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特工类型片女性刻板印象的反击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suc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工电影已经成为一种类型电影,尤其是在欧美电影中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模式。在此类电影中,男性文化一直占据着较为主导的地位,女性角色往往作为男性角色的辅助形象存在。较之女性角色的剧情引导价值,女性的外形更受到关注,其视觉的感染力更容易成为焦点。在代表力量和权力的男性主导环境下,特工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的自主性往往被忽略,更多以花瓶角色或者辅助形象出现,这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惯有模式。但随着人们对特工惯有形象的倦怠,特工电影也逐渐遭遇瓶颈,怎样突破创新,就成了电影工作者积极探索的课题。
  在不断地探索中,一直在更换着更为吸引人的故事背景和表现形式,加入科幻元素,改变时空背景,或者加入家庭元素,改变特工冰冷独立的形象,加入幽默、搞笑的元素增强故事的感染力,或者以女性特工作为主体,增强作品的吸引力。这些都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变了以往人们心目中,男性为主的荧幕特工形象,在一定意义上丰满了过去特工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形象。然而,即便是女性角色已经在整个叙事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在角色形象的塑造方面,还是存在着相当的局限性,无论是正面角色或者反面角色都是美丽、性感的形象,可以说只是影片中戏份所占比重的变化,而缺乏形象的颠覆。在2015年上映的《间谍》中,女性形象实现了全面的改变,突破了以往的特工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打造了与以往非常不同的女特工形象,丰富了特工电影的形式和内容。
  一、 传统的女性特工形象
  在以往的特工类型电影中,往往以男性作为主体,男性角色更富有权力感,对男权意识的推崇非常明显。女性往往扮演着男性角色的崇拜者、从属品,或者以吸引男性角色转向反面势力的诱饵,她们的形象一般是美丽的、柔弱的、善良的或者邪恶的,而在这样的人物设定中,更多地展现了女性的柔美、高贵典雅,有时候会在女性形象塑造中加入暴力动作元素,来增强画面的观赏度和故事的吸引力。但是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女性不再是家庭中的角色形象,更多的女强人的形象得以塑造,一些以往多被男性演绎的角色也不断由女性代替。她们不但具有以往女性角色的美丽、性感,在这样的“完美”外表之下,女性角色也在逐渐担当起引导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并在逐渐强化的过程中,逐渐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与以往较为单调的“英雄救美”“蛇蝎美人”的模式相比,更具有创新性。[1]在此变化基础上,也不断地涌现了一批以女性特工为主角的电影,比如《特工狂花》《赤裸特工》《霹雳娇娃》等,与以往男性为主的特工电影相比,这类电影中女性虽然美丽、性感,但是也具有了男性的力量、智慧和果敢,并且在关键时刻比男性更加勇敢、忠诚,角色的地位也从附属逐渐转变成主导。
  但是,女性无论是主角或者配角,仍然是被塑造成美丽性感的形象。虽然在角色分配上,女性占据了一定的主导地位,表面上摆脱了依附于男性角色的存在价值,但并没有摆脱传统的价值体系中大众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在观众的审美需求中,传统表现意向更倾向于外表、心灵一样美丽的女性完美体,这样的形象似乎更加符合传统的性别审美需求。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女性特工电影的创新,只是在叙事角度、人物身份等方面做了改变,而角色设定和人物形象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女性角色的塑造虽然足够完美,却缺乏人物性格的感染力和独特性,没有从根本上颠覆以往特工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二、《间谍》中女性形象的反转
