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影响。它虽是为孔子的政治理想服务,带有明显的封建烙印,但其精华仍然值得我们去借鉴与传承。
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认为成为圣贤君子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具有高尚的品德。“君子怀德”(《论语·里仁》),这里的德就是仁。仁即“爱人”。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仁呢?孔子认为,首先,在于立志,要志于仁。其次,要克己,内省,严格要求自己。最后要改过迁善。这些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仍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启示。
教学生学会“爱人”
孔子关于人的思想境界提出的一个基本也是核心的要求就是“仁”。“仁”的第一层面是仁者“爱人”。就是要做到视人如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去理解别人的需要,在满足自己愿望的同时,助他人满足愿望,自己不喜欢的事,不强加于他人。“仁”的第二个层面是“不忍”,就是把别人的痛苦看作是自己的痛苦,具有恻隐之心。“仁”的第三个层面是宽容,能够理解和允许他人与自己不同,能够在处理问题时对不同的态度、方法或意见给予足够的认可。对他人的不足甚至是错误能够给予谅解,即做到“和而不同”,与不同者达到协调共处,是“仁”的最高境界。
在当今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教学生学会爱人,首先必须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亲近学生,促使后者积极地接受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学生在教师的“爱人”中,推己及人,逐步学会“爱人”。
让学生学会“爱人”,不仅需要一些理念的教导,更需要在实际行动中培养。我们可以在一个班级中首先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小任务:让学生结交一个朋友,学会爱自己的同学;让学生学会爱自己的父母;与一位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三个活动内容让孩子尝试着学会爱人,通过任务驱动法和生活体验法让学生体会人与人之间是如何互动的,在互动中体验“爱人”。同时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辅导,促使孩子向良性轨道转变。这些内容可以用事例探讨法来实现,通过提供各种各样的案例,让学生在与学生、家长和教师互动中探讨,探讨他们内心的想法,及时解决出现的困惑,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教学生学会克己与内省
所谓克已,就是严格要求自已,约束和控制自已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孔子十分重视克已,并把克已作为与内省相联的道德修养方法。他一方面要求受教育者“内省”,另一方面要“克己”,即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的要求,并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当今培养学生们“克己与内省”的道德品质仍有重要的意义。应教会学生学会自我剖析、自我调适、自我疏导、自我宣泄的方法,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支持与帮助,达到“助人自助”。对此,教育者应侧重用制度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关怀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文化素质等,坚持良好的养成教育,通过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克己与内省品质。
曾经有一个班,有几个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后来这几个学生因为分班转入其他班级,本以为剩下的学生没有纪律问题了,不料,经过一段时期后,班中依然有一些学生课堂纪律不好。经过在学生中广泛调查,我了解到,原来是学生不能忍受枯燥和繁重的学业,所以便进行变相的发泄。针对这种情况,我帮助学生分析了这样做的不良后果,以及对个人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同时,针对这件事提出了严格的惩治规定。规定实施一段时间后,学生违纪行为几近于零。通过一定的班级制度约束,那些不良行为会受到限制,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具有克己、内省和严格要求自己的能力。所以,我们一定要给学生创设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接受积极教育,养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
教学生学会改过迁善
所谓“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他说:“过而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认为,人人都可能犯错误,关键在于能否改过自新,只要改过自新,就能达到仁。如果犯了错误,不仅不改,而且还粉饰太平,文过饰非,掩盖错误,这就是错上加错了。孔子告诫学生要择善从之。孔子认为,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既要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又要多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对别人的缺点和不足,应该引以为戒。
一般而言,学生的错误有两种,一种是学生在学习上、行为规范方面犯了错误。另一种是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种种不如意之事,出了种种问题。在学生犯有错误时,我们不能遇事情先批评,首先应教育学生以正确态度对待错误。最重要的是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应反复抓、抓反复,允许学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渐改变自己的错误行为,并且要积极向上,“择善从之”。这是学生出现错误、改正错误的必要活动,只有改过迁善,才能彻底根治学生的错误。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学生,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位于班级中上等,但是在高三的第二学期表现突然反常,上课特别爱说话,经过班主任的正面教育后,学生也表示改正错误,但是行为上没有多大的改变,仍然一如既往。到了四月,自主招生开始了,恰好这个学生由我负责指导报考,我趁机问了这个学生的想法,学生自己承认由于春季会考英语没有通过,很不开心,所以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以至于现在落下了功课。如此看来,班主任当初对这个学生的教育略显草率和简单,没有及时抓住学生的心理变化,只是一味要求学生改正错误,让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导致思想教育工作不见效。所以,教师一定要对症下药,促使学生不仅要改过,更要“迁善”,积极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让他为之而努力与奋斗,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总之,上面所阐述的道德内容与方法就是要求学生求善,使学生继承中国最基本的仁爱道德规范,具有“仁者爱人”的情怀,律己宽人的精神,积极向上的态度,讲诚实,讲信誉,行善意,自强自重,进取有为,重义守诺,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奠定基础。■
