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不如做到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y4486815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行合一,耳熟能详的道理,多少人知道,又有多少人做不到。知与行,两个简单的字眼,却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态度、价值观。
  “道”是什么?道法自然,没其形,存其意,道在心,道为虚。“到”是什么?到为达到、至此,有其形而意不灭,到在行,到为实。相对于做到而言,知道始终停留在理论上;相对于知道而言,做到更像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所以,知道远不如“做到”有意义。
  战国时大将赵括,可谓是“知道”的集大成者。说起兵书理论,头头是道。然而当他“背着书袋”上战场与秦将白起交兵时,结局是赵括战死,四十万赵国好男儿深埋地下,这可算是“知道”与“做到”的首次“交锋”了。答案不言自明,究其原因,是知道远无做到来得现实。风云变幻,知道与做到之间存在一道鸿沟,若轻易混淆两者,那就等同堕入地狱。
  其实,不仅古代有赵括那样死于仅仅“知道”的人,现代那样的人,也比比皆是。
  红军长征前,王明凭着自己理论过硬,便不顾实际情况,与敌人拼杀,结果如何?红军被迫大转移。最终,还是将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带领红军走向成功,“知道”再次败给“做到”。
  古今中外因仅仅“知道”而枉死者不少,因知行合一而成功的例子也不少。
  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可谓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深入钻研理论知识,开创了弹性板壳内禀理论的新方向,提出钱氏摄动法,出版了各种国际级论著。当他装着满脑子的理论时,他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将“知道”转化为“做到”,广泛研究各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问题,为我国的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兵工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找到了力学新方向,提升了中国力学水平,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做到,要行动,要运用,要落实。然而,让人遗憾的是,现在有一部分中学生、大学生,只注重理论而不注重实践,只满足于“知道”而不求“做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因此,我在此向大家呼吁:知之有“道”,不如行之有“到”,知道不如做到!
  点评
  这篇作文从“道”与“到”的区别入手,亮明观点:知道不如做到。结尾又呼吁:知之有“道”,不如行之有“到”。照应开头,强化论点。中间正反对比,事例准确,论证有力,能够联系现实并分析只重理论不重实践的危害。作为高一刚刚学习议论文写作的学生来说,作者思维缜密,眼界开阔,难能可贵。
  【作者系河北省迁安一中学生,指导并置评:谌红侠】
其他文献
解放初年,村东,我家田地正中有一眼井,井台四周长着七株半杏树。  杏花破蕾,窝了一冬的麦子才起身;起身的麦苗拔节很快。待麦梢孕穗时,杏树便裹着密匝匝的绿叶,风儿俏皮地拨开叶子,看见毛茸茸的、一咬能酸掉牙的青杏。麦黄时节,杏儿也黄了;黄杏还掩映在绿叶里,麦浪却千顷万顷,将金色的波浪绵延不断地推向远方的地平线上。村庄里上下翻飞的黄鹂焦急地鸣唱着“算黄算割”,父兄们便提捏着镰把,投入了一年一度最紧张的“
期刊
话题导入:  高一的我们常常为如何写好议论文而发愁,有时想到一个好的中心论点,却不知道如何去议论。这实质上是我们不了解议论的方法。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最基础的、最有生命力的议论方法就是横向展开议论,它的优点有:(1)使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2)使议论气韵酣畅,增强说服力;(3)显示作者思维的开阔,思想的深刻;(4)节约时间,快速成文,取得高分。  技法梳理:  一、什么是横向展开议论  横向展开
