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学术不端现象在当今的学术界呈现出不断曼延之势,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学术不端的成因及应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以“贾学政事件”为切入点,从学术管理的角度对大学生学术不端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对高校学术管理体系的有效构建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学术不端;贾学政事件;学术管理
一、“贾学政事件”是学术管理不完善的产物
2008年9月22日,华中师范大学通过校园论坛公布了这样一个处罚决定,该校历史文化学院2006级研究生贾学政,因存在严重的抄袭、剽窃行为,被取消研究生学籍。2005年,贾学政在大学本科期间发表了剽窃来的两篇论文,并依此作为重要的支撑材料获得了2006年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现在研究生毕业在即,被查出这两篇论文与他人之前发表的论文高度雷同,遂受到了处罚。其实贾学政在校期间获得了诸多荣誉,还是华师大的“校园明星”,他的抄袭事件经媒体报道后,立即被新浪、搜狐、腾讯等近百家网站转载,并引发了网友们的激烈讨论。
我们在替贾学政惋惜的同时,也应对高校存在的大学生学术不端问题进行反思。高校是神圣的学术殿堂,是先进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播者,在学术面前绝不能纵容任何的不端正。而反观贾学政的问题,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透过“贾学政事件”,我们看到高校的学术氛围不浓,学术管理的组织机构设置不完善,高校学术规范与惩处制度不健全,高校学术评价机制存在问题。可以说,“贾学政事件”是整个高校学术管理体系不完善的产物,从某种程度上讲,贾学政也是受害者,在其抄袭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一)高校学术氛围不浓
目前,学风不良、作业抄袭、论文剽窃的现象在很多大学生眼中不算难为情的事。高校里醉心和献身于学术研究的真正学人日减,相当一批身处学界之人不是甘居平庸,就是急功近利,制造了不少学术泡沫和学术垃圾。从学生中各种奖学金评比到争取保送研究生的指标,从教师职称的评定到干部的破格提拔,高校学术研究中的不规范现象出现在各个层面,这种种都对大学生的学术研究产生了负面影响。身处基地班的贾学政由于要参加各种社会比赛和社交活动更是无法用心读书,无法专注于学术,面对的压力也就更大,于是铤而走险了。所以“贾学政事件”是学术剽窃风潮盛行背景下,学术浮躁氛围下催逼出来的。
(二)学术管理的组织机构设置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术管理组织机构方面虽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许多高校根据不同性质的学术管理设立了诸如学科建设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等学术管理机构,但在高校内部复杂交错的学术活动和学术事务中,仍然有很多环节如招生考试、成果评定、绩效考核、保送资格审查等尚未纳入学术组织的管理范围或并未设置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这就造成了学术管理上的漏洞,管理的层次仅仅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对管理对象的条件标准进行全面彻底的考核与审定。拿贾学政来说,如果他所在学校的组织内部存在这样一个学术管理机构对研究生保送资格进行审核,这两篇抄袭来的文章必定会被查出,他也就不会获得研究生保送资格,便可以把弄虚作假的学术不端行为一开始扼杀在摇篮里。可见高校学术管理的组织机构设置还不够完善,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术管理组织系统还需要继续努力。
(三)高校学术规范与惩处制度不健全
纵观当今我国高校学术界,在学术职务的评聘、学术成果的评价、学术规章的制定等方面或缺乏规范,或有规不依,或规范本身不尽合理,没有形成一套可操作性的规范制度来管理学术行为。同时在高校管理条例或相关法律中也没有填充惩治学术不端的内容与制度。学校对考试作弊行为一般会予以‘严查重罚’,但对学生学术论文剽窃、平时作业抄袭等行为却少有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责罚措施,从而贻害于中国的学术事业,剽窃抄袭及一稿多投之风蔓延。相信贾学政所在的学校尚无学术规范实施细则与惩处制度,只是其行为太恶劣,校方才做出了开除学籍的决定。
(四)高校学术评价机制存在问题
