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合作性学习中的轻重问题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150131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语文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实验的进行,合作学习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走进中小学课堂,无论什么样的课,教师或多或少都会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我们欣喜地看到,以往“安静”的课堂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客观地说,“合作学习”的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大面积参与的热情,开阔了学生视野,增长了学生见识,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即使是学困生也能在合作中得到发展或提升。但是,很多合作学习只在合作形式上做文章,简单的座位变换就叫分组合作,无价值的热闹发言就叫合作学习,逢课必用,开课必贴,“合作学习”演变成了一种“课改标签”、“灵丹妙药”。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教师机械地理解合作学习的要旨,对合作学习中几种“轻”“重”关系没有处理到位。
  
  一.重“合作”轻“自主”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合作学习的全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和别人共享自己的思路,可以拥有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可以拥有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空间和时间。但在实际操作中小组合作学习一直由优生唱“独角戏”,担当“合”的重要角色,而其他人则围绕优生随意附和,充当看客,甚至一言不发,故作沉思状。一堂课下来看到的整节都是学生在合作学习,却很少看到有时间让学生独立学习,学生个性的思考与表达在这种所谓的合作中渐渐磨失,参与合作学习的自主性自然慢慢减退。
  真正的合作学习既要有集体的“合”又要有学生个性的“作”,“合”而不“作”、“作”而不“合”都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既要重视合作,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自主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又能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在交流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想法进行比较。这样,学生自主,学得兴趣十足;学生合作,合得喜上眉梢。
  
  二.重“形式”轻“组构”
  
  很多教师机械地理解了合作学习的含义,对合作学习缺乏真实有效的认识与把握,认为只要是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讨论,就会出现合作的效应;认为只要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的,学生自然就是合作。于是,在课堂上教师随意编组,布置一些学习任务,要求小组讨论,一时间,课堂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至于如何分组构成,教师很少去研究甚至从来不研究,教师既不指导学生如何与小组中其他成员交流,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中的交往情况,把合作学习变成随意组团讨论,甚至成为纯粹的学生“自学”和“自议”。结果,小组活动流于形式,费时费力,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佳。
  其实,合作的动机和责任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不应是课堂教学的点缀。小组也不应仅仅是形式。合作学习的开始是有效的分组构成。成功的合作小组构成采用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并非“强强联合”,而是偏于“互补”,即合作小组成员在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等方面要具有差异,从而实现各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的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组内异质决定了小组内成员各具特色,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使其在合作中承担不同的角色。而且小组内的的任务分配要明晰,组员之间要相互了解,积极互补。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自主、交流、互动。
  
  三.重“主体”轻“主导”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实施严格的控制,学生不可越雷池半步,更不可能提出不同的见解、质疑以至争论、探究。合作学习的出现正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在一些观摩课、示范课上,教者为了体现课改精神,当起了主持人,整堂课起串联作用,让学生自由组合起来进行讨论,任凭学生尽情展示,自己成了旁观者,表面上气氛活跃,实际上华而不实。更有甚者,一堂课自始至终不见教师,男女生各一名当节目主持人,小组讨论接着派代表轮流拿着稿件宣讲,认为教师参与越少,学生活动频率越高,就越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合作性和主体性。其实,这种合作学习,是以淹没教师主体意识为代价的,尤其在有深度的知识上,缺少了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讲解,也就点燃不了学生的思维的火花。
  合作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不要教师指导,也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不是局外人,不能当甩手“掌柜”,教师应是“合作学习”的参与者与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和指导者。学生讨论交流时,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穿插在各个学习小组之间,或倾听学生发言,或相机点拨引导。学生在什么问题上误入歧途,学生对什么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学生对哪些问题思考还不到位等,教师要相机点拨、评价、引导,促使学生的认识走向全面深入。
  
  四.重“结论”轻“过程”
  
  合作学习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培养与提高,可惜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追求合作的结果,追求合作学习最后得出的结论,而忽略了合作的过程。造成如此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过多地将合作学习落实在对某一问题的答案层面上,过多地将合作学习拘泥于课堂教学,过多地将合作理解为对困难问题的讨论上,也正因为如此,过于形式化机械化的理解合作,让学生的合作形成了一种讨论答疑的固定思维。
  其实,合作的精神应在于对问题的合作探索之中。合作不回避结论,但合作学习应着眼于在对结论的追求中所获得的方法与乐趣。在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每个人都有所作为,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获得乐趣、积极有效的参与才是学生们最终的收获,这种收获不应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结论,而更应是一种方法与品格价值观的形成。只有强调学生的参与,强调个性的张扬,强调合作的培养,才能让合作精神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与发展。
  
  五.重“问题”轻“价值”
  
  在合作学习中,问题的抛出往往是思维爆发的导火索。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一味追求求异思维,随意提出一些脱离文本的问题或没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既没有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也没有培养出学生合作的精神,结果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因此,合作学习中应尽量提出一些开放性的、有探究和讨论价值的问题。一个好的问题本身就会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形成合作的能力。在此过程中,要力求避免出现假问题、伪问题,虚问题等。
  合作学习的最高价值当然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每次合作学习,须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了初步的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这样,让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有时间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只有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交流的需要时,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只有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样的合作学习才是成功的。
  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要想让小组学习之“树”结出丰硕的合作之“果”,仍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储备合作学习的技巧和能力。这样,合作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师生碰撞思想的舞台。
  合作学习,想说爱你不容易!
  
