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人才培养类型、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培养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的若干思路三方面,研究如何培养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从而为培养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指明方向。
关键词:拔尖;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4-0001-02
一、人才培养类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对教育的要求一直都是:“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是一个塔形结构,代表了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高等教育系统对这样的培养任务要有明确的分工,各类高校应有自己适当的角色。塔尖部: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主要由国家部委所属的研究型大学和地方高水平大学来培养。塔中部: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主要由其余本科院校来培养。塔下部: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主要由高职、中职院校来培养。以上三个层面的人才,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学术型人才,即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科学原理)的人才,从一般研究人员到中科院院士都属于这类人才;二是应用型人才,即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直接谋取利益和效益的人才,从一般技术员、工程师到工程院院士都属于这类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数量在增加,需求层次在扩展,培养阵营在扩大,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形成从高职院校到一般本科院校再到重点大学的多层次立体结构,覆盖了人才塔的下、中部的全部和塔尖的半部。应用型人才纵跨塔底到塔尖,具有多层次、多类型的多样化结构,并且具有多种分法。从层级的角度,可以分为三层:一是基础层次技术(技能)应用型,主要由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二是中级层次知识应用型,主要由应用型本科院校和本科院校应用型专业培养;三是高级层次创造应用型,主要由国家及地方重点大学来培养。
从类型的角度,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工程型人才,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转化成可以直接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工程设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等,如工程师、建筑师、经济师、会计师等;二是技术型人才,主要任务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生产、建设、服务等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和从事技术工作的人才,如技师、技术员等;三是技能型人才,主要任务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通过实际操作将工程型人才设计出来的图纸、计划、方案等物化为具体产品或成果,如技工、商贸服务员等。按上面的分法,本文讨论的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从层级上属于高级层次创造应用型,从类型上属于工程型,应主要由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按工程教育(不是科学教育,也不是技术教育)的规律来培养。而高水平地方大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都应该以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
二、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一句“钱学森之问”,深深地刺痛着教育工作者的心。我国已经向世界宣布,要在2020 年基本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这就必须有大量的创新人才作支撑,特别是对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量更大。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但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在158 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包含的1566 个主要二级科学组织中,我国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其中在一级科学组织担任主席的仅1名,在二级科学组织担任主席的仅占1%。中国工程院“开发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组进行了历时三年的调查研究,结论是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不少,但素质欠佳:每百万元产值的工程师数,中国为美国的16倍,为德国的13倍。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2007年度世界竞争力报告》显示,在评估的55个经济体中,中国内地的竞争力在前一年度基础之上提高3位,排名第15位,但“合格工程师的可得性”这个指标,排名倒数第3位,而印度排名正数第3位。在每年一次的这个报告中,近十年来这个指标中国多次倒数第一。面对这些差距,我们有责任从人才培养上查找原因。多年来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最有代表性的意见,就是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普遍不足,这是我国教育质量问题的要害之处,也是培养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必须攻破的堡垒。对此,教师首先应该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来反思。
多年来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损伤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压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学方式上填鸭式、满堂灌、照本宣科,重知识的传授和获取,轻知识的加工和问题的思考,学生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普遍欠缺,从而导致了创新能力的不足。教学价值取向上重知轻行,过多强调系统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对专业实践能力训练不够,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师生关系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宰作用过重,学生的自主和参与作用过轻,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现象仍然很普遍,从而导致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应考,学习主人的地位没有很好地体现,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明显缺失。评价标准上,重知识记忆和考试分数,轻综合能力和素质,从而导致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以及应变、适应能力的不足。
教师的教法中存在着六个过多与过少问题:一是讲授方式上灌输式过多,启发式、参与式过少;二是讲授过程中结论型过多,问题型过少;三是讲授内容上封闭式过多,发散式过少;四是教学要求上共性标准过多,个性发挥过少;五是知识结构上书本知识过多,实践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过少;六是考核标准上重分数过多,重能力过少。学生的学法中存在着五个过多与过少问题:一是在学习方式上从师型过多,自主型过少;二是在思维方式上求同性过多,求异性过少;三是在学习状态上顺从型过多,问题型过少;四是在学习层次上继承性过多,创新性过少;五是在学习情感上应试型过多,兴趣型过少。
