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持彩练当空舞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yuhang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书之美,美在何处?美在意象。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即所谓“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所谓“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灵想之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南北朝时期的刘勰最早提出。刘勰之后,很多思想家、艺术家对意象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中国传统美学给予“意象”的最一般的规定,是“情景交融”,即“情”与“景”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如果“情”“景”二分,互相外在,互相隔离,那就不可能产生审美意象。只有 “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也就是情景统一,才能构成审美意象。
  中国人花了五千年,把独创的汉字变成了艺术——书法。标准汉字是书法造型的依据和基础,书写规范标准的汉字称为“正书”,不同时代正书形式有所不同,如秦篆、汉隶、唐楷。由于实用的需要,正书快写,就出现了草书(解散笔法,笔划变形,点画相连,含章草),书写者的个性因素彰显(如:章草皇象《急就章》、行草王羲之《兰亭序》),形成了或高古沉郁或浪漫飘逸的审美意象。书写的速度再加快,书法家的情绪激昂、亢奋,艺术修养的提升,就出现了草书(大草、狂草),特点是字与字之间相连,使转、摆荡、连绵、穿插,展示了一种纵横捭阖,无我无人的空灵境界。古人曰“书为心画”,我认为草书,特别是狂草,是最具艺术魅力、审美价值,最能展示作者艺术天才的书法形式。狂草是盛世的图腾,是书法家爱恨情仇的心电图。集诗歌的韵律美,音乐的旋律美,图画的意境美于一体,人们在欣赏草书时,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将生成异彩纷呈的审美意象,获得优美的精神享受。
  这些意象给人的特殊美感,大致有三个特点:一是雄浑阔大,惊心动魄的美,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诗);二是意气风发的美,无拘无束,无我无人,放荡不羁,逸兴飞扬,“俱怀逸兴壮思飞,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诗);三是清新自然的美,进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语)的化境。
  一、沉郁高古的章草
  “沉郁”的文化内涵是儒家的“仁”,即儒家中庸、雄强、正大气象。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和“仁者爱人”的态度,表达对人世沧桑的深刻体验和对人生疾苦的深厚同情,有如杜甫的诗。沉郁的审美意象,有两个特点:一是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情感体验,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由对人和天地万物的关爱所引起的。这种情感体验能够升华成为雄强大气、温厚平和的醇美意象。所以沉郁之美,又是一种“醇厚之美”“雄强之美”“古朴之美”;二是历史的苍茫感,表现作者对人生丰富经历的深刻体验,不仅对当下时势的深刻感受,还包含对整个人世沧桑的哲理性感受。
  草书创始于秦末汉初,汉代已开始流行,原在民间使用,汉章帝时允许用这种书体写奏章,于是成为通用书体,史称“章草”。它和今草、狂草可以说是草书的三个阶段,书法家一致认为:若欲今草大成,当学章草。这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但在书法史上它的地位很特殊,是因为它特别的风貌,古雅而深沉,丰富而雋永,既有情致,又富有表现力。所以从章草这种书体一出现,就名家辈出,现存最早最有名的还是三国时皇象所写的《急就章》。