  与以往以女性作为主体的特工类型电影相似的是,电影《间谍》中主要的角色几乎都是女性,身材肥胖,人到中年的女主角苏珊·库珀,反面角色蕾娜·波亚诺芙则是典型的“蛇蝎美人”,苏珊的女同事南希比苏珊更加平凡。主要的正面角色几乎都是生活中不受重视的女性形象,在根本上打破了以往特工类型电影中女性的角色分配,褪去了以往的女性特工的全能光环,甚至走下神坛,走进生活,成为普通的大众。这与激进的女权作品不同,女主角并不是完美的,尤其是在外形方面非常普通,女主角是在不断地与对立面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完善了自我,建立了自己独立的性格,从而实现角色的突破。同时,正反角色以及配角主要以女性来表现,更能剔除性别的干扰因素,更加完美地展现其貌不扬的女主角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坚强勇敢和真诚获得肯定。
  女主角苏珊是一名CIA分析员,她一直仰慕探员布莱德利·范(裘德·洛饰),所以在布莱德利被杀之后,她决定为其报仇。布莱德利·范外表英俊,谈吐优雅,与苏珊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了更好地增强这种反差效果,电影中还设置了另外一个男性角色里克·福特(杰森·斯坦森饰)。杰森·斯坦森饰演的里克·福特延续了杰森·斯坦森以往影片中的硬汉形象,是典型的男权意识形态下的男性形象。他作风强硬,略显粗暴,满口脏话,完全不信任苏珊能够完成任务。所以他一路跟踪苏珊,意图在苏珊出现纰漏的时候进行补救,反而一路上总是遇到麻烦得到苏珊的帮忙。两位男性角色在形象上进行了巧妙的设计,兼具以往影片中男性角色的特质,然而这样的特质并没有延续到其行为中。与以往的男性为主体特工类电影不同的是,男性并没有足够强大到足以保护女性角色,相反正是男性角色的自大、粗心,导致很多错误的出现,还需要女性角色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影片中并不是简单的希望树立一个“反英雄”的女强人苏珊,相反,苏珊只是一个平庸至极的女性,她只有简单的愿望,就是为自己仰慕的男人报仇。[2]所以她并不是一开始就渴望冒险,而是在简单的愿望驱使下,一步一步实现了自我的觉醒。整部影片中并没有从一开始就树立一个“女金刚”的形象,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苏珊的掩护身份要么是中年爱猫如狂的怪胎,或者育有多个儿女为生活所迫的妇女,这些形象正是以往的影片中对女性刻板印象的讽刺,是大众对苏珊这样外貌的女人的普遍印象,影片用幽默诙谐的元素为结局中剧情反转作了铺垫。苏珊的出色表现都与她肥胖的身材和看似愚蠢的外貌形象完全不符。可以说《间谍》中的苏珊的形象与以往间谍类型影片中的女主角形成了十分强烈的反差,更加增强了剧情的反转效果。
  而在影片中的女反一号却高度符合传统的特工类电影中的女性角色的外貌特征,由萝丝·拜恩饰演的蕾娜·波亚诺芙,是典型的“白富美”的形象,但她冷艳、狡猾,心狠手辣,在与苏珊一次次的交手过后,蕾娜也对苏珊产生了敬重之情。可以说苏珊的外形在以往的特工电影中不仅不会受到男性角色的青睐,而且也只是女主角的衬托角色,在影片中不但讽刺的男性强权的时代,更加从同性角度,用传统审美观念中的女性来衬托出苏珊类型的女性的价值。这不仅仅是女性角色在男性角色占主导的特工类型片中的女性意识觉醒,更进一步地打破了迎合男性审美的性感女特工的模式。   三、《间谍》中男性形象的颠覆
  在传统的特工类型电影中,男性文化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认为男性更具有阳刚的气质,更加果敢,特工类型电影中往往会伴随着暴力元素,所以动作角色也似乎更加适合男性。所以在此类电影中,男性一直都是在主导地位,叙事的角度也一般都是从男性角色的视角展开,女性更多的是扮演着男性的视觉客体形象,更多体现女性的性别外形优势,很少体现女性的人格特色。可以说在此类电影中男性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表现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角色的形象逐渐发生转变,逐渐被设置在与男性形象相似的位置。为了烘托这样的女性角色的形象,男性角色的设置也进行了平衡,通常会设置帅气、精明的反面男性角色与女性角色斗智斗勇,或者外形普通,内心善良的备胎角色跟随女主角,真正从根本上颠覆男性角色,形成行为与精神世界的反差的作品并不多见。
