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结合思维型教学理论基本原理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思维能力目标渗透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能力
思維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更是数学学习的枢纽,对其他能力以及学科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既要注重对学生基础技能的强化,也要关注到对其思维能力的训练,作为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有必要对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优化,以促进其综合有效的成长和发展。
一、确定思维型课堂教学基本环节
1、矛盾激趣
认知冲突能够很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并将其带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有效缓冲课间活动与课堂伊始之间的节奏更替。从教学过程本身来看,导入环节在开端的设定无疑决定了一堂课中学生思维起点的高地和活动的质量。对此通过创设认知冲突来让学生在学习一开始就带着困惑展开一步步地前进,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快速调动起来,而且对其课堂参与度、互动感等多方面均具有积极影响。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围绕课程标准要求以及所拟定的教学目标来针对教学重难点及实际学情进行分析,使课堂中创设出一个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相矛盾的情境,使这种认知上的不平衡成为学生后续解开疑惑,获得新知的钥匙。例如,在“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相关教学中,导入环节:“我们都学过了整数的除法,那么大家有没有认真观察一个整数在除以一个整数之后,所得商的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这其中又有什么规律?”随后课件出示8道整数除以整数的除法算式。在学生发现算式中商的大小都比被除数来的小以及一个整数除以一个整数后,其大小也会改变之后,教师再引发学生的疑问:“如果现在除数都变为小数,大家能否估算一下被除数的大小是会变大还是变小?试试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在一番探讨和举例分析之后,课堂教学的主题被挖掘了出来,究竟到底一个数除以一个小数,大小是如何变化的,就让我们到“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中一探究竟吧。
2、问题驱动
认知及建构理论中强调学生作为主体在课堂上积极获取知识的过程,而这需要师生、生生之间心理与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能够有效地驱动起学生的思维,并使之进行连贯性的思考,教师则必须要把握问题串的逻辑性,使学生在思考中不脱离主题,最终达到自我建构的目标,促进思维结构的完善与发展。
问题驱动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自主探究,并且强化后续其对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这其中可以说师生之间的互动是非常关键的推动力,所以教师要注重情感、行为与思维等多方面的互动,在相互融合进教学的过程中来让增强学生的情境代入感,学会灵活地运用自己所学来探究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小数乘整数”相关教学中,问题一:老师现在有10块钱,想到文具店去买3本笔记本,笔记本的单价为3.5元,大家说老师能不能买得到?列式3.5+3.5+3.5=10.5,故不能。问题二:大家都是这么解这道题的吗?还有没有其他意见?引出3.5×3=10.5,从而思考3.5×3与3×3+0.5×3之间的联系。这种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的问题设计相比于不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更加贴切,能够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拉近其生活认知与新知之间的距离。而在整个小数乘整数的算法探究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协助学生主动交流算法,引导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未学过的小数乘整数问题,而在具体过程中学生如果可以主动地联想到将3.5拆分为3+0.5并进行计算,则说明情境创设与引导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只需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竖式计算中存在的不足即可达到教学目标,涉及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完成教学。
二、基于思维训练的应用迁移
迁移是指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对未知学习内容的影响,就知识的习得过程而言,应用和迁移可以说是数学学习中必备的能力,尤其是在高年级阶段中,单元教学的重点已经从知识技能的学习开始逐渐向思维能力的提升进行转变。例如,在“小数乘法”相关内容中,很明显可以看出单元教学的重点不再仅仅是掌握小数乘法的相关运算知识和技能,而是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到了学生能否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将整数除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学习过程中来。对此教师也需要采用基于应用迁移目标下的巩固型练习,来进一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来讲,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抓住知识和学习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从而发现知识之间的转化逻辑,将已有经验迁移到新知探究和学习过程中来。可以选择对某一例题进行变式练习来达到提高灵活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日常生活中寄快递、停车场交停车费、日用的水电费都会涉及到分段计费的问题,那么根据分段计费问题来列出总价=第一档量×单价1+第二档量×单价2+……的数量关系,依据此本质特征来把握其中的关键要素,随后再分别用电费、出租车计费等实际问题来帮助学生感受不同应用情境中的知识运用,实现对学生思维最基本特性——概括性的培养,这可以说是对小学阶段学生的能力发展是有明显促进意义的。
综上,思维型课堂的建构从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切入,以基于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设置来使得学生的认知发展逐渐陷入到一个不平衡的状态,而后不断地满足其认知发展的需要来循序渐进地实现其对于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吕伟琴.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J].华夏教师,2019(02):12-13.
[2]李月霞.思想方法:数学教学之灵魂——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实践探索[J].教育观察,2018,7(24):123-124.
