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语文教学要摆脱目前“鸡肋”的尴尬境地,就得要求语文教师必须结合职业学校固有的特点,对语文课程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明了其在职教课程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地位,明确教学的对象和主角,明确当代职中生应具备的语文素养,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切实体现语文“实用”“够用”的课程价值。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四明”;课程体系
学期末,许多二年级的学生都在忙着填写毕业自我推荐表,忙着面试寻找实习单位。作为老师的我,也同样忙着给学生找实习单位,忙着给他们的推荐表出意见。然而,就在这忙碌中,却时不时会感到悲哀——不少学生的毕业自我推荐表写得错漏百出,不是字迹潦草、字体歪扭,就是涂来改去;不是不符合要求、把自我鉴定写成求职自荐,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真不知这些学生在校的这两年里是怎么学的语文,虽然作为文化课的语文课时不多,每周只有三节。悲哀之余,不由得不为职校语文教学的前景担忧。就现状而言,语文课程在职校的地位着实不容乐观:不少学生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不少老师认为语文无足轻重。语文课程就如同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其实,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在职业学校同样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也是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一门工具学科。之所以会陷入这样尴尬的境地,究其根本,一方面是由于片面地理解了“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所以教师和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另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或多或少地能够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但长期以来的以高中为教育主流的现象致使职高的语文教学和普通高中没什么大的区别,并且中职学校的语文老师大多是从普通中学转调过来的。因此,不少老师上课时仍习惯采用普通高中那种服务于高考的教学方法,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划分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和分析写作特点之类。这样的教学,虽无不妥之处,但与职校的特点甚不合拍,它忽略了教学主体——学生的实际需要,缺少情感互动,学生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因此,职校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差,不喜欢语文;职校语文教学日益捉襟见肘、步履艰难,也就不足为奇了。那么,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教育,“任何教育措施、教育原则,都要以人的发展为依归”。所以,新时期的职校语文教学不仅要立足于学生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更要着重关注学生理想人格、人文修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中职语文教师必须结合职业学校固有的特点,在教学中实行“四明”主义,即对语文课程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明了其作用、地位,明确教学的对象和主角,明确当代职中生应具备的语文素养,从而切实发挥语文课程为学生就业服务的作用。
一、明了语文课程在职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以前到初中去做招生宣传时,曾有初三的学生问我所教授的学科,得知是语文时,他们脸上露出了不可理解的表情。因为在他们的理解中,职校应是个学技术的地方,怎么会有语文课?其实,学生们会有这样的心理并不奇怪,因为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职业学校都应首先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然而,我们不能因为这就忽略了语文等文化课的设置,忽略了它们的作用。曾经有人对我们文化课的比重提出过质疑,认为职中只要教会学生一门专业技术就行了,也有的觉得是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不是从事理论研究而主要是侧重应用,安排教学时应偏向于“以够用为度”,这其实都是对职业教育的偏解。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提到了相应的高度。21世纪的人才,需要汲取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科学思想的营养,人性、美、科学是未来人才综全素质的核心内容。而现今许多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只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而缺少必要的人文涵养,更不用说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了。社会上对中职的学生就有这么一句不太中听的评价:中职学生有“世情”没修养,有技能没水平,有专业没内涵。这将会影响、阻碍我们职业学校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毕竟一个人的能力的培养比实际的技能更重要。因此,要想免除这种“后顾之忧”,使我们的学生不被时代大潮所淹没,就得注重语文这一文化课的基础作用,明确它在职教中的地位。因为,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还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校语文教学大纲》就对其课程性质下了这样的定义:即“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语文课程是中等职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现今中职学校的办学任务就是在于通过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让其成为从事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所以,中职学校的教育也应当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等几方面的有机结合,而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灵魂,基本的文化教育是基础,职业技能训练是特色”,三者缺一不可,而语文则是基础的文化教育中的基础,它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明确教学对象