  《间谍》中两位重要的男性角色布莱德利·范和里克·福特,分别由英俊潇洒的美男子裘德·洛和好莱坞最健美的男星杰森·斯坦森饰演。然而开场不到10分钟,裘德·洛扮演的布莱德利·范就“惨死当场”。[3]紧接着出场的杰森·斯坦森扮演的里克·福特话唠似的语言,一出场就出丑的行为,以及最后还是要苏珊来救助的窘态,都与以往特工电影中的男性形象大相径庭。
  从外形看,这两位主要的男性角色,符合了传统特工类型电影中的男性角色设置,选择的扮演者也是广受欢迎的男性演员,但是在人物性格和行为设置上,却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在戏份比例上大大缩减,而更多地表现女主角苏珊的逆袭。其次,在行为表现上,与以往的机智勇敢不同的是,布莱德利·范为了打入敌人内部,不得已牺牲色相,成为卧底,通过依附蕾娜·波亚诺芙,来完成任务,然而在紧要关头还是需要苏珊挺身而出。而杰森·斯坦森扮演的里克·福特是动作类型片中普遍存在的男性英雄的形象。但他却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莽汉,险些破坏苏珊的计划,还要苏珊出手相救。当任务完成之后,布莱德利向苏珊示好的时候,苏珊却婉言拒绝了他,同时,苏珊还戏弄了笨手笨脚的里克·福特。这与以往男女主角互相爱慕的结局完全不同,女主角对于两位男性角色的态度充分体现了女性主义视角下,女性不会因为外表而产生自卑,女性们更加追求社会中的自我价值,更多的是从内心的成长来定义自身的价值。
  该影片中,不再是简单设置与女性角色相扛鼎的男性角色,来突出男女在智力和力量上的平衡,而是从外形上就设置了巨大的反差,在精神追求和行为意识方面,更加突出外表普通,但是追求精神觉醒的女性角色。在这部影片中不仅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被重新定义,传统影片中男性角色在外形的优势进行了保留,但正是健美外形的塑造,使得以往特工类型片中的女性花瓶角色被男性形象代替,其更倾向于类似观赏意义的角色,影片并没有大篇幅地塑造其完整的人物性格,更多是用于衬托和引导出女性形象的脱变。从这个意义上看,男权意识下的男性的完美形象在这部影片中被颠覆,女性角色的依附地位被反转,男性角色反而成为女性角色成长中的垫脚石。
  结语
  在以往的特工类型片中,往往受到男性为主导的文化影响,性别的刻板印象在不断被强化,虽然在很多影片中逐渐开始塑造女性为主导的角色地位,但是塑造的外表充满魅力的女性形象依然占大多数,对女性外表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在《间谍》中,不仅通过融汇不同类型的喜剧元素,更好地表现电影中的女性的个性,让观众能够通过轻松的感觉不知不觉地认可片中的角色,同时塑造了一反往常的角色形象来吸引观众的注意。从独特的角度,打破了以往特工电影中的女性刻板印象,片中的女主角相貌平常却个性坚强,从男性角色的光环背后走到台前,从依附的个性中逐渐蜕变,最终真正实现了个性的独立。同时这种独立并不是完全站在男权对立面而获得的,独立之后并不是完全的孤独和无助,她不但得到了男性同伴的肯定和爱慕,也得到了女性朋友甚至敌人的肯定。而男性角色形象的颠覆,也很好地衬托了女性形象的再造,男性角色取代了以往特工类型片中的女性花瓶角色,进一步说明能力差异并不完全与性别有关。女性在特工电影中的形象在不断地转变,女性形象逐渐变得坚强、主动和独立,逐渐摆脱附属地位,更多地表现女性的内在。
  参考文献:
  [1]王琳.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4:130.
  [2]支婧茹.女特工在以男性为主体的美国特工电影中的形象分析——以《碟中谍》I-IV为例[J].新西部,2012(14):120.
  [3]凌兮.女人的性格电影课[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105.
