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一行一早就到西城区的北京35中进行调研。总理用了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听课,中午和同学们共进午餐,下午在35中召开了座谈会,听取教师代表的意见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已是温总理六年间,第四次在教师节前夕到西城区调研、看望教师了。这既是对西城区教育工作的关爱与肯定,更是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
如今,距总理调研已近一年。如果说一年前我们还沉浸在总理进入中学课堂连听五节课的喜悦之中,那么,一年之后我们更多的是对总理讲话精神的学习、领悟以及伴之而来的对区域教育科学、持续发展的思考和实践。“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践行”,我们深知,这其实是对所有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行”的起点在哪里?
西城区是北京市中心城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对西城区功能定位确定为:国家政治中心的主要载体、国家金融管理中心、传统风貌重要旅游地区和国内知名的商业中心。我们结合西城区的区情,一直在思考着西城教育的基本思路,也一直在寻找着西城教育改革之“行”的起点。我们曾明确提出了“三个服务”的宗旨,即“为人民服务、为首都核心功能区的区域定位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在反复研读、学习总理的讲话后,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思路:以“三个服务”为宗旨,在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和谐、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高水平实施15年基础教育,全方位推进终身教育”,创造“校校精彩、人人成才”的教育环境,坚持“以特色促均衡,以优质均衡促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
走向教育改革的纵深,注重内涵发展,以此办好每一所学校,为每一位教师打造成功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如今,这已成为西城区上至区委、区政府,下至每一所学校共同追求的教育理想。
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办好每一所学校,首先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我们坚持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科学合理地调整学校布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服务范围,克服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同时我们提出四条工作准则:一是要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让人民群众满意;二是不搞“削峰填谷”,在保持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加大对办学困难学校的投入和扶植力度;三是重点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核心问题——教育质量;四是鼓励学校办有特色,拓展学校办学水平提升的渠道。我们激励基层学校找准自身发展与教委工作推进的结合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让每所学校始终着眼于自身的特色建设,在德育、体育卫生、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社区教育等方面凝聚自己的力量,“做优、做精、做强”各自的优势项目。
为每一位教师打造成功的平台
我们十分关注教育的质量,但我们也深知,教育质量的提升不能仅靠硬件的投入。所以,在西城,“教师、教研和课堂”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师资队伍是西城区的优势,多年来,我区出现了以霍懋征、刘景昆、张子鄂、丁榕等为代表的一批师德和教学水平都很好的优秀教师。而我们始终秉持的理念就是为每一位教师打造成长的平台,把专业发展的路铺设到每一位教师的脚下,让他们事业上有所成就,有所成功。具体而言,我们着重抓了三项工作。
1.平稳做好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工作。我们制定了绩效考核办法,根据教师、管理、工勤技能等岗位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在绩效工资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作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
2.认真贯彻《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全面启动班主任队伍建设工程。继续推进班主任牵手工程,建立区级优秀班主任表彰奖励制度,建立校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召开班主任工作论坛,充分发挥优秀班主任的模范带头作用,大力宣传班主任的先进事迹,使我区德育教师队伍形成规模,体现水平,涌现精英。
3.用三年时间推动新一轮的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打造10名在全市乃至全国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名校长,树立100名在全市乃至全国有影响、有示范作用的名教师,培养1000名在全区有影响的市骨干优秀教师,形成新的骨干教师梯队。
此外,自2004年以来,我们投入了上千万资金建立了教育研修网。目前,网上覆盖了中小学所有年级和学科,9000多名干部教师在网上注册,建立了600多个网上教研协作组,中小学教师的优秀教案、课堂案例、科研成果、教学信息、优秀课件、优秀论文等都可以在网上共享,为教师搭建起了一个很好的沟通、交流与成长的平台。
培养好每一个学生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一个“钱学森之问”,引发了千百万人的深思。其实,单纯靠我们的学校,很难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因为,杰出人才的培养并不完全是在学校里完成。
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教育于此肩负着很大的责任。那么,我们是不是该反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教育何为?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他的专著《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深有感触地写道:教育“并不是必须向年轻人传授特定的课程,而是某些技术模式和人生态度”。他认为教育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点燃学生的“激情和好奇心”;让学生学会“和他人友好相处”;开发学生的右脑,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或者至少是自己喜欢的事情。
基于这些认识,我们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好每一个学生。
1.改革课程体系,削减课程总量。西城区的教材、课程、监控、测评都已形成一定的特色,但仍然存在体系过繁的问题。适当改变课程体系、削减课程总量是必须的。我们认为,义务教育阶段每周控制在30课时为宜。
2.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我们要精心打造45分钟课堂。用每一个精彩有效的45分钟课堂来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同时也要求教师把作业批改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从最常规、最细致的教学环节抓起,把减负落在实处。
温总理提出“三个深入”:校长要深入课堂,教研科研人员深入课堂,行政管理人员深入学校。我们要按照温总理的指示要求,研究课改,指导教学,提升教学品质,提高教学质量。
3.为学生打造素质教育平台。我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始终把体育、科技、艺术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多年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提出“三个一”计划:要每个学生“掌握一项体育运动技能、参加一项科技活动、具备一行艺术爱好”。
4.鼓励并支持学校创新育人和教学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我区大力支持并鼓励学校积极开展尝试。35中与中科院联合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早期培养班”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出发,绘制着今后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伟蓝图。当前,北京正在进行新的行政区域调整,新的西城区教育将是强强叠加、优势互补,融入京城北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我们要以“蓝图”为指引,以温总理到35中的调研为契机,认真研究教育最本质的问题,精心打造西城教育,用我们的努力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用我们的努力使我们的教育真正实现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如今,距总理调研已近一年。如果说一年前我们还沉浸在总理进入中学课堂连听五节课的喜悦之中,那么,一年之后我们更多的是对总理讲话精神的学习、领悟以及伴之而来的对区域教育科学、持续发展的思考和实践。“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践行”,我们深知,这其实是对所有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行”的起点在哪里?