俗话说得好:“吃饭要看菜。”同样,教书也要看学生。人们常说要因材施教,要因材施教就得备学生,就得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明确自己面对的是何许人。众所周知,我们职中的老师所面对的是一群“失败者”,一群考试屡次失利、对学习缺少了最起码的信心的失败者。到职中读书的学生,普遍存在知识基础单薄、学习方法欠缺、学习品质低下的特点。就如我校学生们自己所说的:一流学生进二中,二流学生报侨中,三流到一中、到英才,四流五流去实验、去兴文,六流之外职校走一走。我校历届招收的学生,其中考成绩多处于200分~400分这个阶段,成绩合格者不足10%,文化含量由此可见一斑。在这些“六流之外”中,失意者有之,自卑者有之,混日者有之,当然也有乐之者。对大部分的学生来说,进入职校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他们既有严重的自卑心理,又有非常敏感的自尊,很容易受到伤害,他们需要有人给予关怀和爱护。可由于目前我国的职业中学办学历史大多不长,有的是由原来的普高转为职中的,教师也大多是原来的普高教师转过来的,所以许多文化课的教师普遍存有知识水平高,职教意识淡薄的不足。他们大多以普通高中的要求来要求学生,以普教的模式进行教学。守着一本教科书,从头到尾,按部就班,不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不结合学生的实际,只一味地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师细讲,学生多练,多死记硬背,多模仿做题,其结果往往不是教师埋怨学生素质太差,不肯用功,就是学生埋怨教师不考虑他们的实际与要求,一味硬搬乱套。最终导致教师厌教,学生恶学。所以,我们职中的语文教师要根据职教的特点,真诚地对待学生,尊重他们,接纳他们,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进行备课,大胆地降低教学要求,确定适合的教学目标,如省略语法教学,提高学生考试的成功率(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等。 同时要多方发掘学生身上语文知识的闪光点,改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找差距为重比优点,多表扬,多鼓励,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树立自信。例如批改作文时,可以只肯定好的;其次,哪怕是一篇一般的文章,你也要尽量多用赞美之笔进行评语;最后还可以给他的作文打个高分。我曾经给一位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写的《我的家乡》一文写过这样一段评语:“你热爱家乡的情感尽在文中,文句优美,今后只要多思多写,完全有可能成为班里的佼佼者。”学生看了这段评语后,写作劲头十足,不时地写出文章,让我批改,并在全国“文明风采”的征文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如此这般变应试教学为实用教学、情感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四明”;课程体系
学期末,许多二年级的学生都在忙着填写毕业自我推荐表,忙着面试寻找实习单位。作为老师的我,也同样忙着给学生找实习单位,忙着给他们的推荐表出意见。然而,就在这忙碌中,却时不时会感到悲哀——不少学生的毕业自我推荐表写得错漏百出,不是字迹潦草、字体歪扭,就是涂来改去;不是不符合要求、把自我鉴定写成求职自荐,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真不知这些学生在校的这两年里是怎么学的语文,虽然作为文化课的语文课时不多,每周只有三节。悲哀之余,不由得不为职校语文教学的前景担忧。就现状而言,语文课程在职校的地位着实不容乐观:不少学生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不少老师认为语文无足轻重。语文课程就如同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其实,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在职业学校同样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也是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一门工具学科。之所以会陷入这样尴尬的境地,究其根本,一方面是由于片面地理解了“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所以教师和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另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或多或少地能够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但长期以来的以高中为教育主流的现象致使职高的语文教学和普通高中没什么大的区别,并且中职学校的语文老师大多是从普通中学转调过来的。因此,不少老师上课时仍习惯采用普通高中那种服务于高考的教学方法,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划分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和分析写作特点之类。这样的教学,虽无不妥之处,但与职校的特点甚不合拍,它忽略了教学主体——学生的实际需要,缺少情感互动,学生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因此,职校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差,不喜欢语文;职校语文教学日益捉襟见肘、步履艰难,也就不足为奇了。那么,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教育,“任何教育措施、教育原则,都要以人的发展为依归”。所以,新时期的职校语文教学不仅要立足于学生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更要着重关注学生理想人格、人文修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中职语文教师必须结合职业学校固有的特点,在教学中实行“四明”主义,即对语文课程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明了其作用、地位,明确教学的对象和主角,明确当代职中生应具备的语文素养,从而切实发挥语文课程为学生就业服务的作用。