三、培养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的若干思路
1. 改革培养模式 一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提倡参与式、探究式教学。这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改革任务。教师用心设计问题情境,组织讨论课,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布置问题式作业,引导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开展课后讨论,实现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以问题为主线, 以综合为导向,以分析、质疑、多路径求解、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等方法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二是因材施教,个性培养,实行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积极创造条件,使每名学生都有机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与成长模式。为此,培养方案中要有足够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教学管理制度中有二学位、双学位、辅修、转专业等多种政策供学生选择,第二课堂中有丰富的活动内容供学生发挥特长。三是引导学生注重能力跃升,倡导学思结合,鼓励批判性思维。低阶学习是指对事实的简单记忆、对知识的机械接受与浅层次理解及近迁移的应用,这种状态下运用的是低阶思维,训练的是低阶能力,体现的是低阶的教学水平。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必须实现从低阶到高阶的跃升,培养高阶能力。高阶能力以高阶思维为核心,倡导学思结合,鼓励批判性思维,讲求信息素养,注重问题求解。高阶能力在创新性学习的状态下形成。四是知行合一,提倡做中学、例中学、问中学、研中学。克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注意对理论在工程或社会问题中找原型,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努力实现教学方式由坐中学(learning by sitting)向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转变,同时积极实行例中学(案例教学)、研中学(研究性学习)、问中学(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方案中体现课内与课外结合,设置创新学分、竞赛学分和课外实践学分,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学习活动。五是加强第二课堂。实践表明,第二课堂不仅是第一课堂的巩固消化和重要补充,而且往往比第一课堂的效果还好,收获更大,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活动,可有效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充分激发创造性,更能锻炼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形成全过程、多环节、大空间、成体系的人才培养环境,适应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成才需求。
2. 引导创新学习
面对培养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由传统学习向创新学习转变。一是始于问题。能够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开始。学生带着问题走进了课堂,又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了课堂,这是思考的结果。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会思考,学会提出问题。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新,但没有问题就一定不会有创新。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装的容器,而是一只需要点燃的火把。一名学生要养成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一个班集体,要形成研究问题、讨论问题的风气,这是最重要的学风。二是乐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中有了兴趣,就可以使自己在知识的海洋中忘我畅游,不知疲倦,就能在学习中集中精力,深入思考,真正钻研进去,做到忙而不累、乐而忘忧、引发灵感、事半功倍。要想成为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就要把自己的专业学习作为兴趣以至乐趣,立下志来,深入进去,把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成就事业作为终生的追求。三是勇于突破。引导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培养自己分析知识、怀疑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勇于突破书本,突破前人,突破权威,这种突破就是创造。如果一名教师把学生教得超过了自己,那是这名教师最了不起的成绩。四是善于转化。这种转化就是由输入与吸纳知识到转化为能力与素质。知识不等于能力和素质。知识必须转化成能力与素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美国物理学家劳尔说过:“教育无非是一切已经学过的东西都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剩下什么呢?主要是由知识转化过来的能力和素质。五是巧于综合。创新学习要善于综合,善于把学到的多门课程以至多个门类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六是重于创新。培养创新人才,一是激发创新意识,二是培养创新思维,三是养成创新人格,四是培养创新能力。七是精于挖潜。近年来,对人类大脑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发现人脑的潜能无比巨大。每一个人都具有比已经达到的智力水平高得多的生理基础,所以要树立挖潜学习观,有效地开发自己,充分地释放自己的潜能。八是勤于实践。学习中的勤奋刻苦是任何一个人学有所成的必要条件,它既是一名学生应具有的最重要的品德,也是学习中首先要解决的思想观念。任何人不想付出艰苦的劳动,不想经过实实在在的努力就想侥幸成功,都是不可能的。
3. 学习中应信守的原则
一是掌握学习的方法比学习本身更重要。不仅要学会,而且更要会学。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学习能力。二是养成科学精神比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第一,要求实,来不得半点虚假;第二,要严谨,一丝不苟,不可粗枝大叶、马马虎虎;第三,要探索,有探索未知的热情、研究问题的兴趣;第四,要创新,这是21世纪人才的本质特征。把求实、严谨、探索、创新这些最基本的科学精神作为自己的学术品格和基本素质来养成,比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三是学会应用知识比单纯学习知识更重要。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这种应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要自觉地将学到的知识用于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知行统一、内化融合;第二,要自觉地将学到的知识用于自己的课题研究和实验过程,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第三,要自觉地将学到的知识综合互动,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参考文献:
[1]牛大伟.强化实践教学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福建电脑,2011(07).
[2]张晓倩.关于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2011(07).
[3]张晓倩.让科研走进教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教书育人,2011(24).
