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孙璐(1989-),女,汉族,湖南邵阳人,研究生,单位:湘潭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文馨瑶(1990-),女,汉族,湖南攸县人,研究生,单位:湘潭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学。
摘 要:基于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的描述统计,对其行业分布、职业结构、整体收入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南流动人口存在着就业层次偏低、就业分布与产业耦合度低、收入存在性别歧视等问题,最后就如何提高就业收入水平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流动人口; 就业; 收入; 湖南省
一、湖南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分析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人口流动迁移日趋活跃。受现行二元社会体制的制约,大量人口完成了地域转移而未实现身份转变,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湖南省境内的流动人口为686万人,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56%。这些流动人口成为湖南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就业收入状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湖南的经济发展水平。下面基于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流动人口的就业收入情况进行分析。
(一)总量规模。样本总数为7511人,男性多于女性,其中男性为3951人,女性3560人,男女性别比偏高。可见流动人口的生育观念还有待转变,重男轻女的思想未得到彻底改变,男女平等的良好社会风气有待进一步形成。
(二)年龄构成。样本中男性平均年龄为29岁,女性为28岁。0—14岁年龄段占19%,60岁以上人口不足1%,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高达80%,由此可知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高。这一方面说明年轻人精力充沛、适应性强,因而流动性也大;另一方面说明随着市场的活跃,越来越多的中年人选择来湖南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
(三)教育程度 。文化程度是反映人口质量的重要标志,流动人口素质高低对地区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样本显示流动人口的文化构成为:未上过学的和本科以上的人数占比不到3%,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小学、初中和高中这三个层次,所占比例分别为17%、48%和22%。从中可知流动人口整体素质不高,以初中文化水平为主。
二、湖南流动人口就业收入特点分析
(一)行业结构特点。样本中流动人口在第一产业占比2%,第二产业为16%,第三产业占比最大为82%,;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主要从事建筑业,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中,而在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中就业人员不到7%,可见流动人口从业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在第三产业中又以传统服务业为主。
(二)职业结构特点。湖南的流动人口中高达95%从事的是体力劳动,只有5%的人从事脑力劳动,在体力工作中,流动人口主要从事的是经商。总之,流动人口的职业以体力劳动为主,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体力劳动都是人们认为的脏、累、差的简单工作,他们相当一部分人从事的是带有技术性的复杂体力劳动。
(三)收入整体水平及差异特点。调查显示湖南的流动人口平均月收入为3000元,低于全国的3200元。其中就业身份为雇员的流动人口平均月收入为2300元,远低于全国的2800元。湖南流动人口收入与全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也从侧面反映出湖南经济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1.收入的性别差异。湖南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男性的平均工资为3200元,女性的平均工资为2300元,女性工资水平只有男性的七成左右,可见男性的收入远高于女性,虽然部分原因是女性由于传统观念就业率低,但是男女平等这一点在薪酬上还有待改进。
2.收入的年龄差异。 湖南省流动人口中平均工资最高的是25-34岁年龄段,达到每月3300元,其次是35-44岁年龄段,为每月3234元,其他年龄段的平均工资也都在2000元以上。15-24岁年龄段流动人口由于年纪小,进城务工时间短,因此工资水平相对较低。45岁以后,流动人口的工资水平迅速下降,45-54岁降到了2883元,55-59岁进一步降到2602元。流动人口的平均工资水平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先增加后减少的整体趋势。
3.收入的教育程度差异。数据显示湖南流动人口收入最高为研究生,平均工资3500元,大学本科以3400元位居其次,最低的是未上过学的流动人口,工资均值只有2180元。流动人口的收入随着受教育程度提高而提高,并且受教育程度越高,其与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收入差值也更大。
三、流动人口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 人口综合素质差,公益培训机构较少。 从前文分析可知,流动人口就业层次较低,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一特征与他们自身的文化水平与技术能力息息相关。一方面,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决定了他们所从事的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流动人口具备的专业技能很少限制了他们的就业范围。外来人员也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想要补救,但培训机构高昂的学费与自己较低收入的反差使他们极少有人去充电学习,这也侧面反映出公益性技术培训机构的匮乏。相关单位应多为流动人口这一弱势群体创造机会与条件,帮助他们提高自身能力以更好地为湖南服务。
