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小学老师

来源 :班主任之友·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keda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象中的小学,校舍一直在换。记得当时学校是分期建的,造好几间房,就有几个班级“搬新家”,没有“搬新家”的则一直留在老校舍。仅有的记忆是从三年级开始的,我们当时住在偌大的校园里,校舍呈“口”字形而建,操场在中央,升国旗的地方还有一棵古老的香樟树。因为其他班级都搬走了,只剩下当时的三年级和四年级还留在老校舍,那段时间的大操场是最空旷的了。
  教我们语文的是位年轻的小伙子,高中毕业来学校代课。他姓唐,可名字我已经忘记,倒是还清晰记得他的绰号——“唐老鸭”。有一次复习课上,“唐老鸭”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了好多习题让我们先抄再做。我当时个小坐在前排,“唐老鸭”晃悠着身子在前面写粉笔字,整个大块头挡住了黑板。我东摇西晃,还是没看清黑板上的字。“唐老师,你的头能不能挪一挪?”我大声问。“行,你过来挪吧!”幽默风趣的回答顿时把全班同学都逗乐了。我一下子意识到自己用词不当,脸涨得通红。哪知“唐老鸭”看我没反应,又一本正经地说:“挪哪比较好呢?要不教室的顶粱上?”全班又是哄堂大笑,我窘得真想挖个地洞钻进去。这时他让其他学生安静下来继续抄题,轻轻走到我身边说:“如果不用‘挪’字,这话还可以怎么问?”我支吾道:“老师,你头挡着黑板上的字了,我看不到!”“嗯,意思是听明白了!那唐老师有没有挡着其他小朋友呢?”我点点头。“其他孩子如果都像你这样,要我挪脑袋,那唐老师有几个脑袋好挪?”我再也笑不出来,是啊,自己为什么不耐心等等呢?其实小朋友们都和我一样的心急,想快点抄完。“唐老鸭”已经尽可能地加快了写粉笔字的速度,好让我们看得清楚了。
  如今自己也做教师了,常常也会碰到孩子在讲台下喊着:“老师,你挡着我了!”我会笑着回应:“那就停下手中的笔先休息一下!”随后耳边总会传来孩子们稚嫩的声音:“老师,还是你先休息一下吧!”回想起来还是唐老师的这一举动深深影响了我,他让一个孩子明白了任何时候,做一件事考虑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更多的应该想想周围的同伴。
  四年级的时候,“唐老鸭”去了其他的学校,新来的老师是个皮肤白皙、长发飘逸的年轻女孩,记得大家都称呼她朱老师。当时校舍已经破烂不堪,可是新的教室还要等上一学期的时间才能投入使用。于是,朱老师带着我们搬出课桌和黑板,在新学校附近的居民家办起了“班级”,当时跟我们一起搬进农户家学习的还有学校的三个学前班。
  我们的“教室”在曹家。黑板对着正门一竖,打开四扇朝南的大门,课桌三列排好,朱老师就开始给我们上课了。朱老师不仅人长得漂亮,讲课文也是娓娓道来。夏天到了,朱老师依然动情地朗读每一篇课文,蝉鸣声声,阵阵呼唤厅堂里这些“认真”倾听的孩子。几个孩子头稍稍往后瞅,朱老师便轻轻侧目细瞧,直勾勾地一直瞧得你心里发虚……好不容易挨到下课,没等朱老师宣布,大家早已窜进了主人的院子里了。曹家有个大院,中间一条水泥路,将一个院分成两半,左边种果树,右边种花草。靠近河滩的地方还有几棵茁壮的水蜜桃,桃树下种了一排排漂亮的美人蕉。那个时候主人外出工作,下午一般很少在家。当我们在花丛间相互追逐,在树林里上蹿下跳的时候,朱老师一个人站在被太阳晒得白花花的水泥路上,喊也不成,抓也不是……结果,哨子一吹,又要上课了,大家只好灰溜溜地回到“教室”。
  对于朱老师的回忆除了漂亮的容颜和甜美的声音,更多的是课外她在院子里呼喊我们时的那种无奈。年少的我们总是太过顽皮:踩坏主人花草的,从果树上掉下来的,逮了蝉儿到处唬人的……这些总令我们的老师惊得花容失色。换个角度思考,自己为人师了,课间总为孩子的活动安全而担忧,不准这样不许那样,孩子们被禁锢的多了,活动的也便少了。每次看到休闲广场踩着梅花桩的孩子,总会想起那个时候爬到树上的自己,上课了都不敢跳下来回教室。是啊,原来小学时代的我也这般顽皮与吵闹,这般令老师头痛。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到了最后,留下了什么?是朱老师的漂亮?动听的嗓音?河滩大个的水蜜桃?还是曹家大院的勃勃生机?
