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条久远的历史长河中,舞蹈以一种直接而原始的肢体语言最早地诞生了,舞蹈的创作与发展亦迈上了一个新的顶峰。随着校园文化的产生,随着校园民谣的淡淡传唱,一种新的舞蹈形式也在悄悄地孕育、成长,这就是校园舞蹈。
【关键词】校园舞蹈的创作 创作主体 创作客体 创作效应
中国是一个有着渊远文化的千年古国,音乐、诗歌、舞蹈,融汇一脉,形成了中国五千年斑斓厚重的文化底蕴,而在这条久远的历史长河中,舞蹈,以一种直接而原始的肢体语言,最早地诞生了,从懵懂的祖先拜祭到唐代鼎盛的霓裳羽衣,牵牵绊绊走过了一条烟雨凄迷的文化苦旅。当时代的指针定格于二十一世纪,舞蹈的创作与发展亦迈上了一个新的顶峰。随校园文化的产生,随着校园民谣的淡淡传唱,一种新的舞蹈形式也在悄悄地孕育、成长,这就是校园舞蹈。
所谓的“校园舞蹈”是一种无创作意识的“创作”体现。它的创作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在选曲、取材上自由而宽泛,他不拘泥于任何格式和限定,是一种自然的青春的涌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校园舞蹈是用实践去创造这一定义。它是一种独立一体的,与其它舞种相区别的,若有若无地始终存在于校园的一角,并以其独特的姿态立于校园文化之中。它使人放松,又催人振奋,让人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一种过去的寻找回来的世界。
1.校园舞蹈的创作主体。舞蹈创作有专业创作和业余创作两条战线,校园舞蹈属于业余创作,而它的创作主体又是业余舞蹈专业人才的创作。在这一点上它是高层次的。他们的意识是超前的,是相对独立的,必须有一颗“校园人”的心。例如:现在各中高等院校中的师资力量大多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民族学院,获曾受过专业的正规课程训练,她们共同接受过科学的、综合性的舞蹈教育体系,从而使她们毕业后在各自的舞蹈艺术教学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
在应用创作上,首先掌握三条编创的基本元素;
1.1 创作需要灵感。就象牛顿由苹果落地而发现地球引力一样,艺术创作中的灵感更如火花般稍纵即逝。通常许多作品都是由艺术家从某一单纯一闪而过的想法中诞生而来的。
1.2 动作是舞蹈的骨架。舞蹈是以动作为基本手段,而动作是表现情感的第一信号。如何呈现、选择动作是编创当中的首要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曾受教于北京舞蹈学院现代舞编导专家万素老师的课堂:“以一组最简单的动作为基础,在不出现新的动作的基础上千变万化。”这里涉及到处理技术性,动作之间节奏呼吸与停顿,处理好对比关系,处理好轻重缓急,动静结合。在考试课中,有的同学运用了所谓的“技法”,固定的模式反而舍弃原有的精华之处。后来经过老师的启发,例证。我们意识到了技法对每个实例而言,它可以千变万化。一切技法的出现,选择是手段。是为了你要的那个东西而存在,那个存在不是技法本身,是通过技法转化出的容量,这才是技法存在的意义。这是很多人在编舞中常常遇到的问题。我们深深明白要在实践中反复摸索,在经验中体会“书本理论”。
1.3 即兴是产生动作的必要手段。即兴是一种感受,是一种相对超越的自我感受,是一种潜意识的扩大。例如这样一组即兴练习:不是简单的跌倒,而是一种“倾倒”随之顺势落地,借落地的力产生第二次运动。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要作为“落点”,接触地面,运动方向是全方位的。通过这种即兴练习,可以加强能力,重视了“借力与发力”即身体不同部位的起动,带头的空间变化,从而消失脑中固有的外形。动作的选取重要一环也是“即兴”。因为通过这种从内外化力量,使感性有了认识,再通过理性去整体调整、提高。所以在编舞过程中,常可出现针对性强的“即兴”练习。
创作主体的创作目的是要体现它开阔的思维和遇人的生灵,就是为了体现他们自己一一校园人。所以它不能盲目的追求专业性的深沉与抽象。它有自己的独特内容和相应的形式。例如:在九八年末创编的校园舞蹈之一《晨曲》——明快、单纯。它参加了朝阳区艺术节大赛、北京市中小学艺术节大赛获得的荣誉,印证出专家们对它成绩的肯定。