在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以数字指标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已成为重要的评价依据,虽促进了我国学术成果在数量上快速上升,但也催生了一些不利于学术持续健康发展的因素。一方面“诱良为娼”,各种名目的评比多,排名多,如评选三好学生、评定奖学金、免试研究生,全都有非常具体的量化指标,必然导致学生对数量指标的“病态追求”与“盲目攀比”,出现对学生评价不全面、不客观的状况。大学追求的根本是学术,体现在学术上的量化指标就是发表文章,一些学生为了增加自己竞争的砝码,往往采取各种手段增加论文的发表数量,于是,一稿多投、抄袭、剽窃等现象便屡有发生。另一方面“逼良为娼”,在中国的大学里,特别是在研究生领域,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要求学生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否则就不能评优甚至不能毕业。在这样高压态势下,每个学生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都在竭尽所能地发表文章,于是弄虚作假的事情就多了,学术不端现象也便大量出现。大家都这么做,只不过贾学政运气不好,撞倒了枪口上。所以贾学政的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也是高校对学生的学术评价机制的问题。
二、对高校学术管理体系有效构建的思考
教育家朱九思先生曾说过,“大学不是党政机关,不是企业单位,而是教育与研究相结合的学术性事业组织”,“学术是大学之灵魂,之根本”。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学术性。因此,高等学校内部教学管理活动的开展必须依据其学术特点和学术规律来进行,运用有效地管理方法对学校学术事业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
(一)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高校要以学生为主体,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术管理的核心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保护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给予他们的创造活动以充分的自由空间。”[1]积极营造学术氛围并努力探索学方法和途径:其一加强舆论宣传,在校报、校内网站、各种学生组织的自办刊物上开辟专栏,简介重大科研动态;其二邀请专家讲学,这种讲学密切结合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具有较强的思想教育性、专业针对性和科研引领性;其三开展学术活动,建立各种以学术活动为主旨的学生社团,举办学术报告会,学术交流会,为学生展开专业研究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同时高校要积极响应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学术道德教育的号召,给学生讲明论文造假、作业抄袭对社会和自我的危害,在思想上树立起正确的学术观念,使学生自觉抵制学术腐败行为。
(二)建立合理的学术管理组织机构
阿什比说:“大学的兴旺与否取决于其内部由谁控制”。[2]对应于学术管理系统的内容要素和层次,高校应建立职责明确、相互联系的学术管理组织机构。借鉴国外高校学术管理的经验,我国高校的学术活动和学术事务应由专门的学术组织机构进行审议或咨询。在此基础上,将招生考试、成果评定、保送资格审查等纳入学术组织机构的管理范围,从组织层面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控制。可从以下几点改进和完善:首先整合机构,将大学学术管理组织各机构,如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整合起来,建立一个核心的主体机构,增强集体威信,发挥整体效应。其次设常委会,在机构整合的前提下,设置一个总体的常委会,可以加强学术工作的日常管理,提高组织的独立性与凝聚性。第三设专门委员会,在各个机构内部设置专门委员会,体现组织权力整合与分化的有机统一。[3]
(三)健全高校学术规范与惩处制度
学风建设要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针对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各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尽快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完整、严格、操作性强的规范制度,其实也就是学界的‘游戏规则’,赋予权威性,使学生们不愿、不能、也不敢违背基本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在不断强调学术道德的基础上,通过学术规范的制度建设,明确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则和道德底线。中国科技大学就率先在全国出台了《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学生不得“侵占、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凡引用他人成果、数据、思想等,均应明确说明并具体列出有关文献的名称、作者、年份、出版机构等)”等,凡有违反规定者将受到相应的处罚。另外,国家也应制定专门的惩治学术腐败的法律,或者在《著作权法》、《专利法》等相关法律中完善惩治学术腐败的内容,增强其严密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惩治学术腐败有法可依。[4]
(四)建立有效的学术评价机制
