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围产期医疗水平的显著提高、饮食及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脑瘫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我国目前有脑瘫儿童 30 余万,脑瘫造成的残疾已经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活和学习,甚至影响到儿童的心理健康,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的同时给家长们的精神层面也带来沉重的负担,脑瘫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
引导式教育是 20 世纪 40 年代创立于匈牙利的一种融康复与教育为一体的教育体系,其创始人彼图先生(Andras Pet?)是一位医生,在他的工作过程中,他总结出“中枢神经损伤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各种不同功能之间缺乏整合和协调”,因此,患有这种疾病的患者比起应用常规的康复方法进行治疗,更加应该通过学习和反复不断地练习正常的运动模式,通过正确的引导和自主学习,可以使受损的功能得到代偿和恢复。从而推断出引导式教育的关键所在,即“引导”和“教育(学习)”。
一、脑瘫的定义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由英国医生在 19 世纪首次提出这一概念。脑瘫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是以异常姿势和运动功能受限两方面为主。部分脑瘫患儿伴有智力低下、视觉和听觉障碍、行为异常及惊厥等。目前脑瘫是我国儿童致残率极高的一种疾病,脑瘫的姿势异常及运动功能障碍会随着患儿的成长有着不停程度的改变。目前资料显示,病情极重的脑瘫患儿在出生后 4-6 个月时就可被发现,而病情较轻的患儿则需要到 1 岁以后才能被发现。
二、引导式教育的康复优势
传统治疗只应用推拿按摩、针灸、理疗等传统康复技术进行康复;常规的康复治疗通过训练方式进行康复。据报道应用常规康复治疗方式的康复效果优于单纯的传统治疗;患儿的瘫痪程度、年龄和智力水平对各项能力水平的评分有一定的影响。
引导式教育的优势可以弥补传统康复方法的不足:①引导式教育从“全人”的角度去看待康复对象。一个运动功能障碍的儿童,其它方面的能力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只是单独地进行运动功能训练,而忽视其它方面能力的检测与训练,孩子可能会错过这些功能的最好发展时机,最终导致孩子的发展水平落后。同时,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认知能力、感知觉能力、语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会对他某一方面的功能提高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②强调主动运动,授课形式多样化。在引导式教育训练中,运动学习的基本原则是运用一切技巧和手段诱发儿童的主动运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儿童接收被动牵拉的痛苦。在课程的设计上强调有主题的授课,教具灵活多样,对儿童来说更具有吸引力。③引导式教育强调实用性,整个训练过程贯穿日常生活始终,可以使正确的运动模式得到反复的强化,更好地提高儿童自理能力,树立信心。
三、引导式教育对脑瘫儿童认知、言语、自理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康复效果显著。
对治疗组和对照组在6 个月治疗前后采用《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进行评估,在对认知、语言、运动、自理及社会适应能力五个方面的评分进行统计比较之后,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两组五项功能评分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认知、言语、自理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四项与对照组比较,评分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的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上述的结果与国内的学者、专家研究相一致。程灏、王小宇、陈庆亮将30例脑瘫儿童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与引导式教育疗法相结合的方式,治疗前后应用 ADL 评分、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脑瘫儿童实用技能记录表及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对脑瘫儿童进行评定,然后用评分进行比较康复效果,经过系统的分析得出结论:引导式教育疗法能显著提高脑瘫儿童的认知水平、运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言语交流能力。许晓燕将99 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 Bobath 疗法结合引导式教育疗法,对照组只采用Bobath 疗法,经过半年的康复,将研究组与对照组及两组治疗前后康复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康复效果进行比较,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得出结论:引导式教育结合运动疗法对脑瘫儿童的疗效显著,高于只单纯应用 Bobath 疗法,尤其是对认知、生活自理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显著效果。
四、浅析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的原因
引导式教育康复的授课方式具有一定的号召力,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教学主题新颖,内容生动,引导员的有效引导,言语的节律性暗示,主题的贴近生活,这些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能很好地改善儿童的认知能力、言语表达水平、提高儿童自理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这对各项能力水平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根据研究表明,将引导式教育与常规的康复方法相结合,可明显提高脑瘫患儿的认知、言语、运动、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为儿童树立信心,融入人群,及早日回归家庭和主流社会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邱洪斌. 先天性小儿脑瘫发病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J]. 中国公共卫生,2004,5。