其他文献
一部出色的电影好比一趟人生,有悲欢离合,有风雨惊魂,有琴声如诉,更有岁月如梭。影片《海上钢琴师》(The Legend of 1900)便如此。故事匆匆地在落魄的好友口中转述,流露出几分苦涩的欢笑,转眼物是人非,古董店里破碎的歌碟,让人回味起已逝去多年的往事,只有歌声伴我飞。Born in ship,grow in ship,die in ship,三个片段似的短语,很简单、也很清晰地描述了他的一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60集电视连续剧《老农民》是由张新建执导,高满堂编剧的向中国8亿农民致敬的力作。全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乡土中国”的历史图景:那个在中国北方一个叫麦香村的地方,自解放初期的土地改革到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制、取消农业税,一直到200
[摘要] 电影从诞生之初就与商业息息相关,好莱坞称雄世界电影市场也证实了商业性对电影的重要程度。中国电影在2011年迎来了票房市场的辉煌和电影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商业为主流是2011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电影将面对来自外部更大的挑战,中国电影产业化是中国电影必须面对的课题,而中国电影商业化之路是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和壮大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电影商业化
2012年,一部纪录片在央视一套的非黄金时段播出却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被称为“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被认为是“纪录片回归大众视野的标志”,这部纪录片就是央视纪录片频道制作的《舌尖上的中国》。  央视纪录片频道自2011年开播以来,各方的担忧、疑虑涌现:在与电视剧、综艺节目的竞争中,纪录片是否能走入新天地?央视记录频道总监刘文用三组数字介绍了纪录频道开播以米的变化:“记录频道开播第一年
提起医疗剧,人们并不陌生,因为我们每个人无一例外的都要经历生老病死,从呱呱坠地到弥留之时,我们已经记不清和医院、医生护士打过多少次交道,所以这一类的影视剧一经播出,人们总是能从中找到共鸣。医疗剧最早源于美国,那种直视手术现场,血淋淋的画面令人触目惊心。而日本医疗剧则更侧重于背后蕴藏的人性力量,让人体会到社会的不公和生命的坚毅,引发对人性的思考。再说到国产医疗剧,则主要侧重从缓解医患关系角度设置故事
[摘要]“3idiots”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每学期有42场考试、成绩排名张榜公布、竞争十分激烈乃至自杀率居高不下的皇家学院的故事。影片中“Rancho”对应试教育的嘲讽和反抗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一句句经典的台词,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画面,令人不得不痛定思痛,不得不反思在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下。是否也存在着许多类似的问题。  [关键词]“3idiots” 应试教育 反思 中国教师 教育价值  一、一个追逐梦
【作者简介】  电影《喜马拉雅》海报  一 、影片简介  绵延不断的群山、金黄色的麦田、如洗的天空映衬下是一个普通的藏族村寨,宛如一幅静谧的油画。贫瘠而稀缺的土地,供养不起一个村寨村民的生活。村民不得不以贩盐为生。老头人天尼的大儿子“理所当然”地担任下一任村里的头人,却在一次运盐回来的路上因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而意外身亡,而“众望所归”的实力派头人候选人卡玛在天尼眼中则是“大逆不道”。新的贩盐行
[摘要] “晚生代”作家和“第六代”导演他们主动或者被动地选择了对体制的背离,使得艺术家们可以较少地受到体制和意识形态等外在因素的制约,艺术家这种身份的改变,使他们的创作在话语自由、经验拥有、态度立场上都有一个本质的转变,成为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晚生代作家 第六代导演 文化体制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5.002  20世
开心麻花电影三部曲的剧本均由舞台剧改编而成。在《夏洛特烦恼》《驴得水》成功后,他们制作的《羞羞的铁拳》也迎来了新的成功,在上映12天内累计票房16.03亿,稳居第一。纵观开心麻花的这几部改编作品,《羞羞的铁拳》在剧本创作及人物塑造方面最为突出。因此,开心麻花改编舞台剧剧本搬上银幕的成功经验,对于国内一些舞台剧影视化的作品是否能够把艺术性(口碑)和商业性(票房)有机结合具有借鉴意义。[1]  一、
《钢琴课》是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Jane·Campion)最富盛名的一部电影作品,影片女性画外音的叙述方式、原型结构的显露、剧中剧的寓言对照、丰富的隐喻符号、精神分析心理模式的实践、两性战争与窥视理论的使用以及对各种女性主义理论流派的重温,让《钢琴课》与简·坎皮恩本人获得了极大的赞誉与追捧。近20年来,在国内外学术界引发了持续不减的研究热情,将之推向女性主义电影的巅峰。然而,可能正因为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