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景一向是扮靓作文的最佳方法,但学生作文中能恰如其分写景的并不多,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就算写了景也是为景而景,与主体完全脱节。如何将写景、叙事、抒情完美结合在一起?对此,笔者作了一些思考。
一、“玩景”,景、情、事完美结合
学生写景往往只停留于视觉角度,留心一点的学生,偶尔也动用听觉写景。学生这样写景,有两大局限性:不能全方位感知景;往往为写景而写景,景与事、与情脱节。
那么,如何打破只有视觉偶用听觉的写景思路呢?
女娲造人,不只给了我们眼睛和耳朵,还给了我们鼻子、嘴巴、手,我们要调用整个感官感知景。虽然鼻子和嘴巴不及眼睛那么直观地感知景,但只要你勤快点,也是能感知的,而且有时会比视觉效果更好。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用手、用脚乃至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去感知景,为此,笔者大胆创造了一个词——“玩景”。
用手玩、用脚玩、用鼻子玩、用嘴巴玩,当然也用眼、耳玩。
笔者常常觉得,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之所以更喜欢读“泥墙根一带”的景物描写,是因为这段描写,少儿时期的鲁迅参与到景物之中,去“玩景”了。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试想,此段文字如果单从视觉的角度去描写,会有什么趣呢?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都成了顽皮少儿的玩物,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去动手、去动嘴,而不是“君子动眼不动手”,唯有这一动手,才让少儿的天真调皮以及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课堂上,笔者让学生用“玩景”的方法,将前半段纯写景的文字进行了大胆改写。
原文(略有刪减):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改文:
多少次走过那碧绿的菜畦,用手抚摸着那光滑的石井栏,想越过那栏杆看看井内的水有多深;仰望那高大的皂荚树,常常幻想,树上的皂荚果真能洗净我脏兮兮的衣服吗?也曾爬上那高高的桑树摘一串桑葚尝一尝,酸得我伸长了舌头。
为逮住树叶间自以为隐蔽得很好的鸣蝉,好不容易爬上那棵高大的树,鸣蝉却早已飞走;也曾捉住菜花间那肥胖的黄蜂,用玻璃瓶装上,放在耳畔听它嗡嗡叫;草间的云雀是我的最爱,但每次稍有动静,它就忽然从草间直窜云霄去了,引得我跌足叹息……
将以上文字整理好,有事、有景、有情,景、情、事不露痕迹,完美结合在一起,自然成为一篇写童年趣事的范文。
李汉荣的《山中访友》中“用手拾起一片落叶”细数上面的纹理,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都是“玩景”,不过此“玩”不同彼“玩”,不是少儿的天真与贪玩,而是一种玩味,这种玩味和欣赏,是一种雅趣,更是写作者所不可或缺的。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赏玩,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玩景”是一种雅趣——
用手“玩”一片树叶,“玩”一朵小花,“玩”一株小草;
用鼻子“玩”(嗅)一朵花,用嘴巴“玩”(尝)一枚甜果,用脚“玩”(踩)一地落叶。
“玩景”传达着某种心事——
用手“玩”(扔)一块瓦片,用脚“玩”(踢)一块石子,用手“玩”(捧)一朵浪花,传达着某种难言的心事。
对于“玩”不到(摸不着)的景,如果用虚写的形式,通过幻想的方式“玩”,会更美。就像仓央嘉措在一首诗里面写的:格桑花开了,开在河的对面,我能看见,却够不着,够不着也很美;雪莲花开了,开在高山上,我看不见,却能想到,能想到也很美。是啊,看不见够不着的景象,如果能发挥想象描写,更能增添文章的浪漫主义之美。
二、“我”是景,景亦是“我”
不仅景物可以诉诸“我”的视听,“我”可以“玩景”赏景,“我”也可以诉诸景物的视听,在景的“眼”中,“我”也是景,也可欣赏。李白这样写:“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是啊,“我”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我”,我们惺惺相惜,互相爱慕。
辛弃疾也写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是的,万物也像“我”一样,也有五官、四肢,它们也会欣赏,也会发怒,也会高兴,也会伤感。
雨、雪,还有太阳,还有月亮,还有花、草、蝴蝶、流水,还有露珠,没有哪一样景不与“我”互动。
将每一个景都想象成一个“我”,“我”能做什么,景定然也能做什么,这样一来,写景的天地更开阔了。
用这种写景法要注意:景之情就是“我”之情,景之喜就是“我”之喜,景之悲就是“我”之悲,景之怒乃因“我”之挫。
三、景与景,风霜雨雪牵万景
“我”可以“玩景”,景也能与“我”互动,景与景呢?