首先,根据不同院校,不同学科的特点,构建弹性化评审制度和评价标准。对学生有效的评价机制应以质的评价为基础,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倡导差异性评价。以身心的和谐发展、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张扬为基点,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科的不同特点,采用与其特点相符合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使评价由单纯关注量化指标转向关注过程评价,不以具体条条框框为判据,也就避免了学生在追求量化指标上出现的作假以及学术不端行为。其次,学术不能太多与功利挂钩,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强调评价过程中各主体之间的积极交流与沟通。如在评选三好学生,评定奖学金,研究生保送的过程中,采用同学之间互评互选的原则,避免对学生评价不全面、不客观的状况。第三,建议有关科研院所和高校,根据学术研究的客观规律,停止“研究生发表论文才能获得学位”的硬性规定,因为即使不作规定,那些有志做研究的学生还是会努力发表文章,而那些对科研不感兴趣的学生,即使发表了对其今后的成长也基本没有什么用处。“我要发表”和“要我发表”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凭的是科学兴趣,后者多是被动的成分。没有了发文章的压力,研究生们便可以安心做研究,也就避免了学术浮躁与不端现象。尝试通过适当增加答辩论文淘汰率来控制研究生的质量,不能像现在这样,毕业答辩走过场,重视论文发表而不重视学术研究过程。
三、结束语
总之,“贾学政事件”的暴露体现了高校学术管理体系上还存在不科学的地方需要加以改善。从学术管理的角度思考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是一个极具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没有现成统一的模式可照搬,也不能照搬,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构建学术管理体系,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学术氛围,建立合理的学术管理组织机构,健全学术规范与惩处制度,建立能够体现学生发展规律的学术评价机制,对高校学生学术不规范现象加以控制,对学术不端行为加以防范,为我国大学的改革与发展再作贡献。
参考文献:
[1]项贤明.论学术管理理念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2]佛里蒙特•E•卡斯特,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李春梅.我国大学学术管理组织改革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2006,24(1):70-73.
[4]程方生.教育学术腐败探源[J].教育评论,2002(1):4-6.
作者简介:
魏璇(1984- ),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研究所0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教育管理。
关键词:学术不端;贾学政事件;学术管理
一、“贾学政事件”是学术管理不完善的产物
2008年9月22日,华中师范大学通过校园论坛公布了这样一个处罚决定,该校历史文化学院2006级研究生贾学政,因存在严重的抄袭、剽窃行为,被取消研究生学籍。2005年,贾学政在大学本科期间发表了剽窃来的两篇论文,并依此作为重要的支撑材料获得了2006年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现在研究生毕业在即,被查出这两篇论文与他人之前发表的论文高度雷同,遂受到了处罚。其实贾学政在校期间获得了诸多荣誉,还是华师大的“校园明星”,他的抄袭事件经媒体报道后,立即被新浪、搜狐、腾讯等近百家网站转载,并引发了网友们的激烈讨论。
我们在替贾学政惋惜的同时,也应对高校存在的大学生学术不端问题进行反思。高校是神圣的学术殿堂,是先进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播者,在学术面前绝不能纵容任何的不端正。而反观贾学政的问题,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透过“贾学政事件”,我们看到高校的学术氛围不浓,学术管理的组织机构设置不完善,高校学术规范与惩处制度不健全,高校学术评价机制存在问题。可以说,“贾学政事件”是整个高校学术管理体系不完善的产物,从某种程度上讲,贾学政也是受害者,在其抄袭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一)高校学术氛围不浓
目前,学风不良、作业抄袭、论文剽窃的现象在很多大学生眼中不算难为情的事。高校里醉心和献身于学术研究的真正学人日减,相当一批身处学界之人不是甘居平庸,就是急功近利,制造了不少学术泡沫和学术垃圾。从学生中各种奖学金评比到争取保送研究生的指标,从教师职称的评定到干部的破格提拔,高校学术研究中的不规范现象出现在各个层面,这种种都对大学生的学术研究产生了负面影响。身处基地班的贾学政由于要参加各种社会比赛和社交活动更是无法用心读书,无法专注于学术,面对的压力也就更大,于是铤而走险了。所以“贾学政事件”是学术剽窃风潮盛行背景下,学术浮躁氛围下催逼出来的。