  《急就章》原名《急就篇》,是西汉元帝时命令黄门令史游为儿童识字编的识字课本。从汉至唐一直是社会流传的主要识字教材,同时,抄写规范精雅的本子也有作为临书范本的功能。唐代以后,《急就篇》的主导蒙学教材地位,为《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所取代。
  写《急就章》的名家很多,现今流传最早的为皇象所书,被奉为章草的代表作品,亦是公认的章草范本首选。皇象是三国时吴著名书法家,当时章草已经没那么流行了,据说他的草书与曹不兴绘画,严武的围棋等并称“八绝”。张怀瓘很佩服他,说:“右军隶书,以一形而众相,万字皆别;休明章草,相众而形一,万字皆同,各造其极。”
  此本章草和楷书各书一行,字形规范,笔力雄健,寓变化于统一,其字结体略扁,各字间均不牵连。有些笔画下笔尖细,重按后上挑,出锋镰利,形成规则的三角形,成为其字的重要特点。此书点画简约、凝重、含蓄,笔意多隶,笔划虽有牵丝,但有法度,字字独立内敛。横捺点画多作波磔,整篇气息古朴、温厚,沉着痛快,纵横自然。
  “章乃隶之捷”。章草既是隶书的快写,其形态便兼有隶书和草书的特点。一方面形体偏横,字字独立,波磔突出;一方面笔画简省,使转连带,故结体典雅而生动。近人林志钧称章草有三美:“笔下有来历而结体变化皆具法度,一美也;向背分明,起止易辨,使转随意而不狂蔓,二美也;为隶、楷蜕化之中枢,而笔画视隶与楷皆简,平正、流速兼而有之,三美也。”章草书体沉稳、以动制静的独特审美品格跃然纸上。
  章草既然是汉隶衍生的辅助书体,其中自然灌注着汉隶的精神气格,即质朴厚重,生意盎然。这从现存的大量汉晋简书、晋人残纸以及陆机《平复帖》中看得很清楚。证之以古人题跋,亦可窥见当时章草的真实风貌。据翁运先生称:“南宋韩庭胄家刻之《群玉堂帖》中有米(芾)书一帖云:‘好事家所收帖,有若篆籀者,回视二王,顿有生意。’又,米氏真迹一帖云:‘李太师(玮)收晋贤十四帖,(晋)武帝、王戎书若篆籀……’”(见《从<陆机平复帖>谈章草书体》)米氏所言“若篆籀者”,正是西晋章草真迹中尚存厚重圆浑的篆书遗意,亦即唐窦臮《述书赋》所称皇象书“朴质古情……似龙蠖蛰启,伸盘复行”的意象,今观《平复帖》线条形质,正是如此,可知章草原本的古质朴厚之精神所在。
  然而章草仅仅施行了不到四百年,便在实用领域退出了历史舞台,并在艺术书写中迅速衰落。宋人黄伯思说:“章草惟汉魏西晋人最妙,至逸少(王羲之)变索靖法,稍以华胜……萧景乔《出师颂》(即南梁书家萧子云,此《出师颂》即为米友仁定为‘隋人书’者)虽不逮魏晋人,然高古尚有遗风……隋智永又变此法,至唐人绝罕为之,近世遂窅然无闻。盖去古既远,妙指(旨)弗传,几至泯绝邪!”(见黄氏《评书》)黄氏所述,为东晋至宋章草没落实况,即从王羲之开始由古朴变为华美,除萧子云一帖尚存古法外,唐、宋已无人问津。黄氏之后,元代赵孟頫存亡继绝,以皇象传本《急就章》规范章草,于行草上突出雁尾,呆板程式,聊备一格而已。明代宋克,继承元人章草,爽利悦目,惟波险太过,总体离汉晋古风愈远。清代碑学日炽,章草遂销声匿迹,直至清末明初方有转机。   章草字体的迅速衰落以及其书体长期式微,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有两点。其一,章草字体本身的过渡性质。章草及其正体——隶书,形成、通行于古今文字转换的时代,它们上承篆籀、古文,下开楷、行、草新体,两者皆是过渡字体。具体说,它们从实用到审美均不如新体优越,故被淘汰乃是历史之必然。其二,汉魏西晋章草名迹不得流传。唐以前草书不入名,碑刻惟隶楷,章草又失实用,因而罕传。如草圣张芝书作,唐初便已绝迹。至宋,“太宗刻淳化帖,命侍书王著择取,著于章草诸帖形近篆籀者皆去之,识者已笑其俗”。(见杨升庵《升庵外集》)故阁帖中之章草大多失真。大抵后人不见章草原貌,只在今草上增添波捺,充作章草,托名大家。至元明清初,章草书迹便显刻板,失去原有的艺术魅力,以致日趋没落。
  善写章草的名家不少,从汉朝张芝、蔡琰、曹植、皇象、司马懿、索靖、陆机、王羲之、王献之、蔡襄、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巎巎、宋克、祝允明、王铎、傅山乃至近代梁启超、沈曾植、王蘧常等一大批书法名家,大多也都是今草名家。这些人要么是世家子弟,要么居庙堂之高,蔡琰、曹植、赵孟頫、宋克等他们的人生还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我想在很多时候,他们书写章草所融入的情怀,应该是带些悲壮的意味吧。