□编辑 郭卿
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认为成为圣贤君子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具有高尚的品德。“君子怀德”(《论语·里仁》),这里的德就是仁。仁即“爱人”。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仁呢?孔子认为,首先,在于立志,要志于仁。其次,要克己,内省,严格要求自己。最后要改过迁善。这些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仍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启示。
教学生学会“爱人”
孔子关于人的思想境界提出的一个基本也是核心的要求就是“仁”。“仁”的第一层面是仁者“爱人”。就是要做到视人如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去理解别人的需要,在满足自己愿望的同时,助他人满足愿望,自己不喜欢的事,不强加于他人。“仁”的第二个层面是“不忍”,就是把别人的痛苦看作是自己的痛苦,具有恻隐之心。“仁”的第三个层面是宽容,能够理解和允许他人与自己不同,能够在处理问题时对不同的态度、方法或意见给予足够的认可。对他人的不足甚至是错误能够给予谅解,即做到“和而不同”,与不同者达到协调共处,是“仁”的最高境界。
在当今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教学生学会爱人,首先必须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亲近学生,促使后者积极地接受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学生在教师的“爱人”中,推己及人,逐步学会“爱人”。
让学生学会“爱人”,不仅需要一些理念的教导,更需要在实际行动中培养。我们可以在一个班级中首先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小任务:让学生结交一个朋友,学会爱自己的同学;让学生学会爱自己的父母;与一位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三个活动内容让孩子尝试着学会爱人,通过任务驱动法和生活体验法让学生体会人与人之间是如何互动的,在互动中体验“爱人”。同时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辅导,促使孩子向良性轨道转变。这些内容可以用事例探讨法来实现,通过提供各种各样的案例,让学生在与学生、家长和教师互动中探讨,探讨他们内心的想法,及时解决出现的困惑,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教学生学会克己与内省
所谓克已,就是严格要求自已,约束和控制自已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孔子十分重视克已,并把克已作为与内省相联的道德修养方法。他一方面要求受教育者“内省”,另一方面要“克己”,即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的要求,并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当今培养学生们“克己与内省”的道德品质仍有重要的意义。应教会学生学会自我剖析、自我调适、自我疏导、自我宣泄的方法,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支持与帮助,达到“助人自助”。对此,教育者应侧重用制度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关怀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文化素质等,坚持良好的养成教育,通过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克己与内省品质。
曾经有一个班,有几个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后来这几个学生因为分班转入其他班级,本以为剩下的学生没有纪律问题了,不料,经过一段时期后,班中依然有一些学生课堂纪律不好。经过在学生中广泛调查,我了解到,原来是学生不能忍受枯燥和繁重的学业,所以便进行变相的发泄。针对这种情况,我帮助学生分析了这样做的不良后果,以及对个人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同时,针对这件事提出了严格的惩治规定。规定实施一段时间后,学生违纪行为几近于零。通过一定的班级制度约束,那些不良行为会受到限制,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具有克己、内省和严格要求自己的能力。所以,我们一定要给学生创设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接受积极教育,养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
教学生学会改过迁善
所谓“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他说:“过而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认为,人人都可能犯错误,关键在于能否改过自新,只要改过自新,就能达到仁。如果犯了错误,不仅不改,而且还粉饰太平,文过饰非,掩盖错误,这就是错上加错了。孔子告诫学生要择善从之。孔子认为,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既要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又要多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对别人的缺点和不足,应该引以为戒。
一般而言,学生的错误有两种,一种是学生在学习上、行为规范方面犯了错误。另一种是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种种不如意之事,出了种种问题。在学生犯有错误时,我们不能遇事情先批评,首先应教育学生以正确态度对待错误。最重要的是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应反复抓、抓反复,允许学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渐改变自己的错误行为,并且要积极向上,“择善从之”。这是学生出现错误、改正错误的必要活动,只有改过迁善,才能彻底根治学生的错误。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学生,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位于班级中上等,但是在高三的第二学期表现突然反常,上课特别爱说话,经过班主任的正面教育后,学生也表示改正错误,但是行为上没有多大的改变,仍然一如既往。到了四月,自主招生开始了,恰好这个学生由我负责指导报考,我趁机问了这个学生的想法,学生自己承认由于春季会考英语没有通过,很不开心,所以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以至于现在落下了功课。如此看来,班主任当初对这个学生的教育略显草率和简单,没有及时抓住学生的心理变化,只是一味要求学生改正错误,让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导致思想教育工作不见效。所以,教师一定要对症下药,促使学生不仅要改过,更要“迁善”,积极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让他为之而努力与奋斗,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总之,上面所阐述的道德内容与方法就是要求学生求善,使学生继承中国最基本的仁爱道德规范,具有“仁者爱人”的情怀,律己宽人的精神,积极向上的态度,讲诚实,讲信誉,行善意,自强自重,进取有为,重义守诺,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奠定基础。■
□编辑 郭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