  刘小华,语文教研员,现居广东深圳。本文编校:老 猛
其他文献
岘山之北,汉水之阳,坐落着一所湖北省省级示范高中——湖北省襄阳市第一中学,这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百年老校。学校始建于1897年,历经“鸿文书院”、“鸿文中学”、“岘北中学”三个历史时期,距今已有114年的历史,是襄阳市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作为全校第一大学科组——语文组,继承了先辈的革命精神,发扬了学校的光荣传统,在百年一中的光辉的史册上添上了精彩一笔,在襄阳市一中教学、教研阵地上竖起了一个团
雄伟的荆山绵延几千里,在它的脚下,有一条美丽的沮水河,清澈的河水欢快的穿行在千山万壑之中,微笑着流经一个个的村庄、集镇,又唱着歌儿流向远方。她默默的养育了两岸无数的人。在沮水河畔,有一个美丽的乡间小镇——歇马镇,东汉末蜀将关羽驻守荆州,进川谒见刘备时,兵卫在此宿营歇马数日,“歇马”即以此得名。在这个集镇的中心地带,有一所人所皆知的学校——湖北省保康县第二中学。这是一所普职并举的综合高中。这里到保康
在所有的基础学科中,语文作为工具,是和人、人的生命、具体的人、社会历史的人紧紧地联在一起的。语文离不开人,它富于人性。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下语文最本质的目的也是为了形成学生积极的情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这便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这种人文性深
所谓“长文”,就是篇幅长、文字多的课文。一般来讲,在初中学段的语文教学中,现代课文在2000字以上、文言文课文在500字以上的,就可以视作长文。长文在教材中的比例占30%左右,如初中语文第五册25课中,就有《故乡》等11篇长文。长文有着信息量大的优点,但同时也有占用课时多、容易引起学生厌倦、信息繁冗、教学上难以处理等等弱点。所以,研究长文短教,在提高教学效率上就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根据自己多年的
我的专业成长是从勤奋读书、自学提高开始的。1984年至1987年,我参加了华中师大中文函授学习。三年间的寒、暑假学习,我勤勉“充电”,厚积了教学本钱。  我的专业成长之路上洒满了教学与科研交融的汗水。我一方面围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做文章、下功夫,另一方面在语文试验田里如琢如磨、潜心研究,做到教与研互促双赢。  一.咬定课堂不放松  课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像清代诗人郑板桥笔下
邢福义,著名语言学家,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现代汉语语法学,也研究逻辑、修辞、文化语言学和相关的其他问题。已在《中国语文》等刊物发表文章460多篇,在商务印书馆、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出版著作50余种。代表性著作有《语法问题探讨集》《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发掘集》《汉语语法学》《文化语言学》《汉语复句研究》《汉语语法三百问》《邢福义选集》《现代汉语语
潺潺神定河水,流淌着一方热土悠长的眷恋;宽宽车城路上,镌刻着一所学校熔铸的辉煌。雄踞车城路49号的“十堰市第十三中学”,始建于1986年,是十堰市张湾区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学。二十多年求索,二十多年创业,英勇的十三中人以昂扬的锐气,蓬勃的朝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营造出一个环境幽雅,特色突出,师生共进的和谐校园,是全市第一个由一般高中跻身为市级示范高中的学校。以“勤于钻研,乐于奉献;注重过程,强化细节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育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所提的要求。要求是明确的,落实的情况又如何呢?引用坊间评价《限塑令》的一句话:还是一纸空文。这实则是令人倍感无奈的事。  目前的教学评价选拔机制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考试分数成了衡量一切教学
确定教学内容就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诚如李海林老师在《关何构建一个可用的阅读教学内容体系》一文中所说,老师们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要看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实用文或文言文,以此选择阅读方式,是文学作品就可以选择鉴赏、解读,是实用文就可以选择接受性阅读、批判性阅读、操作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是文言文则六种皆可选择。  《变色龙》一文属于文学作品,应该选择鉴赏、解读这样的阅读方式;它属于文学作品中的小说
中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是紧密相连的,而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又取决于对其所承担角色的性质的判断和把握。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教师要敢于也要善于转变自己的角色。  角色转变一:从灌输者到引领者  作文教学固然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知识,而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更要着力引导学生在发现与探究中学习知识、建构知识,帮助学生积淀和充分运用知识,引导他们持续发展。语文新课标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