  小学时代,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最后不得不谈。那是我五、六年级的班主任董老师——一位严厉、和善、乐观向上的老教师。之前我的语文成绩一直都不是班里最好的,尤其是写作文,对于我来说简直是件要命的事。每次写文章绞尽脑汁都挤不出多少“牙膏”,无论字数、内容都远远不及班里其他同学。作文,成了我当时心里难以启齿的痛。后来董老师成了我的语文老师,一个小老头能教我们什么?我自然对他没信心,更对自己的作文没信心。可就是这样的看法,在随后的了解中渐渐地被改变了。’董老师是全校年纪最大、学历最高的老师;董老师两个女儿都读大学,自然教女有方:董老师辅导很多学生作文都获奖了;董老师非常严厉,课堂上说一不二;董老师还是学校的校长……当然最激动人心的是董老师的爱人是学校小卖部的,不吃早餐上课的孩子居然可以免费吃上一个香喷喷的月牙饼,而唯一的偿还方式就是拿一张满分卷子。带着如此多的惊奇,我越来越在意每一堂语文课,我的听讲、我的发言、我的书写以及我的蹩脚作文。于是,我找到了属于我的春天,习作的春天终于来到了。
  第一次是班级组织的野炊活动,董老师要我们自己分工,带好所需的东西。野炊是在一个空旷的山谷里,四周几乎都是平地。我们找个可以坐人的大石头边停下,准备搭灶架锅。董老师则忙前忙后地四处帮着不会搭灶的孩子,弄得灰头土脸后笑着问我打算做什么菜给小组的同学品尝。我拿出昨天放学后在鱼塘钓的龙虾,递给董老师。“呦,你能做这个菜?不简单啊!”董老师有些吃惊。我自然是使出浑身解数,拿出几天前跟老妈学的绝招,令一帮小子看得直愣眼。瞧,油在锅里“砰砰”直跳,冒着烟,“火小些!”我唬了加柴的小胖一声,他自然不敢把火加旺。我从袋子里一把抓起洗净的大龙虾,轻轻放进锅里。“嗞啦”一声,小胖早吓得跑一边了。董老师过来帮着加柴,我拿着铲子左右开弓,大龙虾浑身滚满了油亮亮的光泽,加上酱油、红糖、黄酒之类的佐料,翻翻炒炒,大龙虾变得红润润的。大伙把头凑上来,啧啧称赞。我自然是乐不可支,只等开锅……
  董老师端起红烧龙虾,笑着问大家:“看看这碗龙虾,谁说得好谁第一个尝!”“我,我。”小胖第一个蹭过来说:“油光发亮的红烧龙虾,看了就馋,味道一定很不错哦!”老马也抢着上来:“我觉得这碗龙虾炒得很认真,董老师烧火的功劳也不小,所以一定很好吃!”“看着这碗红烧龙虾,我感觉它在向我招呼,好像在说,我的味道很好,大家快吃呀!”“闻了它的香味,就觉得味道一定好”……可把我美的!一回家我就把同学们的称赞全写进了我的作文。嘿,第二天下午,绝了,董老师居然把我的作文当成范文,在全班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还大大地表扬我是个能干的好孩子。之后的语文课我自然是兴趣大增,哪怕夏天听课时其他同学瞌睡连连,我依然精神抖擞。随后,董老师让我参加了学校板报的编写,我的习作便慢慢有了长进。
  临近小学毕业的时候,我给董老师写了一封长长的信,我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在学生面前读过。因为他以前一直有这样的习惯,把学生写给他的书信声情并茂地在班上读出来。如果有,我希望也能像朗读那篇作文一般的投入,因为当时的我真的很在乎。另外有一点一直遗憾,当时的新学校离家很近,早上出门走几步就到学校,每天早饭雷打不动,自然没有机会免费品尝那香喷喷的月牙饼。我想那个味道一定很香,一定很甜,是香满校园、甜到心里的那一种。
  董老师,我会永远记得你。多年不见,在我热情问候你的时候,你还会认得现在的我吗?
