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阅读方法;操作;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2(A)—0049—01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主动发现、主动探究、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那么,教师该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呢?
一、重视阅读数学课本方法指导
数学课本给学生标明了学习内容,指明了学习重点,点明了学习思路。所以,教会学生阅读课本是教会学生学习的第一步。在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时,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提纲式阅读: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看书的能力。因此,教学时,教师可采取先拟好学习提纲,让学生自己阅读思考,后教师进行分析讲解的方式进行。
(2)划批式阅读:划批式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边理解边把重点知识、关键词句、解题方法以及不懂的例子和难理解的词句用圈点、勾画、批注等几种形式划批出来。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先和学生一起通过操作,观察和分析,归纳小结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个结论后,再让学生按划批式阅读法找出上述结论的关键词。
二、重视操作指导
小学生对数学概念、技能、教学方法等的理解与掌握,都是借助于实际操作活动,通过对感性材料的观察、比较、分析而获得的。由此可见,操作是一种能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起促进、强化作用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操作方法的指导。例如,教学完《100以内的退位减法》后,给学生讲解例题“42-28=14”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归纳“拆→合→去”的摆木棒的方法。通过这样教学,学生不仅很快地掌握了操作步骤,而且能较快地理解退位减法的本质内涵。
三、重视激发学生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方法。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学生讨论使得问题得到解决。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按角度不同把三角形分成三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锐角三角形是否能根据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锐角来判断。通过分析、讨论后,学生明确了不能那样判断,因为上述三类三角形都至少有一个锐角。
四、重视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就是教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为此,教师可以采用“两头想,找中间”的方法进行教学。“两头想”就是指先从问题想,再从条件想。“找中间”就是指根据“两头想”出来的结果,找中间问题。
例如,教学“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里有6个皮球,现卖出了20个皮球,请问还剩多少皮球?”这道例题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数量关系式:皮球的总数-卖出的皮球总数=还剩皮球的数目。然后,再引导学生“两头想”,有4盒皮球和每盒有6个皮球。最后引导学生“找中间”,把两头合起来,进行分析得出“商店共有多少个皮球”。坚持用这种方法训练,能使学生较快地提高独立解答问题的能力。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巧思妙解。如,在解“125/127×126”这道题时,通常的解法是把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然后再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但这道题这样算就显得非常麻烦,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126和127相差1。因此可以把上式改写为[125×(127-1)]/127的形式,于是得出原式=125-125/127=15750/127。教学中,教师要常常鼓励学生多想,使他们不满足于书本的解法,大胆地跳出传统思维模式,寻找灵活的解法,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独立寻找知识和发现知识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2(A)—0049—01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主动发现、主动探究、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那么,教师该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呢?
一、重视阅读数学课本方法指导
数学课本给学生标明了学习内容,指明了学习重点,点明了学习思路。所以,教会学生阅读课本是教会学生学习的第一步。在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时,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提纲式阅读: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看书的能力。因此,教学时,教师可采取先拟好学习提纲,让学生自己阅读思考,后教师进行分析讲解的方式进行。
(2)划批式阅读:划批式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边理解边把重点知识、关键词句、解题方法以及不懂的例子和难理解的词句用圈点、勾画、批注等几种形式划批出来。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先和学生一起通过操作,观察和分析,归纳小结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个结论后,再让学生按划批式阅读法找出上述结论的关键词。
二、重视操作指导
小学生对数学概念、技能、教学方法等的理解与掌握,都是借助于实际操作活动,通过对感性材料的观察、比较、分析而获得的。由此可见,操作是一种能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起促进、强化作用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操作方法的指导。例如,教学完《100以内的退位减法》后,给学生讲解例题“42-28=14”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归纳“拆→合→去”的摆木棒的方法。通过这样教学,学生不仅很快地掌握了操作步骤,而且能较快地理解退位减法的本质内涵。
三、重视激发学生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方法。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学生讨论使得问题得到解决。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按角度不同把三角形分成三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锐角三角形是否能根据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锐角来判断。通过分析、讨论后,学生明确了不能那样判断,因为上述三类三角形都至少有一个锐角。
四、重视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就是教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为此,教师可以采用“两头想,找中间”的方法进行教学。“两头想”就是指先从问题想,再从条件想。“找中间”就是指根据“两头想”出来的结果,找中间问题。
例如,教学“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里有6个皮球,现卖出了20个皮球,请问还剩多少皮球?”这道例题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数量关系式:皮球的总数-卖出的皮球总数=还剩皮球的数目。然后,再引导学生“两头想”,有4盒皮球和每盒有6个皮球。最后引导学生“找中间”,把两头合起来,进行分析得出“商店共有多少个皮球”。坚持用这种方法训练,能使学生较快地提高独立解答问题的能力。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巧思妙解。如,在解“125/127×126”这道题时,通常的解法是把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然后再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但这道题这样算就显得非常麻烦,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126和127相差1。因此可以把上式改写为[125×(127-1)]/127的形式,于是得出原式=125-125/127=15750/127。教学中,教师要常常鼓励学生多想,使他们不满足于书本的解法,大胆地跳出传统思维模式,寻找灵活的解法,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独立寻找知识和发现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