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的供应链运营管理正在受到营销模式、管理模式、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深刻影响,但其固有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架构相对僵化,改进迟缓滞后,无法与供应链运营的预期效果相匹配。本文从传统供应链的结构入手,梳理其历史演变过程,分析供应链运营管理优化过程中其结构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并从运营环境变化、运营模式变革和信息技术进步三个维度尝试思考解决之道。
关键词:供应链;结构
目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冠疫情影响尚未完全淡出,供应链的运营环境变化较大,同时,供应链内部运营效率提升的本质需求带来的运营模式优化升级逐渐明显。在内外环境的促进作用之下,供应链固有结构僵化以及演进迟缓与其提升运营管理效率效益的目标之间的矛盾亦趋明显,从外部运营环境的变化、其运营模式的改进和信息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等方面分析供应链结构演进整合的动力机制,具备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传统供应链结构
(一)供应链基本结构
一般来讲,传统供应链是从规模以上生产企业的内部生产管理提升演化产生的,当时主要关注从供应端经历研发生产环节直至销售渠道的运营过程的效率提升和综合资源利用水平改进的问题。
随着市场压力的增加,运营管理理论与技术水平的演进,供应链运营的关注范围开始逐步由个体企业内部延展至企业外部,认为外部供应链构成一个过程系统,不同企业在供应链中占据节点发挥作用,从而将采购、生产研发、物流、分销、零售等环节贯穿成为一个供应链体系,从而提升整体效率,降低综合运营成本,构建体系竞争优势。
传统供应链究其产生发展路径,应是由生产型的核心企业逐渐向上下游的产业或企业进行扩展衔接,非核心企业基本围绕核心企业的需求展开运营活动,供应链的资源调配与整合也带有较为明确的个体指向性,非核心的节点在供应链运营中的话语权较低。同时,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运营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其运营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供应链整体运营水平的高低,传统供应链间竞争的本质即是核心企业间的竞争。
(二)供應链结构的历史演进
早期阶段供应链的组织结构主要为“纵向一体化”的模式,核心企业通过加强影响甚至适度控制上下游的主要供应链节点企业,用以提升供应链运营效率而获得竞争优势。在该模式下,供应链结构主要呈现纵向网链结构的特征,各节点的企业与核心企业的联系较为紧密,总体数量较少,核心企业为了强化其地位甚至可能采取竞业禁止的方式防范供应链内部节点企业与竞争对手合作,以保障自身的供应平稳和生产节奏匹配。这样的结构模式在本行业市场态势基本稳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较高的运营效率,但如果市场出现较大幅度或频率的变化,其不确定性明显升高时,其弹性和适应性将难以满足反应敏捷性的要求。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其变化震荡的幅度和频率的规律性不断降低,消费端用户呈现多样化、多层级、差异化、碎片化的特征,“纵向一体化”的结构模式已不能适应运营要求,供应链的结构出现“横向一体化”的特征,该模式更加关注外部资源的整合利用以实现对于市场变化的快速响应,同时实现自身核心业务的边界扩张,在柔性制造、信息集成以及更为先进的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各节点企业间的沟通协调效率提升,供应链的运营管理体系的弹性和适应性得到一定的改善。
二、传统供应链结构在运营过程中的问题
(一)结构僵化
“纵向一体化”结构模式下,核心企业对于供应链整体运营过程的掌控力较强,虽然可以获取较高的结构稳定度,但适应性明显不足,尤其是当前市场变化影响因素日趋复杂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核心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带动供应链整体的竞争优势,但同时,核心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缺陷、风险和劣势也可能出现传播扩散,该结构模式目前仅存在于较为特殊的行业市场,而因其敏捷性不足已退出常规的行业供应链或产业链运营结构。对市场反应时间过长、过多资源投入到供应链某一环节、过于依赖供应链内部忽略外部资源整合、供应链组织运营成本过高等因素均对供应链运营效率的提升构成负面影响。“横向一体化”结构模式下,虽然弹性和适应性明显提升,但并没有根本改变传统供应链围绕核心企业开展运营活动的本质特点,只是资源的整合能力和效率有了比较明显的改进,大规模的产能投入未必能与需求匹配,且“大企业病”的现象将以更快的速度在不同企业甚至是不同行业中出现蔓延的现象。
(二)演进迟缓
从原理和市场需求上分析,供应链结构的变化应与行业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供应链、企业内部优化提升的需求相匹配,但实际上,供应链结构的复杂性恰恰决定了其惯性的强大和实际演进的困难。在日常运营管理中,为追求高效率和低成本,会简单化地将供应链结构优化视作供应链结构简化,同时,追求其结构的相对稳定而“本能”地抗拒供应链结构的合理演进或整合。