“一个人物的全部意义和戏都在内心,不在一些外部表现。”
——契柯夫(内转)
“动作起源于心灵。”
——黑格尔(外化)
这种内转和外化相对统一,互为作用。人的任何有意识的动作,都是由内心的某种意愿产生的,它是人物思想感情心理状态的直接外观。对人的内心世界开掘愈深,对表现内心世界的形式要求愈高。所以现代舞蹈塑造人物是极其讲究形式美的。因为它是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外化的实体。“内容所以成为内容是由于它具有了相应的形式,”同时,这种直观外现形式的产生是艰辛的,是以舞蹈家身心为能源的。因此才有相当量的即兴外溢灵感进发的宝贵时刻。我们追求的境界是形式美与内容相统一,如罗丹所说:“最纯粹的杰作是这样的,不表现什么样的形式,线条和颜色再也找不到了,一切都融化为思想和灵魂。”这恰恰印证了校园舞蹈作品之二《天堂》,以极具感情的色彩,讲述的是一个平凡的故事,在如花的年华过早的夭折。内容极其简单,但却挖掘人物深刻的内心世界,以现代舞表现手法相衬着内容的体现,进发出强撼的感人色彩。它摒弃了传统舞蹈的表现方法,而是直述,平实。该跳就跳,该笑就笑,纯真之极。纯真到了最适合的时候恰恰成为最高境界的复杂。内容与形式的相辅相成,留给人的只是一种情绪、感受——不甘或留恋。它似乎说了些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有说。
校园舞蹈的创作和职业舞蹈的创作不同。表现为创作主体不同,专业舞蹈的创作主体是当前艺术学校专业舞蹈的师资或早已告别舞台的老演员,或在学校学习表演专业的青年教师,擅长创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中,渗透着个人的世界观,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都是时代、阶级和民族的产物。他们立足于本民族的舞蹈传统,为发展和提高舞蹈事业作出大胆的设想和创造。专业舞蹈的创作题材大多具有典型思想内容,或感人泪下,或激人奋起,他们呼唤时代的最强音,产生强烈的震慑力和穿透力,表达作者的心声,使观众产生共鸣与谐震。
2.舞蹈艺术校园舞蹈的创作客体。所谓“校园舞蹈”针对对象顾名思义即为“校园人”。他(她)们的舞蹈基础很浅,身体条件较差。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各种各样的舞蹈文化,提高全面素质。在他们接受舞蹈过程中,从专业训练的角度上去谈要面对的三个基本问题:①如何让他们发挥天性中的舞蹈潜能。②如何让他们的身体乐感化、舞蹈化。③如何让他们的舞蹈为他们服务,即自给自足。
专业舞蹈的创作客体则完全不存在上面因素。他们大多十一、二岁入校学习,天赋优越,身体素质良好,系统接受舞蹈文化知识。
其中很多人在系统的学习中对中外舞蹈、美学、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心理学、音乐、文学、美术等都进行研究和攻读过,所以他们无论表演学习哪一类风格的舞蹈,在肌肉收缩与松驰,动作高、低对比及平衡,节奏感等技术原 理的掌握都是较好的。这些决定了他们能完成更为复杂的作品,也更为编导们所欢迎和易于接受。一日不辍的训练,是为更好地表现作品,将身体语言运用的得心应手所必须付出的劳动代价。
3.校园舞蹈的创作效应。校园舞蹈的创作效应和专业舞蹈的创作效应不同。两者的立足点,目的性都不一样。校园舞蹈的创作立足于自由——没有框架,为人接受。自娱一一用自己所知的肢体语言去描绘与交待人物关系和每件事,就是表现自己。它寻找一种途径,就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强烈的自娱性的,具有浅层审美意味的,能够增进人际感情交流,拓宽人类情感渲泄的途径,弥补现代人的心理缺撼的舞蹈样式。它在表现外在形式上着重共性与个性两种。共性:参与性和普及性。个性:表现一种舞蹈文化的风格。它之所以产生影响还有一个内在的决定性因素是区别于专业创作的具有强烈的自娱性,这种自娱性是极为鲜明的审美特征,决定了它在表情上侧重于个体的情感抒发,而不是单纯去引起观众感情的共鸣。校园舞蹈的创作从本质上来讲是“拓宽人类情感渲泄的途径。”