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有水、水有鱼”、“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指标让山东的生态建设更加具象化。
从2003年确立了生态省建设的目标,到2012年提出建设“生态山东”,山东省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上一直领先全国。在“生态山东”建设中,特别把抽象的数据变成了可感可知的指标,让老百姓的直接体验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的幸福感。经济的生态需求
自山东省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以来,10年间环境巨变。2010年和2011年,山东连续两年被评为国内最具环境竞争力的省份。
建设生态山东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目前山东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历史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的矛盾突出,节能减排形势异常严峻。只有把生态环境作为最稀缺的发展要素,以生态山东建设为重要着力点,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从根本上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方式,才能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不断拓展山东发展空间。
山东的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进展。“十一五”期间,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2.1%,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削减率为19.4%和23.2%,分别完成国家下达减排目标的130%和116%,节能减排工作获国务院通报表扬;省控59条重点污染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实现了淮河流域治污考核“五连冠”和海河流域治污考核“三连冠”。而《2011山东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1年山东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省控59条重点污染河流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平均浓度较2010年分别下降11%和30.5茗,继续呈持续快速改善态势。
与节能减排相对应的,是山东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生态省建设对节能减排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了转方式调结构步伐,使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45429.2亿元,增长10.9%,人均生产总值超过7000美元。节能减排、生态环保已经成为山东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推进器”。
生态也是生产力
“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本身就是生产力。”《关于建设生态山东的决定》里的描述,成为大力推进“生态山东”建设,破除“GDP崇拜”顽疾的发展新理念。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是生态山东建设的应有之义。山东省上下达成共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要想两者兼得,就必须要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怪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2003年,山东首先从污染最重的造纸行业入手,在全国率先发布实施第一个地方行业标准。此后标准逐渐提高,2010年1月1日起统一执行流域性排放标准,从实质上取消了高污染行业“排污特权”。目前,山东制浆造纸企业已经全部达到常见鱼类稳定生存再排向环境的治污水平。
山东太阳纸业公司环保节能处处长姜红梅说:“这些标准的提高,倒逼出了我们的良性发展,10年里企业用在治污上的费用达到了16亿元,但是产值也达到了近300亿元,比10年前翻了三番还多。”
而不久前并网发电的华电莱州电厂,则是老火电向“高效生态”转变的典型。华电莱州电厂建设在海边滩涂盐碱地,完全不占用耕地;采用国内最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和城市中水,完全不占用当地淡水资源:高效除尘效率达99.7%,脱硫效率达95%以上,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优于国家最新环保标准;厂内污水和废水经处理回用,实现污水“零排放”,各项指标均居世界领先水平。
污染治理、再生水循环利用、生态修复和保护“治、用、保”三策并举,让山东逐渐远离能耗、污染大省。仅“十一五”期间,山东就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17万千瓦,淘汰落后钢、铁产能527万吨和822万吨。全省空气能见度大幅提升,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天数明显增加。同时,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着力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海洋开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金融、物流、信息、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
对此,山东省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研究员谢刚认为,山东省10年来实现了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减少和环境容量的增加。这一减和一增,是在经济两位数增长的背景下取得的,充分说明了山东的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生态成为习惯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后落脚点归于“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重大民生问题,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内容。山东省深入开展城乡综合整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着力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在抓好环境综合整治的同时,深入实施绿色山东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快造林绿化进程,加强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搞好水土流失、破损山体、采矿塌陷等生态脆弱区的恢复和治理,规划建设一批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促进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在德州市,“中国太阳城”的建设理念一改这里传统产业发展方式。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太阳能观光车,沼气池、秸秆气化站……如今在德州,这些环保、生态、节能的设施和建筑随处可见。随着太阳能灯新兴产业的兴起,德州生态经济“风生水起”,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在发生深刻变革,生态文明初现端倪。近年来,德州市深入实施生态美市战略,积极探索以生态理念为先导、以生态产业为核心、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生态文化为支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发展中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路子,打造生态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有力推动了幸福德州的建设进程。
2012年以来,一项项行之有效的生态潍坊建设举措,变换着乡村的容颜。以“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能源”为目标,全面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潍坊市大力弘扬环境文化,积极开展“十大环保人物评选”等社会性活动,持续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环境优美镇”等创建活动,在中小学设立了环保教育课……这些活动提高了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凝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正能量,推动全民共建天蓝水清、绿满城乡的宜居家园。生态潍坊重塑着人们对城市的印象,绿色理念日益彰显。
从生态省建设到建设“生态山东”,生态山东勾画出了一个可以期待的生态文明、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共享发展的未来。按照建设生态山东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山东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生态经济发展格局,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城乡环境质量全面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文明的观念更加牢固,人民群众富裕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率先建成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示范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全国叫响生态山东的品牌。