[2]罗燕斐.小儿脑性瘫痪的病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0,2
引导式教育是 20 世纪 40 年代创立于匈牙利的一种融康复与教育为一体的教育体系,其创始人彼图先生(Andras Pet?)是一位医生,在他的工作过程中,他总结出“中枢神经损伤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各种不同功能之间缺乏整合和协调”,因此,患有这种疾病的患者比起应用常规的康复方法进行治疗,更加应该通过学习和反复不断地练习正常的运动模式,通过正确的引导和自主学习,可以使受损的功能得到代偿和恢复。从而推断出引导式教育的关键所在,即“引导”和“教育(学习)”。
一、脑瘫的定义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由英国医生在 19 世纪首次提出这一概念。脑瘫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是以异常姿势和运动功能受限两方面为主。部分脑瘫患儿伴有智力低下、视觉和听觉障碍、行为异常及惊厥等。目前脑瘫是我国儿童致残率极高的一种疾病,脑瘫的姿势异常及运动功能障碍会随着患儿的成长有着不停程度的改变。目前资料显示,病情极重的脑瘫患儿在出生后 4-6 个月时就可被发现,而病情较轻的患儿则需要到 1 岁以后才能被发现。
二、引导式教育的康复优势
传统治疗只应用推拿按摩、针灸、理疗等传统康复技术进行康复;常规的康复治疗通过训练方式进行康复。据报道应用常规康复治疗方式的康复效果优于单纯的传统治疗;患儿的瘫痪程度、年龄和智力水平对各项能力水平的评分有一定的影响。
引导式教育的优势可以弥补传统康复方法的不足:①引导式教育从“全人”的角度去看待康复对象。一个运动功能障碍的儿童,其它方面的能力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只是单独地进行运动功能训练,而忽视其它方面能力的检测与训练,孩子可能会错过这些功能的最好发展时机,最终导致孩子的发展水平落后。同时,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认知能力、感知觉能力、语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会对他某一方面的功能提高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②强调主动运动,授课形式多样化。在引导式教育训练中,运动学习的基本原则是运用一切技巧和手段诱发儿童的主动运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儿童接收被动牵拉的痛苦。在课程的设计上强调有主题的授课,教具灵活多样,对儿童来说更具有吸引力。③引导式教育强调实用性,整个训练过程贯穿日常生活始终,可以使正确的运动模式得到反复的强化,更好地提高儿童自理能力,树立信心。
三、引导式教育对脑瘫儿童认知、言语、自理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康复效果显著。
对治疗组和对照组在6 个月治疗前后采用《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进行评估,在对认知、语言、运动、自理及社会适应能力五个方面的评分进行统计比较之后,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两组五项功能评分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认知、言语、自理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四项与对照组比较,评分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的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上述的结果与国内的学者、专家研究相一致。程灏、王小宇、陈庆亮将30例脑瘫儿童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与引导式教育疗法相结合的方式,治疗前后应用 ADL 评分、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脑瘫儿童实用技能记录表及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对脑瘫儿童进行评定,然后用评分进行比较康复效果,经过系统的分析得出结论:引导式教育疗法能显著提高脑瘫儿童的认知水平、运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言语交流能力。许晓燕将99 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 Bobath 疗法结合引导式教育疗法,对照组只采用Bobath 疗法,经过半年的康复,将研究组与对照组及两组治疗前后康复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康复效果进行比较,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得出结论:引导式教育结合运动疗法对脑瘫儿童的疗效显著,高于只单纯应用 Bobath 疗法,尤其是对认知、生活自理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显著效果。
四、浅析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的原因
引导式教育康复的授课方式具有一定的号召力,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教学主题新颖,内容生动,引导员的有效引导,言语的节律性暗示,主题的贴近生活,这些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能很好地改善儿童的认知能力、言语表达水平、提高儿童自理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这对各项能力水平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根据研究表明,将引导式教育与常规的康复方法相结合,可明显提高脑瘫患儿的认知、言语、运动、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为儿童树立信心,融入人群,及早日回归家庭和主流社会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邱洪斌. 先天性小儿脑瘫发病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J]. 中国公共卫生,2004,5。
[2]罗燕斐.小儿脑性瘫痪的病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