所谓情感的渲泄是人类情感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它着重在个体“情感的任意表露”并借此达到恢复心态平衡的目的。它的明显特点在于表露自我,而不要求他人与之共鸣。也正因如此,才得到现代校园人的喜爱,因为这是一个表现自我的时代。正如“校园民谣”的盛行决不是偶然的,它与现代校园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以及心理状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校园民谣与校园舞蹈一样,都是诉说自己的故事。它适应了人类浅层情感的表情需要,以强烈的自娱性和高度的刺激性赢得了“校园人”的爱戴以至大众的接受。至今,各院校早已成立自己的舞蹈团,说穿了即:一群舞蹈艺术的爱好者成立了一个能够渲泄自己情感与舒展青春肢体的较好的交流环境。俗言“北大酷爱现代舞,清华偏重交际舞”它的创作作品不论是《追月》还是二十四、三十六步都有一个共同的风格和特征:呈现的是青春的胴体,闪亮的是朴实的内心世界,在单纯的色调中涌现瑰丽的人生色泽。一个永远不变的校园,一个在校园里不断变化的人与时间。
专业舞蹈的创作效应是对人类深层情感的体验。深层情感是人对它自身的生存境况、伦理目标、人生真谛,未来憧憬等的深度体验。它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和民族文化、集体意识,种族心理的积淀。它表现的是一种高级而复杂的情感。这样的艺术表现,没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感受力是较难实现的。它创作的关键是如何进一步提高艺术质量。以便吸引各阶层广大观众更多的审美注意,发挥更大的审美作用和认识作用。专业舞蹈的创作针对娱人和舞台效应,这便是它创作的立足点。
例如:现今国内各个艺术团体频繁于国外艺术演出交流,大多采用版块分割方式将中国十几个民族歌舞节目组合起来,整台晚会衔接紧凑,结构严密,歌舞交织,风格各异。是一组颂扬祖国,歌唱母亲的赞歌。它既在旅游性质的层面上满足了人们对于各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同时又以极具观赏性的艺术内涵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并且专业舞蹈作品创作的另一目的“商业性”也间接达到。
在文化心理上,现代化是中国人刻意追求的,但民族性是历史限定的。当西方的现代化成为一种政治经济军事力量逼进中国时,中国人才意识到他们的文化没有能变成一种力量越出边界,因而就具有了民族性。正如民族歌舞团进军国外舞坛,现代舞进军中国舞台一样。在探索中奠定强调了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的标志在中国二十世纪成为了一种很复杂的文化心理,它几乎是与中国人的现代化心理意识同时出现的。
校园以其特定的文化修养及心理特征,成为社会最敏锐的一角,校园人选择决定他们的舞蹈“性别”,这种“性别”既有时代感又有现实意义,在九十年代二十世纪人文语义上可以说是一个分币的两面。无论是主体还是客体最重要的表现语言即是一个人内心的体验,而非什么正统的艺术豢养。这是一种原始、粗糙与直接的方式。呈现在当代人精神世界里那难以名状的情绪及生命状态。懂得这一点对一个艺术者来说极其重要。
无论在哪个时代,历史正是像“现在”这样悄悄地滑过,纵观艺术从发源而起,历史悠久,十八、十九世纪成为风行的舞台演出艺术,也到达了高峰期。然而,从那时也就开始“凝固”了。到本世纪,在欧美各国至内地上演的也就那么数十部经典之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校园舞蹈正如野草一样具有燃燃生起之势,它是社会舞蹈文化的必然产物,存在于校园中的,与校园人息息相关的精神食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圣洁、单纯,有着无可估量的未来。只要我们具有现代的目光和想象力就能理解存在于校园中的无穷的形式语言。作为创作主体的我们更应具备充分的信心和勇气,敢于担起开拓它的重任。看似简单的东西,往往却是最艰深、最复杂的。校园舞蹈的创作,正是需要这种智与勇兼备的披荆斩棘者,在闪露着怀疑目光的阵列中行走。这正如凡是历经风霜的花都会更加娇美一样,不久的将来,在舞蹈这间神圣艺术殿堂中,会有一支奇葩脱颖而出,在喧嚷的城市里踏出最美的节拍。
