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在教学中,利用兴趣引导和启发学生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知识、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可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87-02
一、引言
数学课是一门理论知识较多又比较深奥的学科,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教学效率难以提高和保证。一方面,较为枯燥的讲授小学生难以接受,容易走神,课堂学习无法保证。另一方面,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学到的知识如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容易遗忘和混淆。而兴趣教学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巧设教学场景
巧妙的设计教学场景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如在学习“认识平面图形”时,提前准备三角板、直尺、方盒等各种形状的物品。每次由两个学生表演,其中一个向另一个叙述他想要的物品的形状、特点等,另一个同学根据叙述找出相对形状的物品。首先,课堂的参与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适当的场景设计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有趣。而小学生就是一个个“好奇宝宝”,对这个世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适当的场景设计自然就集中了他们听讲的注意力,提高了他们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再次,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学习场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让他们养成爱学、自学、好学的习惯。如在“认识人民币”教学中,老师启发学生:我们在那些地方可以用到人民币呢?学生的回答也会是多样的:买冰淇淋、买书、买衣服等等。这时,就根据学生的回答启发学生设计教学场景。如:某某同学,买书是在书店,你找一位同学配合你表演一下买书的经过,期间提示学生书的价钱是不一样的,利用提前准备好的道具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认识人民币,体会人民币的换算等知识。
三、精心设计导课
导课的设计有两个目的:第一,导课的合理设计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集中精神,将学生的“心”收回到数学课堂上。第二,可以利用导课的设计,自然的引出教学内容,让教学在兴趣中开始,在兴趣中展开,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课的设计方式很多,可以利用故事等形式,比如在学习“加减法”时设计一个有趣的故事导课。如:一个人养了几只“孙猴子”,“孙猴子”爱吃香蕉,这个人就早上给他3根,晚上给他4根。时间长了,“孙猴子”不干了,“孙猴子”很聪明的,它想啊,早上3根,晚上4根,4-3=1,那么早上岂不是少吃一根。这个养猴的人就想了一个办法:那么早上给猴子4根,晚上给它3根。“孙猴子”很高兴心想:4-1=3,这不是多吃一根吗?同学们想想是这样的吗?为什么?在讲故事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提问的技巧性。如:哦!原来“孙猴子”不会算加法啊,那同学们帮他算算,启发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意识。让学生在快乐、愉悦中掌握所学知识。
四、切合生活启发学生
数学是相对抽象的,但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却很广泛,引导和启发学生发现和学习身边的数学知识。如分糖果,妈妈买回来一袋糖,一共30颗,你们家每个人都有份,而且不允许任何一个人多分,怎么分?这时候学生就会展开思考,看看怎么分,引导学生进入“除法”的学习。同时注重课后作业与课堂实践的联系及作业的趣味性。如“除法”这课学了,可以给同学们布置这样的作业:看看你们家有什么好吃的,可以回家帮妈妈分一分。又如学到“行程问题”,学生对行程的往返性往往很难理解,就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上下学所用的时间来加深理解。去学校用了10分钟,可要回到家里还要把上学的路走一遍,那么上学过程中我们一共用了多少时间?在启发和引导下,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學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习惯。
五、适当补充课外知识
课堂的学习很重要,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是重点,可是如果我们结合课本教学,适当的加入一些趣味的学习知识,就可以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加减法”的学习中,两位数的加减法(特别是进位和借位)学生难以掌握,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的学习方法。如“手指算法”,很多同学都有用手指算加减法的习惯,可是手指只有10根,如何用它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先通过提问吸引学生注意力,再自己做让学生模仿:伸出右手,右手的大拇指代表5,其他手指代表1,那么一个右手就等于9了。左手更厉害,一个拇指代表50,其他手指代表10,一个左手就可以表示到90。右手和左手结合就可以表示所有的两位数,然后教同学新的扳手指算法。一方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简单的“手指算法”让学生自己验证计算的结果,并思考“加减法的学习”。同时,在有趣的扳手指“运动”中体会加减法的进位与借位。
六、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厘米、米的认识”的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深刻的领会到厘米的含义。首先,取大小不一的三角板、直尺各一,让学生对比大三角板和小三角板上面厘米刻度的变化。让学生自己思考、理解计量单位的概念,自己观察和思考到,它的刻度值不会因为尺子的大小长短而改变。其次,让学生动手去量身边的物品,比如说文具盒、课本等,然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厘米的长度。又如“周长”的学习中,让学生用一根绳子摆出各种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观察图形的变换及绳子的变化,告诉学生这条绳子的长度就是这些图形的周长,将正方形、长方形、不规则图形等展开就是该图形的周长,周长与摆成该图形的绳子的长度是一样的。通过动手实践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七、结语
培养和训练学生形成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兴趣”就像是一把钥匙,它可以打开小学生智慧的大门。使他们在好奇、探索、思考、求知中逐渐成长。作为教师,在追求教学质量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爱上学习,愿意主动的、积极的去思考,这样才能更高效的推进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邹凯轶.浅议小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J].大观周刊,2012,(51):34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87-02