  在今草问世不久,便风靡一时,尤其是张旭的狂草一面世,似乎只有狂草能激动人心了。章草在很多年前已经不是流行书体了,甚至在被遗忘的角落里。但是奇怪的是,几乎每朝每代都有把章草写得出神入化的书法家,一方面,章草是今草之源,另一方面,也是章草独特的魅力。它的魅力就在于一波一折不能狂放,和狂草比起来甚至会有些压抑,但是情感可以不压抑,你必须追求形式上的统一,但是又要释放自己的灵气和情绪,这有些烦恼,如同在练神功,必须想到突破瓶颈的快感,便使技巧和情感的步调一致了。又要规范,又是草书,在夹缝中开出花来,需要水平高超的人,也需要有责任心和开阔胸襟的人才能做到。和行草、狂草相比,章草突出的就是儒家风范,高古、沉着,点画多作波磔,俨然君子风度、庙堂之气,体现了儒家心忧天下的精神文脉,这种情怀是厚重的,沉郁的,具有一种崇高美。
  二、浪漫飘逸的行草
  “飘逸”的文化内涵是道家的“游”。即人的精神从一切实用利害和逻辑因果关系的束缚中超脱出来,也就是精神的自由超脱以及天人合一的境界。“游”的精神境界,表现为一种特殊的生活形态,就是“逸”。魏晋时代,社会动乱,人们要逃离现实,超脱世俗事务,追求“逸”的人生,这种“逸”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渗透到审美活动中,就出现了“逸”的艺术。王羲之《兰亭序》以其“飘逸”的审美风格,被称为天下第一行草书,至今无人超越。
  王羲之信奉道教“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处世哲学,知足常乐,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自幼从叔父王廙,后又从卫夫人学书,备精诸体,如得神之助,自成一家之法。梁武帝评:“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唐太宗酷爱羲之书,亲为《晋书》撰《王羲之传论》,赞其书云:“详察古今,研精篆隶,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其行书《兰亭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认为是“天下第一行草”,标志着魏晋书法乃至整个书法史上行草书的最高成就。该书章法布局似正反欹,浑然一体,点画运笔,跌宕起伏,通篇字形宽窄相间,错落有致,仙风道骨,风流蕴藉,如行云流水,是书法艺术“飘逸美”的代表作。
  千年以来,人们的审美眼光各有所异,在“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不同中,《兰亭序》却高度统一地被称为天下第一行草,不仅仅是因为书与文俱佳。《兰亭序》还最能体现历代文人的憧憬,淡定的人生态度、宠辱不惊的从容气度,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直向往的人生境界。
  欣赏这幅作品,我们还是先看看王羲之是何等人物。他是东晋时代的名流,出生在琅邪王氏,琅邪王氏在东晋南朝世代冠冕,人才辈出,当时局势是“王与马,共天下”。马是皇室司马氏,可见当时王家势力之盛。魏晋名士的风流蕴藉,是中国历史上永恒的风景,而王羲之更是无法回避的美景。东晋偏安江南,秀美的自然山水美不胜收,江南的莺飞草长,江南的杏花春雨,给乱世中的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慰藉,对于王羲之这一批有着极高的文化修养、追求潇洒自然的名士们,更是激起了他们对美的刺激的强烈反应,《兰亭序》就是这种感受的代表作。
  更何况,当是时,在这里集会的还有谢安、谢万、王统、王彬之等士族名流,登高望远,都写下《兰亭诗》以记载当时美景和优雅风流,王羲之在似醉非醉之中乘兴作序,成为千古绝唱。我们至今还能感受到这种高雅风流的艺术气息,但是我们已无法企及,我们很难有悠游山水、自然坦荡的美好心境。王羲之,包括他同时代的书法家的书法艺术所透出的天籁之美,后人无论如何仿效,都是徒劳,总显造作。
  王羲之晚年在会稽安家后过着安逸闲适的生活,风致绝伦的自然山水加上他本人的文化修养以及士族特有的雍容娴雅,超然物外的潇洒风流,使他的书法达到了后人无法企及的艺术境界,《兰亭序》足以代表“飘逸美”的最高境界,这种风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标志着魏晋书法乃至整个书法史上行草书的最高成就。
  三、舒展空灵的狂草
