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带有墨香的小学语文课本,你会发现几乎每册课文中都配备有许多精美的插图。这些图画与课文内容有密切关联,或是在揭示课文的重难点,或是在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是在展现文本中的精彩情节。在插图和文本的相互配合下,课文强烈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调动着学生的思维。可以说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插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学生性格活泼,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生动活泼,色彩艳丽,与课本文字相比较,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更能吸引学生。笔者发现,每次拿到新书之后,学生都会迫不及待地对教材中的插图翻阅查看,评点谈论。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经常尝试以直观的插图来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诱发其根据插图产生思维或者情感,进而自主地探究学习。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这一单元课文都是围绕“童话”主题,选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4篇中外童话,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徜徉在奇妙的童话王国。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也就是重在品味童话的情趣美好。文章虽然篇幅很长,但是脉络清晰。蟋蟀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就巧妙地运用课本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按顺序仔细观察,再现故事中的重要场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感受青头和红头之间的深厚友谊。在画面的帮助下,教师不动声色地向学生介绍了牛有四个胃、会反刍的科学知识。这样一来,孩子们就能在津津有味的阅读中收获知识。
同时,这篇童话语言丰富灵动,文中对话大多单独成段,有丰富精彩的提示语,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人物的心情变化,使整个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蹦、爬、喊、跳、蹭”等动词,生动地刻画了青头的动作和神态,写出了青头急朋友之所急,遇到危险时沉着冷静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红头由一开始的害怕到绝望,再到树立坚定的信念,它的心理在不断地变化着,而青头是一个懂科学、有智慧、重情义的形象。这样读完整篇文章,红头和青头两个鲜明的形象也逐渐变得立体起来。由此可见,语文教材中的“小插图”真的可以发挥大作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插图成为阅读文本时的注解,为有效快速地导入课文打开了方便之门。课文学习之后,学生再次通过观看插图就会形成一定的情感,可以说是对阅读文本进行了二次创作,从而也就实现了阅读的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中,不妨先引导学生观赏插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红马的故事》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阅读课文,它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告诉我们为什么同学们都那么喜欢美术课,老师的画妙在哪里,知道在学习、生活中只有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才能体验尝试后的喜悦。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具有一般阅读课文语言华丽生动的共性,同时贴近孩子的现实生活,孩子们读起来兴趣盎然。但是老师的画妙在哪里,如何把细节画得栩栩如生?“一只在水里洗澡的牛、各个时期的百合、每一朵都有每一朵的姿态、全身通红的红马”到底是怎样的呢?如果按照传统方式教学,干巴巴地讲述,难免枯燥抽象,学生会对课文失去兴趣。而我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文中插图,继而延伸从互联网上收集整理并制作的生动直观的图片和视频,创设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直观世界,再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自然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直观到想象,从眼前到脑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学生都明白了老师给同学自由画画的空间,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大胆想象,多么和谐的课堂啊!
与课文文字相比较,图片更加形象和直观,插图将抽象的语言变为具体的画面,将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解决了学生读不懂文章的问题。教师可以合理使用插图,在图文结合中,读文赏图,以图解文,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重难点。结合“小插图”开展读写训练会使学生产生更多的学习体验。教师要为学生布置明确的读写任务,使学生可以将观察的内容落实到实践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如在教《七律·长征》一课时,我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红军翻越大雪山的场景,想象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利用影像资料把这首诗词演绎成动人的图画,用自己的语言写一写“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画面。画面中冷暖相间、情景交融的景象,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那气势恢宏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再配上激情洋溢的朗读,使学生的视野和想象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完全沉浸在“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情境之中。学生的想象空间随着诗词内容的深入学习而不断延伸扩展,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通过读写结合,自然而然理解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种通过观察插图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培养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部編版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是以主题组织单元,每篇文章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六年级上册的《少年闰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读完全文,一个活泼伶俐、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形象跃然纸上,而“我”与闰土儿时那一段短暂却甜蜜的情谊也一直令人难忘。文章第一自然段月夜刺猹的画面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就像一帧定格的照片凝固了生活中的一个瞬间。我适时布置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张照片仿写片段,学生都写得言简意赅,情趣盎然。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的。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走进鲁迅专题”,我就做了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串联本单元小插图的做法,不仅体现出单元教学重点,而且体现单元环节的创意设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小插图进行改编处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我引导学生抓住《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些课文中的插图仔细观察,图文对照,抓住四篇课文中的人物动作、神态、语言进行深度解读,了解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同情,对旧社会的愤恨和仇视,从而走进了鲁迅,了解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的伟大事迹和人民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对此学生学得意犹未尽。
总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小插图不容忽视,灵活运用这些插图会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意外的惊喜。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全面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小插图的大作用,从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目的。