在传统供应链结构中,不论如何改变核心企业均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坦率地说,暂时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核心企业上下游的节点企业归根结底仍是被其“控制”的供应体系和销售渠道,其区别仅是关系上的亲疏远近不同而已,它们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软性企业文化上的“同化”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若想完全释放供应链各节点的运营活力,既因为各节点企业存在的依赖思维和惰性惯性而缺乏主观意愿,也会因为核心企业对于供应链掌控力的敏感打造体系桎梏而缺乏中微观上的外部环境。
三、供应链结构演进整合的动力机制分析
从行业的发展角度看待供应链的改进,其结构应该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需要而发生演进和整合,在存在上述阻碍问题的条件下,即应设法构建供应链结构演进整合的动力机制,促进其出现良性变化。主要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思考。
(一)供应链运营环境变化的影响
当前的供应链外部运营环境正在发生着较大幅度的变化,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国内前期经济发展模式改革的积极成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造出的新的市场或行业需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产品结构的创新升级,均将倒逼供应链的结构发生进一步的演进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从而获得较好的“增长效应”、“技术提升效应”等,促进供应链运营水平的提升和结构模式的改善,如今,世界格局变化剧烈,传统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方式面临诸多挑战,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内外兼修”的“双循环”格局的构建是未来一个时期的重要改革目标,僵化的供应链结构无法适应更为敏锐的运营管理要求,以内为主的要求催生自生能力、自主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供应链结构上向内倾斜的趋势亦将逐渐显现。
(二)供应链运营模式变革的影响
除外部环境的影响外,供应链运营模式变革构成供应链结构演进整合的内生因素。供应链自身拥有脱离束缚灵活多变的运营需求,原有的围绕核心企业构建供应链结构的模式将会受到更大的改进压力。供应链的本质目标是构建高质量的供应体系,在新时代的需求促进下,创新链、产业链与供应链开始出现相互融合的新形态,供应链结构也应相应调整。
核心企业不再仅仅被大型的实体生产企业所占据,在产学研协调發展构建共同技术研发平台的情况下,处于供应链节点的部分传统意义上的“弱势”企业将会发挥更大作用,甚至将出现“去核心化”的趋势,运营重心的分摊与平衡可以有效加强供应链的运营韧性。
供应链的结构演进应进一步构建国内外双循环互动发展的空间布局支撑体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优势互补,进一步支持相应的顶层设计,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供应循环的枢纽架构。
(三)信息技术进步的影响
在当前信息化技术发展覆盖领域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加强的情况下,供应链运营也相应出现变革需求。数字化成为供应链结构再造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工业互联网+供应链架构”的协同发展的新模式,使得供应链上下游既可以紧密协同,又不对其适度的灵活性构成干扰,同时达成供应链运营管理的集约高效。
从运营过程上看,大数据、云技术、AI、区块链、5G 等新兴数字技术与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进行融合创新,在多个层次的运营管理中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点。从运营手段上看,以多样化的数字化平台作为支撑,供应链上的“一体四流”实现顺畅衔接,全链条实现动态化的智能管控,实现高效协同、敏捷柔性。从时代特征看,数字化供应链的构成符合数字经济时代的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的发展特征。
参考文献:
[1]王晶. 以数字化供应链推动“双循环”格局形成[N]. 经济参考报,2021-05-25(007).
[2]王东,王远.物联网场景下的供应链组织重构整合模式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1(10):39-42.
[3]肖迪,易开刚,徐蕾.电商情境下弱势企业驱动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构建:上佰电商案例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9(04):18-29.