景太多了,天地万物皆为景,如何理清一个头绪,写景与景之间的景呢?
笔者的思考是,选择几种大景作为主体,其它景作为客体,这样易于操作,学生写起来也不致因景太多而无从着手。
笔者选的主体景是风、霜、雨、雪、日、月。
这六个景,都可以作为主动者去写,风可以吹、雨可以下、雪可以飘、霜可以降、日和月可以洒下光辉。
风可以吹,但它不是自个儿在吹,它可以吹在河面上、吹在草地里、吹在树林间、吹在花朵上……风作为主动者,吹在其它景物上,会呈现什么景象呢?狂风与微风吹过后所呈现的景象是不同的,冷风与柔风吹过后所呈现的景象也是不同的。
狂风吹打在河面上,河水掀起波涛;
狂风吹打在草地里,小草弯腰臣服:
狂风吹打在树林间,树枝纷纷断裂;
狂风吹打在娇嫩的花朵上,花瓣纷纷飘落。
微风拂过河面,河面漾起波纹;
微风拂过草坪,草坪涌起绿浪;
微风拂过大树,树梢相互致意;
微风拂过花儿,花儿展露笑脸;
微风拂过我的脸颊,像妈妈的抚摸。
如果用“玩景”法写,会更生动形象:
狂风长了一双有力的大手,它拍打着河面,河水溅起巨浪;
微风长了一双轻柔的手,它拂过桃花的脸庞,桃花绽放笑容。
用“玩景”法写景,还可以化常用语为创造性语言,如常用语“寒风刺骨”,可以创造性地改写为“寒风长了一双利爪,利爪拿着一把尖利的钢针狠狠地刺向我”。
雨也有大雨小雨,太阳也有时毒辣有时温和,不同的风、霜、雨、雪、日、月作用于其它景,所呈现出的景是不同的。
景与景的描写,更为我们写景拓开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别忘了,景永远是与事、与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你选择了什么景,就应该写与之相应的事,抒与之相应的情。
笔者所介绍的三种写景方法,都要把握两点:
1.“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景即“我”,“我”即景。“我”怎么观景,景亦怎么观“我”,“我”玩景,景也可与“我”互动,景与景之间也可互动。
2.景之情就是“我”之情。观景、赏景、忆景、写景,描情绘景,情景交融。一道道风景、一幅幅图片、一小段视频,或直观、或微观,有的是时景描绘,有的是发挥想象,每个人脑海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道风景。
一、“玩景”,景、情、事完美结合
学生写景往往只停留于视觉角度,留心一点的学生,偶尔也动用听觉写景。学生这样写景,有两大局限性:不能全方位感知景;往往为写景而写景,景与事、与情脱节。
那么,如何打破只有视觉偶用听觉的写景思路呢?
女娲造人,不只给了我们眼睛和耳朵,还给了我们鼻子、嘴巴、手,我们要调用整个感官感知景。虽然鼻子和嘴巴不及眼睛那么直观地感知景,但只要你勤快点,也是能感知的,而且有时会比视觉效果更好。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用手、用脚乃至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去感知景,为此,笔者大胆创造了一个词——“玩景”。
用手玩、用脚玩、用鼻子玩、用嘴巴玩,当然也用眼、耳玩。
笔者常常觉得,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之所以更喜欢读“泥墙根一带”的景物描写,是因为这段描写,少儿时期的鲁迅参与到景物之中,去“玩景”了。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试想,此段文字如果单从视觉的角度去描写,会有什么趣呢?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都成了顽皮少儿的玩物,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去动手、去动嘴,而不是“君子动眼不动手”,唯有这一动手,才让少儿的天真调皮以及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课堂上,笔者让学生用“玩景”的方法,将前半段纯写景的文字进行了大胆改写。
原文(略有刪减):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改文:
多少次走过那碧绿的菜畦,用手抚摸着那光滑的石井栏,想越过那栏杆看看井内的水有多深;仰望那高大的皂荚树,常常幻想,树上的皂荚果真能洗净我脏兮兮的衣服吗?也曾爬上那高高的桑树摘一串桑葚尝一尝,酸得我伸长了舌头。
为逮住树叶间自以为隐蔽得很好的鸣蝉,好不容易爬上那棵高大的树,鸣蝉却早已飞走;也曾捉住菜花间那肥胖的黄蜂,用玻璃瓶装上,放在耳畔听它嗡嗡叫;草间的云雀是我的最爱,但每次稍有动静,它就忽然从草间直窜云霄去了,引得我跌足叹息……