(二)就业分布与湖南产业结构耦合度低。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农业占GDP的比例稳中有降;工业占比先降后升,但整体比重仍然太小;服务业则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由80年代的18%增长至现在的40%。目前湖南经济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三大产业的变化体现了产业结构不断高度化的过程。然而工业产值一直低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第三产业规模小质量差又无法担当起主导产业的重任;加之从事第一、二产业的流动人口较少,而分布在第三产业中的流动人口又集中在传统服务业;这与湖南长远发展规划大相径庭,已经成为制约湖南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薪酬性别歧视明显。上述分析数据显示女性平均工资只有男性的七成左右,反映了用工单位对女性的性别歧视。究其原因,由于传统性别观念有所回潮,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男人应该以社会为主,女人应该以家庭为主”。女性的家庭负担较重,增加了其就业身份脆弱性,表明在薪酬上的男女平等之路任重而道远。
四、相关建议
(一)设立培训机构,加强技能培训。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逐步转移,从事各行各业都需要一定的培训学习。当本地劳动力不能满足需要时,必然要有一部分外来劳动力作为补充。但现在的企业招聘是有选择性的,工作经验和学历的门槛较高,这为流动人口的就业增加了难度,对社会治安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开设公益性的培训班,为流动人口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从而逐步提高就业层次,这不仅对流动人口和企业有益,对社会和谐有序也有一定的帮助。
(二)倡导就业的合理分布,迎合湖南的产业发展
。产业升级和劳动力就业之间是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充分就业的实现取决于经济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同时又内在地要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粗放落后的产业结构不可能支撑经济快速增长,从而将限制劳动就业的增长。实现产业升级、劳动力就业增加和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应成为我省现阶段工作的首要目标。只有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带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国民收入增加,才能增加新的就业岗位,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
(三)消除性别歧视,促进男女薪酬平等。首先,政府应改革或取消那些限制女性就业范围的歧视性政策;其次,加快用人单位的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公正公开的为女性提供就业机会。相关单位应该合力提高女性的工资水平,规范女性流动人口的工资管理,彻底改变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蔡昉,万广华.中国转轨时期收入差距与贫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 周天勇.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及其相反的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1.3
[3] 李涛,李真.农民工流动在边缘.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文馨瑶(1990-),女,汉族,湖南攸县人,研究生,单位:湘潭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学。
摘 要:基于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的描述统计,对其行业分布、职业结构、整体收入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南流动人口存在着就业层次偏低、就业分布与产业耦合度低、收入存在性别歧视等问题,最后就如何提高就业收入水平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流动人口; 就业; 收入; 湖南省
一、湖南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分析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人口流动迁移日趋活跃。受现行二元社会体制的制约,大量人口完成了地域转移而未实现身份转变,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湖南省境内的流动人口为686万人,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56%。这些流动人口成为湖南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就业收入状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湖南的经济发展水平。下面基于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流动人口的就业收入情况进行分析。
(一)总量规模。样本总数为7511人,男性多于女性,其中男性为3951人,女性3560人,男女性别比偏高。可见流动人口的生育观念还有待转变,重男轻女的思想未得到彻底改变,男女平等的良好社会风气有待进一步形成。
(二)年龄构成。样本中男性平均年龄为29岁,女性为28岁。0—14岁年龄段占19%,60岁以上人口不足1%,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高达80%,由此可知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高。这一方面说明年轻人精力充沛、适应性强,因而流动性也大;另一方面说明随着市场的活跃,越来越多的中年人选择来湖南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
(三)教育程度 。文化程度是反映人口质量的重要标志,流动人口素质高低对地区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样本显示流动人口的文化构成为:未上过学的和本科以上的人数占比不到3%,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小学、初中和高中这三个层次,所占比例分别为17%、48%和22%。从中可知流动人口整体素质不高,以初中文化水平为主。
二、湖南流动人口就业收入特点分析
(一)行业结构特点。样本中流动人口在第一产业占比2%,第二产业为16%,第三产业占比最大为82%,;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主要从事建筑业,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中,而在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中就业人员不到7%,可见流动人口从业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在第三产业中又以传统服务业为主。
