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要“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除了要求阅读《西游记》《水浒传》等12本必读名著外,还推荐了24本自主阅读书目。读好整本书成为引导初中学生认识世界,发展阅读思维与审美感受的重要途径。
整本书阅读教学与传统课文教学有很大不同,文本容量更大,对阅读思维和理解的要求也不一样,需要采用综合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教师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和困惑,需要及时转变思维,改变教法。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有些完全以教师为主导,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过多的干预,影响了学生对作品的独特体验和感知;有些则完全以学生为主导,放任学生自己阅读,学生有没有读、会不会读、读得怎样就无从知晓,阅读有效性难以保证。因此,在中学生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做好统筹安排和科学引导,帮助学生发现阅读之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能怀着浓厚的兴趣翻开一本书,那阅读也将成为一件轻松愉悦的事情。因此,在整本书阅读的起始课上,与其单向说教地和学生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强调名著在考试中的分值,不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生聊聊自己的阅读体验,讲讲书中的精彩片段,形成一个双向阅读的共同体,让学生满怀期待地开始阅读。
例如在《骆驼祥子》的导读课上,教师可以先与学生分享自己阅读这本书的感受:“老师第一次读老舍的《骆驼祥子》也是在初中,和你们差不多年纪。老舍的语言平实又有浓浓的京味,读来很有趣,主人公祥子的命运也是一波三折。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这本书,其实当年我有很多地方并没有读懂。这学期,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再读一遍《骆驼祥子》,相信我们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收获。”教师通过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对这本书的阅读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激发学生持续阅读求知的欲望。以《骆驼祥子》导读课为例,教师可以和学生聊聊当时的北平,谈谈北平的车夫以及大家對于车夫的印象。这样既介绍了背景知识,又自然地引发了学生的疑问:“祥子和大家印象中的车夫是否一样?”“祥子和骆驼有什么关系?”……带着这些疑问和对这本书的期待,学生会有一个主动持续阅读的行为。通过教师的激趣,让阅读对学生来说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完成的一项任务,使学生带着兴趣去读,在阅读中发现乐趣,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初中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通常没有具体计划,缺乏阅读方法,阅读往往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要让学生有效地读完一本书,教师一定要发挥好掌舵的作用。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的阅读计划,帮助学生及时做好任务跟进。教师可以提前和学生一起制订好阅读计划,分阶段推进,让学生从一个个小目标开始,像春蚕咀嚼桑叶一样慢慢地读完大部头的书。在学生阅读前,教师可以制作与阅读相配合的名著阅读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布置多种形式的阅读作业,以推动学生完成整本书的阅读。
教师应组织好学生的多种阅读活动,帮助学生分享阅读体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最常布置的阅读作业就是写读后感,但读后感写得多了,学生就失去了新鲜感,甚至会因为要完成写读后感的任务而厌恶读书。事实上,读书交流会、知识竞赛、改编话剧表演等都可以成为深化学生理解的阅读活动。例如,在阅读《海底两万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绘制鹦鹉螺号的航行路线图,让学生自由选取路线中的一处,讲讲在此处发生的故事,在活动中梳理故事情节。在阅读《骆驼祥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为祥子制作简历,通过这一活动回顾祥子的外貌、性格、人生经历……这些阅读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合作和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迸溅出新的火花,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具体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通过阅读一本书学会阅读一类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整本书阅读方法是精读和略读。略读,可以高效地概览作品,迅速了解整体结构和主要内容。精读,可以详尽而准确地掌握作品精髓,有利于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在阅读整本书时,这二者缺一不可。以《西游记》的阅读指导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略读的方法带着兴趣了解唐僧师徒四人如何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情节,同时初步体会作品的结构内容和语言风格,了解到《西游记》是一部特点鲜明的古典章回体神魔小说;用精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对关键情节、关键语段进行领悟分析。例如《西游记》第三十一回“猪八戒义激猴王 孙行者智降妖怪”中的第四段就可以让学生精读体会。这段文字讲述的是孙悟空第二次被唐僧赶回花果山后被猪八戒用激将法将他请出山。这里可以把猪八戒性格中的另外一面作为重点,引导学生抓住猪八戒的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去体会,从而深入分析猪八戒性格的完整性,更全面地认识人物。
