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不易、变易与简易

来源 :健康忠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t1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城北众仁堂医院中医科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医易同源”的观念,有古医家比如唐代孙思邈甚至认为“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当代有学者医也出版了若干“中医与周易”的小册子甚至很繁琐的大部头著作。与此同时,自古迄今也有不少医家———主要是忙于治病的临床医———却并不以为然。我们姑且不讨论这个问题。但是,中医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我们可以确认的是,中医一定有易经的基本元素在。比如,易经的易,其含义有不易、变易与简易三个义项,中医就完全是符合的。从理论的研究到治病救人的实践,中医数千年来无不具有不易、变易与简易的特性。
  1中医的不易
  中医是避免太过与不及的中庸、中正或中道医学,中医之所以为“中医”,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中国的传统的医或药,中医的理论体系是由其基本观念、核心靶点与基本手段决定的。中医不论怎么发展,其基本观念、核心靶点是不变的,否则中医就不成其为中医了。
  首先,中医有三个基本观念是不变的,即人境相应观、动态联系观和类象可比观。
  中医先辈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环顾人事的累积观察,发现了人首先是受自然环境、其次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并形成了深刻的相应关系。人是自然和社会的产物,本来就是与天文、地理、人事环境相与往来。其与所处天地自然环境和人事社会环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物质、能量和动力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具体是,主要通过鼻窍和汗毛窍,人体的呼吸系统和触感系统与天文环境的季候气象(空气状况)相通,简称天通;主要通过口窍与肠窍、尿窍,人体的受纳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和泌尿系统与地理环境的水土物产(饮食状况)相通,简称地通;主要通过眼窍、耳窍、口窍、阴窍或乳窍等,人体的情绪系统、意识系统、供养系统和支撑系统与人事环境的人生际遇(情绪状况)相通,简称人通。天通、地通、人通合称三通。
  人因为三通而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应,即人天相应、人地相应和人人相应,自然环境有什么风吹草动,社会环境有什么异样变化,人体在肉身或心性上都必定会作出相应的反应。这就是中医的第一个基本观念———人境相应观。
  中医的第二个基本观念是动态联系观。先辈中医人通过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格物致知,特别是通过自身身心疾病的深刻体察,发现一脉不和周身不安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于是凭借天才的内证实验,确认了人体自身动态联系规律的存在,从而形成了针对人体自身的动态联系观。
  这个动态联系观认为,人体是一个充满着生命活力的复杂整体,这个复杂整体的生命元素之间,各个功能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形质部分的左右上下、内外表里之间,都有着复杂而非线性的联系关系,这种联系关系并不是机械地静止不动的,而是始终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之中;运动是联系的,联系是动态的。
  依据动态联系观可以推知,人体里面的空间或实体等脏系信息必然反映在体表,而表现为某种特定的外征,因而通过体表特定的外征,便可以得知体内某一特定空间或实体脏系的信息变化。这就形成了中医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的诊病特色。中医学中还有很多特色,比如此病治彼、未传先截的施治特色等等,都是来自于这个动态联系观。
  中医的第三个基本观念是类象可比观。类象可比的意思是指具有相同或相似形象或意象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性质可以加以比较。由于有这个观念,中医就有了最为重要的取象比类方法,并主要用于指导药物基本功效的发现和疾病大体性质的诊断。
  比如蝉蜕,就是知了所蜕之蝉衣,现在是很常用的一味中药。知了的学名叫“蝉”,古医家说:“学者知蝉性之本原,则知蝉蜕之治疗也。”(张志聪)对蝉蜕的功效,古典中草药学著作《本草备要》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说蝉蜕因蝉“其性善蜕,故退目翳,催生下胞”,因蝉“其声清响,故治中风失音”,因蝉“昼鸣夜啼,故止小儿夜啼”,因“其蜕为壳,故治皮肤疮疡瘾疹”。在历来的中药学实践中,蝉蜕确实具有这些功效。
