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160-01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不断扩大、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自我过程中形成了符合新疆教育现状的双语教育模式。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实行的是传统的双语教育模式,即母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课的教育模式。1992年开始实施“部分课程母语授课、部分课程汉语授课”的“实验班”模式,也称“过渡型双语教育模式”。2004 年之后一些地方推行全部课程用汉语授课加授母语的“浸润型或者目的型双语教育模式”。一些偏僻的山区和牧区仍然使用一类模式,但大部分地区沿用的是“实验班”的模式。第三类模式主要在汉语言环境较好的民汉合校内使用。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维护母语、接纳汉语、肯定双语的语言态度促进了双语教育的发展。但是双语教育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
第一、语言环境的缺乏学任何一种语言,语言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汉族人口较少,因此日常生活中两种语言接触的机会不多。尤其是乡村的学生们只有在学校课堂上才能有说汉语的机会,甚至一些地区绝对没有说汉语的机会。这种单语环境影响双语教育的实施。
第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的数量和教师们的素质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导致学生各科成绩的下滑,对新疆民族地区而言,合格的民汉兼通的双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尤其是南疆地区。很多双语教师专业知识薄弱,而且口语能力较低,平日的交流有点困难,因此双语教师的数量和素质制约着双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缺乏适合当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教材。双语教材是保证双语教育质量的前提。教材的内容,格式等对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一定的影响,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很多民语系学校除了本民族的语文教材之外,其他课程统一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此种教材的难度高,离民族地区学生水平差距较大,尤其是一些农村学生掌握起来有点困难,这种情况直接影响教育质量。
第四、双语教育中偏面理解,忽视母语教育的作用。双语教育指的就是采用两种语言教学,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并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才的目的,因此,对于一些汉语基础薄弱,汉语沟通能力较低的学生用母语去解释相关的专业知识,才能提高由于语言能力方面的不足导致的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由于一些地方部门,教师等对双语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因此不让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母语,这种片面地理解,错误的指导,不仅对学生还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成为恐怖分子造谣传谣的工具,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双语教育的概念才行。
虽然双语教育中存在以上问题,但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找到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并还在不断的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案。改进措施和取得的良好成效主要如下:
一、加强师资培训,培养一批合格的双语教师
教师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双语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双语教育的质量。在教师队伍中也出现了学习汉语的热潮,以提高MHK成绩为契机,提升少数民族师生汉语水平。大家都齐心协力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终于培养出了合格的双语教师队伍,2014年在新疆喀什地区实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整,为了普及双语教育,除了民语系教师以外的一些年长的民语教师和一些即使通过培训也没能达到用汉语进行正常教学的民语教师都发配到一些教育部门当教育工作的勘察人员,有的安置在寄宿制学校成为负责学生宿舍的工作人员,有的还作为生活老师等,把一些新上岗的优秀的双语教师安排在指定部位,由于新上岗的双语教师虽然汉语水平很高,达到教学水平,但是缺乏教学经验,因此为他们安排了几次的讲座,聘请那些年长的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教师来给他们讲授工作经验,巧妙的教学方法等,彼此都得到了很大的收获。由于这几年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培养新疆双语教师队伍,不仅在区内创办了双语教师培训基地,而且在内地,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教育发达的城市陆续创办了双语教师培训基地,为新疆双语教师队伍培养了一批合格的双语教师。除此之外,不管是在教师培训还是在学校建设方面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目前,新疆双语教师的规模越来越扩大,而且形成了双语教师里面少数民族教师的比例较高的趋势。
二、大力编写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双语教材
教材在学校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课书或相关的练习册等辅助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必须符合当地的教育水平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要符合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内在规律才行。2008年在新疆实行了大规模的课程改革,这次的课程改革不仅在教材的编写方面也在教学方法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变,由于教材内容的大改变,成为对双语教师的大挑战。一些大学课程上的知识编入到高中教材里,为了提高教师们教学水平安排了专业知识培训课程,除此之外,由于教材的改变,高考考试制度和招生制度也有了大改变,这种局面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学习压力,因此学校安排了心里辅导教师给学生讲授这次改革的紧迫性并通过沟通减缓了学生由于课程改革而造成的学习压力,这样在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这次的课程改革顺利进行。一些乡村地区的学生由于汉语水平的限制,汉语教材导致他们专业课成绩的下降,因此有关双语教育管理部门高度重视教材编写队伍,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教育模式群体的需要编写了不同的双语教材。使用汉语教材授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民族语言出版物,尤其是科学类民语文献和材料的不足,这在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了很大的帮助。汉语教材的编写格外注重民族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很多文化知识,加深了民族学生对汉族文化的了解,通过多种传播途径宣传了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促进了民汉同学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不同的双语教育模式,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才
双语教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三种双语教育模式,由于新疆各地区汉语言环境和教育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在教育模式上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当地师资水平和学生水平的教育模式。各县(市)要按照“就近合并、优化整合”思路,本着“条件成熟一个,合并一个”的原则,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中小学实行民汉合校,重组教育资源,把“民汉共学制”作为双语教育的基本原则。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全地区设置了哈汉、维汉、蒙汉三种双语教学方式,坚持“少数民族语言教育”和“汉语教育”两个教育体系双轨并行原则。通过增加双语课程的学时数,以鼓励和适应双语教育的开展。双语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大量双语双文化人才的出现,提升了社会和家庭对双语教育的认同度。通过双语教育达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的目的。