作者简介: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解放路第一小学语文教师。
一、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小学生性格活泼,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生动活泼,色彩艳丽,与课本文字相比较,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更能吸引学生。笔者发现,每次拿到新书之后,学生都会迫不及待地对教材中的插图翻阅查看,评点谈论。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经常尝试以直观的插图来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诱发其根据插图产生思维或者情感,进而自主地探究学习。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这一单元课文都是围绕“童话”主题,选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4篇中外童话,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徜徉在奇妙的童话王国。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也就是重在品味童话的情趣美好。文章虽然篇幅很长,但是脉络清晰。蟋蟀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就巧妙地运用课本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按顺序仔细观察,再现故事中的重要场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感受青头和红头之间的深厚友谊。在画面的帮助下,教师不动声色地向学生介绍了牛有四个胃、会反刍的科学知识。这样一来,孩子们就能在津津有味的阅读中收获知识。
同时,这篇童话语言丰富灵动,文中对话大多单独成段,有丰富精彩的提示语,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人物的心情变化,使整个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蹦、爬、喊、跳、蹭”等动词,生动地刻画了青头的动作和神态,写出了青头急朋友之所急,遇到危险时沉着冷静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红头由一开始的害怕到绝望,再到树立坚定的信念,它的心理在不断地变化着,而青头是一个懂科学、有智慧、重情义的形象。这样读完整篇文章,红头和青头两个鲜明的形象也逐渐变得立体起来。由此可见,语文教材中的“小插图”真的可以发挥大作用。
二、灵活运用美妙插图,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插图成为阅读文本时的注解,为有效快速地导入课文打开了方便之门。课文学习之后,学生再次通过观看插图就会形成一定的情感,可以说是对阅读文本进行了二次创作,从而也就实现了阅读的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中,不妨先引导学生观赏插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红马的故事》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阅读课文,它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告诉我们为什么同学们都那么喜欢美术课,老师的画妙在哪里,知道在学习、生活中只有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才能体验尝试后的喜悦。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具有一般阅读课文语言华丽生动的共性,同时贴近孩子的现实生活,孩子们读起来兴趣盎然。但是老师的画妙在哪里,如何把细节画得栩栩如生?“一只在水里洗澡的牛、各个时期的百合、每一朵都有每一朵的姿态、全身通红的红马”到底是怎样的呢?如果按照传统方式教学,干巴巴地讲述,难免枯燥抽象,学生会对课文失去兴趣。而我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文中插图,继而延伸从互联网上收集整理并制作的生动直观的图片和视频,创设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直观世界,再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自然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直观到想象,从眼前到脑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学生都明白了老师给同学自由画画的空间,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大胆想象,多么和谐的课堂啊!
三、利用插图读写结合,高效突破课文重难点
与课文文字相比较,图片更加形象和直观,插图将抽象的语言变为具体的画面,将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解决了学生读不懂文章的问题。教师可以合理使用插图,在图文结合中,读文赏图,以图解文,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重难点。结合“小插图”开展读写训练会使学生产生更多的学习体验。教师要为学生布置明确的读写任务,使学生可以将观察的内容落实到实践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如在教《七律·长征》一课时,我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红军翻越大雪山的场景,想象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利用影像资料把这首诗词演绎成动人的图画,用自己的语言写一写“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画面。画面中冷暖相间、情景交融的景象,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那气势恢宏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再配上激情洋溢的朗读,使学生的视野和想象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完全沉浸在“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情境之中。学生的想象空间随着诗词内容的深入学习而不断延伸扩展,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通过读写结合,自然而然理解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种通过观察插图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培养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四、独特构思串联插图,培养学生灵活创造能力
部編版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是以主题组织单元,每篇文章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六年级上册的《少年闰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读完全文,一个活泼伶俐、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形象跃然纸上,而“我”与闰土儿时那一段短暂却甜蜜的情谊也一直令人难忘。文章第一自然段月夜刺猹的画面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就像一帧定格的照片凝固了生活中的一个瞬间。我适时布置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张照片仿写片段,学生都写得言简意赅,情趣盎然。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的。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走进鲁迅专题”,我就做了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串联本单元小插图的做法,不仅体现出单元教学重点,而且体现单元环节的创意设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小插图进行改编处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我引导学生抓住《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些课文中的插图仔细观察,图文对照,抓住四篇课文中的人物动作、神态、语言进行深度解读,了解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同情,对旧社会的愤恨和仇视,从而走进了鲁迅,了解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的伟大事迹和人民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对此学生学得意犹未尽。
总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小插图不容忽视,灵活运用这些插图会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意外的惊喜。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全面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小插图的大作用,从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目的。
作者简介: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解放路第一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