(二)职业结构特点。湖南的流动人口中高达95%从事的是体力劳动,只有5%的人从事脑力劳动,在体力工作中,流动人口主要从事的是经商。总之,流动人口的职业以体力劳动为主,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体力劳动都是人们认为的脏、累、差的简单工作,他们相当一部分人从事的是带有技术性的复杂体力劳动。
(三)收入整体水平及差异特点。调查显示湖南的流动人口平均月收入为3000元,低于全国的3200元。其中就业身份为雇员的流动人口平均月收入为2300元,远低于全国的2800元。湖南流动人口收入与全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也从侧面反映出湖南经济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1.收入的性别差异。湖南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男性的平均工资为3200元,女性的平均工资为2300元,女性工资水平只有男性的七成左右,可见男性的收入远高于女性,虽然部分原因是女性由于传统观念就业率低,但是男女平等这一点在薪酬上还有待改进。
2.收入的年龄差异。 湖南省流动人口中平均工资最高的是25-34岁年龄段,达到每月3300元,其次是35-44岁年龄段,为每月3234元,其他年龄段的平均工资也都在2000元以上。15-24岁年龄段流动人口由于年纪小,进城务工时间短,因此工资水平相对较低。45岁以后,流动人口的工资水平迅速下降,45-54岁降到了2883元,55-59岁进一步降到2602元。流动人口的平均工资水平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先增加后减少的整体趋势。
3.收入的教育程度差异。数据显示湖南流动人口收入最高为研究生,平均工资3500元,大学本科以3400元位居其次,最低的是未上过学的流动人口,工资均值只有2180元。流动人口的收入随着受教育程度提高而提高,并且受教育程度越高,其与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收入差值也更大。
三、流动人口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 人口综合素质差,公益培训机构较少。 从前文分析可知,流动人口就业层次较低,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一特征与他们自身的文化水平与技术能力息息相关。一方面,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决定了他们所从事的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流动人口具备的专业技能很少限制了他们的就业范围。外来人员也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想要补救,但培训机构高昂的学费与自己较低收入的反差使他们极少有人去充电学习,这也侧面反映出公益性技术培训机构的匮乏。相关单位应多为流动人口这一弱势群体创造机会与条件,帮助他们提高自身能力以更好地为湖南服务。
(二)就业分布与湖南产业结构耦合度低。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农业占GDP的比例稳中有降;工业占比先降后升,但整体比重仍然太小;服务业则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由80年代的18%增长至现在的40%。目前湖南经济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三大产业的变化体现了产业结构不断高度化的过程。然而工业产值一直低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第三产业规模小质量差又无法担当起主导产业的重任;加之从事第一、二产业的流动人口较少,而分布在第三产业中的流动人口又集中在传统服务业;这与湖南长远发展规划大相径庭,已经成为制约湖南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薪酬性别歧视明显。上述分析数据显示女性平均工资只有男性的七成左右,反映了用工单位对女性的性别歧视。究其原因,由于传统性别观念有所回潮,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男人应该以社会为主,女人应该以家庭为主”。女性的家庭负担较重,增加了其就业身份脆弱性,表明在薪酬上的男女平等之路任重而道远。
四、相关建议
(一)设立培训机构,加强技能培训。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逐步转移,从事各行各业都需要一定的培训学习。当本地劳动力不能满足需要时,必然要有一部分外来劳动力作为补充。但现在的企业招聘是有选择性的,工作经验和学历的门槛较高,这为流动人口的就业增加了难度,对社会治安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开设公益性的培训班,为流动人口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从而逐步提高就业层次,这不仅对流动人口和企业有益,对社会和谐有序也有一定的帮助。
(二)倡导就业的合理分布,迎合湖南的产业发展
。产业升级和劳动力就业之间是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充分就业的实现取决于经济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同时又内在地要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粗放落后的产业结构不可能支撑经济快速增长,从而将限制劳动就业的增长。实现产业升级、劳动力就业增加和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应成为我省现阶段工作的首要目标。只有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带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国民收入增加,才能增加新的就业岗位,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
(三)消除性别歧视,促进男女薪酬平等。首先,政府应改革或取消那些限制女性就业范围的歧视性政策;其次,加快用人单位的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公正公开的为女性提供就业机会。相关单位应该合力提高女性的工资水平,规范女性流动人口的工资管理,彻底改变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蔡昉,万广华.中国转轨时期收入差距与贫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 周天勇.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及其相反的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1.3
[3] 李涛,李真.农民工流动在边缘.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