期刊
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蝉蜕,被我偶然在林间拾得。  我不知道这只蝉在地下蛰伏了多久,我只是端详着自己掌心上淡黄的躯壳,想象着它破壳而出的英勇。蝉蜕的眼部晶莹透亮,我仿佛仍能看见曾掩藏在其中的被泥土浸润得如墨的瞳仁以及其中日复一日燃烧着的对夏与热的渴望。破壳的欢愉,是蝉长久等待的报偿。  像是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原本寂寂的林间突然响起一声尖锐的蝉鸣——一只蝉开始了它的呼喊。接着,仿佛受了蛊惑般,这一鸣
期刊
人身长不过七尺,豪华别墅不过虚置;一日三餐,珍馐与淡饭其实无异;衣物能避寒,锦绣与棉布又能相差几何?而我们似乎都愿意加上人生并不必要的点缀,而减去了生活最本真的趣味。诗人说:“鸟儿的翅膀一旦绑上了金子,它就无法飞高了。”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做好人生的加减法,便可收获“赌书消得泼茶香”的乐趣。  减去“高配置”,加上对生活用心的态度。梭罗自哈佛毕业后,并没有为了追求富足、体面的生活而和其他人一样找工
期刊
演员孙红雷在央视上有一句“雷人”的广告词:“我们都是有故事的人。”故事不仅要中听、耐听,还要看你的故事中能“爆”出多少“料”来。如果你拾人牙慧,听者必定寥寥;要想听者芸芸,就必须“爆”出“猛料”来。为此,我们在记叙文中讲故事,一定要嚼别人没有嚼过的甘蔗。  下面,我们来谈谈为记叙中的故事增加新鲜感的办法:  一、讲“我的”故事,要有独家经历  国学大师陈寅恪给学生上第一节课,开口就开宗明义地讲:“
期刊
从步入小学,第一次接触写作至今,也有十二个年头了,我还未曾回顾过这十几年来的写作历程。正是因为今天这个机会,我突然觉得自己的写作经历中有着许多美好的点滴,它们构成一份永恒的回忆,记录下我的成长足迹。  写作犹如我的挚友,伴随并见证着我的成长。细细品味这十多年的写作经历,不同的成长阶段有着不同的亮点,让人受益颇多。  小学时写作,从起初的看图说话,到之后的三段论式写作,大多以状物叙事为主,描绘出我童
期刊
【名家阅读】  荒  □非 鱼  岛,的确是荒岛。  偶尔的闯入者看见过碗口粗的蛇吊在树上吐着长长的芯子,还有猛兽。  民厌恶那个城市的遮遮掩掩和诡谲莫测,心怀鬼胎的人们时刻算计着别人和被算计,他怀着去死的决心登上了荒岛。让蛇吞了,让兽食了,总比让人折磨得不死不活要好。  民来到岛上,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浅的小溪,歌唱的小鸟,奔跑的野兽,让他欣喜若狂。  三个月过后,民觉得有点儿寂寞了。他和鸟兽尽管
期刊
之前总以为《飞鸟集》这部著作与我的心境是不相符的,总觉得无法与之产生共鸣。但是认真品读之后,却发现《飞鸟集》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道出了许多意蕴深刻的道理,且这些道理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完美结合。  至此,我有些感悟,可能不够成熟却是发自内心。  “不要因为你自己没胃口,而去责备你的食物。”是的,不要随便迁怒于他人。因为没有人有义务为你的不快乐买单,谁也没欠谁的,你没有资格要求别人必须对你好,接受你
期刊
在这以前,我听过许多有关西藏的音乐。最早是才旦卓玛的歌,民歌似的唱法中融入了太多欢快明亮的色调,表达的是对新生活的热情赞美,对藏民族最本质的宗教和精神生活未有更多的关注。后来我在西藏听到了真正的民歌。那是在边陲亚东,我因搬运设备而爬上了一座高耸的山峰。在它陡峭的山崖上,我坐在一个突兀的大石头上休息,下面是沟壑深涧,对面群山莽莽,远处的山峰被白云遮蔽,云天相接,一片白茫茫。那遼阔、深远、苍凉,让我几
期刊
一块陌生而又遥远的土地,让我充满想象与神往。  提起西藏,想起的第一个词莫过于神圣。说不上来是一种什么情绪,就觉得那里离天空很近,离阳光很近,离我幻想过无数次的天堂很近,离真实很近,离虚幻很近。那儿,应该是一方灵魂的净土。  我希望在一个睡到自然醒的早晨,看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地上的斑驳,然后拉开窗帘、打开窗户,让西藏的阳光在我脸上跳跃,嗅风中最自然的、泥土的芳香,就这样迎来崭新而又美好的一天。我会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