  再比如百合,医家察知百合花具有朝开暮合的现象,取象比类,很容易就联想到了百合也应该有由开转合、由阳转阴的特性,于是引入中药系统里面来,试治于人的失眠证,果然有效。
  还比如,中医处方“五皮饮”,组合生姜皮、茯苓皮、桑白皮、大腹皮和陈皮共五种皮来治疗人体皮肤水肿,寓意以皮治皮,对妇女妊娠水肿也有很好的效果。
  人体的内在是存在空间的,其空间和人体外界环境的空间取象比类,就应该有一定的相似性。于是从春夏万物充满生机、太阳能量使地面的水蒸发的反复观察,悟出了人体里面生命能量对水分的“气化”原理;从秋冬寒潮霜冻使动物失去活跃、植物枯萎凋谢的反复观察,悟出了人体内部阳气缺失导致疾病的病理状况。再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观察,悟出了人体里面“管道”淤塞的危害。诸如此类,都是中医在类象可比观指导下取象比类的结果。
  类象可比观用于同一有机生物个体,就是今天的生物全息思想。生物全息思想认为,同一有机生物个体其特定的部分是整体的缩影,整体通过特定的部分能够得以反映。生物全息一词的提法出自今人已故张颖清教授的《生物全息诊疗法》等著作,但生物全息思想却是中医历来所固有的。根据生物全息思想,中医就有了掌诊、眼诊、耳诊等特殊的诊断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利用生物全息思想,今天就能够解释为什么一个受精卵会发育成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当代生物学上的克隆技术,其实也是生物全息思想指导的结果。
  其次,中医的核心靶点是不变的,即中医研究的核心是生命元素。
  生命元素是人体生命得以产生和维系的宏观基本要素,包括作为生命能量的精、作为生命动力的气和作为生命物质的津、水与血。中医对人体肉身和心性的研究,着眼点和最终归属就在生命元素精、气、津、水、血。其中,作为生命能量的精存在着内敛储藏和外张释放的两种基本状态,其外张释放状态称为“阳”,内敛储藏状态称为“阴”,这就是中医传统里边与气、血并立的医学阴阳的概念。   稍有点中医常识的都知道,“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点,但是“证”究竟是什么,却至今还没有哪部书能够具体地说明白。看看数十年来,各大中医院校所用的中医教材,对于“证”的概念真是绕过来绕过去,说得要多复杂有多复杂,甚至有的版本在长长的定义里边,还居然添加有再次注释性的括号!这反映了什么呢?只能反映了我们对“证”的把握还不是很清楚。
  看看,这个“证”是一个正面的“正”和一个言字旁,表示什么呢?表示“正”有外征,我们能看得见,言说得出,找得到根据。可能有人要疑惑了:从前中医里边,证据的“证”和症状的“症”是没有明确区分的呐!对的,这反映了中医概念的不严谨,应该值得今天的中医人反思。
  那么何妨再来研究一下这个症状的“症”字。症字是一个正面的“正”和一个病字头,什么意思呢?可否认为是“正”病了?“正”病了,也就意味着正“异常”了嘛。看看,这是不是还是一个正面的“正”的问题?
  绕了这么一个圈,那这个正面的“正”所指为何?显然就只能是生命元素。生命元素精、气、津、水、血是这样的一种正面力量,即在其相对恒定的正常范围保持在内升降出入的往来流通,和对外吸纳排泄的交换代谢,以维护人体脏器、组织等各系统组成部分的生理功能,促进整个机体维持正常的身心平衡,顺利完成生、长、壮、老、已的自然生命过程。这种正面力量,就是中医学所指的“正”。正是与邪相对待而言的。正对邪具有天然的抗拒不受、吞噬化解和遏制排泄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大小,代表了正的势力的强弱,这就是传统中医所称的“正气”。正气足,则能抗邪、化邪、排邪,邪不伤正,无病可发,或病发而能轻易自愈。这就是我们中医在源头经典中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意思。
  “正”既可以量变为病质而为阴虚、阴凝、阳虚、阳亢、气虚、气郁、津亏、津停、饮停、血虚、血淤等,也能够质变为病邪如滞气、瘀血、痰饮、结石、郁火、积水之类。辨证,其实就是在个体人疾病条件下,辨析正或邪在其全身或局部的表现状态,比如阴虚气滞、阳虚寒凝、肝血不足、胃气上逆、湿热下注、痰饮阻肺,等等。查查中医教材《诊断学》或任何一部涉及中医疾病辨证分型的书,辨证的结果无不都是根本落实到阴、阳、气、血或津液上。
  2中医的变易
  当今很多人都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医,殊不知作为治病救人的理论体系,中医首先是属于自然科学的一部分,而自然科学则必然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而逐步改进和发展,所以中医不能拒绝与时俱进,也应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而有相应的变易。事实上,中医历来都是存在一定变易的,不过其变易的方向或内容尚不足以使中医在严格科学意义上完善。