项目来源:广州工商学院2020年度校级科研项目“广东省供应链联盟应急管理能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KA202023。
作者简介:陶梅(1981.4-),女,湖北武汉,讲师,广州工商学院商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产业经济。
关键词:供应链;结构
目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冠疫情影响尚未完全淡出,供应链的运营环境变化较大,同时,供应链内部运营效率提升的本质需求带来的运营模式优化升级逐渐明显。在内外环境的促进作用之下,供应链固有结构僵化以及演进迟缓与其提升运营管理效率效益的目标之间的矛盾亦趋明显,从外部运营环境的变化、其运营模式的改进和信息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等方面分析供应链结构演进整合的动力机制,具备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传统供应链结构
(一)供应链基本结构
一般来讲,传统供应链是从规模以上生产企业的内部生产管理提升演化产生的,当时主要关注从供应端经历研发生产环节直至销售渠道的运营过程的效率提升和综合资源利用水平改进的问题。
随着市场压力的增加,运营管理理论与技术水平的演进,供应链运营的关注范围开始逐步由个体企业内部延展至企业外部,认为外部供应链构成一个过程系统,不同企业在供应链中占据节点发挥作用,从而将采购、生产研发、物流、分销、零售等环节贯穿成为一个供应链体系,从而提升整体效率,降低综合运营成本,构建体系竞争优势。
传统供应链究其产生发展路径,应是由生产型的核心企业逐渐向上下游的产业或企业进行扩展衔接,非核心企业基本围绕核心企业的需求展开运营活动,供应链的资源调配与整合也带有较为明确的个体指向性,非核心的节点在供应链运营中的话语权较低。同时,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运营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其运营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供应链整体运营水平的高低,传统供应链间竞争的本质即是核心企业间的竞争。
(二)供應链结构的历史演进
早期阶段供应链的组织结构主要为“纵向一体化”的模式,核心企业通过加强影响甚至适度控制上下游的主要供应链节点企业,用以提升供应链运营效率而获得竞争优势。在该模式下,供应链结构主要呈现纵向网链结构的特征,各节点的企业与核心企业的联系较为紧密,总体数量较少,核心企业为了强化其地位甚至可能采取竞业禁止的方式防范供应链内部节点企业与竞争对手合作,以保障自身的供应平稳和生产节奏匹配。这样的结构模式在本行业市场态势基本稳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较高的运营效率,但如果市场出现较大幅度或频率的变化,其不确定性明显升高时,其弹性和适应性将难以满足反应敏捷性的要求。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其变化震荡的幅度和频率的规律性不断降低,消费端用户呈现多样化、多层级、差异化、碎片化的特征,“纵向一体化”的结构模式已不能适应运营要求,供应链的结构出现“横向一体化”的特征,该模式更加关注外部资源的整合利用以实现对于市场变化的快速响应,同时实现自身核心业务的边界扩张,在柔性制造、信息集成以及更为先进的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各节点企业间的沟通协调效率提升,供应链的运营管理体系的弹性和适应性得到一定的改善。
二、传统供应链结构在运营过程中的问题
(一)结构僵化
“纵向一体化”结构模式下,核心企业对于供应链整体运营过程的掌控力较强,虽然可以获取较高的结构稳定度,但适应性明显不足,尤其是当前市场变化影响因素日趋复杂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核心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带动供应链整体的竞争优势,但同时,核心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缺陷、风险和劣势也可能出现传播扩散,该结构模式目前仅存在于较为特殊的行业市场,而因其敏捷性不足已退出常规的行业供应链或产业链运营结构。对市场反应时间过长、过多资源投入到供应链某一环节、过于依赖供应链内部忽略外部资源整合、供应链组织运营成本过高等因素均对供应链运营效率的提升构成负面影响。“横向一体化”结构模式下,虽然弹性和适应性明显提升,但并没有根本改变传统供应链围绕核心企业开展运营活动的本质特点,只是资源的整合能力和效率有了比较明显的改进,大规模的产能投入未必能与需求匹配,且“大企业病”的现象将以更快的速度在不同企业甚至是不同行业中出现蔓延的现象。
(二)演进迟缓
从原理和市场需求上分析,供应链结构的变化应与行业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供应链、企业内部优化提升的需求相匹配,但实际上,供应链结构的复杂性恰恰决定了其惯性的强大和实际演进的困难。在日常运营管理中,为追求高效率和低成本,会简单化地将供应链结构优化视作供应链结构简化,同时,追求其结构的相对稳定而“本能”地抗拒供应链结构的合理演进或整合。
