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西方逐渐流行。伴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和飞速发展,这种理论愈加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新课改全面推开的形势下,探索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历史课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情境创设必须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方面。协作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于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介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媒介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和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介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和方法,而是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三、建构主义模式下的历史课改
目前,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指的是为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建构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概念框架被形象地比喻为建筑行为中使用的“脚手架”,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红军长征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一章节要求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急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的人格力量,在此基础上对“长征精神”这一概念形成深刻认识。在讲授《红军长征》内容时,老师首先播放江西民歌《十送红军》,将学生带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对红军长征形成感性认识。接着,老师用幻灯片展示问题:红军长征走过了多少个省份?长征的起止点在哪里?长征途中红军经过了那些大江大河?长征途中中共召开了什么会议?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途中红军克服了哪些方面的困难?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确定与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形成初步的概念框架。此时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升。然后,开展小组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长征精神指的是坚定的革命信念、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最后,我们进行效果评价,评价的内容有: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总之,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为让学生从繁重的机械记忆中解放出来,有效拓展自主学习能力和首创精神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责任编辑 张荣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情境创设必须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方面。协作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于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介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媒介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和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介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和方法,而是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三、建构主义模式下的历史课改
目前,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指的是为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建构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概念框架被形象地比喻为建筑行为中使用的“脚手架”,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红军长征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一章节要求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急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的人格力量,在此基础上对“长征精神”这一概念形成深刻认识。在讲授《红军长征》内容时,老师首先播放江西民歌《十送红军》,将学生带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对红军长征形成感性认识。接着,老师用幻灯片展示问题:红军长征走过了多少个省份?长征的起止点在哪里?长征途中红军经过了那些大江大河?长征途中中共召开了什么会议?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途中红军克服了哪些方面的困难?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确定与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形成初步的概念框架。此时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升。然后,开展小组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长征精神指的是坚定的革命信念、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最后,我们进行效果评价,评价的内容有: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总之,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为让学生从繁重的机械记忆中解放出来,有效拓展自主学习能力和首创精神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责任编辑 张荣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