  个人研究认为:“传统中医的内涵是科学的,但其表现形式繁复,不统一规范唯一,所以中医被一些知障太重者认为是伪科学;传统中医的道术是朴实的,但其表达方式玄奥,而术与道往往脱节,所以看起来中医是一般人感觉很难问津的;传统中医的诊疗核心是明确的,但其很多语词太不确定,太多随意,所以最易假冒伪劣出现善于忽悠的骗子;传统中医原本是快刀斩乱麻的,而今却沦落到只能调理一些不死不活的慢性病,所以中医界只能跟现代西医去比一个苍白的价廉或干脆西医化。”
  中医应该变易的东西很多。凡是必须反思的都是应该变易的。
  第一,概念定义不明确。比如“中医”,中医既不能局限于“中国医学”的简称,更不能再被认定为“中国的传统的医药”,中医是理当与时俱进的医学学科,根据其核心学理,是否可明确定义为“避免太过与不及的中庸、中正或中道医学”?再比如“气”,气是指气体比如空气还是指某种动力?是否根据现代物理学的学理把气定义为“物质的振动波”?再比如“精”,精是指精微物质还是指光和热等生命能?若指精微物质,和津液是什么关系?和男性生殖系统的精液是什么关系?往往讲“精”就只是关乎男人,而讲经络冲任就压根儿把男人给忘了。还有“神明”,神明是指意识、思维,还是指生命能量光和热的外现?神明涵义不明,才有今天尚无公认的“心主神明”还是“脑主神明”的无谓争讼。中医从源头经典起,就从来没有严格明确的概念定义,每一个概念都是横空出世让人意会自悟。纵然有极少数概念试图定义,似乎也是避实就虚,答非所问,王顾左右而言他。比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第八》问“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答云“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抟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后世对中医的一些重要概念的解释自然“继承”了经典的这一定义方式,比如对经络的定义即让人哑然。
  第二,学理矛盾到处是。比如脏腑,表白五脏六腑是指脏象,不是指解剖结构的实体组织,却往往一不小心就指向了组织实体,那么它们之间究竟什么关系?如何协调?中医源头经典是有粗略的解剖学理的,后来可就发展到不了解起码的解剖常识也在乱治病。一门没有解剖学理的医学只能是巫医玄学,岂能登上现代科学的殿堂?但是中医的脏腑又的确跟解剖实体的功能不能完全对上号,那么是否其实是指以解剖实体为核心的区域空间?再比如心“在窍为舌”和心“开窍于耳”(《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第四》)什么关系?如何协调?肾“在窍为耳”和肾“开窍于二阴”什么关系?如何协调?再比如,认可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缘何在妇科学上另又认定“女子以肝为先天”?意思“肾为先天之本”只是专属男子?而且妇科上强调冲脉、任脉,男人有无冲脉任脉?缘何诊断冲任失调,治疗却还是着眼于脏腑阴阳气血?还比如六气或六淫“风、暑、湿、燥、寒、火”,有“火”却无“火邪”,无“温”却“温邪”滥觞,而且“火”在六气或六淫中不伦不类,真有火该打119了,是否可代之以“温”,专指病毒或细菌等微生物致病因素?通营达卫的营、卫跟辨证的“卫气营血”的营、卫缘何成为两张皮?营、卫是否就是营气、卫气?跟气究竟什么关系?还有,阴、阳是指阴气、阳气吗?阴阳跟气究竟是何关系?气属于阳,血属于阴,但是气并不等于阳,血并不就是阴,那么阴阳究竟是什么?是哲学概念还是医学概念?教科书总提“阳气”,为什么不敢提到“阴气”?此外,对经络的理解,虽然针灸应用上可以得心应手,但也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既辩白和承认经络不是血脉,实际上又把对血管的描述用于经络上,而且分明把经络视为“脉”,如冲脉、任脉、督脉、奇经八脉,经、脉乱称不分,而“络脉”怎么样都是指的血管中的静脉或其毛细血管。   第三,逻辑关系太混乱。比如七情“怒、喜、思、悲、恐、忧、惊”,“惊”仅仅表示情志的程度或猛烈而已,怎么可以与其他情志并列呢?是否可以代之以“急”?再比如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胆”既归于六腑,缘何又异位出现在奇恒之腑?奇恒之腑中并列女性生殖器官,男性生殖器官缘何没有?是否“胆”即“蛋”,也就是男人的睾丸?“髓”属于生命精华物质的一个部分,把它列入奇恒之腑显然也是认识混乱的结果。还比如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如果把三焦视作包裹五脏五腑的空间组织,那怎么能跟其它腑并列?三焦被称为“孤腑”,为了像其它脏腑一样配对,不惜又牵强地提出一个心脏的外围组织“心包”来作为第六脏,跟其它五脏并列为“六脏”,于是一时五脏六腑,一时六脏六腑,而这怕也只是为了给经络的阴阳表里配对的自圆其说张本。至于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病跟手足三阴三阳经是何关系,自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面世以来,却至今都还是一笔剪不断理还乱的糊涂账。
  中医自身尚存在概念模糊、学理分歧、逻辑混乱的这些类似的诸多非同小可的问题,这些问题不统一不规范,导致了中医的裹足不前。中医至少在这些方面应该赶快加以变易,跟上时代。