将以上文字整理好,有事、有景、有情,景、情、事不露痕迹,完美结合在一起,自然成为一篇写童年趣事的范文。
李汉荣的《山中访友》中“用手拾起一片落叶”细数上面的纹理,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都是“玩景”,不过此“玩”不同彼“玩”,不是少儿的天真与贪玩,而是一种玩味,这种玩味和欣赏,是一种雅趣,更是写作者所不可或缺的。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赏玩,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玩景”是一种雅趣——
用手“玩”一片树叶,“玩”一朵小花,“玩”一株小草;
用鼻子“玩”(嗅)一朵花,用嘴巴“玩”(尝)一枚甜果,用脚“玩”(踩)一地落叶。
“玩景”传达着某种心事——
用手“玩”(扔)一块瓦片,用脚“玩”(踢)一块石子,用手“玩”(捧)一朵浪花,传达着某种难言的心事。
对于“玩”不到(摸不着)的景,如果用虚写的形式,通过幻想的方式“玩”,会更美。就像仓央嘉措在一首诗里面写的:格桑花开了,开在河的对面,我能看见,却够不着,够不着也很美;雪莲花开了,开在高山上,我看不见,却能想到,能想到也很美。是啊,看不见够不着的景象,如果能发挥想象描写,更能增添文章的浪漫主义之美。
二、“我”是景,景亦是“我”
不仅景物可以诉诸“我”的视听,“我”可以“玩景”赏景,“我”也可以诉诸景物的视听,在景的“眼”中,“我”也是景,也可欣赏。李白这样写:“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是啊,“我”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我”,我们惺惺相惜,互相爱慕。
辛弃疾也写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是的,万物也像“我”一样,也有五官、四肢,它们也会欣赏,也会发怒,也会高兴,也会伤感。
雨、雪,还有太阳,还有月亮,还有花、草、蝴蝶、流水,还有露珠,没有哪一样景不与“我”互动。
将每一个景都想象成一个“我”,“我”能做什么,景定然也能做什么,这样一来,写景的天地更开阔了。
用这种写景法要注意:景之情就是“我”之情,景之喜就是“我”之喜,景之悲就是“我”之悲,景之怒乃因“我”之挫。
三、景与景,风霜雨雪牵万景
“我”可以“玩景”,景也能与“我”互动,景与景呢?
景太多了,天地万物皆为景,如何理清一个头绪,写景与景之间的景呢?
笔者的思考是,选择几种大景作为主体,其它景作为客体,这样易于操作,学生写起来也不致因景太多而无从着手。
笔者选的主体景是风、霜、雨、雪、日、月。
这六个景,都可以作为主动者去写,风可以吹、雨可以下、雪可以飘、霜可以降、日和月可以洒下光辉。
风可以吹,但它不是自个儿在吹,它可以吹在河面上、吹在草地里、吹在树林间、吹在花朵上……风作为主动者,吹在其它景物上,会呈现什么景象呢?狂风与微风吹过后所呈现的景象是不同的,冷风与柔风吹过后所呈现的景象也是不同的。
狂风吹打在河面上,河水掀起波涛;
狂风吹打在草地里,小草弯腰臣服:
狂风吹打在树林间,树枝纷纷断裂;
狂风吹打在娇嫩的花朵上,花瓣纷纷飘落。
微风拂过河面,河面漾起波纹;
微风拂过草坪,草坪涌起绿浪;
微风拂过大树,树梢相互致意;
微风拂过花儿,花儿展露笑脸;
微风拂过我的脸颊,像妈妈的抚摸。
如果用“玩景”法写,会更生动形象:
狂风长了一双有力的大手,它拍打着河面,河水溅起巨浪;
微风长了一双轻柔的手,它拂过桃花的脸庞,桃花绽放笑容。
用“玩景”法写景,还可以化常用语为创造性语言,如常用语“寒风刺骨”,可以创造性地改写为“寒风长了一双利爪,利爪拿着一把尖利的钢针狠狠地刺向我”。
雨也有大雨小雨,太阳也有时毒辣有时温和,不同的风、霜、雨、雪、日、月作用于其它景,所呈现出的景是不同的。
景与景的描写,更为我们写景拓开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别忘了,景永远是与事、与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你选择了什么景,就应该写与之相应的事,抒与之相应的情。
笔者所介绍的三种写景方法,都要把握两点:
1.“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景即“我”,“我”即景。“我”怎么观景,景亦怎么观“我”,“我”玩景,景也可与“我”互动,景与景之间也可互动。
2.景之情就是“我”之情。观景、赏景、忆景、写景,描情绘景,情景交融。一道道风景、一幅幅图片、一小段视频,或直观、或微观,有的是时景描绘,有的是发挥想象,每个人脑海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