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一般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侧重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忽视对其情感的熏陶、价值观的引导,导致整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找寻在日常教学之中渗透德育的方法,以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
引言
德育是通过小学语文教学让学生形成高尚道德品质的基础,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德育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做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的准备,尤其是当今社会高速发展,部分学生的道德品质随着年龄增长却出现下滑的态势,德育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将其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刻不容缓的事。但是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忽视文本情感因素和教材德育内容的问题,没能将德育渗透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阻碍语文德育功能的发挥,急需改进和强化。
一、利用文本解读法,融入情感教育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情感,小学语文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就應加强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启发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巧妙地遣词造句的,从而让学生感知文本的情节,和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最终使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思想情感与道德教育[1]。例如在课文《找春天》的教学中,教师就可围绕朗读,引导学生认识在文本语言中利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描写春天景物的好处。教师可以问一问学生哪些词的使用较为巧妙,学生们认为害羞、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用得最巧妙,正因为春天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所以才需要大家去找。教师再问一问学生作者使用拟人化写法的好处,学生们认为这有助于感受春天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气把春天的害羞状态读出来,体会使用语言文字和修辞的妙处,学会留心观察生活,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逐渐提升思想认识,树立健康积极的观念。
又如在课文《钓鱼的启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本内容;接下来读一读自己印象深刻的或喜欢的场景,体会詹姆斯在钓到鲈鱼、放回鲈鱼时的心情变化,抓住激动、喜悦等提示语体会作者的情感;之后学生们把握钓鱼的时间、父亲的话以及詹姆斯的哭喊等关键语言,练习朗读,体会父亲内心的活动与作者不情愿的思想变化;再交流作者内心复杂的变化,抓住慢慢地和依依不舍等语言练习朗读,体会作者无奈的内心;读出自己的解读、感受,从感到突然和不理解,到不服气的、委屈的争辩,到再三乞求,再到无可奈何地放弃,在放弃之后产生沮丧之情等。如此,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透彻理解文本,产生情感共鸣,较深刻地理解父亲对詹姆斯的诚信教育,通过课堂学习得到思想的升华,受到深刻的道德与人生观教育。
二、利用教材挖掘法,渗透德育内容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对一些生活现象和社会事物的理解不够透彻,语文就成为他们了解生活和社会的有效载体。而德育的渗透必须把握细节,从小处体现大德育内容。语文教材是德育的最佳资源,教师应将语文课堂作为最主要的德育场所,用好教材中的德育内容,为小学生的德育提供有利条件[2]。例如在课文《詹天佑》的教学中,教材叙述詹天佑勇挑重担、克服重重困难,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表达对詹天佑杰出才能与爱国精神的赞扬之情,教师讲解时就要结合这些德育内容,把握时机渗透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又如在课文《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中,教师侧重让学生理解宇宙中的地球是脆弱的、渺小的,人类可用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如果开采过度必然会破坏地球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人类无处可去,最终走向灭亡。这种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的方法比空洞的德育说教显得更有趣、生动,小学生容易接受并将其付诸实践。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不仅有描写大自然的《桂林山水》、《黄山奇石》和《白杨》等,还有体现优秀品质的《麻雀》、《中彩那天》、《我不能失信》,以及歌颂爱国人士的《怀念母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这一系列优秀篇章的共同目标在于让学生体会不同作者的不同思想感情,让学生养成高尚的思想与道德品质。所以教师要以教学大纲为中心,吃透教材,多层次、多角度挖掘德育内容,将其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体现德育价值。
三、利用情境创设法,加强道德教育
情境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是常用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再现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入情入境,通过自主感受与相互交流形成个人的思想、感悟,最终获取知识、启迪智慧[3]。将德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就适合使用情境创设方法,因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都较弱,对语文教学中的部分内容无法很好地领悟,不过他们有较强的好奇心、想象力,具备感同身受的能力,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用这些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中受到积极的影响,促进道德素质的养成与发展。
例如在课文《长城》的教学中,教师就可创设导游介绍长城景观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基于对课文的阅读、感悟,大胆走上讲台扮演小导游的角色,为大家介绍长城。在该情境教学中,师生充分互动、合作,教师随机展示有关于长城的图片、视频等,学生自由建立导游小组,一名学生主讲,其他学生补充,尽量多介绍一些东西,打破教材的限制;扮演游客的学生们可以提问,促进互动,保持情绪高涨、精神饱满的状态。一堂课下来,学生们不但锻炼表达能力,还了解更多国家的宝贵遗产,知道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血汗的结晶,在世界历史上是伟大的奇迹,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培育爱国主义情操。
总而言之,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具有重要德育意义,小学语文教师务必要把握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每一个机会,基于文本的情感和德育内容、教学情境等,让学生受到情感教育和美的熏陶,更重要的是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人格塑造,不断提高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价值,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惠媛.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渗透德育教学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41):373-374.
[2]王臣.试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J].中国校外教育,2018(32):102-103.