【关键词】校园舞蹈的创作 创作主体 创作客体 创作效应
中国是一个有着渊远文化的千年古国,音乐、诗歌、舞蹈,融汇一脉,形成了中国五千年斑斓厚重的文化底蕴,而在这条久远的历史长河中,舞蹈,以一种直接而原始的肢体语言,最早地诞生了,从懵懂的祖先拜祭到唐代鼎盛的霓裳羽衣,牵牵绊绊走过了一条烟雨凄迷的文化苦旅。当时代的指针定格于二十一世纪,舞蹈的创作与发展亦迈上了一个新的顶峰。随校园文化的产生,随着校园民谣的淡淡传唱,一种新的舞蹈形式也在悄悄地孕育、成长,这就是校园舞蹈。
所谓的“校园舞蹈”是一种无创作意识的“创作”体现。它的创作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在选曲、取材上自由而宽泛,他不拘泥于任何格式和限定,是一种自然的青春的涌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校园舞蹈是用实践去创造这一定义。它是一种独立一体的,与其它舞种相区别的,若有若无地始终存在于校园的一角,并以其独特的姿态立于校园文化之中。它使人放松,又催人振奋,让人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一种过去的寻找回来的世界。
1.校园舞蹈的创作主体。舞蹈创作有专业创作和业余创作两条战线,校园舞蹈属于业余创作,而它的创作主体又是业余舞蹈专业人才的创作。在这一点上它是高层次的。他们的意识是超前的,是相对独立的,必须有一颗“校园人”的心。例如:现在各中高等院校中的师资力量大多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民族学院,获曾受过专业的正规课程训练,她们共同接受过科学的、综合性的舞蹈教育体系,从而使她们毕业后在各自的舞蹈艺术教学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
在应用创作上,首先掌握三条编创的基本元素;
1.1 创作需要灵感。就象牛顿由苹果落地而发现地球引力一样,艺术创作中的灵感更如火花般稍纵即逝。通常许多作品都是由艺术家从某一单纯一闪而过的想法中诞生而来的。
1.2 动作是舞蹈的骨架。舞蹈是以动作为基本手段,而动作是表现情感的第一信号。如何呈现、选择动作是编创当中的首要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曾受教于北京舞蹈学院现代舞编导专家万素老师的课堂:“以一组最简单的动作为基础,在不出现新的动作的基础上千变万化。”这里涉及到处理技术性,动作之间节奏呼吸与停顿,处理好对比关系,处理好轻重缓急,动静结合。在考试课中,有的同学运用了所谓的“技法”,固定的模式反而舍弃原有的精华之处。后来经过老师的启发,例证。我们意识到了技法对每个实例而言,它可以千变万化。一切技法的出现,选择是手段。是为了你要的那个东西而存在,那个存在不是技法本身,是通过技法转化出的容量,这才是技法存在的意义。这是很多人在编舞中常常遇到的问题。我们深深明白要在实践中反复摸索,在经验中体会“书本理论”。
1.3 即兴是产生动作的必要手段。即兴是一种感受,是一种相对超越的自我感受,是一种潜意识的扩大。例如这样一组即兴练习:不是简单的跌倒,而是一种“倾倒”随之顺势落地,借落地的力产生第二次运动。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要作为“落点”,接触地面,运动方向是全方位的。通过这种即兴练习,可以加强能力,重视了“借力与发力”即身体不同部位的起动,带头的空间变化,从而消失脑中固有的外形。动作的选取重要一环也是“即兴”。因为通过这种从内外化力量,使感性有了认识,再通过理性去整体调整、提高。所以在编舞过程中,常可出现针对性强的“即兴”练习。
创作主体的创作目的是要体现它开阔的思维和遇人的生灵,就是为了体现他们自己一一校园人。所以它不能盲目的追求专业性的深沉与抽象。它有自己的独特内容和相应的形式。例如:在九八年末创编的校园舞蹈之一《晨曲》——明快、单纯。它参加了朝阳区艺术节大赛、北京市中小学艺术节大赛获得的荣誉,印证出专家们对它成绩的肯定。
“一个人物的全部意义和戏都在内心,不在一些外部表现。”
——契柯夫(内转)
“动作起源于心灵。”
——黑格尔(外化)