初中的学生看问题还停留在感性和直观阶段,他们阅读的原初体验通常比较浅,这时就需要教师挖掘对人物和文本的理解,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运用思维导图去实现多层次、多角度的阅读。用思维导图梳理全书的章回情节,理清人物的关系等逻辑层次,也可以就某个点,用导图对主题、人物、环境等进行深入剖析。
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对书本内容进行结构化思考,培养学生比较、分类、概括、关联、分析、评价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以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阅读书目《儒林外史》为例。这部作品没有贯穿全书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人物众多,故事也较为分散,学生很容易忽视其中的内部关联。教师可以布置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人物类型,将作品中一个个看似孤立的人物分类,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人物间的关联,探究作者的深意。通过完成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清晰地发现,《儒林外史》写的不仅是儒林士人,也有其他类型的人物。比如第一回中的名流隐士王冕,五十五到五十六回中的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四位市井奇人。开头写品行高洁的王冕,结尾以四位各怀才艺、淡泊名利的市井奇人作为压轴人物,目的是与儒林形成鲜明对比,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思维导图让学生对整篇作品产生结构化的思考,使得学生的思维不仅停留在单个的人物身上,而是深入探究人物间的关系以及人物对主旨表达的作用,将学生的思维从浅表引向深入。
要培养学生整本书阅读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就要完成好上面多重的角色定位,引导学生读好一本书,而教师自己也必须是一个爱读书、爱分享的人。只有教师自己爱读书,才能用这份对书籍的热爱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阅读的乐趣。当然,学生阅读的成效是在他人生的未来,相信阅读的花朵终有一天会开放在学生生命的一隅。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语文教师。
整本书阅读教学与传统课文教学有很大不同,文本容量更大,对阅读思维和理解的要求也不一样,需要采用综合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教师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和困惑,需要及时转变思维,改变教法。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有些完全以教师为主导,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过多的干预,影响了学生对作品的独特体验和感知;有些则完全以学生为主导,放任学生自己阅读,学生有没有读、会不会读、读得怎样就无从知晓,阅读有效性难以保证。因此,在中学生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做好统筹安排和科学引导,帮助学生发现阅读之美。
一、教师要做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能怀着浓厚的兴趣翻开一本书,那阅读也将成为一件轻松愉悦的事情。因此,在整本书阅读的起始课上,与其单向说教地和学生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强调名著在考试中的分值,不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生聊聊自己的阅读体验,讲讲书中的精彩片段,形成一个双向阅读的共同体,让学生满怀期待地开始阅读。
例如在《骆驼祥子》的导读课上,教师可以先与学生分享自己阅读这本书的感受:“老师第一次读老舍的《骆驼祥子》也是在初中,和你们差不多年纪。老舍的语言平实又有浓浓的京味,读来很有趣,主人公祥子的命运也是一波三折。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这本书,其实当年我有很多地方并没有读懂。这学期,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再读一遍《骆驼祥子》,相信我们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收获。”教师通过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对这本书的阅读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激发学生持续阅读求知的欲望。以《骆驼祥子》导读课为例,教师可以和学生聊聊当时的北平,谈谈北平的车夫以及大家對于车夫的印象。这样既介绍了背景知识,又自然地引发了学生的疑问:“祥子和大家印象中的车夫是否一样?”“祥子和骆驼有什么关系?”……带着这些疑问和对这本书的期待,学生会有一个主动持续阅读的行为。通过教师的激趣,让阅读对学生来说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完成的一项任务,使学生带着兴趣去读,在阅读中发现乐趣,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二、教师要做学生阅读的掌舵者
