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字号特大型国企的品牌架构忧思

来源 :销售与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uzhu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涉品牌经营的国有企业,在品牌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除了本土品牌共有的一些不良症状,“航空母舰”级的中字号国有特大型企业在其品牌化战略中,品牌架构上存在非常大的缺陷。
  
  对品牌化战略模式的运用过于机械与单调
  
  特大型国有企业业务、产品家族极为庞大,堪称“企业航母”的企业,在品牌化战略模式的选择和晶牌架构的规划上,却显得有些单调机械。要么是每一个行业、一种业务用一个完全独立的品牌(忽略企业总品牌),要么就是所有业务一律打一面旗——企业品牌,缺少其他灵活的模式。这种简单粗略的分类,存在的缺点是明显的——要不总品牌的资产没有被充分利用而导致营销成本偏高,要不就是某些产品由于缺乏独立品牌而凸显不出个性而无法有效推动销售。
  中字号往往只机械地运用了综合品牌战略与独立多品牌战略。
  事实上,观察老牌跨国企业集团的品牌战略,至少有以下六种常用的晶牌战略模式在全球范围内被普遍应用。
  1综合品牌战略。形式是一牌多品,如海尔、索尼。 2独立多品牌战略。形式是一品多牌、一品一牌,如丝宝、花王。3分类品牌战略。形式是不同类产品用不同品牌。4来源品牌战略一双品牌战略。形式是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如雀巢—宝路薄荷糖、花王一飞逸洗发水。5担保品牌战略。形式是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如别克——来自上海通用汽车。6主副品牌战略。形式是主品牌、副品牌,如松下一画王、乐百氏一健康快车。
  不同品牌化战略模式的形成,其中有两种最主要的内在驱动力
  1.总品牌或企业品牌的威望,
  2在企业新进入的市场领域,消费者对新产品价值需求点差异的显著性。
  在不同市场,由于不同的驱动力合力,形成了不同的品牌战略模式。图1是一些著名跨国公司的品牌化战略类型
  
  企业名尚未升华为真正象征顾客价值的企业总品牌
  
  特大型国有企业,由于其关系国计民生,在行业内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其服务的市场也有着相当高的知名度。通常,人们往往倾向于将企业名{或企业名的简称)看作是企业的总品牌。如”中粮”、”中石化”、“中国银行”等。国际上著名的跨国企业也沿袭这一习惯来展开企业总品牌建设。如”GE(通用电气)”、”BP (英国石油)”等。
  但仔细研究就能发现,企业名并不天然地可以成为企业总品牌。
  企业名属于“名称”范畴,最本质的功能是识别将企业与其他机构区分开,至多,”名称”还可以一定程度说明企业的性质(如“中粮”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企业的业务范围)。
  而品牌是市场导向的,它远远超越了”名称”的范畴。功能上,除了企业识别、性质说明,企业品牌更是企业提供给目标市场的价值象征。如”GE”的理念是“G带来美好生活”,人们说到GE,就能从中体会到,无论是直接消费品,还是中间工业品,GE能为人类生活的改善带来价值,而BP宣称自己”超越石油”,让人们感受到了它超越石油这一物质性产品的更高层次的价值。
  当GE、BP对全球的消费者而言,只是一个生产电气的工厂、一个石油开采商,那它就毫无意义,而当它升华为”带来美好生活”、“超越石油”的价值象征时, GE、8P才真正成为富有竞争力的品牌。正是这种超越识别功能的价值象征,让“GE”、“8P”等这些原本朴实无华的企业名升华为全球闻名、备受欢迎的品牌。可见,从名称到品牌,企业需要一个“价值”上的质变。
  反观我们的特大型国企,大多数消费群体除了从这些如雷贯耳的企业名中,产生了关于业务识别的联想,或者至多——还产生了“大”的联想之外,并无与市场直接相关的价值联想。这和我们的特大型国企一直以来在计划而非市场的导向上展开经营战略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在国际市场竞争高度激烈的品牌时代,特大型国企迫切地需要建立自己的企业总品牌,在这一总品牌的统率下,推动企业的品牌家族参与市场竞争。而要建立真正的企业总品牌,靠仅有识别功能的企业名是远远不够的,要以受市场欢迎的价值来将它升华为企业品牌。
  
  通过产业整合,并购而组成的品牌阵营缺乏内在统一,未能形成总品牌旗下的“品牌家族”
  
