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强调教育与生活相结合及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宗旨。本文探讨了生活教育理论对《防火与防爆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重要意义和应用。
关键词: 生活教育理论 安全工程 《防火与防爆技术》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生活教育论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先提出的,该理论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结合并以服务于人民大众为教育宗旨,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1],强调教育者在教学设计上,应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实践促学习。我国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同样的要求,强调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应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坚持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防火与防爆技术》是高等学校安全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能力、事故预防能力及故障解决能力。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强、实践性强,仅通过理论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当前安全工程专业发展出现了新情况,文科背景的学生逐年递增,就业方向多元化,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基于此,笔者探讨了“生活教育”理论对《防火与防爆技术》教学改革实践的重要意义和应用。
一、生活即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生活里找教育,即从生活中发现理论依据和落脚点,从而赋予学习过程现实意义,让学习过程充满激情和乐趣。笔者认为,源于生活的教学设计更有利于教师思路的展现和学生思维的开启,并促进二者的平等交流。在《防火与防爆技术》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从学生关注的新闻热点导入新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小事加以呈现,以开启学生的思维,领悟知识内涵。下面笔者选取课本第三章“可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燃爆特性”,阐述“生活教育”理论在“导入和呈现”教学步骤中的具体应用。
1.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如同说书人的惊堂木,是整节课的提神剂。成功的导入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从一而终地投入课堂学习中。教师在选择素材时应尽量与讲授内容紧密相连,并进行严密的教学设计和内容编排。在讲授这一章时,笔者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为导入,立刻激发全班学生的兴趣。笔者首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祥云火炬的火焰是什么颜色?如何产生这种效果?燃料是什么物质?为什么选用这种燃料?祥云火炬的构造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计?”一系列问号令学生不由自主地思考,并引发相互间的热烈讨论。这些问题的答案既牵扯到本章的重要知识点,又是理解如何将理论具体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关键。稍作解释之后,学生恍然大悟的同时也认识到掌握本章知识的重要性。教师顺势展开第一节的内容:可燃气体的燃烧形式、燃烧类型、燃烧特性和燃爆危险性。
2.课堂呈现
课堂呈现是教学的核心环节,如同说书人的言归正传。任务是将知识点交代清楚,并将重点和难点阐述得明白透彻。利用学生既有的生活常识讲解复杂的理论和原理,所谓深入浅出,是“生活式课堂呈现”的根本特点。笔者在本章第二节“可燃液体的火灾类型”的课堂呈现过程中,以煮粥为例讲解沸溢火灾成因,以炒菜为例讲解喷溅火灾成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不但轻松地掌握了两种火灾的成因,而且清楚地说出了两种火灾的主要区别:储存物料的沸点不同及水的分布不同。笔者稍后再举石化企业大型储罐火灾为例进行提问时,学生均能给出正确答案。
二、社会即学校,教会学生思考社会问题
教会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理性思考,找出事物和现象间的依存关系和相互联系,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环节。这些思考将对大学生今后的工作实践起到指导作用。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可以在瞬息间将社会万象“e网打尽”。但是看到不等于想到,能够从社会万象中发现问题并引以思考,让“眼中体”变成“被思考的眼中体”,是需要开发和培养的能力。安全工程专业的社会服务性决定了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准确的事故隐患辨识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社会现象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出发思考社会问题。
笔者的具体实践是:选取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事故作为案例,通过视频播放、课堂自由讨论和案例评析等环节,引导学生选用合适的评价方法对事故原因展开分析,并提出对策。例如在讲解课本第六章建筑消防安全时,笔者选取上海市公寓大楼“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为例进行操练。播放视频前,笔者设计了如下一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事故树分析法对事故原因进行剖析:“事故后果是什么?造成人员伤亡的原因是什么?造成火灾的原因是什么?造成人员逃生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人员无法逃生的原因是什么?人员为什么无法疏散?火灾伤害有哪些类型?”学生在此引导下边观看视频边记录,最后顺利地画出了事故树,并对顶上事件、中间事件及基本事件进行分析,确定事故致因和事故发展过程。在自由讨论环节,众人集思广益,从施工安全、建筑安全、消防安全、安全疏散和安全监督管理等各个方面提出改进措施。通过该案例教学环节,笔者既达到了导出第六章建筑消防安全内容的目的,又实现了对第五章危险源安全里危险源辨识和安全评价方法的操练,可谓一举多得。