(二)学术管理的组织机构设置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术管理组织机构方面虽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许多高校根据不同性质的学术管理设立了诸如学科建设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等学术管理机构,但在高校内部复杂交错的学术活动和学术事务中,仍然有很多环节如招生考试、成果评定、绩效考核、保送资格审查等尚未纳入学术组织的管理范围或并未设置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这就造成了学术管理上的漏洞,管理的层次仅仅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对管理对象的条件标准进行全面彻底的考核与审定。拿贾学政来说,如果他所在学校的组织内部存在这样一个学术管理机构对研究生保送资格进行审核,这两篇抄袭来的文章必定会被查出,他也就不会获得研究生保送资格,便可以把弄虚作假的学术不端行为一开始扼杀在摇篮里。可见高校学术管理的组织机构设置还不够完善,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术管理组织系统还需要继续努力。
(三)高校学术规范与惩处制度不健全
纵观当今我国高校学术界,在学术职务的评聘、学术成果的评价、学术规章的制定等方面或缺乏规范,或有规不依,或规范本身不尽合理,没有形成一套可操作性的规范制度来管理学术行为。同时在高校管理条例或相关法律中也没有填充惩治学术不端的内容与制度。学校对考试作弊行为一般会予以‘严查重罚’,但对学生学术论文剽窃、平时作业抄袭等行为却少有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责罚措施,从而贻害于中国的学术事业,剽窃抄袭及一稿多投之风蔓延。相信贾学政所在的学校尚无学术规范实施细则与惩处制度,只是其行为太恶劣,校方才做出了开除学籍的决定。
(四)高校学术评价机制存在问题
在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以数字指标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已成为重要的评价依据,虽促进了我国学术成果在数量上快速上升,但也催生了一些不利于学术持续健康发展的因素。一方面“诱良为娼”,各种名目的评比多,排名多,如评选三好学生、评定奖学金、免试研究生,全都有非常具体的量化指标,必然导致学生对数量指标的“病态追求”与“盲目攀比”,出现对学生评价不全面、不客观的状况。大学追求的根本是学术,体现在学术上的量化指标就是发表文章,一些学生为了增加自己竞争的砝码,往往采取各种手段增加论文的发表数量,于是,一稿多投、抄袭、剽窃等现象便屡有发生。另一方面“逼良为娼”,在中国的大学里,特别是在研究生领域,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要求学生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否则就不能评优甚至不能毕业。在这样高压态势下,每个学生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都在竭尽所能地发表文章,于是弄虚作假的事情就多了,学术不端现象也便大量出现。大家都这么做,只不过贾学政运气不好,撞倒了枪口上。所以贾学政的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也是高校对学生的学术评价机制的问题。
二、对高校学术管理体系有效构建的思考
教育家朱九思先生曾说过,“大学不是党政机关,不是企业单位,而是教育与研究相结合的学术性事业组织”,“学术是大学之灵魂,之根本”。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学术性。因此,高等学校内部教学管理活动的开展必须依据其学术特点和学术规律来进行,运用有效地管理方法对学校学术事业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
(一)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高校要以学生为主体,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术管理的核心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保护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给予他们的创造活动以充分的自由空间。”[1]积极营造学术氛围并努力探索学方法和途径:其一加强舆论宣传,在校报、校内网站、各种学生组织的自办刊物上开辟专栏,简介重大科研动态;其二邀请专家讲学,这种讲学密切结合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具有较强的思想教育性、专业针对性和科研引领性;其三开展学术活动,建立各种以学术活动为主旨的学生社团,举办学术报告会,学术交流会,为学生展开专业研究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同时高校要积极响应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学术道德教育的号召,给学生讲明论文造假、作业抄袭对社会和自我的危害,在思想上树立起正确的学术观念,使学生自觉抵制学术腐败行为。
(二)建立合理的学术管理组织机构