  很大程度上,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大型国企,真刀真枪地在市场上拼杀的历史还很短。
  自然而然,通过计划而非市场形式整合、并购而成的品牌阵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必然会存在“不适应症”。事实上,很多特大型国企旗下的品牌阵营,也的确存在缺乏内在统一现象。甚至连企业领导层也很难从纷繁复杂、各为其政的品牌阵营中,说清各分品牌之间关系,分品牌与总品牌之间的关系——又或者,其实根本就没什么内在关系。因为很大程度上,它们本来就不是因为市场才走到一起。
  而稚嫩的总品牌缺乏威望与价值感,企业总品牌与旗下分品牌缺乏实质上的互动。只能听任原本就缺乏内在联系的分品牌在各司其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放眼国际,企业巨头们的兼并浪潮方兴来艾,但这些品牌巨头们往往总是能将并购的新品牌游刃有余地整合到企业的“品牌家族”中。在中国市场,堪称并购大师的雀巢采用灵活的品牌战略模式,以“雀巢”这一具有强大张力的总品牌,“好食物,好生活”这一核心理念将一个个并购获得的品牌整合得堪称天衣无缝,不但降低企业拓展成本,更不可限量地提升了品牌的影响力,而GE则将看似行业跨度惊人的NBC灵活地收于麾下,大大增强了企业实力和拓展张力。
  他们无不拥有强大的企业总品牌:并以此为统率,根据不同的市场、竞争环境,以灵活的品牌化战略模式与架构,在各个不同细分市场布下重兵,这些分工不同,互为补充的分品牌、总品牌高度互动,形成强大的品牌“特混舰队”,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摧城拔寨。
  而这样的品牌“特混舰队”距离我们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似乎还很远。
  
  稚嫩的企业总品牌无法为企业旗下的分品牌(或新业务)带来实质性的背书和支持,导致企业营销成本居高不下
  
  目前多数特大型国有企业的“企业品牌”很大程度上还只停留在“企业名”的阶段。可想而知,这些稚嫩的企业总品牌当然无法为企业旗下各不同领域的品牌 (或新业务),带来实质性的背书和支持。
  一个在全球同步上市的软件新品(或新产品),只要它的包装上打上了“Microsoft”的标志,就能以极低的成本撬动市场,迅速风行世界。因为看到“Microsoft”的标志,人们就仿佛得到了莫大的保证——因为“Microsoft”这一企业总品牌就意味着高效、人性化的软件解决方案,这种为国际市场广泛接受的价值为微软旗下的各个不同产品品牌带来了强大的背书和支持。
  反观我国的特大型国企,旗下的每一个品牌、每一个业务,因为无法得到来自总品牌的强势”无形”支持 (甚至反而有负面影响),只能依靠实力雄厚的企业,“硬”支持。而这种”硬”支持无不以巨大的,不经济的投入为代价,无形中造成了超高的营销成本。
  越是积累了巨额无形企业总品牌资产的企业,在推广旗下新品牌、新业务、整合并购业务等方面,就越能游刃有余,以低成本迅速占领市场。而多数特大型国企,还需要以企业品牌之外的物质成本来支持旗下各品牌。业务。
  