[4]李克武,胡中波,郑伦楚.以学科交叉路径培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1(07).
关键词:拔尖;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4-0001-02
一、人才培养类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对教育的要求一直都是:“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是一个塔形结构,代表了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高等教育系统对这样的培养任务要有明确的分工,各类高校应有自己适当的角色。塔尖部: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主要由国家部委所属的研究型大学和地方高水平大学来培养。塔中部: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主要由其余本科院校来培养。塔下部: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主要由高职、中职院校来培养。以上三个层面的人才,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学术型人才,即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科学原理)的人才,从一般研究人员到中科院院士都属于这类人才;二是应用型人才,即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直接谋取利益和效益的人才,从一般技术员、工程师到工程院院士都属于这类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数量在增加,需求层次在扩展,培养阵营在扩大,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形成从高职院校到一般本科院校再到重点大学的多层次立体结构,覆盖了人才塔的下、中部的全部和塔尖的半部。应用型人才纵跨塔底到塔尖,具有多层次、多类型的多样化结构,并且具有多种分法。从层级的角度,可以分为三层:一是基础层次技术(技能)应用型,主要由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二是中级层次知识应用型,主要由应用型本科院校和本科院校应用型专业培养;三是高级层次创造应用型,主要由国家及地方重点大学来培养。
从类型的角度,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工程型人才,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转化成可以直接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工程设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等,如工程师、建筑师、经济师、会计师等;二是技术型人才,主要任务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生产、建设、服务等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和从事技术工作的人才,如技师、技术员等;三是技能型人才,主要任务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通过实际操作将工程型人才设计出来的图纸、计划、方案等物化为具体产品或成果,如技工、商贸服务员等。按上面的分法,本文讨论的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从层级上属于高级层次创造应用型,从类型上属于工程型,应主要由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按工程教育(不是科学教育,也不是技术教育)的规律来培养。而高水平地方大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都应该以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
二、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一句“钱学森之问”,深深地刺痛着教育工作者的心。我国已经向世界宣布,要在2020 年基本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这就必须有大量的创新人才作支撑,特别是对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量更大。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但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在158 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包含的1566 个主要二级科学组织中,我国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其中在一级科学组织担任主席的仅1名,在二级科学组织担任主席的仅占1%。中国工程院“开发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组进行了历时三年的调查研究,结论是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不少,但素质欠佳:每百万元产值的工程师数,中国为美国的16倍,为德国的13倍。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2007年度世界竞争力报告》显示,在评估的55个经济体中,中国内地的竞争力在前一年度基础之上提高3位,排名第15位,但“合格工程师的可得性”这个指标,排名倒数第3位,而印度排名正数第3位。在每年一次的这个报告中,近十年来这个指标中国多次倒数第一。面对这些差距,我们有责任从人才培养上查找原因。多年来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最有代表性的意见,就是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普遍不足,这是我国教育质量问题的要害之处,也是培养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必须攻破的堡垒。对此,教师首先应该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来反思。
多年来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损伤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压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学方式上填鸭式、满堂灌、照本宣科,重知识的传授和获取,轻知识的加工和问题的思考,学生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普遍欠缺,从而导致了创新能力的不足。教学价值取向上重知轻行,过多强调系统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对专业实践能力训练不够,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师生关系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宰作用过重,学生的自主和参与作用过轻,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现象仍然很普遍,从而导致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应考,学习主人的地位没有很好地体现,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明显缺失。评价标准上,重知识记忆和考试分数,轻综合能力和素质,从而导致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以及应变、适应能力的不足。
教师的教法中存在着六个过多与过少问题:一是讲授方式上灌输式过多,启发式、参与式过少;二是讲授过程中结论型过多,问题型过少;三是讲授内容上封闭式过多,发散式过少;四是教学要求上共性标准过多,个性发挥过少;五是知识结构上书本知识过多,实践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过少;六是考核标准上重分数过多,重能力过少。学生的学法中存在着五个过多与过少问题:一是在学习方式上从师型过多,自主型过少;二是在思维方式上求同性过多,求异性过少;三是在学习状态上顺从型过多,问题型过少;四是在学习层次上继承性过多,创新性过少;五是在学习情感上应试型过多,兴趣型过少。
三、培养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的若干思路