一、引言
数学课是一门理论知识较多又比较深奥的学科,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教学效率难以提高和保证。一方面,较为枯燥的讲授小学生难以接受,容易走神,课堂学习无法保证。另一方面,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学到的知识如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容易遗忘和混淆。而兴趣教学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巧设教学场景
巧妙的设计教学场景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如在学习“认识平面图形”时,提前准备三角板、直尺、方盒等各种形状的物品。每次由两个学生表演,其中一个向另一个叙述他想要的物品的形状、特点等,另一个同学根据叙述找出相对形状的物品。首先,课堂的参与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适当的场景设计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有趣。而小学生就是一个个“好奇宝宝”,对这个世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适当的场景设计自然就集中了他们听讲的注意力,提高了他们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再次,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学习场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让他们养成爱学、自学、好学的习惯。如在“认识人民币”教学中,老师启发学生:我们在那些地方可以用到人民币呢?学生的回答也会是多样的:买冰淇淋、买书、买衣服等等。这时,就根据学生的回答启发学生设计教学场景。如:某某同学,买书是在书店,你找一位同学配合你表演一下买书的经过,期间提示学生书的价钱是不一样的,利用提前准备好的道具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认识人民币,体会人民币的换算等知识。
三、精心设计导课
导课的设计有两个目的:第一,导课的合理设计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集中精神,将学生的“心”收回到数学课堂上。第二,可以利用导课的设计,自然的引出教学内容,让教学在兴趣中开始,在兴趣中展开,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课的设计方式很多,可以利用故事等形式,比如在学习“加减法”时设计一个有趣的故事导课。如:一个人养了几只“孙猴子”,“孙猴子”爱吃香蕉,这个人就早上给他3根,晚上给他4根。时间长了,“孙猴子”不干了,“孙猴子”很聪明的,它想啊,早上3根,晚上4根,4-3=1,那么早上岂不是少吃一根。这个养猴的人就想了一个办法:那么早上给猴子4根,晚上给它3根。“孙猴子”很高兴心想:4-1=3,这不是多吃一根吗?同学们想想是这样的吗?为什么?在讲故事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提问的技巧性。如:哦!原来“孙猴子”不会算加法啊,那同学们帮他算算,启发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意识。让学生在快乐、愉悦中掌握所学知识。
四、切合生活启发学生
数学是相对抽象的,但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却很广泛,引导和启发学生发现和学习身边的数学知识。如分糖果,妈妈买回来一袋糖,一共30颗,你们家每个人都有份,而且不允许任何一个人多分,怎么分?这时候学生就会展开思考,看看怎么分,引导学生进入“除法”的学习。同时注重课后作业与课堂实践的联系及作业的趣味性。如“除法”这课学了,可以给同学们布置这样的作业:看看你们家有什么好吃的,可以回家帮妈妈分一分。又如学到“行程问题”,学生对行程的往返性往往很难理解,就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上下学所用的时间来加深理解。去学校用了10分钟,可要回到家里还要把上学的路走一遍,那么上学过程中我们一共用了多少时间?在启发和引导下,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學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习惯。
五、适当补充课外知识
课堂的学习很重要,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是重点,可是如果我们结合课本教学,适当的加入一些趣味的学习知识,就可以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加减法”的学习中,两位数的加减法(特别是进位和借位)学生难以掌握,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的学习方法。如“手指算法”,很多同学都有用手指算加减法的习惯,可是手指只有10根,如何用它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先通过提问吸引学生注意力,再自己做让学生模仿:伸出右手,右手的大拇指代表5,其他手指代表1,那么一个右手就等于9了。左手更厉害,一个拇指代表50,其他手指代表10,一个左手就可以表示到90。右手和左手结合就可以表示所有的两位数,然后教同学新的扳手指算法。一方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简单的“手指算法”让学生自己验证计算的结果,并思考“加减法的学习”。同时,在有趣的扳手指“运动”中体会加减法的进位与借位。
六、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厘米、米的认识”的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深刻的领会到厘米的含义。首先,取大小不一的三角板、直尺各一,让学生对比大三角板和小三角板上面厘米刻度的变化。让学生自己思考、理解计量单位的概念,自己观察和思考到,它的刻度值不会因为尺子的大小长短而改变。其次,让学生动手去量身边的物品,比如说文具盒、课本等,然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厘米的长度。又如“周长”的学习中,让学生用一根绳子摆出各种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观察图形的变换及绳子的变化,告诉学生这条绳子的长度就是这些图形的周长,将正方形、长方形、不规则图形等展开就是该图形的周长,周长与摆成该图形的绳子的长度是一样的。通过动手实践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七、结语
培养和训练学生形成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兴趣”就像是一把钥匙,它可以打开小学生智慧的大门。使他们在好奇、探索、思考、求知中逐渐成长。作为教师,在追求教学质量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爱上学习,愿意主动的、积极的去思考,这样才能更高效的推进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邹凯轶.浅议小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J].大观周刊,2012,(5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