在传统供应链结构中,不论如何改变核心企业均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坦率地说,暂时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核心企业上下游的节点企业归根结底仍是被其“控制”的供应体系和销售渠道,其区别仅是关系上的亲疏远近不同而已,它们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软性企业文化上的“同化”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若想完全释放供应链各节点的运营活力,既因为各节点企业存在的依赖思维和惰性惯性而缺乏主观意愿,也会因为核心企业对于供应链掌控力的敏感打造体系桎梏而缺乏中微观上的外部环境。
三、供应链结构演进整合的动力机制分析
从行业的发展角度看待供应链的改进,其结构应该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需要而发生演进和整合,在存在上述阻碍问题的条件下,即应设法构建供应链结构演进整合的动力机制,促进其出现良性变化。主要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思考。
(一)供应链运营环境变化的影响
当前的供应链外部运营环境正在发生着较大幅度的变化,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国内前期经济发展模式改革的积极成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造出的新的市场或行业需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产品结构的创新升级,均将倒逼供应链的结构发生进一步的演进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从而获得较好的“增长效应”、“技术提升效应”等,促进供应链运营水平的提升和结构模式的改善,如今,世界格局变化剧烈,传统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方式面临诸多挑战,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内外兼修”的“双循环”格局的构建是未来一个时期的重要改革目标,僵化的供应链结构无法适应更为敏锐的运营管理要求,以内为主的要求催生自生能力、自主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供应链结构上向内倾斜的趋势亦将逐渐显现。
(二)供应链运营模式变革的影响
除外部环境的影响外,供应链运营模式变革构成供应链结构演进整合的内生因素。供应链自身拥有脱离束缚灵活多变的运营需求,原有的围绕核心企业构建供应链结构的模式将会受到更大的改进压力。供应链的本质目标是构建高质量的供应体系,在新时代的需求促进下,创新链、产业链与供应链开始出现相互融合的新形态,供应链结构也应相应调整。
核心企业不再仅仅被大型的实体生产企业所占据,在产学研协调發展构建共同技术研发平台的情况下,处于供应链节点的部分传统意义上的“弱势”企业将会发挥更大作用,甚至将出现“去核心化”的趋势,运营重心的分摊与平衡可以有效加强供应链的运营韧性。
供应链的结构演进应进一步构建国内外双循环互动发展的空间布局支撑体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优势互补,进一步支持相应的顶层设计,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供应循环的枢纽架构。
(三)信息技术进步的影响
在当前信息化技术发展覆盖领域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加强的情况下,供应链运营也相应出现变革需求。数字化成为供应链结构再造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工业互联网+供应链架构”的协同发展的新模式,使得供应链上下游既可以紧密协同,又不对其适度的灵活性构成干扰,同时达成供应链运营管理的集约高效。
从运营过程上看,大数据、云技术、AI、区块链、5G 等新兴数字技术与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进行融合创新,在多个层次的运营管理中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点。从运营手段上看,以多样化的数字化平台作为支撑,供应链上的“一体四流”实现顺畅衔接,全链条实现动态化的智能管控,实现高效协同、敏捷柔性。从时代特征看,数字化供应链的构成符合数字经济时代的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的发展特征。
参考文献:
[1]王晶. 以数字化供应链推动“双循环”格局形成[N]. 经济参考报,2021-05-25(007).
[2]王东,王远.物联网场景下的供应链组织重构整合模式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1(10):39-42.
[3]肖迪,易开刚,徐蕾.电商情境下弱势企业驱动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构建:上佰电商案例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9(04):18-29.
项目来源:广州工商学院2020年度校级科研项目“广东省供应链联盟应急管理能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KA202023。
作者简介:陶梅(1981.4-),女,湖北武汉,讲师,广州工商学院商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