三、教学做合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学有所用,是教学目标之一。“学以时习之,不亦乐乎”。如果能及时、经常地练习和应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就是一件令学生产生成功喜悦的事情。这种快乐会转化成一种继续学习和探究的动力,刺激学生乐此不疲地获取新的知识。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主张应“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而不是给学生一些东西去学”[2]。笔者认为,教师应超越课堂的时空局限,为学生搭建学以致用或者学有所用的平台,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一起研究和实践。这些研究和实践的设计必须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必须是有所创新的、必须是服务于社会的,而其结果必须是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的。
笔者的具体实践是:项目实践教学法。根据学生生活和工作环境,设计以防火防爆技术为理论基础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或大学生创新项目,然后指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对某生产工艺的危险性分析及安全措施,高校校园消防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等。前者源自学生的实习单位,后者源自学生的校园环境。通过毕业设计和论文研究,学生必须首先对课题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调研,从最新研究进展中找出理论依据,建立研究方法(该过程重在学习和思考);其次要深入调研现场进行调查、对危险有害因素和危险源进行系统辨识,收集现场资料和证据(该过程重在实践);最后根据调研结果做出综合评价并出安全对策,并对项目成果进行展示。通过项目实践教学法,教师实现了教学做的统一。学生实现了学与做的统一:学习是为了指导实践,实践则为理论寻找依据,学和做都有的放矢,学和做都有所价值。
四、结语
通过对《防火与防爆技术》的教学改革实践,笔者认为在安全工程专业文科生居多、就业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灵活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将生活素材与基本理论有机结合,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实践等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基本达到我国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值得在安全工程其他专业教学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梅汝莉.多元和谐是陶行知教育思想方法的精髓[J].人民教育,2006,12:18-20.
[2]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9.
关键词: 生活教育理论 安全工程 《防火与防爆技术》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生活教育论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先提出的,该理论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结合并以服务于人民大众为教育宗旨,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1],强调教育者在教学设计上,应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实践促学习。我国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同样的要求,强调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应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坚持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防火与防爆技术》是高等学校安全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能力、事故预防能力及故障解决能力。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强、实践性强,仅通过理论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当前安全工程专业发展出现了新情况,文科背景的学生逐年递增,就业方向多元化,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基于此,笔者探讨了“生活教育”理论对《防火与防爆技术》教学改革实践的重要意义和应用。
一、生活即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生活里找教育,即从生活中发现理论依据和落脚点,从而赋予学习过程现实意义,让学习过程充满激情和乐趣。笔者认为,源于生活的教学设计更有利于教师思路的展现和学生思维的开启,并促进二者的平等交流。在《防火与防爆技术》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从学生关注的新闻热点导入新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小事加以呈现,以开启学生的思维,领悟知识内涵。下面笔者选取课本第三章“可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燃爆特性”,阐述“生活教育”理论在“导入和呈现”教学步骤中的具体应用。
