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O世纪早期中国音乐家从事音乐创作时,尝试着将中国的古典诗词与音乐结合起來。以黄自、赵元任、青主、应尚能、刘雪庵、贺绿汀、冼星海和黎英海等为代表的一批作曲家,选用古典诗词创作了众多艺术歌曲。其中,黄自创作的《点绛唇· 赋登楼》是一首既具有民族风格,又富于浪漫主义气息;既充满宽广的音乐气势,又富有明朗乐观的情愫的歌曲作品 本文以盛唱不衰的艺术歌曲 《点绛唇·赋登楼》为例,通过对该作品的诗词、音乐结构、和声特征、诗词与音乐的融合及演唱技巧的深入剖析,为歌者准确地把握作品创作内涵,以憾人的艺术感染力生动地演绎作品提供借鉴。
【关键词】:黄自;点绛唇·赋登楼;音乐句法结构
一、词的结构和词风特点
词兴起于隋代,经过唐代三百年的发展,到了温庭筠时代已经根深苗壮。晚唐、五代时期的人称其为“曲子词”,这也是当时的歌词,按照歌曲的音律节拍写作(也称“倚声填词”)并与器乐配合。后来因为乐谱的失传,词也逐渐和音乐分离,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词在宋代的发展进入了繁荣鼎盛的阶段。并以宋称,这更说明了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词的段落叫“阙”、“遍”或“片”。最初词大都是小令(五十八字以内的词),—般只有—段,故称为一阙词。后来发展到一首词不止一段,并根据词的段数多少,可分为四类:只有—段的称为“单调”,往往是小令;有两段的称为“双调”,第一段叫上阙(前段、上片),第二段叫下阙(后段、下片);有三段的称为“三叠”;有四段的称为“四叠”,分别称其为第一、二、三、四阙(段、片)。其中双调是最为常见的形式,其次是小令;三叠、四叠罕用。最初词的题材比较侧重于儿女之情,词语间委婉而华丽。该词风盛行于唐代,五代间更为流行。王灼生活在北宋末南宋初这一特殊的时间段,他的词学观以艺术和政治作为双重标准。当时,他对词的创作有三种理解:一是认为诗、词同源,诗、词在地位上同等重要;二是认为先词后乐,《碧鸡漫志》卷一中:“或日,古人因事作歌,抒写一时之意,意尽则止,故歌无定句。因其喜怒哀乐,声则不同,故句无定声”;三是认为先情志后声律,《碧鸡漫志》卷一中:“声依永,律和声”,“有心則有诗,有诗则有歌,有歌则有声律,有声律则有乐歌”。他通过诗词来抒发人内心的情感,并赋予了它们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
二、黄自诗词创作的特点
黄自(1904~ 1938)中国作曲家,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生于1904年3月23日,1938年5月9日卒于上海。1916年进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西方音乐,参加学校乐队、合唱队,并学习了钢琴和声乐,1924年赴美国学习心理学,1926年进入奥柏林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28年开始在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29年毕业,并获得音乐学士学位。毕业作品管弦乐序曲《怀旧》曾在学院演出,这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部交响音乐作品。1929年回国后任教于沪江大学。1930年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理论教授兼教务主任。1931年起创作了多首抗战歌曲,如《抗敌歌》、《旗正飘飘》等。1934年与萧友梅等人创办《音乐杂志》,1937年辞去教职,专事编写专业教材。他一生中共创作九十多首作品,体裁形式多样,有独唱曲、合唱曲、清唱剧、钢琴曲、室内乐、管弦乐等。其中最重要而且数量最多的是声乐作品。黄自自幼喜欢古诗词,他曾说:“我小的时候,最喜欢读白乐天的《琵琶行》。当时年幼,连字的意义都不能完全了解,更谈不到什么领略诗中深意。我喜欢它,只因为它的音节铿锵,念起来非常好听。州 由于幼年的喜爱,古诗词也成他音乐创作中的主要题材。他曾以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自居易的《花非花》、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和王灼的《点绛唇·赋登楼》等诗河为内容,并进行谱曲。黄自注重诗词节律与歌曲节奏的结合,用音乐表达诗词所要体现的意境和情感。他在作品的曲式结构、调式滑l生的布局、和声的构成与处理等方面,既借鉴了西方音乐技法,又注重对民族化和声的探索,将西方音乐技法和中国特有的民族风格特点融合在一起。他的创作注重用音乐刻画人物内心的细致感受,音乐语言优雅、清新、细腻而富于温情。但他反对过分崇拜西洋音乐,主张学习西洋音乐里的好方法,用这些方法来整理和研究中国的旧乐和民谣,通过选用中国的诗词作品来作曲,这一做法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民族色彩,其中《点绛唇·赋登楼》歌曲中就包含了许多民族风格的音调。
三、《点绛唇·赋登楼》词意和结构分析
《点绛唇·赋登楼》以春天为题,春天代表着希望与温暖。因为两宋是个战乱频繁的时期,面对山河破碎、国家颓败的局势,通过对暮春时节大地一片生机勃勃景象的描绘,让众多爱国之士对春天这般美好的事物留恋不已,但因春天的短暂,让人不由自主地对它恋恋不舍,“试来把酒留春住”,此处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写到“问春无语”,只有西山雨潺潺。诗人怀着一颗忧愁的心登高望远,看见连绵起伏的山峰和浩淼的烟波,不愿放美好的春色远去。《点绛唇·赋登楼》其中“点绛唇”是词牌名,这首词属于双调,全词可以分为上片(或称上阙)和下片(或称下阙)。按照字数的多少,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词中较为常见的情况是:前后阙的字数不完全相同,平仄格式稍有变化,但是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子玲.歌唱语音训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2]宋承宪.歌唱咬字训练与十三辙[M].中央民族大学出