[3]尹学侠.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J].林区教学,2018(12):87-88.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合流镇四海中心校 邝良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能力
思維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更是数学学习的枢纽,对其他能力以及学科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既要注重对学生基础技能的强化,也要关注到对其思维能力的训练,作为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有必要对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优化,以促进其综合有效的成长和发展。
一、确定思维型课堂教学基本环节
1、矛盾激趣
认知冲突能够很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并将其带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有效缓冲课间活动与课堂伊始之间的节奏更替。从教学过程本身来看,导入环节在开端的设定无疑决定了一堂课中学生思维起点的高地和活动的质量。对此通过创设认知冲突来让学生在学习一开始就带着困惑展开一步步地前进,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快速调动起来,而且对其课堂参与度、互动感等多方面均具有积极影响。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围绕课程标准要求以及所拟定的教学目标来针对教学重难点及实际学情进行分析,使课堂中创设出一个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相矛盾的情境,使这种认知上的不平衡成为学生后续解开疑惑,获得新知的钥匙。例如,在“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相关教学中,导入环节:“我们都学过了整数的除法,那么大家有没有认真观察一个整数在除以一个整数之后,所得商的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这其中又有什么规律?”随后课件出示8道整数除以整数的除法算式。在学生发现算式中商的大小都比被除数来的小以及一个整数除以一个整数后,其大小也会改变之后,教师再引发学生的疑问:“如果现在除数都变为小数,大家能否估算一下被除数的大小是会变大还是变小?试试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在一番探讨和举例分析之后,课堂教学的主题被挖掘了出来,究竟到底一个数除以一个小数,大小是如何变化的,就让我们到“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中一探究竟吧。
2、问题驱动
认知及建构理论中强调学生作为主体在课堂上积极获取知识的过程,而这需要师生、生生之间心理与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能够有效地驱动起学生的思维,并使之进行连贯性的思考,教师则必须要把握问题串的逻辑性,使学生在思考中不脱离主题,最终达到自我建构的目标,促进思维结构的完善与发展。
问题驱动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自主探究,并且强化后续其对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这其中可以说师生之间的互动是非常关键的推动力,所以教师要注重情感、行为与思维等多方面的互动,在相互融合进教学的过程中来让增强学生的情境代入感,学会灵活地运用自己所学来探究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小数乘整数”相关教学中,问题一:老师现在有10块钱,想到文具店去买3本笔记本,笔记本的单价为3.5元,大家说老师能不能买得到?列式3.5+3.5+3.5=10.5,故不能。问题二:大家都是这么解这道题的吗?还有没有其他意见?引出3.5×3=10.5,从而思考3.5×3与3×3+0.5×3之间的联系。这种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的问题设计相比于不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更加贴切,能够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拉近其生活认知与新知之间的距离。而在整个小数乘整数的算法探究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协助学生主动交流算法,引导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未学过的小数乘整数问题,而在具体过程中学生如果可以主动地联想到将3.5拆分为3+0.5并进行计算,则说明情境创设与引导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只需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竖式计算中存在的不足即可达到教学目标,涉及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完成教学。
二、基于思维训练的应用迁移
迁移是指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对未知学习内容的影响,就知识的习得过程而言,应用和迁移可以说是数学学习中必备的能力,尤其是在高年级阶段中,单元教学的重点已经从知识技能的学习开始逐渐向思维能力的提升进行转变。例如,在“小数乘法”相关内容中,很明显可以看出单元教学的重点不再仅仅是掌握小数乘法的相关运算知识和技能,而是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到了学生能否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将整数除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学习过程中来。对此教师也需要采用基于应用迁移目标下的巩固型练习,来进一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来讲,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抓住知识和学习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从而发现知识之间的转化逻辑,将已有经验迁移到新知探究和学习过程中来。可以选择对某一例题进行变式练习来达到提高灵活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日常生活中寄快递、停车场交停车费、日用的水电费都会涉及到分段计费的问题,那么根据分段计费问题来列出总价=第一档量×单价1+第二档量×单价2+……的数量关系,依据此本质特征来把握其中的关键要素,随后再分别用电费、出租车计费等实际问题来帮助学生感受不同应用情境中的知识运用,实现对学生思维最基本特性——概括性的培养,这可以说是对小学阶段学生的能力发展是有明显促进意义的。
综上,思维型课堂的建构从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切入,以基于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设置来使得学生的认知发展逐渐陷入到一个不平衡的状态,而后不断地满足其认知发展的需要来循序渐进地实现其对于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吕伟琴.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J].华夏教师,2019(02):12-13.
[2]李月霞.思想方法:数学教学之灵魂——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实践探索[J].教育观察,2018,7(24):123-124.
[3]尹学侠.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J].林区教学,2018(12):87-88.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合流镇四海中心校 邝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