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的推行下,数学建模意识的培养已凸显出其独有优势,受到教师的青睐并加以利用,使整体教育水平得到极大程度提升,满足当代学生的真实需求,对其个性得到尊重并在新颖的课堂中得到相应发展,释放出其潜能,做到全方位成长。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树立和掌握初步的数字数学理念及简单运算规则,还要培养其形成基础的数学思想,加强其理性思维的能力,促进其综合的发展。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依据,以教学情境为依托,以教学问题为引导,以教学探究活动为手段,逐步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最后达到提高小学生利用建模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为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建模思想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3-336
引言
与数学相关的概念较为抽象,对于处于具化思想和感性认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比较有难度,加之其运算规则和练习方式较为枯燥,易使小学生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影响最终数学教学的质量。数学建模思想可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现实中的情境相结合,较为符合学生的认知阶段和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其利用数学理论指导生活实践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教学中融入建模思想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凭借先进理念,强化建模意识
小学数学课堂中,因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使之在课堂中呈现出个性差异,教师凭借先进理念,对其表示出极大程度的尊重,借助丰富且较为感性的多种有趣资源,使之能够从多角度去对书本内容做到吃透,感知当中联系,才能把握不同数量间的关系,继而在解题过程中通过层层递进手段为建模意识的强化埋下伏笔。例如,低年级阶段,教师站在小学生的高度去设计授课方案,认识到这一时期是其思维得到打开的黄金时段,能够接触到数学建模,故在授课时有意让其将空间与图形做到极大程度结合,形成建模意识。教师在解读十以内的加减法时,可以巧借时下流行且较为有效的凑整法来形成建模意识,通过凑十法让学生对建模做到真实感知。在进行8加几的计算时,鼓励学生尝试以凑十法来进行计算,提升口算速度,使学生能够在接触二十以内加减法时做到极大程度的拓展,在对比中体会运算规律,使四则运算的性质被挖掘,让其在高年级时凭借建模意识来对加法乘法交换律做到掌握,而不再感到吃力。
二、因材施教,明确教学目标
对教学目标更清晰的认识是教学因材施教的前提,而教学的针对性越强,也就意味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考虑到目前小学生主要包括低年级阶段和高年级阶段,受限于两类学生接受理解和迁移应用能力的差别,对低年级阶段学生的要求主要在于帮助其构建对数学建模及其思想的初步了解,在一些知识点中有意识地融入数学建模思想,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进行一些简单题目的训练,帮助学生习惯数学建模思想和这种思考方式,为高年级阶段更深入地学习和独立应用数学建模思想打下一些基础;而对于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就应该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这阶段的学习对学生关于建模的理解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深刻理解建模的基本方法和一些基础性概念。这时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尝试自己结合具体情境完成数学模型的構建,逐渐培养自己的建模能力,根据自己的理解形成一套独特而行之有效的建模方法,用以解决此类问题。
教师应当对这两类学生的教学特点了然于心,才能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方针。在向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传授数学建模的相关知识和应用方法时,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接受能力纳入考虑范围内,以此为依据制定不同的教学方针,实现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能力的培养。
三、以教学问题为引导,培养小学生的建模意识
提出教学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培养其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小学数学实施教学的主要方法。数学教材中包含许多抽象定理概念和运算公式,对现阶段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较难易产生挫败感,所以需要教师根据数学教学内容安排适宜的问题,一方面为了在课堂上保持学生的热情和注意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勇于表达自己的不理解之处。数学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需要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已经具备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切勿过难,提问题的角度尽量与其生活联系较为紧密,有利于调动其探知欲望,使其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对问题展开猜想和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避免因提问角度多于严肃或专业造成学生无人回答的情况。
例如,教授与“平均数”相关的概念时,教师可在其初步了解平均数概念的情况下设计出如下情境,“小红的鞋子不小心掉进了水塘中,该水塘平均水深为100cm,而小红身高为140cm,请问小红进入水塘捡鞋子会有危险吗?”上述问题与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学生从已知的教学中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明白平均水深并不是水塘所有处的水深都为100cm,在通往捡鞋子的路上可能有处水深超过了小红的身高,因此可判断捡鞋子可能会遇到危险。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需要观察学生的反映和回答,继续追问其提出该回答的理由,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对所教授数学概念的掌握程度。仍旧以上述问题为例,以学生提出的不同回答作为依据,教师可通过举手的方式观察多少学生与其保持一样的看法,再选取不同的学生了解其提出问回答的背后思路,有助于教师发现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和掌握班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要对其用于思考的表现予以肯定,并对所学过的知识与定理再次进行总结,加强学生的印象。
结语
数学建模思想的应用能够将较为抽象的数学定义和公式具象化、简单化,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难度,有助于小学生理解。建模思想在培养和形成的过程中,也会使学生渐渐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利于其将所学的数学理论和运算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日后的数学学习中,当其遇到较为生涩的概念时,会自发地模仿教师在上课时对数学理论的教授方式,通过建模去理解,为其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玉芳.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教育观察,2019,8(29):75-76.