  庞大的品牌阵营的发展没有为企业总品牌带来提升
  
  总晶牌难以支持分品牌,而企业旗下分品牌同样未能有效反映总品牌。“中粮”品牌并没有随着旗下的”长城”葡萄酒的成长而获得明显增值,“昆仑”、”七星”、“飞天”等众多品牌润滑油的市场拓展对企业总品牌——“中石油”的提升作用微乎其微。
  很大程度上,特大型国企的企业总品牌和旗下各品牌未能形成有效互动。而国际跨国大企业却以卓越的品牌战略,完美的晶牌架构方案,让企业总品牌与旗下的各个分品牌充分互动。P&G旗下任何一个品牌的每一次推广都在为P&G成为全球日用消费品品牌巨头作加法,GM旗下每辆车的销售——无论它是别克还是卡迪拉克——都令GM这个汽车巨人获得新的发展记录。
  从以上五点看,特大型国企简单机械的品牌架构,在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效率上,远远落后于它们的国际竞争者。
其他文献
鸡同鸭讲    随着导购员对终端贡献作用的不断突出,许多企业开始不断投入银子,或聘请外脑进行职业化训练,或招聘培训专才、组建专职培训部门。  但随着投入的不断增加,许多企业领头人却越来越头疼:一方面,培训效果与自己期望的相差甚远、终端没有太大的起色;另一方面,导购员越来越反感这种“无效”的培训。  一位导购员的日记对此曾有精彩描述,现摘录如下:  今天是公司组织培训活动的日子。大清早,我屁颠屁颠地
期刊
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领先,能够卓越,能够为其他一些企业提供借鉴和指导,并不是它业已取得的煌煌业绩,不是它已经确立的难以撼动的业内地位,而是它在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的蜕变中所提炼、升华并固化某些要素的过程,这些要素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组成部分。  如果梳理一下中国企业的发展史,就会发现,领导人素质在企业竞争力构成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也是陈春花教授历数年心血对中国企业深入调研后发现的一个现象:领先企业的
期刊
近半年来,企业危机事件一直此起彼伏。综观这些危机事件的发生,那些公司要么盛气凌人、要么态度低调、要么被动接受,但无论它们怎样不理智的“出招”,结果都没能“蒙混过关”,以至于危机越搞越大,最终使自己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残酷的现实”让这些跨国企业无一例外地感受到:中国的营销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  事实上,这些危机之事件所以出现“火上浇油”的态势,归根结底是:这些跨国公司并没有完全“融入中国”——融
期刊
我们曾介绍ABC库存分类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80:20原理,对少数重要库存采取重点管理的方法。但面对数十种、甚至上百种的商品,到底该怎么调整其存货比例,其中又怎样兼顾销量大的商品的库存,才能达到合理的地步?  如果我们想进行快速简单的分析,就需要一些工具的帮助。这些工具看似很复杂,但其实原理非常简单、实用。  在存货和销售的关系上,我们没必要保证存货和销量一致,但要使各单项商品相对于全部商品的存货
期刊
宜宾公司的总经理潘崃非常信奉这样一句话:“要让他做这件事情,你必须给他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现实中,竞标大战在即,四路英雄短兵相接,他能否让胜利对自己无法拒绝呢?    背景:命系一箭    宜宾公司的总经理潘崃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时刻,刚刚重权在手,又同时面临短期内做出业绩、树立威信的强大压力。与此同时,一个艰难的机遇降临了。  C市交换是湖南电信改造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项目总投资3.8亿元人民币,
期刊
厂家招商,总会特别介绍其精心打造的样板市场,以此证明他们的操作方法是成功的,经销商与其合作前景是光明的。若是推广新品,也会对老经销商反复絮叨样板市场的操作效果,刺激经销商打款进货。  但各位经销商朋友只要回家盘点一下滞销库存,就会发现一年来制造商极力推崇的很多新品赫然其中。这时若要退货,厂方业务依然会反复宣讲样板市场的成功:“一定要坚持下去,再撑一撑,再扛一扛,曙光马上降临。”  被折腾得筋疲力尽
期刊
光绪二个四年四月十九日,就在震惊中外的戊戌变法即将拉开帷幕的4天之前,懦弱而激情的光绪皇帝亲拟谕旨,颁布由洋务派代表湖广总督张之洞编纂的《劝学篇》。这套原本源于张之洞着力廓清自己与维新派界限的“阵线”声明之所以威势赫赫,是因为其中《设学》一节中堪称金声玉振的八个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由于变法失败后中国漫长而痛楚的复兴之路让人更加怀念变法的初衷,也由于豪气干云的谭嗣同太过壮烈,人们在悲愤中咀
期刊
药店店员代金销售,与促销大战、POP粘贴大战一样,已经变成了一场考验企业耐力的马拉松。势单力薄的中小企业如何摆脱这不堪重的大款游戏?    你狠我更狠  药店店员代金销售,是目前OTC药品采用最普遍的终端销售手段。在过去几年中,许多中小企业通过这一手段,在区域市场中草鸡变凤凰,在单店杂牌货也成了畅销品。  随着企业纷纷效仿,代金销售的产品越来越多,店员的推荐力度看的是代金金额的大小,因此产品竞争也
期刊
2004年12月20日,全国各大媒体纷纷通过各种渠道证实了伊利高管被刑拘。当天,伊利股票开盘即告跌停,乳业板块各上市公司股价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震荡,一连串的丑闻使作为2003年度的“中国上市公司百强之首”的伊利股份一夜之间从云端跌到了谷底。  盘点2004年,中国乳业传统的五大家族伊利、光明、三鹿、完达山、三元都不约而同地正面迎接了突然性的挑战。    一、三元“沼泽”——企业战略缺失的高危性   
期刊
这里汇集各类零售商实施ECR,落实品类管理或供应链管理的四个案例,并简要介绍他们的实施路径。在以后各期我们将进行更细致的说明。  案例1:“华联超市登高ECR”计划    品类管理科学优化  上海华联超市在品类管理方面的实践主要包含品类优化和货架管理两部分:  *品类优化是通过数据评估卖场中某个品类下各规格单品的销售业绩,比照市场数据,作出品类规格决策;  *货架管理则是在各规格销售份额的基础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