  我们所说的空灵,是指性情,而不是空山新雨后的清新,“空灵”的文化内涵是佛家禅宗的“悟”。禅宗的“悟”,并不是领悟一般的知识,而是对于宇宙本体的体验、领悟。所以是一种形而上的“悟”。但是,禅宗的这种形而上的“悟”并不脱离、摒弃生活世界。禅宗主张在普通的、日常的、富有生命的感性现象中,特别是大自然的景象中,去领悟那永恒的空寂的本体。这就是禅宗的“悟”。一旦有了这种领悟和体验,就会得到一种喜悦。这种禅悟和禅悦,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就是空灵。美学宗师宗白华说过:“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这样的书法艺术,把你带入舒展空灵的禅境,真是再美不过的了。“空灵”的审美形态在唐代张旭的《古诗四帖》和怀素的书法《自叙帖》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看张旭的《古诗四帖》,就会自然而然地泛起杜甫的名诗:“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但是苏轼作为参禅的高手更是点出了道道:“张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为神逸。”这些点睛之句,道出了《古诗四帖》“无我无人,物我两忘”“空灵美”的个中意味。
  怀素杖锡远游,遍访时贤,曾求教于张旭的弟子邬彤,受张旭影响最大,眼界大开,书艺大进,他的狂草书法,师承张旭,又自出机纾,世人称“颠张狂素”“以狂继颠”。公元777年,不惑之年的怀素,写下了惊世骇俗的《自叙帖》,奠定了他在中国书法史上“草圣”的崇高地位。
  《自叙帖》是一篇怀素自我推销的短文,内容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自述生平大略;第二部分,节录大书法家颜真卿《怀素上人草书歌序》,展示“开士怀素,僧中之英”“纵横不群,迅疾骇人”的草圣气象;第三部分将张谓等八个名人给他的赠诗,摘其精要,按内容分为“述形似”“叙机格”“语疾迅”“目愚劣”四个方面,列举诸家的评赞。这些评赞,把怀素的狂草艺术的魅力,演绎得痛快淋漓,也是狂草书法評论的千古绝唱。《自叙帖》的艺术特色,抄录文中名人的评语,即可得出。卢象曰:“初疑轻烟淡古松,又似山开万仞峰。”许瑝曰:“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 戴叔伦曰:“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窦冀曰:“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脑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钱起评曰:“远锡无前侣,孤云寄大虚。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我想,“轻烟淡古松”“孤云寄大虚”“醉里得真如”这些句子,应当是对怀素狂草书法《自叙帖》“空灵美”境界最绝妙的诠释。
  悠久只是中国历史的最固定的特点,中国历史最神秘最韵味的还是:时间隧道一直在向前,文化却在每个站口转换面貌,书法是文化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文字的不断演变影响着书法美学的变迁,当文字演变停止后,书法才开始了法、意、韵等等各种美学大风格的比拼。我们从章草的大气想象汉朝蓬勃奋进的气象,从优雅的行草书了解魏晋时的名士风范,从最恣意的狂草并存看到大唐的开阔和宽容……书法也体现了时代的美。可以说,每一部流传下来的古代经典,后面都有说不完的悲欢离合,艺术的美,打上了历史深深的烙印,没有历史的沉淀,草书也许难以成为永恒的美。
其他文献
书法为华夏民族独有的寓具象于抽象的高雅艺术,古城潭州为人文荟萃之区,在二十世纪的十大书家中,毛泽东、齐白石就占了其中两位。今日湘潭的李光泉先生以学养才华、丹心汗血铸就精神的图腾,以清雅飘逸、虚静灵和的瑰美书艺为书法名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  光泉与书艺结缘甚早,小学阶段因毛笔字写得漂亮而深受语文老师的称赞,从此在黑白世界中如醉如痴、流连忘返。读中学时,他的书艺有长足的进步。之后,他拜湘中书
期刊