[2]黄文昇.培养小学数学建模思想的有效策略[J].亚太教育,2019(02):62.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建模思想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3-336
引言
与数学相关的概念较为抽象,对于处于具化思想和感性认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比较有难度,加之其运算规则和练习方式较为枯燥,易使小学生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影响最终数学教学的质量。数学建模思想可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现实中的情境相结合,较为符合学生的认知阶段和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其利用数学理论指导生活实践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教学中融入建模思想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凭借先进理念,强化建模意识
小学数学课堂中,因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使之在课堂中呈现出个性差异,教师凭借先进理念,对其表示出极大程度的尊重,借助丰富且较为感性的多种有趣资源,使之能够从多角度去对书本内容做到吃透,感知当中联系,才能把握不同数量间的关系,继而在解题过程中通过层层递进手段为建模意识的强化埋下伏笔。例如,低年级阶段,教师站在小学生的高度去设计授课方案,认识到这一时期是其思维得到打开的黄金时段,能够接触到数学建模,故在授课时有意让其将空间与图形做到极大程度结合,形成建模意识。教师在解读十以内的加减法时,可以巧借时下流行且较为有效的凑整法来形成建模意识,通过凑十法让学生对建模做到真实感知。在进行8加几的计算时,鼓励学生尝试以凑十法来进行计算,提升口算速度,使学生能够在接触二十以内加减法时做到极大程度的拓展,在对比中体会运算规律,使四则运算的性质被挖掘,让其在高年级时凭借建模意识来对加法乘法交换律做到掌握,而不再感到吃力。
二、因材施教,明确教学目标
对教学目标更清晰的认识是教学因材施教的前提,而教学的针对性越强,也就意味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考虑到目前小学生主要包括低年级阶段和高年级阶段,受限于两类学生接受理解和迁移应用能力的差别,对低年级阶段学生的要求主要在于帮助其构建对数学建模及其思想的初步了解,在一些知识点中有意识地融入数学建模思想,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进行一些简单题目的训练,帮助学生习惯数学建模思想和这种思考方式,为高年级阶段更深入地学习和独立应用数学建模思想打下一些基础;而对于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就应该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这阶段的学习对学生关于建模的理解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深刻理解建模的基本方法和一些基础性概念。这时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尝试自己结合具体情境完成数学模型的構建,逐渐培养自己的建模能力,根据自己的理解形成一套独特而行之有效的建模方法,用以解决此类问题。
教师应当对这两类学生的教学特点了然于心,才能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方针。在向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传授数学建模的相关知识和应用方法时,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接受能力纳入考虑范围内,以此为依据制定不同的教学方针,实现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能力的培养。
三、以教学问题为引导,培养小学生的建模意识
提出教学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培养其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小学数学实施教学的主要方法。数学教材中包含许多抽象定理概念和运算公式,对现阶段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较难易产生挫败感,所以需要教师根据数学教学内容安排适宜的问题,一方面为了在课堂上保持学生的热情和注意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勇于表达自己的不理解之处。数学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需要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已经具备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切勿过难,提问题的角度尽量与其生活联系较为紧密,有利于调动其探知欲望,使其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对问题展开猜想和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避免因提问角度多于严肃或专业造成学生无人回答的情况。
例如,教授与“平均数”相关的概念时,教师可在其初步了解平均数概念的情况下设计出如下情境,“小红的鞋子不小心掉进了水塘中,该水塘平均水深为100cm,而小红身高为140cm,请问小红进入水塘捡鞋子会有危险吗?”上述问题与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学生从已知的教学中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明白平均水深并不是水塘所有处的水深都为100cm,在通往捡鞋子的路上可能有处水深超过了小红的身高,因此可判断捡鞋子可能会遇到危险。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需要观察学生的反映和回答,继续追问其提出该回答的理由,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对所教授数学概念的掌握程度。仍旧以上述问题为例,以学生提出的不同回答作为依据,教师可通过举手的方式观察多少学生与其保持一样的看法,再选取不同的学生了解其提出问回答的背后思路,有助于教师发现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和掌握班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要对其用于思考的表现予以肯定,并对所学过的知识与定理再次进行总结,加强学生的印象。
结语
数学建模思想的应用能够将较为抽象的数学定义和公式具象化、简单化,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难度,有助于小学生理解。建模思想在培养和形成的过程中,也会使学生渐渐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利于其将所学的数学理论和运算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日后的数学学习中,当其遇到较为生涩的概念时,会自发地模仿教师在上课时对数学理论的教授方式,通过建模去理解,为其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玉芳.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教育观察,2019,8(29):75-76.
[2]黄文昇.培养小学数学建模思想的有效策略[J].亚太教育,2019(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