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实施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关键词: 分层教学 原因 主要内容 课堂操作
根据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同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新一轮课改的一大主题。实施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因
分层教学就是在新一轮课改中要求的因材施教,已被赋予更广泛、更具体的内容,由于学生知识水平不同,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存在差异,如果忽视这些差异,按照同一尺度、同一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同一层次的教学内容,就会使一部分学生因“吃不饱”而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另一部分学生因“吃不了”而完不成教学任务。分层教学正是针对这种差异性面向全体学生,根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处于最有利自己的发展区,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增强教学效果。
二、分层教学的主要内容
1.学生的分层
对学生的分层并不是人为地给学生划分等级,而是为了区分不同学生的差异以便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力求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对学生的分层必须以深入的调查分析为前提。为客观把握学生的层次,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努力做到:认真观察每个学生在各个方面表现出的各种特征,如学习态度、接受能力、知识水平及学生内在的兴趣潜能,根据学生的特长、心理素质,发展水平等进行综合考察,客观地把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具体哪个学生归哪一层次,只有教师心中有数。三个层次要达到的水平,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校、本班的具体教学情况及学生学习的实际而定。
2.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出与高、中、低层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应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使高层学生达到一类水平,中层学生由“二类”向“一类”水平递进,低层学生由“三类”向“二类”水平递进。
处于“三类”水平的学生主要表现为:习惯于在老师的讲解下学习并只停留在对知识的表象理解上,仅会处理一些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贴近的简单的题目,知识水平仅限于记忆之上。
处于“二类”水平的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是在理解的前提下进行记忆,并有一定的获取信息并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处于“一类”水平的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对老师讲解的内容能够进行推理论证,有较强的获取信息、综合信息并进行反思的能力和创造信息、构成体系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相关的问题。
三、实施分层教学的课堂操作
根据高、中、低层学生水平的差异,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分层的不同,先吃饱,低层水平的学生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要求定性,初步理解其含义,定性地知道它与有关知识的联系,做到基础知识讲透,重点知识讲清。通过设置较低层次的问题,指导低层水平学生掌握如何应运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技等,并在实施过程中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手段,不断鼓励、表扬,正确引导使其向中层学生迈进。对于中层水平的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同时只需稍加点拨和指导,使其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做到对知识的迁移理解和应用,从而自觉地挖掘其潜力。通过设置较高层次的课堂问题,刺激高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自觉学习,勇于探究,从学生生活和实践中选择和确定专题,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利于其个性化的发展。通过这样的课堂操作,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直至形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较大的提升。
实施分层教学,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把分层教学认真落实到备课、上课、作业、课外辅导、实验、测试等教学环节中。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也应做到分层,以纵向对比的自我评价方法作为评价学生的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要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来的水平上都有所提高,就应该肯定和表扬,引导学生在成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对学生的分层应遵循动态的原则,根据学生提高的程度,对层次进行及时调整,使他们处于不断的前进状态。实践证明,分层教学有着很强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卢元锴.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20-49.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455-480.
[3]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社,2003.12:245-256.
关键词: 分层教学 原因 主要内容 课堂操作
根据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同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新一轮课改的一大主题。实施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因
分层教学就是在新一轮课改中要求的因材施教,已被赋予更广泛、更具体的内容,由于学生知识水平不同,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存在差异,如果忽视这些差异,按照同一尺度、同一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同一层次的教学内容,就会使一部分学生因“吃不饱”而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另一部分学生因“吃不了”而完不成教学任务。分层教学正是针对这种差异性面向全体学生,根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处于最有利自己的发展区,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增强教学效果。
二、分层教学的主要内容
1.学生的分层
对学生的分层并不是人为地给学生划分等级,而是为了区分不同学生的差异以便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力求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对学生的分层必须以深入的调查分析为前提。为客观把握学生的层次,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努力做到:认真观察每个学生在各个方面表现出的各种特征,如学习态度、接受能力、知识水平及学生内在的兴趣潜能,根据学生的特长、心理素质,发展水平等进行综合考察,客观地把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具体哪个学生归哪一层次,只有教师心中有数。三个层次要达到的水平,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校、本班的具体教学情况及学生学习的实际而定。
2.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出与高、中、低层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应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使高层学生达到一类水平,中层学生由“二类”向“一类”水平递进,低层学生由“三类”向“二类”水平递进。
处于“三类”水平的学生主要表现为:习惯于在老师的讲解下学习并只停留在对知识的表象理解上,仅会处理一些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贴近的简单的题目,知识水平仅限于记忆之上。
处于“二类”水平的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是在理解的前提下进行记忆,并有一定的获取信息并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处于“一类”水平的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对老师讲解的内容能够进行推理论证,有较强的获取信息、综合信息并进行反思的能力和创造信息、构成体系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相关的问题。
三、实施分层教学的课堂操作
根据高、中、低层学生水平的差异,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分层的不同,先吃饱,低层水平的学生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要求定性,初步理解其含义,定性地知道它与有关知识的联系,做到基础知识讲透,重点知识讲清。通过设置较低层次的问题,指导低层水平学生掌握如何应运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技等,并在实施过程中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手段,不断鼓励、表扬,正确引导使其向中层学生迈进。对于中层水平的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同时只需稍加点拨和指导,使其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做到对知识的迁移理解和应用,从而自觉地挖掘其潜力。通过设置较高层次的课堂问题,刺激高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自觉学习,勇于探究,从学生生活和实践中选择和确定专题,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利于其个性化的发展。通过这样的课堂操作,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直至形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较大的提升。
实施分层教学,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把分层教学认真落实到备课、上课、作业、课外辅导、实验、测试等教学环节中。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也应做到分层,以纵向对比的自我评价方法作为评价学生的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要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来的水平上都有所提高,就应该肯定和表扬,引导学生在成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对学生的分层应遵循动态的原则,根据学生提高的程度,对层次进行及时调整,使他们处于不断的前进状态。实践证明,分层教学有着很强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卢元锴.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20-49.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455-480.
[3]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社,2003.12:24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