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芸:郑钧就爱我的辣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l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个妈妈粉当道的时代,综艺节目《爸爸回来了2》播出后,Jagger凭借一双大眼跃升小萌神行列。而小萌神的家庭生活彻底曝光后,观众更是连连惊呼:刘芸和郑钧,他俩怎么会是一对?没错,直爽湘妹子遇上西北拧巴汉,他们是最不可思议的搭配,却磨炼成最契合的那把钥匙和锁。
  60后和80后
  对于郑钧,刘芸是他的光。
  2008年,因为好友朴树的牵线,郑钧在KTV里见到了一身青春活力的刘芸。后来他在一次采访时坦露心声:“对她第一印象很好,直率、倔倔的。
  “可要搁在五年前,见到这种女孩我掉头就走。”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曾经桀骜高冷不可一世的郑钧对曾经“见到掉头就走”的辣妹子一见钟情。即使在圈内,刘芸也以直来直去的爽快出名。
  曾是舞蹈演员的她,因不甘一辈子当伴舞,18岁时毅然转行敞了影视演员,很快在演艺圈交了一帮性格相投的真心姐们儿
  她的微信群“妖女帮”,就收纳了熊乃瑾、应采儿、秦岚、甘薇等不知感伤为何物的80后“妖女”。
  这样的刘芸,自然对60后的“老男人”无感。见到郑钧后,她拉着朴树的妻子吴晓敏狠狠地嘀咕:“这人头发怎么这么长!幸好没披散着,否则多吓_人啊!”
  那头长发是郑钧引以为荣的标志,积累了多少狂野不羁的惆怅。可80后不懂60后的情怀,“我们这一代更乐观、坚强。”以前在片场,有个60后前辈回忆当年的窘境一冬天拍戏回家,在租的平房里看到两条鱼拼命在快结冰的鱼缸里挣扎,一时联想起自己在北京的境遇。现场的中年人们唏嘘不已,刘芸却哈哈大笑。
  “我笑不是听不懂,我的潜台词是一条鱼说:‘哥们,千万别放弃,努力啊!’另一条鱼说:‘哥们,不行了,放过我吧。”’
  不懂60后的审美,甚至连眼前这位大叔是何许人都不知道。确认恋爱关系几个月后,某天刘芸突然睁大眼睛惊奇地冲郑钧嚷嚷:“你还会唱歌啊?还会作词作曲啊?”对这个隔了“五条代沟”的女孩,60后郑钧第一次感到挫败:“我还以为你知道我是谁!敢情到你这我就一普通人啊!”
  爱你的方式
  被郑钧“拿下”,刘芸自认是中了苦肉计。那年中秋节,刘芸突然接到郑钧的电话,邀她一起爬香山。正如歌词所述,“都是月亮惹的错”,或许是离婚压抑太久需要倾诉,郑钧一改高冷模式,不停对刘芸唠叨自己的迷茫、无助和对女儿的思念。文艺中年一旦露出软弱迷茫面,杀伤力无人可挡。
  追到手了,郑钧却面临大问题:比自己小16岁的女孩,她们都会想什么?想不出答案,他选了最笨也最直接的方式:变成温顺的食草男,因为那是刘芸喜欢的形象。
  郑钧的铁杆粉丝永远记得,当年的郑钧用留长发来表明自己桀骜不驯的人生态度,可现在却代之以清爽短发。原来,在一起的第一周,刘芸就提出:“你必须把那长头发剪了。”
  一面是爱情,一面是信仰,郑钧特别焦灼,长发陪伴自己多年,剪掉的不是头发,是他的精神。可刘芸不由分说,径直去找了发型师。为了爱情,牺牲的何止头发。
  刘芸看不惯郑钧以前那些颓废风的衣服,打开衣柜,霸气地把那些衣服、鞋袜当垃圾扔掉,又采购了一大堆男装要重新包装鄭钧。于是2013年《中国最强音》的舞台上,评委郑钧的服饰成了节目一大亮点,不仅屡受网友好评,还被时尚网站抓去做了会穿衣的典型。有一期郑钧居然穿了件玫红皮衣,瞬间惊艳全场。下台后面对记者好奇的追问,他才略带腼腆地说:“这是刘芸买的。”而“始作俑者”早已喜不自禁。
  乐观如刘芸,还安抚了郑钧那颗曾经低沉、浮躁的心。她有一千种方法在郑钧低迷时逗他开心。例如在家里,梳个小分头,穿上一件大裤衩,模仿小沈阳啪啪地在屋里走,突然对老公“回眸一笑”:“哥,你来追我呗!”当场把郑钧乐得抱着肚子笑得直不起腰来。
  刘芸的存在让拧巴的郑钧学会与这个世界讲和。每当写不出东西、在房间里憋得满嘴起泡时,刘芸就会拉他出去走走,或踏青或钓鱼。“我就是想让他知道,生活不只是创作这一件事有意义,快乐就是最大的意义。”而她独特的眼光,救了不少被郑钧否定的作品——后者眼中的废品,唱出来之后竟然往往很受听众欢迎!