一、明了语文课程在职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以前到初中去做招生宣传时,曾有初三的学生问我所教授的学科,得知是语文时,他们脸上露出了不可理解的表情。因为在他们的理解中,职校应是个学技术的地方,怎么会有语文课?其实,学生们会有这样的心理并不奇怪,因为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职业学校都应首先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然而,我们不能因为这就忽略了语文等文化课的设置,忽略了它们的作用。曾经有人对我们文化课的比重提出过质疑,认为职中只要教会学生一门专业技术就行了,也有的觉得是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不是从事理论研究而主要是侧重应用,安排教学时应偏向于“以够用为度”,这其实都是对职业教育的偏解。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提到了相应的高度。21世纪的人才,需要汲取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科学思想的营养,人性、美、科学是未来人才综全素质的核心内容。而现今许多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只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而缺少必要的人文涵养,更不用说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了。社会上对中职的学生就有这么一句不太中听的评价:中职学生有“世情”没修养,有技能没水平,有专业没内涵。这将会影响、阻碍我们职业学校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毕竟一个人的能力的培养比实际的技能更重要。因此,要想免除这种“后顾之忧”,使我们的学生不被时代大潮所淹没,就得注重语文这一文化课的基础作用,明确它在职教中的地位。因为,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还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校语文教学大纲》就对其课程性质下了这样的定义:即“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语文课程是中等职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现今中职学校的办学任务就是在于通过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让其成为从事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所以,中职学校的教育也应当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等几方面的有机结合,而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灵魂,基本的文化教育是基础,职业技能训练是特色”,三者缺一不可,而语文则是基础的文化教育中的基础,它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明确教学对象
俗话说得好:“吃饭要看菜。”同样,教书也要看学生。人们常说要因材施教,要因材施教就得备学生,就得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明确自己面对的是何许人。众所周知,我们职中的老师所面对的是一群“失败者”,一群考试屡次失利、对学习缺少了最起码的信心的失败者。到职中读书的学生,普遍存在知识基础单薄、学习方法欠缺、学习品质低下的特点。就如我校学生们自己所说的:一流学生进二中,二流学生报侨中,三流到一中、到英才,四流五流去实验、去兴文,六流之外职校走一走。我校历届招收的学生,其中考成绩多处于200分~400分这个阶段,成绩合格者不足10%,文化含量由此可见一斑。在这些“六流之外”中,失意者有之,自卑者有之,混日者有之,当然也有乐之者。对大部分的学生来说,进入职校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他们既有严重的自卑心理,又有非常敏感的自尊,很容易受到伤害,他们需要有人给予关怀和爱护。可由于目前我国的职业中学办学历史大多不长,有的是由原来的普高转为职中的,教师也大多是原来的普高教师转过来的,所以许多文化课的教师普遍存有知识水平高,职教意识淡薄的不足。他们大多以普通高中的要求来要求学生,以普教的模式进行教学。守着一本教科书,从头到尾,按部就班,不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不结合学生的实际,只一味地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师细讲,学生多练,多死记硬背,多模仿做题,其结果往往不是教师埋怨学生素质太差,不肯用功,就是学生埋怨教师不考虑他们的实际与要求,一味硬搬乱套。最终导致教师厌教,学生恶学。所以,我们职中的语文教师要根据职教的特点,真诚地对待学生,尊重他们,接纳他们,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进行备课,大胆地降低教学要求,确定适合的教学目标,如省略语法教学,提高学生考试的成功率(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等。 同时要多方发掘学生身上语文知识的闪光点,改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找差距为重比优点,多表扬,多鼓励,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树立自信。例如批改作文时,可以只肯定好的;其次,哪怕是一篇一般的文章,你也要尽量多用赞美之笔进行评语;最后还可以给他的作文打个高分。我曾经给一位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写的《我的家乡》一文写过这样一段评语:“你热爱家乡的情感尽在文中,文句优美,今后只要多思多写,完全有可能成为班里的佼佼者。”学生看了这段评语后,写作劲头十足,不时地写出文章,让我批改,并在全国“文明风采”的征文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如此这般变应试教学为实用教学、情感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学有所用,学有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