1. 改革培养模式 一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提倡参与式、探究式教学。这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改革任务。教师用心设计问题情境,组织讨论课,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布置问题式作业,引导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开展课后讨论,实现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以问题为主线, 以综合为导向,以分析、质疑、多路径求解、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等方法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二是因材施教,个性培养,实行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积极创造条件,使每名学生都有机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与成长模式。为此,培养方案中要有足够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教学管理制度中有二学位、双学位、辅修、转专业等多种政策供学生选择,第二课堂中有丰富的活动内容供学生发挥特长。三是引导学生注重能力跃升,倡导学思结合,鼓励批判性思维。低阶学习是指对事实的简单记忆、对知识的机械接受与浅层次理解及近迁移的应用,这种状态下运用的是低阶思维,训练的是低阶能力,体现的是低阶的教学水平。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必须实现从低阶到高阶的跃升,培养高阶能力。高阶能力以高阶思维为核心,倡导学思结合,鼓励批判性思维,讲求信息素养,注重问题求解。高阶能力在创新性学习的状态下形成。四是知行合一,提倡做中学、例中学、问中学、研中学。克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注意对理论在工程或社会问题中找原型,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努力实现教学方式由坐中学(learning by sitting)向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转变,同时积极实行例中学(案例教学)、研中学(研究性学习)、问中学(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方案中体现课内与课外结合,设置创新学分、竞赛学分和课外实践学分,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学习活动。五是加强第二课堂。实践表明,第二课堂不仅是第一课堂的巩固消化和重要补充,而且往往比第一课堂的效果还好,收获更大,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活动,可有效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充分激发创造性,更能锻炼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形成全过程、多环节、大空间、成体系的人才培养环境,适应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成才需求。
2. 引导创新学习
面对培养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由传统学习向创新学习转变。一是始于问题。能够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开始。学生带着问题走进了课堂,又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了课堂,这是思考的结果。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会思考,学会提出问题。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新,但没有问题就一定不会有创新。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装的容器,而是一只需要点燃的火把。一名学生要养成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一个班集体,要形成研究问题、讨论问题的风气,这是最重要的学风。二是乐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中有了兴趣,就可以使自己在知识的海洋中忘我畅游,不知疲倦,就能在学习中集中精力,深入思考,真正钻研进去,做到忙而不累、乐而忘忧、引发灵感、事半功倍。要想成为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就要把自己的专业学习作为兴趣以至乐趣,立下志来,深入进去,把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成就事业作为终生的追求。三是勇于突破。引导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培养自己分析知识、怀疑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勇于突破书本,突破前人,突破权威,这种突破就是创造。如果一名教师把学生教得超过了自己,那是这名教师最了不起的成绩。四是善于转化。这种转化就是由输入与吸纳知识到转化为能力与素质。知识不等于能力和素质。知识必须转化成能力与素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美国物理学家劳尔说过:“教育无非是一切已经学过的东西都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剩下什么呢?主要是由知识转化过来的能力和素质。五是巧于综合。创新学习要善于综合,善于把学到的多门课程以至多个门类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六是重于创新。培养创新人才,一是激发创新意识,二是培养创新思维,三是养成创新人格,四是培养创新能力。七是精于挖潜。近年来,对人类大脑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发现人脑的潜能无比巨大。每一个人都具有比已经达到的智力水平高得多的生理基础,所以要树立挖潜学习观,有效地开发自己,充分地释放自己的潜能。八是勤于实践。学习中的勤奋刻苦是任何一个人学有所成的必要条件,它既是一名学生应具有的最重要的品德,也是学习中首先要解决的思想观念。任何人不想付出艰苦的劳动,不想经过实实在在的努力就想侥幸成功,都是不可能的。
3. 学习中应信守的原则
一是掌握学习的方法比学习本身更重要。不仅要学会,而且更要会学。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学习能力。二是养成科学精神比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第一,要求实,来不得半点虚假;第二,要严谨,一丝不苟,不可粗枝大叶、马马虎虎;第三,要探索,有探索未知的热情、研究问题的兴趣;第四,要创新,这是21世纪人才的本质特征。把求实、严谨、探索、创新这些最基本的科学精神作为自己的学术品格和基本素质来养成,比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三是学会应用知识比单纯学习知识更重要。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这种应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要自觉地将学到的知识用于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知行统一、内化融合;第二,要自觉地将学到的知识用于自己的课题研究和实验过程,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第三,要自觉地将学到的知识综合互动,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参考文献:
[1]牛大伟.强化实践教学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福建电脑,2011(07).
[2]张晓倩.关于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2011(07).
[3]张晓倩.让科研走进教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教书育人,2011(24).
[4]李克武,胡中波,郑伦楚.以学科交叉路径培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