  婚姻不是两个孩子过家家
  刘芸是急性子,脾气一点就着,连郑钧都得尊称她一声“芸姐”;而郑钧看似安静,却总是一副“油盐不进”的淡漠样,话不多,但一张口就能刺痛人。恋爱时,相差16岁却意外地台拍;迈进婚姻,迎头一瓢冷水,把两人泼回原形。
  婚姻会让人脱下恋爱的糖衣,变成截然相反的另一个人。
  一天晚上,刘芸发烧,躺在床上各种难受,忍不住对郑钧说:“不行,我得上医院看看去。”闻言,捧着书的郑钧抬头看她一眼,“嗯”了一声,低头继续看书。
  刘芸微怒:“你不送我去医院吗?”
  郑钧露出一副无所谓的表情:“就算我陪你上医院,给你挂号,那量体温抽血啥的不是还得你自己来,我又代替不了你。”
  一句话噎得刘芸气急败坏,她搬出恋爱时的对比数落郑钧:“恋爱时,我一个血小板降低,你就紧张得要死,非带着我去医院,逼我敝全身检查,现在呢!”郑钧也不甘示弱:“你那时可爱多了,心宽,还笑嘻嘻地安慰我,让我给你买冰淇淋。”
  可他比刘芸大16岁,再不情愿,也必须成为承担更多的那一方。
  新婚那年,吵架是家常便饭,三更半夜两人都能为鸡毛蒜皮的事掐上一架。有时郑钧会被骂得躲出门,不解气的刘芸追出门:“你里里外外的衣服都是我买的,你给我脱了!”郑钧要面子,衣服一脱:“我不穿了!”那股豪气在拐出老婆视线后就无影无踪:怕邻居看见笑话,光膀子的郑钧躲在楼道里,狼狈地给助手打电话求救。
  而男人的自豪感,有时也来自女人的“示蠢”。在郑钧眼里,刘芸是个比自己还无能的“生活不能自理者”:会被街边的骗子骗钱,不知道家里的水阀开关在哪儿,记不住自己的存折密码……有这样的对比,曾经也是生活低能儿的郑钧被逼出了男人的保护欲和责任感。每次去外地,出门前他都会像老太太一样啰嗦:记得睡觉前要检查门窗,记得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找谁帮忙……   但刘芸最受益无穷的是郑钧那闲云野鹤的气质。“他对我说,老婆,不要活在生活里,我们要活在生命里。”她喜欢上郑钧的淡泊,“老公修复了我的个性,修复了我的人生。”
  与孩子一同长大
  2010年,刘芸怀孕,对于有信仰的两人来说,孩子是上帝赐给自己最好的礼物。为了纪念郑钧最爱的滚石乐队主唱NickJagger,宝宝被取名Jagger。二人的成功升级也成为这场婚姻的分水岭:之前闹腾的两个大孩子仿佛一夜长大,变得柔软,学会真正的成熟。
  刘芸曾万分期待地为未降生的儿子写信:最近常问妈妈我自己小时候的样子,妈妈说你都还是个孩子啊,有了宝宝,也要和他一起成长!宝宝,我们一起长大吧……她推掉了刚签的电视剧——与王学兵、王志文合作的《无影灯下》和一系列广告,将刚开机一个月的情感剧《牵挂》拍完就赶赴美国,安心养胎。
  不到30岁,在事业上升期,花两年来休整生子,这对女艺人来说意味着前途堪忧,刘芸却看得很开:“就算再成功,没有亲近的人来与你分享,这个人就活得不真实。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先做好一个女人,再做好一个女演员。”
  刘芸现在很“低产”,一年只拍一两部戏,“有了宝宝后,我会有很多权衡,能不能探班,离北京近不近。”每天出门对她来说是个挺纠结的过程,跟宝宝说好几遍拜拜,亲了一下要走,到了门口又转身回来,再亲一下。“尽管只是出去工作一天,老觉得特舍不得。”
  正如刘芸妈妈所说,火暴的刘芸与儿子一同成长了,变得耐心、温柔。在和孩子的相处中,刘芸学着把Jagger当大人、当朋友,“以前他在地上找到东西会往嘴里放,我不会打骂他,会尝试让他放在我手心,然后和他点头说谢谢,他也点头。因为他觉得这是种奖励。”刘芸希望自己能成为永不惩罚孩子的妈妈。
  “俗人”郑钧
  当观众们在综艺节目《星厨驾到》中看到刘芸时,她正在介绍上节目的初衷:“我不会做饭,想学做饭给家人吃。”
