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开县是重庆市渝东北区域农业大县,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对促进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全面、准确掌握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摸索、创新发展模式,寻求跨越发展的良策,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推动农村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对策
农业产业化是现阶段我国农业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催生出来的产业,是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出的内在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结果。开县农业在新时期如何抓住机遇,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要求,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实际上,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是对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一种革新,是处理和解决当前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所暴露的种种矛盾最有效的举措。因此,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创新农业发展机制,推行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开县是三峡库区移民大县,农业产业开发比较滞后,农业生产没有完全突破传统格局,现代农业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传统的农耕制度仍制约着农业发展方向。因此,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产业化经营,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产加销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1.农业产业化是充实、巩固和完善联产承包制的有效手段
在统分结合的双层体制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通过利益诱导,在生产环节上发挥出“分散经营”的优势,在保障农民生产自主性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起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以市场为纽带,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衔接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确立,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在整体上突出“统一经营”的特点,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这种统分结合,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农民与社会化服务体系之间的利益关系。可以说,农业产业化赋予了联产承包制新的内容和新的生命力。
2.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力措施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对农产品品种、质量、农业区域布局和产后加工转化进行全面调整的过程,也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过程。
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带动千万农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生产,避免分散、小规模生产所带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从而全面推进农业的技术、组织和制度的创新。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可造就一批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龙头企业通过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依靠精深加工和技术革新,创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名优产品,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业的总体效益。
3.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一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必然要求破除传统农业的思维,突破产业、所有制的限制,树立现代农业的理念,用工业化的机制和方法,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把农村的土地、劳动力、农产品等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使城镇的资本、技术、人才优贽转化为农村的现实生产力,带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正是集聚资源优势整合城乡生产要素,促进城镇资源农村化,农村经营城镇化。二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集合优势资源规模化生产,实现农业生产效益最大化,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障农村劳动力充分再就业,不断改善农村社会面貌,促进新农村建设。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现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较多,不同模式各有其特点,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创新,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优势,合理布局,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突出作用。
1.龙头企业带动型
以龙头企业为主,围绕主体产品,形成“公司+农户”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通过龙头企业的支撑作用,带动农民实现规模经营,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如开县帅笑工贸公司是集全县油料深加工的企业,在开县临江、竹溪等油料主产区实行定单农业模式,以此带动种植农户的积极性;
2.主导产业带动型
以开发名优产品、特色产品为目的,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确立区域性主导产业,形成特色产业开发示范区,发展名优产品。通过主导产业规模化生产,围绕特色农业的影响,实现产销一体化经营。对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特点是资源优势突出,经济优势明显、生产优势稳定。
3.生产大户示范带动型
发展农业生产大户,在一定区域内通过实施土地流转,培植一些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影响力的生产个体,带动更多的农户集约生产,逐布形成产业化。生产大户作为农村家庭经济发展的示范样板,很大程度上对产业开发规模化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辐射引导作用。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对策措施
开县农业总体构想是“大特色、大生态、大品牌”的战略目标,以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主线, 以建设成为渝东北区域特色农业示范带为重要支撑点。因此,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实现这一主线和重要支撑点必须采取的战略措施。
1.确立主导产业,科学规划布局
农业产业发展是一项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事业,在产业布局上,应立足于长远目标,突出大特色,进行科学的规划布局,分阶段、有步骤的实施。一是依据区域特色,把目标区域进行农业产业园区划分,形成基本框架,利于产业规划。二是确立农业园区的主导产业,细分产业核心区、支撑区、拓展区,明确产业发展主次结构;三是依据地域分步,立足于主导产业的核心地带,创建生产基地,生产基地是农业开发的主要发源地,是否合理布局,是正确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关键。
2.培育龙头企业,创建名优产品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快慢、规模的大小、拉动力的强弱和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取决于龙头企业的数量、规模和市场化的程度。一是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引进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在保持结构平衡的的基础上,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科技含量,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增效。二是龙头企业必须是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严格按标准化、规范化企业经营机制运行,以规模生产为突破口,发展和壮大农产品基地;同时,围绕特色产业,创建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三是龙头企业需要严格质量管理,加强农产品安全认证。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是创建名优产品基础性工作,是实施品牌战略的核心内容。因此,龙头企业树立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意识,采用国际先进管理机制,逐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竟争力。
3.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组织运行机制
3.1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利益联结机制
实施产业化发展的运行机制核心是利益分配,完善的利益和风险机制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保证,一是通过产业化联营,广泛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提高龙头企业的服务能力。二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采取契约、合同、股份合作等形式明确企业和农民权利责任,提高订单履约率。三是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优惠措施,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把农民融入到企业中去,使企业和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从而实现经济利益一体化。
3.2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营运机制
产权明晰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保障。农业产业化营运首先要解决产权的界定,推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使企业和各联结体成为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主体。
3.3发挥政府职能,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农业产业化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工作,只有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引导、服务功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才能顺利实施。一是加强宣传引导,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科学的产业机制,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保障体系,发挥优势部门、优势资源、优秀人才,对产业化项目进行专题研究和运作,逐步完善土地流转、农业风险保障、财政和金融支持政策,通过各有关部门的协同配合,使农业产业化在资金、技术、物资、信息等方面获得更好的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远和 农业产业化中龙头企业的作用 《广西农学报》 2004 第6期.