版社.1998
[3]周笃文.宋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关键词】:黄自;点绛唇·赋登楼;音乐句法结构
一、词的结构和词风特点
词兴起于隋代,经过唐代三百年的发展,到了温庭筠时代已经根深苗壮。晚唐、五代时期的人称其为“曲子词”,这也是当时的歌词,按照歌曲的音律节拍写作(也称“倚声填词”)并与器乐配合。后来因为乐谱的失传,词也逐渐和音乐分离,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词在宋代的发展进入了繁荣鼎盛的阶段。并以宋称,这更说明了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词的段落叫“阙”、“遍”或“片”。最初词大都是小令(五十八字以内的词),—般只有—段,故称为一阙词。后来发展到一首词不止一段,并根据词的段数多少,可分为四类:只有—段的称为“单调”,往往是小令;有两段的称为“双调”,第一段叫上阙(前段、上片),第二段叫下阙(后段、下片);有三段的称为“三叠”;有四段的称为“四叠”,分别称其为第一、二、三、四阙(段、片)。其中双调是最为常见的形式,其次是小令;三叠、四叠罕用。最初词的题材比较侧重于儿女之情,词语间委婉而华丽。该词风盛行于唐代,五代间更为流行。王灼生活在北宋末南宋初这一特殊的时间段,他的词学观以艺术和政治作为双重标准。当时,他对词的创作有三种理解:一是认为诗、词同源,诗、词在地位上同等重要;二是认为先词后乐,《碧鸡漫志》卷一中:“或日,古人因事作歌,抒写一时之意,意尽则止,故歌无定句。因其喜怒哀乐,声则不同,故句无定声”;三是认为先情志后声律,《碧鸡漫志》卷一中:“声依永,律和声”,“有心則有诗,有诗则有歌,有歌则有声律,有声律则有乐歌”。他通过诗词来抒发人内心的情感,并赋予了它们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
二、黄自诗词创作的特点
黄自(1904~ 1938)中国作曲家,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生于1904年3月23日,1938年5月9日卒于上海。1916年进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西方音乐,参加学校乐队、合唱队,并学习了钢琴和声乐,1924年赴美国学习心理学,1926年进入奥柏林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28年开始在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29年毕业,并获得音乐学士学位。毕业作品管弦乐序曲《怀旧》曾在学院演出,这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部交响音乐作品。1929年回国后任教于沪江大学。1930年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理论教授兼教务主任。1931年起创作了多首抗战歌曲,如《抗敌歌》、《旗正飘飘》等。1934年与萧友梅等人创办《音乐杂志》,1937年辞去教职,专事编写专业教材。他一生中共创作九十多首作品,体裁形式多样,有独唱曲、合唱曲、清唱剧、钢琴曲、室内乐、管弦乐等。其中最重要而且数量最多的是声乐作品。黄自自幼喜欢古诗词,他曾说:“我小的时候,最喜欢读白乐天的《琵琶行》。当时年幼,连字的意义都不能完全了解,更谈不到什么领略诗中深意。我喜欢它,只因为它的音节铿锵,念起来非常好听。州 由于幼年的喜爱,古诗词也成他音乐创作中的主要题材。他曾以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自居易的《花非花》、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和王灼的《点绛唇·赋登楼》等诗河为内容,并进行谱曲。黄自注重诗词节律与歌曲节奏的结合,用音乐表达诗词所要体现的意境和情感。他在作品的曲式结构、调式滑l生的布局、和声的构成与处理等方面,既借鉴了西方音乐技法,又注重对民族化和声的探索,将西方音乐技法和中国特有的民族风格特点融合在一起。他的创作注重用音乐刻画人物内心的细致感受,音乐语言优雅、清新、细腻而富于温情。但他反对过分崇拜西洋音乐,主张学习西洋音乐里的好方法,用这些方法来整理和研究中国的旧乐和民谣,通过选用中国的诗词作品来作曲,这一做法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民族色彩,其中《点绛唇·赋登楼》歌曲中就包含了许多民族风格的音调。
三、《点绛唇·赋登楼》词意和结构分析
《点绛唇·赋登楼》以春天为题,春天代表着希望与温暖。因为两宋是个战乱频繁的时期,面对山河破碎、国家颓败的局势,通过对暮春时节大地一片生机勃勃景象的描绘,让众多爱国之士对春天这般美好的事物留恋不已,但因春天的短暂,让人不由自主地对它恋恋不舍,“试来把酒留春住”,此处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写到“问春无语”,只有西山雨潺潺。诗人怀着一颗忧愁的心登高望远,看见连绵起伏的山峰和浩淼的烟波,不愿放美好的春色远去。《点绛唇·赋登楼》其中“点绛唇”是词牌名,这首词属于双调,全词可以分为上片(或称上阙)和下片(或称下阙)。按照字数的多少,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词中较为常见的情况是:前后阙的字数不完全相同,平仄格式稍有变化,但是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子玲.歌唱语音训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2]宋承宪.歌唱咬字训练与十三辙[M].中央民族大学出
版社.1998
[3]周笃文.宋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