编辑 李平
从2003年确立了生态省建设的目标,到2012年提出建设“生态山东”,山东省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上一直领先全国。在“生态山东”建设中,特别把抽象的数据变成了可感可知的指标,让老百姓的直接体验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的幸福感。经济的生态需求
自山东省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以来,10年间环境巨变。2010年和2011年,山东连续两年被评为国内最具环境竞争力的省份。
建设生态山东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目前山东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历史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的矛盾突出,节能减排形势异常严峻。只有把生态环境作为最稀缺的发展要素,以生态山东建设为重要着力点,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从根本上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方式,才能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不断拓展山东发展空间。
山东的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进展。“十一五”期间,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2.1%,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削减率为19.4%和23.2%,分别完成国家下达减排目标的130%和116%,节能减排工作获国务院通报表扬;省控59条重点污染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实现了淮河流域治污考核“五连冠”和海河流域治污考核“三连冠”。而《2011山东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1年山东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省控59条重点污染河流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平均浓度较2010年分别下降11%和30.5茗,继续呈持续快速改善态势。
与节能减排相对应的,是山东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生态省建设对节能减排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了转方式调结构步伐,使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45429.2亿元,增长10.9%,人均生产总值超过7000美元。节能减排、生态环保已经成为山东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推进器”。
生态也是生产力
“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本身就是生产力。”《关于建设生态山东的决定》里的描述,成为大力推进“生态山东”建设,破除“GDP崇拜”顽疾的发展新理念。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是生态山东建设的应有之义。山东省上下达成共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要想两者兼得,就必须要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怪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2003年,山东首先从污染最重的造纸行业入手,在全国率先发布实施第一个地方行业标准。此后标准逐渐提高,2010年1月1日起统一执行流域性排放标准,从实质上取消了高污染行业“排污特权”。目前,山东制浆造纸企业已经全部达到常见鱼类稳定生存再排向环境的治污水平。
山东太阳纸业公司环保节能处处长姜红梅说:“这些标准的提高,倒逼出了我们的良性发展,10年里企业用在治污上的费用达到了16亿元,但是产值也达到了近300亿元,比10年前翻了三番还多。”
而不久前并网发电的华电莱州电厂,则是老火电向“高效生态”转变的典型。华电莱州电厂建设在海边滩涂盐碱地,完全不占用耕地;采用国内最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和城市中水,完全不占用当地淡水资源:高效除尘效率达99.7%,脱硫效率达95%以上,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优于国家最新环保标准;厂内污水和废水经处理回用,实现污水“零排放”,各项指标均居世界领先水平。
污染治理、再生水循环利用、生态修复和保护“治、用、保”三策并举,让山东逐渐远离能耗、污染大省。仅“十一五”期间,山东就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17万千瓦,淘汰落后钢、铁产能527万吨和822万吨。全省空气能见度大幅提升,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天数明显增加。同时,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着力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海洋开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金融、物流、信息、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
对此,山东省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研究员谢刚认为,山东省10年来实现了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减少和环境容量的增加。这一减和一增,是在经济两位数增长的背景下取得的,充分说明了山东的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生态成为习惯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后落脚点归于“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重大民生问题,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内容。山东省深入开展城乡综合整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着力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在抓好环境综合整治的同时,深入实施绿色山东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快造林绿化进程,加强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搞好水土流失、破损山体、采矿塌陷等生态脆弱区的恢复和治理,规划建设一批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促进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在德州市,“中国太阳城”的建设理念一改这里传统产业发展方式。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太阳能观光车,沼气池、秸秆气化站……如今在德州,这些环保、生态、节能的设施和建筑随处可见。随着太阳能灯新兴产业的兴起,德州生态经济“风生水起”,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在发生深刻变革,生态文明初现端倪。近年来,德州市深入实施生态美市战略,积极探索以生态理念为先导、以生态产业为核心、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生态文化为支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发展中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路子,打造生态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有力推动了幸福德州的建设进程。
2012年以来,一项项行之有效的生态潍坊建设举措,变换着乡村的容颜。以“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能源”为目标,全面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潍坊市大力弘扬环境文化,积极开展“十大环保人物评选”等社会性活动,持续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环境优美镇”等创建活动,在中小学设立了环保教育课……这些活动提高了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凝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正能量,推动全民共建天蓝水清、绿满城乡的宜居家园。生态潍坊重塑着人们对城市的印象,绿色理念日益彰显。
从生态省建设到建设“生态山东”,生态山东勾画出了一个可以期待的生态文明、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共享发展的未来。按照建设生态山东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山东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生态经济发展格局,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城乡环境质量全面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文明的观念更加牢固,人民群众富裕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率先建成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示范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全国叫响生态山东的品牌。
编辑 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