,某名士的批校。(三)又或者书贾拿了奇僻的古本来售,索价不高,故留之。后来细作审查,知是海内外孤本。”周先生谈到的二个方面的幸运,笔者都经历过。别的不必说了,就拿2003
期刊
2012年4月17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政协书画室、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联合主办,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画院、广州美术学院、岭南画派纪念馆、岭南画院、雅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协办,广东美术馆承办的“吞吐大荒——许钦松山水画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20世
期刊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摄影师杨勇就将镜头对准了深圳这座新兴城市,并且一直生活和工作在那里,在他的镜头下,深圳是一个在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都市形态的典型例子。如今,杨勇多了策展人和当代艺术收藏家的身份,他大多数以交换作品的方式收藏当代艺术品,并强调艺术价值在于个人趣味和价值观的认可。本期杂志就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现状对话杨勇,从艺术家、策展人以及收藏家的视角来探讨艺术收藏的趣味、摄影收藏的现状以及对当前当
期刊
鉴容    宋代以前,人们通常直接手系在镜纽上的绦带来鉴容,有的还将铜镜放置在一种很低的镜台上,如顾恺之所画《女史箴图》中就有手拿铜镜或者对着镜台上的钢镜梳妆照影的画面。宋代以后,座具普遍增高,其形式主要定格在一桌二椅的陈设上,并出现了与近代的梳妆台样式有些接近的高镜台,然后把镜子固定悬挂于其上,以便鉴容。    磨镜    铜镜使用时间过久,镜面便会昏暗无光,达不到清晰照人的效果,因此需要加以磨
期刊
英国近代美术宝库的诞生    法国梧桐树的绿荫,装饰着伦敦的街道。流经伦敦的泰晤士河,与耸立在河畔的泰特美术馆,更添伦敦市的风采。从耸立在泰特美术馆外,靠近河畔之英国雕刻家亨利·摩尔的作品,以及美术馆人口旁19世末拉斐尔前派画家米莱斯的雕像,可以感受到堪称“英国近代美术宝库”的泰特美术馆之独特魅力。  19世纪后半期的英国不但经济繁荣,同时文化艺术也逐渐成熟,这时英国已有1759年创立的大英博物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