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人,那些话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mesleehp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婆婆总觉得美国什么都没有,或者说,她总觉得美国的东西都不如她带来的好。所以公婆每次回国,都要给我们带各种各样的东西。这边买不到的零食自不用说,其他小到毛巾、拖鞋,大到床单、炒锅,只要她用着觉得好的,就一定要多买一份带过来。
  最离谱的是,有几年婆婆热衷于带棉被。她只信棉花,觉得我们在美国都盖不到新做的棉被,好可怜。于是,她托人去新疆买当年新打的棉胎做被子,定做时总要反复叮嘱店家,她儿子个儿高,要加长的,得能卷起来塞到脚底下才够暖和。
  她来的时候,一个箱子装吃的,一个箱子装棉被。棉被厚厚的、软软的,塞在箱子里,中间夹着各种怕磕碰的小物件,辛苦扛过来。
  这样的被子我家有七八床。
  感激自然是很感激,但老实说,心里偷偷地也有点儿不大乐意。因为根本用不上这么多,每年还要定期晒啊、掸啊,防止生虫发霉,然后再仔细收好,既占地方又麻烦。
  跟她说不要再带了,真的很够用了,婆婆便改带别的:指甲剪、棉签、牙签,甚至是夹子、磨刀石,都带。每每下了飞机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箱子,把东西一样样摆出来,琳琅满目,跟山村货郎的小货摊似的。
  聊天时跟她说:“别带了别带了,我们这里什么都买得到,没必要。”婆婆便说:“知道买得到,就是怕你想不起来买。这些小东西平时多备点儿,总有用得上的时候。”
  这阵子北美口罩断货,千辛万苦买了一点点口罩存在家里以备不时之需。真的是一点点,少到如果到了必要的时刻,全家人都窝在家里,只派一个人戴着口罩出去找粮就好。
  那天仔细清点完口罩,叹着气把它们放进医药柜里,发现其中一格里塞着老大一个塑料袋,里面隐隐透着蓝色。拿出来打开一看,整整两大包口罩—蓝色的医用口罩!旁边还有医用棉签和纱布,显然是婆婆带来的。
  估计当时我收到后随手塞到柜子里就忘了。赶紧打电话给婆婆,开心地说找到两大包口罩,语无伦次地感谢了半天。真的是又感动又开心,有种在后院挖到宝、灾年捡到馍的开心。
  婆婆也很开心,得意地说:“你看我就说嘛,这些东西平时多备着点儿,总会用得到的。”


  我一直不大喜欢我的老板。她人很好,但是个“控制狂”,太崇尚完美主义,而且脑子比嘴巴快,着急时经常是一堆话都挤在嘴边,乱成一锅粥地往外涌。
  这两个特点结合在一起的结果,就是她要求过多,我却总搞不清这人到底要什么。
  說起来,2020年真的是开年不利,周围很多人都感染了流感。2月初去上班,得知两个同事都病了。大家凑一起七嘴八舌,聊着聊着就从流感讲到新冠肺炎。
  一群人里就我一个中国人,于是大家纷纷问我中国现在是什么情况,有没有家人在中国,住在哪里,还好吗。
  然后,老板就杀了过来,直通通地跟我说需要谈谈上周的工作。
  我愣了一下赶紧答应,同时心里飞快回顾有哪里没做对。
  进了老板办公室,关上门,她有些不自在地摸了摸键盘,又把手机在桌上摆正,然后开始说,她的大学是在一个小镇上的,那里民风淳朴,离这里很远很远。
  嗯?不是要说工作吗?
  七拐八绕介绍完美国地理知识后,老板说,那时候每每听别人提到她的家乡,尤其是当家乡的名字跟一件不好的新闻连在一起被提起时,她就会很不舒服,虽然她也知道别人可能没有恶意。
  哦……原来如此。
  我笑了,说:“没关系的,我知道大家都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知道一些具体情况。”
  她也笑了,松了口气:“那就好,但如果下次这样的话题让你不舒服了,请一定告诉我。”


  本地有个华人快递公司,我用过一次,给家人寄东西。寄东西那天我上班中间偷溜出来,急急忙忙填了表格、交了钱就跑了。
  临走前,我没头没脑地问老板:“你们啥都能寄吗?”
  老板面无表情地看了我一眼:“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我怎么知道能不能寄。”
  好吧,我问的问题是“白痴”了一点儿,但你态度好点儿能少块肉吗?



  国内疫情刚出现时,陆续有人开始在本地社交群里问关于国际快递的问题。这个快递公司老板在群里留言:“我们公司可以运,寄往中国的口罩运费一律便宜10%。虽然不多,但也是我们的一点儿心意。”
  再后来,随着疫情升级,群里越来越多的人找老板咨询运费问题。他统一回复,说只要是给家人寄口罩,一律免费。
  大家有点儿糊涂,不确定地问:“免费寄往国内吗?只要是口罩就可以免费寄送?”
  老板说:“是的,免费寄。”
  消息传出去,不时还会有人在群里反复问:“真的是免费吗?寄哪里都免费?”
  老板每次都很肯定地回答:“免费,只要是寄给家人的口罩都免费。特殊时期,我们能帮一点儿是一点儿。”