其他文献
看人多看长处    在美国,曾有一个继母把一个“坏孩子”培养成了伟人。十九世纪末,美国弗吉尼亚州有一个孩子异常顽劣,他曾偷偷向邻居家的窗户扔石头,还把死兔子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臭气熏天。气恼不已的父亲对他连打带骂,却收效甚微,这孩子依然热衷于各种各样的恶作剧。这个孩子九岁那年,父亲把继母娶进了家门。父亲向她介绍孩子说:“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州最坏的男孩,他可让我头疼死了。说不定会
期刊
那天自习时,我和往常一样巡行于教室,学生们正沉醉于文字和数字的海洋。“啪”,教室里一阵骚动,“没长眼吗?”“你说谁没长眼!”“哗啦”“咣当”……平地起风波,硝烟骤起,正徜徉于知识海洋中的我还不知道怎么回事,教室的某一个角落却已弥漫起战争的味道。  这戏剧性的一幕是每一个班主任都曾遭遇过的尴尬,怎么办?是强压怒火润物细无声,还是雷霆万钧暴跳如雷?  诚然,教育是应该语重心长,充满感情,任何形式的体罚
期刊
开学到现在,新接的四(1)班在日常规范上做得还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嚼口香糖和吹泡泡糖的现象,即便是善于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我费尽了口舌,也没能根治。每天总有三五个人偷偷地嚼动着口香糖,“吧嗒、吧嗒”声不时响起,下课没嚼完带到课堂,真可谓“屡教不改”,颇为头疼。  于是,我在同学们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小朋友表示喜欢吹泡泡,喜欢的理由包括吹泡泡形式简单、变化无穷、具挑战性、可以不断突破
期刊
最近,我新接了一个三年级班,任该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  第一次批阅学生的家庭作业时,打开龚金金的本子,看到那些歪歪扭扭、结构散乱的字,我就气不打一处来。  傍晚,家长来接孩子,正好遇到龚金金的家长,我把学生的作业情况如实地反映给家长听,家长告诉我:每天做作业时,孩子经常是一边做作业一边看电视。如果家长将电视关掉,孩子就会大哭大闹,甚至不做作业,这个坏习惯一年级时就已经养成了。  我马上去教室一调
期刊
镜头一:星期一早晨,校门口,一个孩子兴高采烈地跑向另一个孩子,嘴里还高喊着:“某某,早啊!”可被打招呼的孩子却只是冷漠地瞟了他的同学一眼。  镜头二:课间,很多孩子都在教室内外玩闹,一个孩子却旁若无人地画着画,别的孩子跑过时无意碰了他的手,他也置之不理,只是嘟嘟嚷嚷讲着画中只有他自己明白的故事。  这样的镜头如果要截取,还有很多很多,很明显,镜头中的孩子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与人交往的障碍。而这恰恰是
期刊
级别奖励    任何东西,时间一长,很容易失却新鲜感,产生抗药性。如学生拿喜报过多,逐渐麻木。针对这现象,我采取了升级制,每四张喜报,可换一张奖状,每换一张奖状,就上升一个级别:第一个四张喜报,可评红日小明星,(注:红日为本班班名)第二轮的四张喜报,可评红日小王子(小公主),第三轮四张喜报可评到红日小天使,最后一轮四张喜报评到的是最高级别的红日阿波罗,并享受照片一张,作为班级形象大使,张贴在教室的
期刊
班名——引领学生做班级的主人  陈恩凤    作为班主任,我们都想让自己所带的班级有勃勃的生机和强大的凝聚力。如何在教师的目的和学生的愿望之间找一个和谐的结合点呢?我便思考着让学生们为自己的班起一个名字,让大家有一个统一的奋斗目标,因为有了目标才能产生动力。于是我们便开始酝酿讨论班级的名称,各小组群策群力,分别提出了“千帆竞发”“书香满径…诺亚方舟…学无止境”等13个名字。在小组推荐的基础上,全班
期刊
很多时候都会回想起小学时的校园,而更多的时候会想起校园里的两棵大槐树,那两棵老槐树还时常在我梦中出现。  那是一所平凡的乡镇小学,临街的两层教学楼是学校最主要的建筑,小小的操场没有太大的活动空间,唯有那两株老槐树的荫蔽带给了我太多的童年回忆。父亲是那所小学的教师,生于斯长于斯的记忆成了我最多的回想。从出生开始,老槐树就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直到我离开小镇去远方求学,老槐树似乎还是老样子,没有太多的变化
期刊
偶然读到一则故事,大致内容是这样的:有一个人要去远方旅行,把庭院交给他的朋友留守。院子破土而出的草芽,朋友从不去拔。初春时,草芽健康成长,朋友发觉它像野兰。到了夏天,那草开花了,五瓣的小花氤氲着一缕缕的幽香,花形如林地里那些兰花一样,只不过它是蜡黄的,不像野兰,野兰是紫色或褐色的。朋友带着一朵花和几条叶子,向研究植物的专家求证,得知这是蜡兰——兰花中的一个稀有品种,许多人穷尽一生都很难找到它,如果
期刊
许多老师认为,日记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因此,老师们对于日记“情有独钟”,然而相当多的学生却“胃口全无”。每教一届学生,我便要求他们写日记,通常要求学生两天写一篇。但是每次面对交上来的日记时,自己甚感苦恼:字迹,潦草不堪,难以辨认:内容,空洞无物,记“流水账”;语言,干瘪苍白,味同嚼蜡。  虽然经过长期的日记练习,学生的作文能力的确会有所提高。但是经历的时间较长,而且,对于爱“喜新厌旧”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