这种内转和外化相对统一,互为作用。人的任何有意识的动作,都是由内心的某种意愿产生的,它是人物思想感情心理状态的直接外观。对人的内心世界开掘愈深,对表现内心世界的形式要求愈高。所以现代舞蹈塑造人物是极其讲究形式美的。因为它是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外化的实体。“内容所以成为内容是由于它具有了相应的形式,”同时,这种直观外现形式的产生是艰辛的,是以舞蹈家身心为能源的。因此才有相当量的即兴外溢灵感进发的宝贵时刻。我们追求的境界是形式美与内容相统一,如罗丹所说:“最纯粹的杰作是这样的,不表现什么样的形式,线条和颜色再也找不到了,一切都融化为思想和灵魂。”这恰恰印证了校园舞蹈作品之二《天堂》,以极具感情的色彩,讲述的是一个平凡的故事,在如花的年华过早的夭折。内容极其简单,但却挖掘人物深刻的内心世界,以现代舞表现手法相衬着内容的体现,进发出强撼的感人色彩。它摒弃了传统舞蹈的表现方法,而是直述,平实。该跳就跳,该笑就笑,纯真之极。纯真到了最适合的时候恰恰成为最高境界的复杂。内容与形式的相辅相成,留给人的只是一种情绪、感受——不甘或留恋。它似乎说了些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有说。
校园舞蹈的创作和职业舞蹈的创作不同。表现为创作主体不同,专业舞蹈的创作主体是当前艺术学校专业舞蹈的师资或早已告别舞台的老演员,或在学校学习表演专业的青年教师,擅长创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中,渗透着个人的世界观,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都是时代、阶级和民族的产物。他们立足于本民族的舞蹈传统,为发展和提高舞蹈事业作出大胆的设想和创造。专业舞蹈的创作题材大多具有典型思想内容,或感人泪下,或激人奋起,他们呼唤时代的最强音,产生强烈的震慑力和穿透力,表达作者的心声,使观众产生共鸣与谐震。
2.舞蹈艺术校园舞蹈的创作客体。所谓“校园舞蹈”针对对象顾名思义即为“校园人”。他(她)们的舞蹈基础很浅,身体条件较差。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各种各样的舞蹈文化,提高全面素质。在他们接受舞蹈过程中,从专业训练的角度上去谈要面对的三个基本问题:①如何让他们发挥天性中的舞蹈潜能。②如何让他们的身体乐感化、舞蹈化。③如何让他们的舞蹈为他们服务,即自给自足。
专业舞蹈的创作客体则完全不存在上面因素。他们大多十一、二岁入校学习,天赋优越,身体素质良好,系统接受舞蹈文化知识。
其中很多人在系统的学习中对中外舞蹈、美学、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心理学、音乐、文学、美术等都进行研究和攻读过,所以他们无论表演学习哪一类风格的舞蹈,在肌肉收缩与松驰,动作高、低对比及平衡,节奏感等技术原 理的掌握都是较好的。这些决定了他们能完成更为复杂的作品,也更为编导们所欢迎和易于接受。一日不辍的训练,是为更好地表现作品,将身体语言运用的得心应手所必须付出的劳动代价。
3.校园舞蹈的创作效应。校园舞蹈的创作效应和专业舞蹈的创作效应不同。两者的立足点,目的性都不一样。校园舞蹈的创作立足于自由——没有框架,为人接受。自娱一一用自己所知的肢体语言去描绘与交待人物关系和每件事,就是表现自己。它寻找一种途径,就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强烈的自娱性的,具有浅层审美意味的,能够增进人际感情交流,拓宽人类情感渲泄的途径,弥补现代人的心理缺撼的舞蹈样式。它在表现外在形式上着重共性与个性两种。共性:参与性和普及性。个性:表现一种舞蹈文化的风格。它之所以产生影响还有一个内在的决定性因素是区别于专业创作的具有强烈的自娱性,这种自娱性是极为鲜明的审美特征,决定了它在表情上侧重于个体的情感抒发,而不是单纯去引起观众感情的共鸣。校园舞蹈的创作从本质上来讲是“拓宽人类情感渲泄的途径。”所谓情感的渲泄是人类情感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它着重在个体“情感的任意表露”并借此达到恢复心态平衡的目的。它的明显特点在于表露自我,而不要求他人与之共鸣。