初中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通常没有具体计划,缺乏阅读方法,阅读往往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要让学生有效地读完一本书,教师一定要发挥好掌舵的作用。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的阅读计划,帮助学生及时做好任务跟进。教师可以提前和学生一起制订好阅读计划,分阶段推进,让学生从一个个小目标开始,像春蚕咀嚼桑叶一样慢慢地读完大部头的书。在学生阅读前,教师可以制作与阅读相配合的名著阅读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布置多种形式的阅读作业,以推动学生完成整本书的阅读。
教师应组织好学生的多种阅读活动,帮助学生分享阅读体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最常布置的阅读作业就是写读后感,但读后感写得多了,学生就失去了新鲜感,甚至会因为要完成写读后感的任务而厌恶读书。事实上,读书交流会、知识竞赛、改编话剧表演等都可以成为深化学生理解的阅读活动。例如,在阅读《海底两万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绘制鹦鹉螺号的航行路线图,让学生自由选取路线中的一处,讲讲在此处发生的故事,在活动中梳理故事情节。在阅读《骆驼祥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为祥子制作简历,通过这一活动回顾祥子的外貌、性格、人生经历……这些阅读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合作和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迸溅出新的火花,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具体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通过阅读一本书学会阅读一类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整本书阅读方法是精读和略读。略读,可以高效地概览作品,迅速了解整体结构和主要内容。精读,可以详尽而准确地掌握作品精髓,有利于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在阅读整本书时,这二者缺一不可。以《西游记》的阅读指导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略读的方法带着兴趣了解唐僧师徒四人如何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情节,同时初步体会作品的结构内容和语言风格,了解到《西游记》是一部特点鲜明的古典章回体神魔小说;用精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对关键情节、关键语段进行领悟分析。例如《西游记》第三十一回“猪八戒义激猴王 孙行者智降妖怪”中的第四段就可以让学生精读体会。这段文字讲述的是孙悟空第二次被唐僧赶回花果山后被猪八戒用激将法将他请出山。这里可以把猪八戒性格中的另外一面作为重点,引导学生抓住猪八戒的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去体会,从而深入分析猪八戒性格的完整性,更全面地认识人物。
三、教师要做学生阅读思维的点燃者
初中的学生看问题还停留在感性和直观阶段,他们阅读的原初体验通常比较浅,这时就需要教师挖掘对人物和文本的理解,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运用思维导图去实现多层次、多角度的阅读。用思维导图梳理全书的章回情节,理清人物的关系等逻辑层次,也可以就某个点,用导图对主题、人物、环境等进行深入剖析。
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对书本内容进行结构化思考,培养学生比较、分类、概括、关联、分析、评价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以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阅读书目《儒林外史》为例。这部作品没有贯穿全书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人物众多,故事也较为分散,学生很容易忽视其中的内部关联。教师可以布置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人物类型,将作品中一个个看似孤立的人物分类,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人物间的关联,探究作者的深意。通过完成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清晰地发现,《儒林外史》写的不仅是儒林士人,也有其他类型的人物。比如第一回中的名流隐士王冕,五十五到五十六回中的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四位市井奇人。开头写品行高洁的王冕,结尾以四位各怀才艺、淡泊名利的市井奇人作为压轴人物,目的是与儒林形成鲜明对比,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思维导图让学生对整篇作品产生结构化的思考,使得学生的思维不仅停留在单个的人物身上,而是深入探究人物间的关系以及人物对主旨表达的作用,将学生的思维从浅表引向深入。
要培养学生整本书阅读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就要完成好上面多重的角色定位,引导学生读好一本书,而教师自己也必须是一个爱读书、爱分享的人。只有教师自己爱读书,才能用这份对书籍的热爱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阅读的乐趣。当然,学生阅读的成效是在他人生的未来,相信阅读的花朵终有一天会开放在学生生命的一隅。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