有着原型的励志故事、文艺小清新且还偶尔幽默的台词、偶像明星互飙演技、怀旧的场景,以及从草根到成功人士的梦想,这些因素很妥帖地交织在一起,可以看出《中国合伙人》无疑很是准确地找到了时代的兴奋点所在,在一片叫好声中,轻松进入了“亿元票房俱乐部”。可以说,“怀旧”与“中国梦”式的励志是影片主要的着力点,也是出彩之处,在对现实传奇的影像叙事中凸显的正是当下社会亟需的“正能量”,这些元素都能够简单、直接地打
期刊
2013年7月9日,由湖南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委员会主办、衡阳师范学院承办的刘克邦散文集《自然抵达》研讨会在衡阳召开。湖南省社科联、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文联、湖南省作协、湖南省文艺出版社等单位领导,湖南省内部分高校学者、文学评论家等四十余人参加研讨会。湖南省社科联副主席汤建军研究员主持研讨会。《自然抵达》由“怀揣温馨”“心灵标杆”“人生品味”“真情咏叹”及“西域感怀”五个片段组成,收录散文61篇,是
期刊
2012年12月,《中国舞蹈报》刊登了一篇由中国著名理论家、教育家吕艺生教授书写的《舞蹈是跳出来的不是理论出来的》的文章。有趣的是,在2012年,这个曾在互联网上被传说为“中国舞蹈理论年”的年度里,已进入耄耋之年的前辈理论家,却向我们发出了“舞蹈是跳出来的不是理论出来的”呼声。阅读全文,仔细品味,其实吕艺生教授并非如其文章标题所认定的那样,“跳出来”的舞蹈。果真无需去“理论”,而令作者感叹的是,现
期刊
一  那年春天,村子里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件是,我当中学教师的父亲从“五七”干校回来后,再没出过门,他低眉俯首,通宵达旦,在他的卧房里计算“1+1=2”这个奇怪的命题。这个命题的奇怪在于,一加一就是等于二啊,答案都出来了,干吗还要去算,未必还能算出等于三或者等于四不成?父亲坚定地说,“1+1=2”是世界上最难的算术题呢,它的名字叫“锅巴黑了猜想”,外国好多数学家都在做这个题目。我们要不抓紧,就会
期刊
《小时代》无疑是今夏最受瞩目的影片之一,既叫座也叫骂。自上映以来,争议声就一直此起彼伏。批评的声音大都认同这样的观点:电影虽属于消费、娱乐与休闲,但多少也应该给人的灵魂一点触及,引导甚至启蒙,但导演郭敬明完全遗忘了电影的这一种“开通民智”的作用和目的;《小时代》所占展现的除了“物质,还是物质”,从头到尾都在宣扬拜金主义。而叫好的一方则认为:影片在传递一种正能量,四个女孩之间的纯洁友谊很动人;追求物
期刊
偶然的机会,读了刘克邦的散文集《自然抵达》,深深地被他发自肺腑的情感、朴实平淡的文风、自然本色的语言,以及他对生活、对人生、对身边的人和事的真知灼见所吸引。一口气读完这部作品,掩卷而思,不禁为之深深感动。  一个人如何对待生活的给予,快乐还是忧伤,失望还是希望,关键在于他对待生活,对人生、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持怎样的心态。《自然抵达》就处处折射出作者以乐观豁达对待生活,以欣赏感恩对待他人的心态。刘克邦
期刊
刘克邦是湖南文学界近年来涌现出的一位以写作散文见长的作家。继《金秋的礼物》《清晨的感动》之后,又将一本厚厚的散文集《自然抵达》呈现在读者面前。这部作品由“怀揣温馨”“心灵标杆”“人生品味”“真情咏叹”及“西域感怀”五个片段组成,收录散文61篇,是作者在散文创作的崎岖山路上以一种“虚静”心态快乐攀登所获得的又一成果。这部作品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语言充满野性,二是自我的弥漫无处不在,如一根红线贯穿始终
期刊
美国社会学家尼·布朗曾指出,“电影不仅仅是娱乐,也并非与社会进程无关,它正是再现社会进程的变化和反复指引这种变化的一种手段。”①作为我国现代史上最具根本意义的社会变革之一,以1978年为起点的“改革开放”,深刻影响了社会的各个阶层,重绘了人们的生存图景,重组了社会的话语光谱。电影作为“社会文本”,从未缺席对30年改革岁月的记录。然而,作为我国经济体制变革的直接参与者和推动者的企业家群体,却极少进入
期刊
刘克邦在其散文中,用自然、真心、散漫和松弛的话语风度,始终以“抵达”的姿态,“在美丽、神奇的故乡山水间跋涉求索”,将告别、悲喜、柔情、自信和思考组合在一起,表达对人生、对历史、对社会、对文化的领悟。他以一种非常自然的抵达方式抵达自然,展现了一种阔大的精神境界和人性情怀,这是扎根于湖湘大地的自然的舞蹈,在当下“以审丑和故作晦涩为时髦的散文文风”背景下显得非常珍贵。  一、自然抵达  任何艺术,如果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