也正因如此,才得到现代校园人的喜爱,因为这是一个表现自我的时代。正如“校园民谣”的盛行决不是偶然的,它与现代校园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以及心理状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校园民谣与校园舞蹈一样,都是诉说自己的故事。它适应了人类浅层情感的表情需要,以强烈的自娱性和高度的刺激性赢得了“校园人”的爱戴以至大众的接受。至今,各院校早已成立自己的舞蹈团,说穿了即:一群舞蹈艺术的爱好者成立了一个能够渲泄自己情感与舒展青春肢体的较好的交流环境。俗言“北大酷爱现代舞,清华偏重交际舞”它的创作作品不论是《追月》还是二十四、三十六步都有一个共同的风格和特征:呈现的是青春的胴体,闪亮的是朴实的内心世界,在单纯的色调中涌现瑰丽的人生色泽。一个永远不变的校园,一个在校园里不断变化的人与时间。
专业舞蹈的创作效应是对人类深层情感的体验。深层情感是人对它自身的生存境况、伦理目标、人生真谛,未来憧憬等的深度体验。它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和民族文化、集体意识,种族心理的积淀。它表现的是一种高级而复杂的情感。这样的艺术表现,没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感受力是较难实现的。它创作的关键是如何进一步提高艺术质量。以便吸引各阶层广大观众更多的审美注意,发挥更大的审美作用和认识作用。专业舞蹈的创作针对娱人和舞台效应,这便是它创作的立足点。
例如:现今国内各个艺术团体频繁于国外艺术演出交流,大多采用版块分割方式将中国十几个民族歌舞节目组合起来,整台晚会衔接紧凑,结构严密,歌舞交织,风格各异。是一组颂扬祖国,歌唱母亲的赞歌。它既在旅游性质的层面上满足了人们对于各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同时又以极具观赏性的艺术内涵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并且专业舞蹈作品创作的另一目的“商业性”也间接达到。
在文化心理上,现代化是中国人刻意追求的,但民族性是历史限定的。当西方的现代化成为一种政治经济军事力量逼进中国时,中国人才意识到他们的文化没有能变成一种力量越出边界,因而就具有了民族性。正如民族歌舞团进军国外舞坛,现代舞进军中国舞台一样。在探索中奠定强调了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的标志在中国二十世纪成为了一种很复杂的文化心理,它几乎是与中国人的现代化心理意识同时出现的。
校园以其特定的文化修养及心理特征,成为社会最敏锐的一角,校园人选择决定他们的舞蹈“性别”,这种“性别”既有时代感又有现实意义,在九十年代二十世纪人文语义上可以说是一个分币的两面。无论是主体还是客体最重要的表现语言即是一个人内心的体验,而非什么正统的艺术豢养。这是一种原始、粗糙与直接的方式。呈现在当代人精神世界里那难以名状的情绪及生命状态。懂得这一点对一个艺术者来说极其重要。
无论在哪个时代,历史正是像“现在”这样悄悄地滑过,纵观艺术从发源而起,历史悠久,十八、十九世纪成为风行的舞台演出艺术,也到达了高峰期。然而,从那时也就开始“凝固”了。到本世纪,在欧美各国至内地上演的也就那么数十部经典之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校园舞蹈正如野草一样具有燃燃生起之势,它是社会舞蹈文化的必然产物,存在于校园中的,与校园人息息相关的精神食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圣洁、单纯,有着无可估量的未来。只要我们具有现代的目光和想象力就能理解存在于校园中的无穷的形式语言。作为创作主体的我们更应具备充分的信心和勇气,敢于担起开拓它的重任。看似简单的东西,往往却是最艰深、最复杂的。校园舞蹈的创作,正是需要这种智与勇兼备的披荆斩棘者,在闪露着怀疑目光的阵列中行走。这正如凡是历经风霜的花都会更加娇美一样,不久的将来,在舞蹈这间神圣艺术殿堂中,会有一支奇葩脱颖而出,在喧嚷的城市里踏出最美的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