[2]王昭瑞 黄振华 邹卡 中国中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初探 《甘肃农业》 2005 第3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对策
农业产业化是现阶段我国农业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催生出来的产业,是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出的内在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结果。开县农业在新时期如何抓住机遇,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要求,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实际上,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是对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一种革新,是处理和解决当前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所暴露的种种矛盾最有效的举措。因此,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创新农业发展机制,推行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开县是三峡库区移民大县,农业产业开发比较滞后,农业生产没有完全突破传统格局,现代农业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传统的农耕制度仍制约着农业发展方向。因此,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产业化经营,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产加销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1.农业产业化是充实、巩固和完善联产承包制的有效手段
在统分结合的双层体制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通过利益诱导,在生产环节上发挥出“分散经营”的优势,在保障农民生产自主性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起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以市场为纽带,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衔接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确立,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在整体上突出“统一经营”的特点,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这种统分结合,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农民与社会化服务体系之间的利益关系。可以说,农业产业化赋予了联产承包制新的内容和新的生命力。
2.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力措施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对农产品品种、质量、农业区域布局和产后加工转化进行全面调整的过程,也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过程。
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带动千万农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生产,避免分散、小规模生产所带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从而全面推进农业的技术、组织和制度的创新。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可造就一批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龙头企业通过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依靠精深加工和技术革新,创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名优产品,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业的总体效益。
3.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一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必然要求破除传统农业的思维,突破产业、所有制的限制,树立现代农业的理念,用工业化的机制和方法,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把农村的土地、劳动力、农产品等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使城镇的资本、技术、人才优贽转化为农村的现实生产力,带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正是集聚资源优势整合城乡生产要素,促进城镇资源农村化,农村经营城镇化。二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集合优势资源规模化生产,实现农业生产效益最大化,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障农村劳动力充分再就业,不断改善农村社会面貌,促进新农村建设。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现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较多,不同模式各有其特点,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创新,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优势,合理布局,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突出作用。
1.龙头企业带动型
以龙头企业为主,围绕主体产品,形成“公司+农户”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通过龙头企业的支撑作用,带动农民实现规模经营,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如开县帅笑工贸公司是集全县油料深加工的企业,在开县临江、竹溪等油料主产区实行定单农业模式,以此带动种植农户的积极性;
2.主导产业带动型
以开发名优产品、特色产品为目的,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确立区域性主导产业,形成特色产业开发示范区,发展名优产品。通过主导产业规模化生产,围绕特色农业的影响,实现产销一体化经营。对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特点是资源优势突出,经济优势明显、生产优势稳定。
3.生产大户示范带动型
发展农业生产大户,在一定区域内通过实施土地流转,培植一些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影响力的生产个体,带动更多的农户集约生产,逐布形成产业化。生产大户作为农村家庭经济发展的示范样板,很大程度上对产业开发规模化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辐射引导作用。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对策措施
开县农业总体构想是“大特色、大生态、大品牌”的战略目标,以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主线, 以建设成为渝东北区域特色农业示范带为重要支撑点。因此,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实现这一主线和重要支撑点必须采取的战略措施。
1.确立主导产业,科学规划布局
农业产业发展是一项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事业,在产业布局上,应立足于长远目标,突出大特色,进行科学的规划布局,分阶段、有步骤的实施。一是依据区域特色,把目标区域进行农业产业园区划分,形成基本框架,利于产业规划。二是确立农业园区的主导产业,细分产业核心区、支撑区、拓展区,明确产业发展主次结构;三是依据地域分步,立足于主导产业的核心地带,创建生产基地,生产基地是农业开发的主要发源地,是否合理布局,是正确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关键。
2.培育龙头企业,创建名优产品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快慢、规模的大小、拉动力的强弱和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取决于龙头企业的数量、规模和市场化的程度。一是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引进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在保持结构平衡的的基础上,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科技含量,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增效。二是龙头企业必须是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严格按标准化、规范化企业经营机制运行,以规模生产为突破口,发展和壮大农产品基地;同时,围绕特色产业,创建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三是龙头企业需要严格质量管理,加强农产品安全认证。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是创建名优产品基础性工作,是实施品牌战略的核心内容。因此,龙头企业树立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意识,采用国际先进管理机制,逐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竟争力。
3.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组织运行机制
3.1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利益联结机制
实施产业化发展的运行机制核心是利益分配,完善的利益和风险机制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保证,一是通过产业化联营,广泛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提高龙头企业的服务能力。二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采取契约、合同、股份合作等形式明确企业和农民权利责任,提高订单履约率。三是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优惠措施,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把农民融入到企业中去,使企业和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从而实现经济利益一体化。
3.2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营运机制
产权明晰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保障。农业产业化营运首先要解决产权的界定,推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使企业和各联结体成为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主体。
3.3发挥政府职能,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农业产业化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工作,只有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引导、服务功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才能顺利实施。一是加强宣传引导,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科学的产业机制,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保障体系,发挥优势部门、优势资源、优秀人才,对产业化项目进行专题研究和运作,逐步完善土地流转、农业风险保障、财政和金融支持政策,通过各有关部门的协同配合,使农业产业化在资金、技术、物资、信息等方面获得更好的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远和 农业产业化中龙头企业的作用 《广西农学报》 2004 第6期.
[2]王昭瑞 黄振华 邹卡 中国中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初探 《甘肃农业》 2005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