  3中医的简易
  人们都感觉中医博大精深。为什么感觉博大精深呢?是否因为中医被人为地复杂化了?以致导致很多人不敢涉足问津,结果这门简洁明快治病救人的智慧成了极少许很有学问的中医学者用以赏玩的文化工具,湮没了中医作为立竿见影医学的治病能力。
  常说,能够把简单的东西搞复杂,那是学问———当今有学问的人很多;而能够把复杂的东西搞简单,那是智慧———医学界有智慧的人太少。中医在源头经典《黄帝内经》时代就已经告知了大家:“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谓“知其要”,就是精神实质的把握。只要把握了中医治病救人智慧的精神实质,中医就变得非常地简易,甚至简易到可以“一见知病,出手即效”的程度。
  中医是宏观调控医学,并不直接干预微观。微观的问题是由通过宏观调控后的人体自己处理的。中医认为,人体基本可被视为一个圆形的桶,这个圆形的肉身桶可以大体分为外表、里表和中间三个部分。其中,外表部分主要由以肺为核心的呼吸系统和以皮肤为核心的触感系统组成;里表部分主要由以胃为核心的受纳系统、以小肠为核心的消化系统、以大肠为核心的排泄系统和以肾为核心的泌尿系统组成;中间部分主要由以肝为核心的情绪系统、以脑为核心的意识系统、以心为核心的供养系统和以骨为核心的支撑系统组成。
  这三个部分分别最先和主要与外界天文环境、地理环境和人事环境发生物质、能量和动力信息往来的作用,其作用分别叫做天通、地通和人通。其中,天通途径主要是鼻窍和汗毛窍,鼻窍负责天通进出;汗毛窍负责天通出。地通途径主要是口窍、肠窍和尿窍,口窍负责地通进,肠窍和尿窍负责地通出。人通途径主要是眼窍、耳窍、口窍、阴窍或乳窍,眼窍负责人通进出,耳窍负责人通进,口窍、阴窍、乳窍负责人通出。三通途径进出必须协调,该进必须适时进,该出也必须适时出,进出太过或进出不及即为疾病。
  人体作为基本圆形的肉身桶,不仅内表形成开放的空间,颅腔、胸腔、腹腔、脉管和肌肉组织都无不存在开放或相对封闭的空间,这些空间充满或流通着气体、热量、血液、水分等物质,形成一定的气压、热压、食压、水压、血压和心压(思想精神情绪压力)等压力,压力过小为虚,过大为实,而这和三通进出太过或不及相应。即,三通进太过或出不及,压力必定过大,疾病为实;三通进不及或出太过,压力必定过小,疾病为虚。举常见的天通系统为例。
  天通系统主要涉及胸腔的气压和热压,当气压过小,必出现动则喘息,专业术语叫做“胸中大气下陷”,又称为“宗气下陷”,这结果多让人猝死。气压过大,又相应出现胸闷憋气,或哮喘,或白天咳嗽。当热压过小,则出现畏寒乏力,夜间咳嗽;热压过大,便出现高烧或神昏。
  这些情况,中医如何来解决?很简单,不足则补,有余则泄。这是中医宏观调控的原则。对于天通系统的气压过小,大补其气即可,比如开一贴名方升陷汤,便可痊愈了气虚喘息。对于气压过大,打开鼻窍,畅通主气管支气管,便能平息胸闷憋气或哮喘或白昼咳。对于热压过小,温肺化饮即可,大夫开药时就少不了干姜、细辛等辛温药。对于热压过大,通过透表发汗打开汗毛窍罢了,至于如何打开汗毛窍,手段可以很多,但都简易不过。
  可见,中医诊疗疾病是从宏观着眼三通,补泄虚实,平衡压力,如此而已。
  总之,中医应有的不易、变易与简易作为中医的特质,值得医界内外有识之士予以进一步深刻地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观察氨溴索协助治疗肺结核病的作用。方法 将75例肺结核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给予常规抗结核治疗;观察组38例,加用氨溴索治疗。比较两组痰检阴性和胸部X线摄片病灶控制时间。结果 对照组痰检阴性时间平均为(26.7±8.3)天,胸部X线摄片病灶控制时间平均为(2.3±0.6)月,观察组分别为(30.4±9.9)天和(2.8±0.9)月,两组比较,t分别为,P均<0.05,有显著
期刊
摘要:临床医学案例教学法,是指运用精心选择的案例,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系统理解临床医学理论知识、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和逻辑思维方法的一种教学手段。在临床医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与问题的设计是关键,组织实施是重点。  关键词:临床医学 案例教学法 应用研究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育者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宗旨,根据教学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
期刊
摘要:阐述了从“气”的角度调气以防治心之疾。心系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因其很高的死亡率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心居君主之位,心和则五脏安,心不和则十二官危。因此积极探索新的理论和方法为防治心疾不断取得突破便成了医学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关键词: 气;心系疾病  气的思想源远流长,对中医学影响颇深。心血管系统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对人类健康有很大的威胁,可谓是百病之首。防治心系病也成为