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学科——民族学2013年招标项目《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与文化互动研究(课题编号:13XSQZ01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漆志忠,男,汉族,新疆石河子人,副教授,新疆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阿达莱提·图尔荪,女,维吾尔族,新疆喀什人,新疆社会科学院科研外事处,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不断扩大、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自我过程中形成了符合新疆教育现状的双语教育模式。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实行的是传统的双语教育模式,即母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课的教育模式。1992年开始实施“部分课程母语授课、部分课程汉语授课”的“实验班”模式,也称“过渡型双语教育模式”。2004 年之后一些地方推行全部课程用汉语授课加授母语的“浸润型或者目的型双语教育模式”。一些偏僻的山区和牧区仍然使用一类模式,但大部分地区沿用的是“实验班”的模式。第三类模式主要在汉语言环境较好的民汉合校内使用。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维护母语、接纳汉语、肯定双语的语言态度促进了双语教育的发展。但是双语教育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
第一、语言环境的缺乏学任何一种语言,语言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汉族人口较少,因此日常生活中两种语言接触的机会不多。尤其是乡村的学生们只有在学校课堂上才能有说汉语的机会,甚至一些地区绝对没有说汉语的机会。这种单语环境影响双语教育的实施。
第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的数量和教师们的素质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导致学生各科成绩的下滑,对新疆民族地区而言,合格的民汉兼通的双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尤其是南疆地区。很多双语教师专业知识薄弱,而且口语能力较低,平日的交流有点困难,因此双语教师的数量和素质制约着双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缺乏适合当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教材。双语教材是保证双语教育质量的前提。教材的内容,格式等对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一定的影响,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很多民语系学校除了本民族的语文教材之外,其他课程统一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此种教材的难度高,离民族地区学生水平差距较大,尤其是一些农村学生掌握起来有点困难,这种情况直接影响教育质量。
第四、双语教育中偏面理解,忽视母语教育的作用。双语教育指的就是采用两种语言教学,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并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才的目的,因此,对于一些汉语基础薄弱,汉语沟通能力较低的学生用母语去解释相关的专业知识,才能提高由于语言能力方面的不足导致的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由于一些地方部门,教师等对双语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因此不让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母语,这种片面地理解,错误的指导,不仅对学生还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成为恐怖分子造谣传谣的工具,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双语教育的概念才行。
虽然双语教育中存在以上问题,但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找到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并还在不断的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案。改进措施和取得的良好成效主要如下:
一、加强师资培训,培养一批合格的双语教师
教师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双语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双语教育的质量。在教师队伍中也出现了学习汉语的热潮,以提高MHK成绩为契机,提升少数民族师生汉语水平。大家都齐心协力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终于培养出了合格的双语教师队伍,2014年在新疆喀什地区实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整,为了普及双语教育,除了民语系教师以外的一些年长的民语教师和一些即使通过培训也没能达到用汉语进行正常教学的民语教师都发配到一些教育部门当教育工作的勘察人员,有的安置在寄宿制学校成为负责学生宿舍的工作人员,有的还作为生活老师等,把一些新上岗的优秀的双语教师安排在指定部位,由于新上岗的双语教师虽然汉语水平很高,达到教学水平,但是缺乏教学经验,因此为他们安排了几次的讲座,聘请那些年长的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教师来给他们讲授工作经验,巧妙的教学方法等,彼此都得到了很大的收获。由于这几年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培养新疆双语教师队伍,不仅在区内创办了双语教师培训基地,而且在内地,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教育发达的城市陆续创办了双语教师培训基地,为新疆双语教师队伍培养了一批合格的双语教师。除此之外,不管是在教师培训还是在学校建设方面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目前,新疆双语教师的规模越来越扩大,而且形成了双语教师里面少数民族教师的比例较高的趋势。
二、大力编写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双语教材
教材在学校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课书或相关的练习册等辅助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必须符合当地的教育水平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要符合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内在规律才行。2008年在新疆实行了大规模的课程改革,这次的课程改革不仅在教材的编写方面也在教学方法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变,由于教材内容的大改变,成为对双语教师的大挑战。一些大学课程上的知识编入到高中教材里,为了提高教师们教学水平安排了专业知识培训课程,除此之外,由于教材的改变,高考考试制度和招生制度也有了大改变,这种局面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学习压力,因此学校安排了心里辅导教师给学生讲授这次改革的紧迫性并通过沟通减缓了学生由于课程改革而造成的学习压力,这样在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这次的课程改革顺利进行。一些乡村地区的学生由于汉语水平的限制,汉语教材导致他们专业课成绩的下降,因此有关双语教育管理部门高度重视教材编写队伍,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教育模式群体的需要编写了不同的双语教材。使用汉语教材授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民族语言出版物,尤其是科学类民语文献和材料的不足,这在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了很大的帮助。汉语教材的编写格外注重民族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很多文化知识,加深了民族学生对汉族文化的了解,通过多种传播途径宣传了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促进了民汉同学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不同的双语教育模式,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才
双语教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三种双语教育模式,由于新疆各地区汉语言环境和教育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在教育模式上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当地师资水平和学生水平的教育模式。各县(市)要按照“就近合并、优化整合”思路,本着“条件成熟一个,合并一个”的原则,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中小学实行民汉合校,重组教育资源,把“民汉共学制”作为双语教育的基本原则。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全地区设置了哈汉、维汉、蒙汉三种双语教学方式,坚持“少数民族语言教育”和“汉语教育”两个教育体系双轨并行原则。通过增加双语课程的学时数,以鼓励和适应双语教育的开展。双语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大量双语双文化人才的出现,提升了社会和家庭对双语教育的认同度。通过双语教育达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的目的。
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学科——民族学2013年招标项目《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与文化互动研究(课题编号:13XSQZ01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漆志忠,男,汉族,新疆石河子人,副教授,新疆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阿达莱提·图尔荪,女,维吾尔族,新疆喀什人,新疆社会科学院科研外事处,研究方向: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