1.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如同说书人的惊堂木,是整节课的提神剂。成功的导入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从一而终地投入课堂学习中。教师在选择素材时应尽量与讲授内容紧密相连,并进行严密的教学设计和内容编排。在讲授这一章时,笔者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为导入,立刻激发全班学生的兴趣。笔者首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祥云火炬的火焰是什么颜色?如何产生这种效果?燃料是什么物质?为什么选用这种燃料?祥云火炬的构造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计?”一系列问号令学生不由自主地思考,并引发相互间的热烈讨论。这些问题的答案既牵扯到本章的重要知识点,又是理解如何将理论具体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关键。稍作解释之后,学生恍然大悟的同时也认识到掌握本章知识的重要性。教师顺势展开第一节的内容:可燃气体的燃烧形式、燃烧类型、燃烧特性和燃爆危险性。
2.课堂呈现
课堂呈现是教学的核心环节,如同说书人的言归正传。任务是将知识点交代清楚,并将重点和难点阐述得明白透彻。利用学生既有的生活常识讲解复杂的理论和原理,所谓深入浅出,是“生活式课堂呈现”的根本特点。笔者在本章第二节“可燃液体的火灾类型”的课堂呈现过程中,以煮粥为例讲解沸溢火灾成因,以炒菜为例讲解喷溅火灾成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不但轻松地掌握了两种火灾的成因,而且清楚地说出了两种火灾的主要区别:储存物料的沸点不同及水的分布不同。笔者稍后再举石化企业大型储罐火灾为例进行提问时,学生均能给出正确答案。
二、社会即学校,教会学生思考社会问题
教会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理性思考,找出事物和现象间的依存关系和相互联系,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环节。这些思考将对大学生今后的工作实践起到指导作用。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可以在瞬息间将社会万象“e网打尽”。但是看到不等于想到,能够从社会万象中发现问题并引以思考,让“眼中体”变成“被思考的眼中体”,是需要开发和培养的能力。安全工程专业的社会服务性决定了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准确的事故隐患辨识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社会现象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出发思考社会问题。
笔者的具体实践是:选取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事故作为案例,通过视频播放、课堂自由讨论和案例评析等环节,引导学生选用合适的评价方法对事故原因展开分析,并提出对策。例如在讲解课本第六章建筑消防安全时,笔者选取上海市公寓大楼“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为例进行操练。播放视频前,笔者设计了如下一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事故树分析法对事故原因进行剖析:“事故后果是什么?造成人员伤亡的原因是什么?造成火灾的原因是什么?造成人员逃生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人员无法逃生的原因是什么?人员为什么无法疏散?火灾伤害有哪些类型?”学生在此引导下边观看视频边记录,最后顺利地画出了事故树,并对顶上事件、中间事件及基本事件进行分析,确定事故致因和事故发展过程。在自由讨论环节,众人集思广益,从施工安全、建筑安全、消防安全、安全疏散和安全监督管理等各个方面提出改进措施。通过该案例教学环节,笔者既达到了导出第六章建筑消防安全内容的目的,又实现了对第五章危险源安全里危险源辨识和安全评价方法的操练,可谓一举多得。
三、教学做合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学有所用,是教学目标之一。“学以时习之,不亦乐乎”。如果能及时、经常地练习和应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就是一件令学生产生成功喜悦的事情。这种快乐会转化成一种继续学习和探究的动力,刺激学生乐此不疲地获取新的知识。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主张应“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而不是给学生一些东西去学”[2]。笔者认为,教师应超越课堂的时空局限,为学生搭建学以致用或者学有所用的平台,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一起研究和实践。这些研究和实践的设计必须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必须是有所创新的、必须是服务于社会的,而其结果必须是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的。
笔者的具体实践是:项目实践教学法。根据学生生活和工作环境,设计以防火防爆技术为理论基础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或大学生创新项目,然后指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对某生产工艺的危险性分析及安全措施,高校校园消防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等。前者源自学生的实习单位,后者源自学生的校园环境。通过毕业设计和论文研究,学生必须首先对课题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调研,从最新研究进展中找出理论依据,建立研究方法(该过程重在学习和思考);其次要深入调研现场进行调查、对危险有害因素和危险源进行系统辨识,收集现场资料和证据(该过程重在实践);最后根据调研结果做出综合评价并出安全对策,并对项目成果进行展示。通过项目实践教学法,教师实现了教学做的统一。学生实现了学与做的统一:学习是为了指导实践,实践则为理论寻找依据,学和做都有的放矢,学和做都有所价值。
四、结语
通过对《防火与防爆技术》的教学改革实践,笔者认为在安全工程专业文科生居多、就业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灵活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将生活素材与基本理论有机结合,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实践等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基本达到我国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值得在安全工程其他专业教学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梅汝莉.多元和谐是陶行知教育思想方法的精髓[J].人民教育,2006,12:18-20.
[2]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