  而郑钧出现在《爸爸回来了2》中,露出真实笨拙的一面:让做一碗蛋炒饭,他束手无策。观众不禁为Jagger捏一把汗,但之后郑钧的表现让人很触动,曾经的摇滚硬汉竟四处打电话求菜谱,会在Jagger跌倒后温柔地抚摸儿子的头,轻声安慰:你最勇敢了。
  “暖哭了!”一大批网友因此由路人转成粉丝。
  孩子像润滑油,滋润了夫妻俩曾经的生涩不合。刘芸成为了合格的母亲,不再暴脾气动辄离家出走;郑钧也从高冷男神变得亲和、接地气。曾经连送花都觉得俗气矫情的他,却能包下整版报纸为刘芸庆生。
  结婚三年,刘芸撒娇似的对郑钧提出在心里埋藏了许久的愿望:“好朋友们都说咱们该补办个婚礼了。”当年在一起,没有求婚、没有钻戒甚至没有婚礼,实打实的“三无”结婚。可没有婚礼的婚姻,是妻子心里永远的遗憾,郑钧没法说“不”。他决定顺着妻子的心意,举办一场“俗到不行”的婚礼——明星们扎堆去这里举办海滩婚礼,马尔代夫几乎都要换个“结婚黄金圣地”的大俗头衔了。
  “郑钧居然肯在马尔代夫办海滩婚礼,这不是他能做的事儿!”朋友们诧异。
  微博上,劉芸晒出唯美婚纱照:郑钧一身绅士的白色西装,搂着妻子,脸上洋溢着幸福如寻常男人的微笑。这不是歌迷们曾经熟悉的摇滚郑钧,他太接地气!
  但这样的改变,没人质疑它的好。婚姻是一场修炼,最缺的不是爱得够深,而是用耐心和勇气去适应彼此的棱角,消散自己的戾气。刘芸和郑钧,就是这场修炼的上佳范本。
  董岩据《家人》整理
其他文献
“文革”前,我的父亲甄树楠是北京军区管理局的副局长,管着所有的直属队和物资部门,这都是工人集中的地方。父亲性格耿直,容易得罪人,“文革”一开始,就成了被批斗的对象。  受“文革”的冲击,1968年父亲被派到河北省“支左”,任河北省革委会办公室主任。  刚到石家庄,父亲的主要工作就是解救老干部。许明叔叔就是父亲亲自去解救的。我是听大人们聊天时了解到解救许明叔叔的全过程的:父亲到石家庄后,总是到基层跟
期刊
郑国恩:张艺谋的成功是拼上命“磨”出来的  郑国恩老师今年85岁了,学生有几代人了,郑国恩也早就意识到该歇歇了,可他身不由己。他是大师的门生,与许多大师合作过,教的学生中也有几位大师级人物了,可最令笔者难忘的还是他当年初执教鞭时心里没谱儿、和沈嵩生一块痛哭的情景。郑国恩家里有两张照片引起笔者的注意,一张挂在书房的墙上,写着“一九八二年七月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七八班毕业合影”,其中有张艺谋、顾长卫、邓
期刊
在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的回忆录中,秦德君这个名字根本不存在。这也许是那个年代的“杰作”吧,藏在心里的东西,却在文字中被“遗忘”。事实上,这个一生充满传奇的女子和茅盾在一起生活了三年,给了他丰富的创作灵感。然而两人最终分道扬镳,形同陌路。  有些遇见,没有欢喜,所以分别,也无须恨意。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秦德君终于释怀。说起茅盾,她坦然地称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但当被人间道:“假如时光倒转,
期刊
上世纪的1957年,我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原北京市房管局器材供应处工作。上班不久我就发现,这个单位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工会工作搞得比较热火,组织劳动竞赛,评选“五好”职工,成立青年突击队,开展文体活动,尤其是职工夜校办得有声有色,近千职工的厂子竟有三百多人在夜校学习。那时,单位里没有大学生,我这个刚毕业的中专生就成了香饽饽,年轻热情,口才还不错,没几天就被工会聘为夜校兼职老师。  我这个班有30多