期刊
【摘要】目的 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在临床治疗上的特征与患病因素,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防治提供全面的依据与参考。方法 对在我院进行治疗过的100名年龄在22-80岁的患者的病例与资料进行分析与回顾,并对患者的患病情况区分等级,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性别年龄等因素作出综合分析。结果 在100例患者中,均接受非手术治疗,其中年龄在34-62岁的患者占63%,经过治疗后随访资料
期刊
摘要: 输血是一种异体移植,除抢救生命外,尽可能不输血,输血可发生多种反应,受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输血达不到“零风险”,因不同原因导致输血纠纷的可能性客观存在,为减少或避免输血纠纷,做好安全输血,护士应掌握有关输血法律法规,规范输血程序,增强法律、证据意识,严格把关,注意资料保存,以保护患者、医院、供血单位和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关键词: 输血 异体移植 携带者 高危人群 五项检测 感染
期刊
【关键词】 包虫病;临床分析  包虫病是自然疫源性或动物源性疾病,分布广泛,主要流行于我国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西藏、四川、河北等畜牧地区,人体感染致病,系由动物传播,包括野生动物和家畜牛、羊、狗等,以后者为甚,它是由犬绦虫的囊状幼虫病寄生在人体的寄生虫病,是常见的人畜共患疾病,对于身体健康危害极大[1]。现结合二十年来临床经验,即1989-2009年本院诊治的46例包虫病分析如下。  
期刊
【关键词】 胰腺癌;发病;诊断;治疗  胰腺癌是癌中之王,资料显示,胰腺癌的外科手术切除率约为15%[1],即使是早期根治性手术的疗效仍不理想,我国胰腺癌平均生存期仅为17.6个月。究其原因,胰腺周围围绕多个脏器,解剖结构复杂;胰腺癌向周围浸润生长常侵犯多个脏器和血管,外科根治手术切除范围广,手术创伤大,切除率低。  1胰腺的解剖及功能  胰腺位于胃的后方,腰椎的前方横向走行,重约100g,长约2
期刊
作为医学院校,医学教育应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1-2J 医学教育只有与医学人文相互交融f34],通过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LHU让学生的内在得到熏陶,  作为医学院校,医学教育应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1-2J 医学教育只有与医学人文相互交融f34],通过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LHU让学生的内在得到熏陶,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结合本校冯志强教授35年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中西方哲学和教育思想的
期刊
摘要:高脂血症的发病,脾失健运是首要因素。因膏脂的生成与转化无不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故脾失健运是高脂血症发病的重要病机。脾是影响血脂正常代谢的关键,因而在健脾的基础上活血化痰,能有效地降低血脂。从脾论治高脂血症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  关键词:高脂血症;脾失健运;中医药疗法  高脂血症是体内脂代谢紊乱导致血脂水平增高的一种病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脂肪肝等病密切相关。
期刊
【摘要】 为了提高颅脑疾患昏迷病人的治疗效果,减少胃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对鼻饲引起的腹泻、恶心呕吐、胃潴留、便秘、血糖紊乱、电解质紊乱、误吸、脱管进行分析讨论,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护理对策,保持和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促进病人康复。  【关键词】 颅脑疾患 鼻饲 并发症 预防护理  颅脑疾患引起的昏迷常见于脑卒中和外伤,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如早期采用留置胃管进行胃肠内营养,不仅能保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