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之所以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就是要彻底纠正以往教学中“教师在时间上独占课堂,学习过程上越俎代庖,知识上一言堂”的弊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动脑动口动手,从容地解读课文,掌握内容;合作互动,掌握知识;深思探究,巩固知识,形成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科学地做好组织﹑点拨﹑培养和协调的工作,主要是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培养学生的創新思维和科学安排课后作业。
具体说来,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 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语文是人文学科,其课文所包含的情感成份多,渗透作用强。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师要以饱满的精神,愉悦的心情上课,尽量使自己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走进学生情感世界,充满爱意地关注每一位学生,充分运用教学技巧,多媒体和其他辅助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互助小组。教学中,教师要实施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好中差三层学生都要有互动内容,不能只关注三两个优等生或与自己亲近的学生。还要公平妥善地处理好偶发事件,尤其要注意对学困生的态度问题。当他们说话和开小差的时候,教师要用提问﹑暗示等巧妙办法提醒,不能用鄙视的言辞或体态语讽刺侮辱,更不能因屡教不改而发大脾气,破坏了其他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情;也不能听之任之,使其扰乱课堂秩序。如果上课期间大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更要果断采取措施,讲个幽默故事或笑话来活跃气氛,消除学生疲劳,重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确保整堂课的气氛始终处于和睦活跃的状态,为学生获取知识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三﹑引导学生质疑探究
教师时刻要用一颗平常心,从学生的认识规律﹑认识特点和知识水平出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态度。课堂上讲清楚学习的目标﹑重点﹑难点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灵活多样地解读课文,提出问题。教师应传授给学生质疑的技巧,比如从学习目标出发设疑﹑在学习重点里找疑﹑在知识难点上多疑﹑从课题起疑﹑从关键词上激疑﹑在重点句中导疑﹑在看似平常处生疑。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互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还要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问题﹑和学生一起讨论﹑辩论﹑甚至争论。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使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就必须从培养创新思维入手,采取有效方法进行训练。这些方法包括以下几种:①比较异同。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知识的相同点更突出,区别更明显,也更容易让学生记忆和掌握。教师辅助学生把同单元﹑同时代的课文进行横向比较,把同文体﹑同语种的课文进行纵向比较,寻找开头﹑行文﹑结尾﹑结构﹑主题﹑技巧上的异同,比较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的特色,形成新的思路轨迹。②想像创新。想像是重要的心理活动,想像力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大脑加工,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师要巧妙的利用课文留下的意境空间,诱导学生把应掌握的知识点转换成画面,再经过调整梳理,组合成新的形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③联想思维。学生学习语文时,总会自然而然地把特定的语文信息进行有机组合﹑扩展和再生,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新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举一反三学习新知识。比如学一个词,要联想到同音词﹑同义词﹑反义词﹑构词方式和褒贬色彩。读一篇文章,要联想到事件﹑思想﹑语言﹑艺术﹑历史﹑现实的价值。这样,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就会形成新的思维模式。
五﹑科学安排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强化和巩固,教师在布置﹑批改时要落实“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一是科学选择或设计习题,知识上实现课内外结合﹑理论实践结合﹑新旧结合﹑学科结合;表述上增强时代性和正面化;形式上呈现新颖性和多样化;解答上突出思考性和探究化;答案上强调准确性和开放化。二是实施开放式作业。允许学生根据自己水平和爱好选做等量的习题,学困生酌减。让学生参与作业的批改评价,特别是作文,让师评﹑自评﹑互评结合,效果会更好。互评可以同桌互评,同班互评,也可以同级互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以便达到有效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尽最大努力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保证他们有足够的自主活动时间,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空间,使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主体地位体现。当然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更要强化老师的主导作用。老师只有导得适时、适度,才能使整个课堂教学既不完全被学生所牵引,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具体说来,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 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语文是人文学科,其课文所包含的情感成份多,渗透作用强。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师要以饱满的精神,愉悦的心情上课,尽量使自己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走进学生情感世界,充满爱意地关注每一位学生,充分运用教学技巧,多媒体和其他辅助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互助小组。教学中,教师要实施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好中差三层学生都要有互动内容,不能只关注三两个优等生或与自己亲近的学生。还要公平妥善地处理好偶发事件,尤其要注意对学困生的态度问题。当他们说话和开小差的时候,教师要用提问﹑暗示等巧妙办法提醒,不能用鄙视的言辞或体态语讽刺侮辱,更不能因屡教不改而发大脾气,破坏了其他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情;也不能听之任之,使其扰乱课堂秩序。如果上课期间大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更要果断采取措施,讲个幽默故事或笑话来活跃气氛,消除学生疲劳,重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确保整堂课的气氛始终处于和睦活跃的状态,为学生获取知识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三﹑引导学生质疑探究
教师时刻要用一颗平常心,从学生的认识规律﹑认识特点和知识水平出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态度。课堂上讲清楚学习的目标﹑重点﹑难点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灵活多样地解读课文,提出问题。教师应传授给学生质疑的技巧,比如从学习目标出发设疑﹑在学习重点里找疑﹑在知识难点上多疑﹑从课题起疑﹑从关键词上激疑﹑在重点句中导疑﹑在看似平常处生疑。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互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还要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问题﹑和学生一起讨论﹑辩论﹑甚至争论。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使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就必须从培养创新思维入手,采取有效方法进行训练。这些方法包括以下几种:①比较异同。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知识的相同点更突出,区别更明显,也更容易让学生记忆和掌握。教师辅助学生把同单元﹑同时代的课文进行横向比较,把同文体﹑同语种的课文进行纵向比较,寻找开头﹑行文﹑结尾﹑结构﹑主题﹑技巧上的异同,比较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的特色,形成新的思路轨迹。②想像创新。想像是重要的心理活动,想像力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大脑加工,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师要巧妙的利用课文留下的意境空间,诱导学生把应掌握的知识点转换成画面,再经过调整梳理,组合成新的形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③联想思维。学生学习语文时,总会自然而然地把特定的语文信息进行有机组合﹑扩展和再生,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新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举一反三学习新知识。比如学一个词,要联想到同音词﹑同义词﹑反义词﹑构词方式和褒贬色彩。读一篇文章,要联想到事件﹑思想﹑语言﹑艺术﹑历史﹑现实的价值。这样,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就会形成新的思维模式。
五﹑科学安排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强化和巩固,教师在布置﹑批改时要落实“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一是科学选择或设计习题,知识上实现课内外结合﹑理论实践结合﹑新旧结合﹑学科结合;表述上增强时代性和正面化;形式上呈现新颖性和多样化;解答上突出思考性和探究化;答案上强调准确性和开放化。二是实施开放式作业。允许学生根据自己水平和爱好选做等量的习题,学困生酌减。让学生参与作业的批改评价,特别是作文,让师评﹑自评﹑互评结合,效果会更好。互评可以同桌互评,同班互评,也可以同级互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以便达到有效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尽最大努力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保证他们有足够的自主活动时间,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空间,使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主体地位体现。当然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更要强化老师的主导作用。老师只有导得适时、适度,才能使整个课堂教学既不完全被学生所牵引,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