  有个国内的朋友最近情绪明显有些低落、焦虑。
  另一个朋友安慰她:“你会没事儿的,会继续唠唠叨叨带娃,为鸡毛蒜皮烦恼,一路走一路吐槽,一路吐槽一路变胖,直到100岁。”
  我想把这句话送给所有的朋友。
其他文献
李思侬:大概真的懂了毛姆那句“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一开始选择阅读是为了逃避,逃避每日疫情报告中不断增长的数字、日益空下去的冰箱,还有父母不停的絮叨。随之而来的情绪也是极其丰富的:惶恐、悲痛、感动……一定要找点儿事情来做了,我反复告诫(更准确的形容是逼迫)自己,最终在阅读时得到的感悟和思索中寻求到一份内心的平静。  倩:如果问我在这个特殊的假期中体会到了什么,我会回答说:“负罪感。”这种感
期刊
一  大四的一天,我们决定去爬九华山。说去就去,一个小时后,我们已站在长江边等船—我们是四个室友。  有如此行动力,概因领头的陈同学家就在青阳。她打包票,九华山景好,人好,一切免费,“一定能给你们留下最美好的回忆”。  陈同学联系了她的好友孙,孙在九华山山腰的一家单位工作。恰逢周末,有间宿舍没人,“你们来住!”电话中,孙的声音很活泼。孙真人更活泼,活泼的她和我们仨打了招呼,就带着陈同学去跳舞了。 
期刊
一  我打小就住平房,我们村只有一个厕所,你要问半夜上厕所怎么办?确实挺麻烦,我一般吃完晚饭就不喝水了。  我爸妈特别节约。我爸每天早起第一件事是看水表,水表走字儿走多了,他就在那儿骂骂咧咧。我妈喜欢去早市捡漏儿,她发现早市关门前总会放出一些特价菜,比如商家就剩两斤油菜,那就可能让你5毛钱全拿走,所以别人早上6点就去买菜,我妈11点才出门。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鸡蛋特价,她囤了20斤,天天炒鸡蛋
期刊
看清代人的《笑笑录》说,有个人只有八文铜钱,而他的几位诗友正在来的路上,怎么招待?急得不得了。佣人说:“这点儿钱满够啦。”于是,佣人出门用六文买了两个鸡蛋,一文买了些韭菜,一文买了些豆腐渣。佣人端出第一盘菜,是韭菜上面铺两颗蛋黄,他说:“这叫作‘两个黄鹂鸣翠柳’。”又端出第二盘菜,韭菜上是一圈蛋白,说:“这叫‘一行白鹭上青天’。”第三盘菜是炒豆腐渣,叫作“窗含西岭千秋雪”;第四道菜是清汤上浮动着两
期刊
一  一切要从Tinka离开说起。  我和Tinka在一个月之前订了3月底去马赛的机票,打算在普罗旺斯和尼斯转一圈再回来。而3月12号这天的上学路上,我们商量了一下,决定不去了。  上课中途,Tinka出去打了一通电话,回来悄悄跟我说,捷克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了,13号凌晨就封锁国境,所以她要联系一下家人。我愣了一下,还是没有太在意。毕竟之前意大利封国后意大利人还是可以入境的,总不至于回不了家。  下
期刊
我爸已经在这个小商品批发市场干了快20年了,每个假期,我都会过来帮忙。  为什么突然想要写写这事儿呢?因为我爸打算不干了。在互联网冲击下,实体买卖成衣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这两年下来,除了够维持生活,没有赚到什么钱。  小时候懵懂又单纯,可以很坦然地和同学、朋友说“我爸爸在XX市场卖衣服”,根本不会在意别人怎么想;但是到了大学之后,我就不会再主动说了。我知道这是长大了的退步。  每到年底,整个市场就
期刊
一  海外华人从春节期间就悬着一颗心,焦急地关注大洋彼岸的故国全民抗疫。现在,病毒已势不可当地在北美传播开来,美国核酸检测呈阳性的人数已经超过中国,成为全世界感染最严重的国家。  隔岸关注了这么久,当病毒传播到自己家门口的时候,我反而异常平静。  这段时间我的目标是维持“正常”的生活。我们一家三口身体都很健康,没有基础病,应该属于不易感染的人群,况且我们所在的地区确诊数量非常少,不需要恐慌。  只
期刊
一  偶然发现,我喜欢的好几个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活着活着,突然不知哪里不对劲,都隐居到乡下去了,好像结束了一份兢兢业业的工作,得给自己放一个悠长隽永的假期。  亨利·摩尔在42岁的时候搬到了小村庄佩里·格林,我从他的工作室写字台前的窗户望出去,一群圆滚滚的黑脸羊正匍匐在他的雕塑周围打盹儿;地道的伦敦人约翰·伯格在47岁时隐居到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小村庄昆西,他不再关心政治,反而把注意力放在人类爱
期刊
弗里达·卡罗被公认为20世纪墨西哥先锋艺术家及现代女性艺术家的代表。弗里达是用画笔书写自传的女人。在这个盛行自拍和过度分享的时代,她的许多自画像仿佛在为我们进行着一场跨时空的“直播”。她用画笔描绘她的私密生活,描绘她真实、残酷且血淋淋的痛苦,无惧披露自己的隐秘,打破禁忌,惊世骇俗。  本书讲述了弗里达贴着先锋艺术家等标签的不循传统的传奇一生,以及她与马蒂斯、穆雷、布勒东、杜尚、米罗、康定斯基等著名
期刊
在《枕边书:经典专栏文集》中,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是一个被作家们频频提及的名字。于是,我忍不住下单,买了一本《亲爱的生活》,因为门罗说:“我希望读者从《亲爱的生活》开始读我的小说,这是我最好的作品。”  该書描写了十几个普通小镇人物的故事。人物不同,情节各异,但归结其共性,就是在人生的一趟趟旅途中,所有的事情都没有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发生。偶然因素、突变影响接踵而来,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