西城区是北京市中心城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对西城区功能定位确定为:国家政治中心的主要载体、国家金融管理中心、传统风貌重要旅游地区和国内知名的商业中心。我们结合西城区的区情,一直在思考着西城教育的基本思路,也一直在寻找着西城教育改革之“行”的起点。我们曾明确提出了“三个服务”的宗旨,即“为人民服务、为首都核心功能区的区域定位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在反复研读、学习总理的讲话后,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思路:以“三个服务”为宗旨,在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和谐、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高水平实施15年基础教育,全方位推进终身教育”,创造“校校精彩、人人成才”的教育环境,坚持“以特色促均衡,以优质均衡促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
走向教育改革的纵深,注重内涵发展,以此办好每一所学校,为每一位教师打造成功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如今,这已成为西城区上至区委、区政府,下至每一所学校共同追求的教育理想。
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办好每一所学校,首先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我们坚持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科学合理地调整学校布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服务范围,克服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同时我们提出四条工作准则:一是要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让人民群众满意;二是不搞“削峰填谷”,在保持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加大对办学困难学校的投入和扶植力度;三是重点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核心问题——教育质量;四是鼓励学校办有特色,拓展学校办学水平提升的渠道。我们激励基层学校找准自身发展与教委工作推进的结合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让每所学校始终着眼于自身的特色建设,在德育、体育卫生、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社区教育等方面凝聚自己的力量,“做优、做精、做强”各自的优势项目。
为每一位教师打造成功的平台
我们十分关注教育的质量,但我们也深知,教育质量的提升不能仅靠硬件的投入。所以,在西城,“教师、教研和课堂”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师资队伍是西城区的优势,多年来,我区出现了以霍懋征、刘景昆、张子鄂、丁榕等为代表的一批师德和教学水平都很好的优秀教师。而我们始终秉持的理念就是为每一位教师打造成长的平台,把专业发展的路铺设到每一位教师的脚下,让他们事业上有所成就,有所成功。具体而言,我们着重抓了三项工作。
1.平稳做好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工作。我们制定了绩效考核办法,根据教师、管理、工勤技能等岗位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在绩效工资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作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
2.认真贯彻《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全面启动班主任队伍建设工程。继续推进班主任牵手工程,建立区级优秀班主任表彰奖励制度,建立校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召开班主任工作论坛,充分发挥优秀班主任的模范带头作用,大力宣传班主任的先进事迹,使我区德育教师队伍形成规模,体现水平,涌现精英。
3.用三年时间推动新一轮的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打造10名在全市乃至全国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名校长,树立100名在全市乃至全国有影响、有示范作用的名教师,培养1000名在全区有影响的市骨干优秀教师,形成新的骨干教师梯队。
此外,自2004年以来,我们投入了上千万资金建立了教育研修网。目前,网上覆盖了中小学所有年级和学科,9000多名干部教师在网上注册,建立了600多个网上教研协作组,中小学教师的优秀教案、课堂案例、科研成果、教学信息、优秀课件、优秀论文等都可以在网上共享,为教师搭建起了一个很好的沟通、交流与成长的平台。
培养好每一个学生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一个“钱学森之问”,引发了千百万人的深思。其实,单纯靠我们的学校,很难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因为,杰出人才的培养并不完全是在学校里完成。
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教育于此肩负着很大的责任。那么,我们是不是该反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教育何为?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他的专著《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深有感触地写道:教育“并不是必须向年轻人传授特定的课程,而是某些技术模式和人生态度”。他认为教育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点燃学生的“激情和好奇心”;让学生学会“和他人友好相处”;开发学生的右脑,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或者至少是自己喜欢的事情。
基于这些认识,我们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好每一个学生。
1.改革课程体系,削减课程总量。西城区的教材、课程、监控、测评都已形成一定的特色,但仍然存在体系过繁的问题。适当改变课程体系、削减课程总量是必须的。我们认为,义务教育阶段每周控制在30课时为宜。
2.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我们要精心打造45分钟课堂。用每一个精彩有效的45分钟课堂来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同时也要求教师把作业批改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从最常规、最细致的教学环节抓起,把减负落在实处。
温总理提出“三个深入”:校长要深入课堂,教研科研人员深入课堂,行政管理人员深入学校。我们要按照温总理的指示要求,研究课改,指导教学,提升教学品质,提高教学质量。
3.为学生打造素质教育平台。我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始终把体育、科技、艺术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多年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提出“三个一”计划:要每个学生“掌握一项体育运动技能、参加一项科技活动、具备一行艺术爱好”。
4.鼓励并支持学校创新育人和教学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我区大力支持并鼓励学校积极开展尝试。35中与中科院联合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早期培养班”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出发,绘制着今后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伟蓝图。当前,北京正在进行新的行政区域调整,新的西城区教育将是强强叠加、优势互补,融入京城北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我们要以“蓝图”为指引,以温总理到35中的调研为契机,认真研究教育最本质的问题,精心打造西城教育,用我们的努力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用我们的努力使我们的教育真正实现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