阿什比说:“大学的兴旺与否取决于其内部由谁控制”。[2]对应于学术管理系统的内容要素和层次,高校应建立职责明确、相互联系的学术管理组织机构。借鉴国外高校学术管理的经验,我国高校的学术活动和学术事务应由专门的学术组织机构进行审议或咨询。在此基础上,将招生考试、成果评定、保送资格审查等纳入学术组织机构的管理范围,从组织层面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控制。可从以下几点改进和完善:首先整合机构,将大学学术管理组织各机构,如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整合起来,建立一个核心的主体机构,增强集体威信,发挥整体效应。其次设常委会,在机构整合的前提下,设置一个总体的常委会,可以加强学术工作的日常管理,提高组织的独立性与凝聚性。第三设专门委员会,在各个机构内部设置专门委员会,体现组织权力整合与分化的有机统一。[3]
(三)健全高校学术规范与惩处制度
学风建设要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针对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各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尽快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完整、严格、操作性强的规范制度,其实也就是学界的‘游戏规则’,赋予权威性,使学生们不愿、不能、也不敢违背基本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在不断强调学术道德的基础上,通过学术规范的制度建设,明确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则和道德底线。中国科技大学就率先在全国出台了《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学生不得“侵占、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凡引用他人成果、数据、思想等,均应明确说明并具体列出有关文献的名称、作者、年份、出版机构等)”等,凡有违反规定者将受到相应的处罚。另外,国家也应制定专门的惩治学术腐败的法律,或者在《著作权法》、《专利法》等相关法律中完善惩治学术腐败的内容,增强其严密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惩治学术腐败有法可依。[4]
(四)建立有效的学术评价机制
首先,根据不同院校,不同学科的特点,构建弹性化评审制度和评价标准。对学生有效的评价机制应以质的评价为基础,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倡导差异性评价。以身心的和谐发展、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张扬为基点,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科的不同特点,采用与其特点相符合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使评价由单纯关注量化指标转向关注过程评价,不以具体条条框框为判据,也就避免了学生在追求量化指标上出现的作假以及学术不端行为。其次,学术不能太多与功利挂钩,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强调评价过程中各主体之间的积极交流与沟通。如在评选三好学生,评定奖学金,研究生保送的过程中,采用同学之间互评互选的原则,避免对学生评价不全面、不客观的状况。第三,建议有关科研院所和高校,根据学术研究的客观规律,停止“研究生发表论文才能获得学位”的硬性规定,因为即使不作规定,那些有志做研究的学生还是会努力发表文章,而那些对科研不感兴趣的学生,即使发表了对其今后的成长也基本没有什么用处。“我要发表”和“要我发表”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凭的是科学兴趣,后者多是被动的成分。没有了发文章的压力,研究生们便可以安心做研究,也就避免了学术浮躁与不端现象。尝试通过适当增加答辩论文淘汰率来控制研究生的质量,不能像现在这样,毕业答辩走过场,重视论文发表而不重视学术研究过程。
三、结束语
总之,“贾学政事件”的暴露体现了高校学术管理体系上还存在不科学的地方需要加以改善。从学术管理的角度思考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是一个极具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没有现成统一的模式可照搬,也不能照搬,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构建学术管理体系,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学术氛围,建立合理的学术管理组织机构,健全学术规范与惩处制度,建立能够体现学生发展规律的学术评价机制,对高校学生学术不规范现象加以控制,对学术不端行为加以防范,为我国大学的改革与发展再作贡献。
参考文献:
[1]项贤明.论学术管理理念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2]佛里蒙特•E•卡斯特,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李春梅.我国大学学术管理组织改革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2006,24(1):70-73.
[4]程方生.教育学术腐败探源[J].教育评论,2002(1):4-6.
作者简介:
魏璇(1984- ),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研究所0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