[3]胡广生.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入德育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57-5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
引言
德育是通过小学语文教学让学生形成高尚道德品质的基础,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德育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做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的准备,尤其是当今社会高速发展,部分学生的道德品质随着年龄增长却出现下滑的态势,德育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将其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刻不容缓的事。但是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忽视文本情感因素和教材德育内容的问题,没能将德育渗透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阻碍语文德育功能的发挥,急需改进和强化。
一、利用文本解读法,融入情感教育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情感,小学语文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就應加强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启发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巧妙地遣词造句的,从而让学生感知文本的情节,和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最终使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思想情感与道德教育[1]。例如在课文《找春天》的教学中,教师就可围绕朗读,引导学生认识在文本语言中利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描写春天景物的好处。教师可以问一问学生哪些词的使用较为巧妙,学生们认为害羞、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用得最巧妙,正因为春天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所以才需要大家去找。教师再问一问学生作者使用拟人化写法的好处,学生们认为这有助于感受春天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气把春天的害羞状态读出来,体会使用语言文字和修辞的妙处,学会留心观察生活,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逐渐提升思想认识,树立健康积极的观念。
又如在课文《钓鱼的启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本内容;接下来读一读自己印象深刻的或喜欢的场景,体会詹姆斯在钓到鲈鱼、放回鲈鱼时的心情变化,抓住激动、喜悦等提示语体会作者的情感;之后学生们把握钓鱼的时间、父亲的话以及詹姆斯的哭喊等关键语言,练习朗读,体会父亲内心的活动与作者不情愿的思想变化;再交流作者内心复杂的变化,抓住慢慢地和依依不舍等语言练习朗读,体会作者无奈的内心;读出自己的解读、感受,从感到突然和不理解,到不服气的、委屈的争辩,到再三乞求,再到无可奈何地放弃,在放弃之后产生沮丧之情等。如此,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透彻理解文本,产生情感共鸣,较深刻地理解父亲对詹姆斯的诚信教育,通过课堂学习得到思想的升华,受到深刻的道德与人生观教育。
二、利用教材挖掘法,渗透德育内容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对一些生活现象和社会事物的理解不够透彻,语文就成为他们了解生活和社会的有效载体。而德育的渗透必须把握细节,从小处体现大德育内容。语文教材是德育的最佳资源,教师应将语文课堂作为最主要的德育场所,用好教材中的德育内容,为小学生的德育提供有利条件[2]。例如在课文《詹天佑》的教学中,教材叙述詹天佑勇挑重担、克服重重困难,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表达对詹天佑杰出才能与爱国精神的赞扬之情,教师讲解时就要结合这些德育内容,把握时机渗透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又如在课文《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中,教师侧重让学生理解宇宙中的地球是脆弱的、渺小的,人类可用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如果开采过度必然会破坏地球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人类无处可去,最终走向灭亡。这种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的方法比空洞的德育说教显得更有趣、生动,小学生容易接受并将其付诸实践。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不仅有描写大自然的《桂林山水》、《黄山奇石》和《白杨》等,还有体现优秀品质的《麻雀》、《中彩那天》、《我不能失信》,以及歌颂爱国人士的《怀念母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这一系列优秀篇章的共同目标在于让学生体会不同作者的不同思想感情,让学生养成高尚的思想与道德品质。所以教师要以教学大纲为中心,吃透教材,多层次、多角度挖掘德育内容,将其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体现德育价值。
三、利用情境创设法,加强道德教育
情境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是常用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再现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入情入境,通过自主感受与相互交流形成个人的思想、感悟,最终获取知识、启迪智慧[3]。将德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就适合使用情境创设方法,因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都较弱,对语文教学中的部分内容无法很好地领悟,不过他们有较强的好奇心、想象力,具备感同身受的能力,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用这些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中受到积极的影响,促进道德素质的养成与发展。
例如在课文《长城》的教学中,教师就可创设导游介绍长城景观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基于对课文的阅读、感悟,大胆走上讲台扮演小导游的角色,为大家介绍长城。在该情境教学中,师生充分互动、合作,教师随机展示有关于长城的图片、视频等,学生自由建立导游小组,一名学生主讲,其他学生补充,尽量多介绍一些东西,打破教材的限制;扮演游客的学生们可以提问,促进互动,保持情绪高涨、精神饱满的状态。一堂课下来,学生们不但锻炼表达能力,还了解更多国家的宝贵遗产,知道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血汗的结晶,在世界历史上是伟大的奇迹,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培育爱国主义情操。
总而言之,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具有重要德育意义,小学语文教师务必要把握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每一个机会,基于文本的情感和德育内容、教学情境等,让学生受到情感教育和美的熏陶,更重要的是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人格塑造,不断提高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价值,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惠媛.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渗透德育教学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41):373-374.
[2]王臣.试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J].中国校外教育,2018(32):102-103.
[3]胡广生.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入德育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