期刊
在《东方红》的音乐声中,舞台的大幕缓缓拉起。《葵花向太阳》的开场歌舞之后,林中华从后台走出,走了四步半,立定,灯光正好打在他身上,朗诵响起。  1964年10月2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首演。此后,《南泥湾》、《赞歌》等广泛传唱,成为红色经典。林中华和白慧文都曾是这一经典节目的亲历者。林中华:78岁,原总政歌舞团演员,1964年入选《东方红》筹备组,担纲朗诵。白慧文:78岁,原总
期刊
著名演员林永健是影视圈中有名的孝子,2010年更是被评为“第四届中国演艺界十大孝子”。在《爸爸去哪儿3》中,林永健和儿子林大竣的朝夕相处,更让他感受到了为人父母的不易,感受到了亲情的重要。  林永健是山东青岛人,是家中的老小。他19岁离开家外出打拼,无论走到哪里,心中都牵挂着家乡的父母。2003年的时候,林永健接到姐姐的电话,说爸爸不行了,他开了14小时的车赶了回去。“当时所有的机票都没有了,火车
期刊
2015初,深圳市实验学校高中部学生、“雨霁”文学社社长欧阳婧祎的中国古典文学简评本《情越千年》由深圳海天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情越千年》共八辑,75篇,33万字。以“诗无邪”开篇,穿过楚辞、汉赋、乐府诗歌、唐诗、宋词、元杂剧,最后一直到“绮陌红楼”。每篇简评见解独树一帜,文笔凝练优美、思想深邃,阅读水平和创作能力均有深度。让人无法想象的是,这本书竟出自于一位有才情的16岁少女之手。以心感之,如
期刊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将来临,记者就养老敬老这个话题采访北京电视台新闻主持人天旭的时候,她十分感慨地回忆起自己两次照顾生病的父亲的经历。那两次经历如今依然历历在目,终生难忘。  2009年,刚工作不久的天旭,对北京还不是那么熟悉,感冒发烧就在药店买点药,医院对她来说,简直是遥不可及。在得知父亲查出肾癌之前,她从来没有去过北京协和医院。“癌”,这个字对于任何一个家庭都是沉重的一击,对于当时还不满25岁的
期刊
10月21日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在这样一个传统节日里,全社会都在倡导敬老爱老的道德风尚,孝道成为当下的热议话题。其实,节日不过是给了儿女一个孝敬长辈的契机,平日的陪伴和关心,了解他们的生活所需,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更是我们应该做的。正如孙茜所说,“节日只是让我们在繁忙当中找的一个理由和借口,去问候爸妈,如果每天都能陪伴岂不是更好。”  重阳正值深秋,秋风徐徐,是登高望远的好时机。孙茜告诉记者,重
期刊
北京电视台文艺频道主持人龚宁和婆婆朝夕相处四年多,是婆婆眼中胜似女儿的好儿媳,一家人幸福甜美,其乐融融。谈到孝敬老人,龚宁认为不光要在物质上满足需求,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关心老人、爱护老人,让他们和这个社会齐头并进,生活丰富多彩。  龚宁的婆婆彭忠勤来自重庆,为了照顾孙女一个人来到北京,一待就是四年多。彭阿姨像她的名字一样勤劳,包揽了家中所有的家务活儿,而且毫无怨言,成为龚宁和丈夫范翔的坚强后盾。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