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探究

来源 :中华少年·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tamin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研究,在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中早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许多物理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定律的教学发表了自己颇有见地的教学见解,并且得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时,我们发现,确实可以取得如同一些文献中所述的预期效果。然而,当我们设计一些新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决问题时,令我们十分吃惊的是:学生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却又非常之差。这使得我们困惑不解。为何对同一教学策略教学的结果的评价出现如此之大的偏差?是教师教的原因,还是学生学的原因,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促使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进一步,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上,对这一规律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 通常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一般是按教材编排顺序,先进行演示实验引出课题,然后通过讲解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争论,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错误观念,进一步通过做斜面小车实验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最后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为了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情况,我们曾用这样一道题目来检测学生。题目如下。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上抛,问当钥匙落下来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全班几十名同学在试卷上皆答:落在手后面。问其原因,皆曰:汽车在走,而钥匙抛出后不再向前走了。
  2 怎样更好地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使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真正是实实在在意义上的令人满足。我们认为,囿于一般形式上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已是隔靴搔痒,而必须深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考察学生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规律时所形成的错误,常常是由于其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
  所谓前科学概念,是指儿童在学习物理课程以前的生活实际中,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反复建构所形成的系统的但并非科学的观念。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如此。在物理教学中,那种认为只需要“正面”传授知识,学生就能接受,如果他们仍不理解,可以多讲几遍就能达到目的的想法,实践证明是过于天真了。因为在有些学生的经验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这样,当他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就可能把定律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牛顿第一定律实际上成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代名词。让他们解释用手推车、用脚踢球等一些不易暴露错误观念的生活实例时,他们也能解释得头头是道。但当解释用手抛钥匙、飞机扔炸弹的例子时,他们却又运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去解释,其错误观念暴露无遗。这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所在。
  3 研究和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应当了解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的特点。
  第一,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是自发形成的。
  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误认为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其头脑如同一张“白纸”,教师可以在上面任意涂画,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看法。他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而在力停止作用时物体静止,于是主观地断言:有力,则物体运动;无力,则物体静止。这正是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
  第二,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隐蔽性。
  由于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这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学生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因为学生并没有有意识地思考并形成“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概念。其二是前科学概念平时并不表现出来,但往往在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比如前述测验表明,许多有10多年教龄的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也存在着牛顿第一定律的前科学概念,然而他们自己却并不知道。
  第三,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顽固性。
  由于前科学概念是儿童头脑中业已形成的概念,且长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观察又加强了这些概念。因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是非常顽固的。
  国内外物理教育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些物理现象形成了前科学概念,要想加以转变是极其困难的。尤其那些在人类科学认识史上经历了曲折历程的前科学概念,更是如此。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学生认识什么和如何行动,主要决定于他们所具有的认知图式(思维模式),而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他们按照自己已有的图式吸收和排斥信息。在有错误认识存在的情形下,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和正确信息极不相同的东西。
  4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注重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教育。
  牛顿第一定律不仅在物理学本身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物理教学中也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在教学中,不仅应当注重科学知识教学(定律本身),而且要特别强调定律得出所运用的科学方法。包括理论实验的方法和科学推理方法,这一点常常是许多物理教师容易忽略的方面。而且,还要结合定律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为什么只有伽利略能够大胆地怀疑亚里士多德延续2000多年的错误结论?引导学生树立起科学的怀疑精神,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信念。这样融知识、方法和精神于一体的教学,才真正体现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的全部内涵。
  (2)必须破除教师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
  由于不少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还具有牛顿第一定律的前科学概念,因此,很难想象出这些教师所教授出的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能够加以破除。所以,破除教师自己头脑中前科学概念是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的前提。
  (3)破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
  由于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学生头脑中存在着前科学概念,教师必须促使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的转变,在他们的头脑中引发认知冲突和危机,使他们头脑中原有的观念与当前面临的现实产生无法调和的矛盾,促使原结构的解体和新结构的建构。这种过程可以说是在学生头脑中引发了一场科学革命。
  比如,除以上两个例子外,还可向学生布置如下一个问题。匀速向前行驶的汽车前后玻璃窗上各有一只蜜蜂。两只蜜蜂同时以相同的速度向前后窗飞去,问前窗蜜蜂先飞到后窗,还是后窗蜜蜂先飞到前窗?如果学生正确回答了这个问题,说明学生头脑中该问题上的前科学概念已经破除。否则,则认为仍然没有破除。
  (4)坚持纠正前科学概念。
  由于前科学概念的顽固性。因此,认为前科学概念经过一两次纠正就消失了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破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的发生过程是相当缓慢的。克服旧图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惯性,用新的图式(牛顿第一定律)取代旧图式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除非用旧图式不能解释问题,学生才会在头脑中发生认知冲突,才会建立新图式。因此,教师应当在期中、期末考试中用新的情境问题考察学生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使牛顿第一定律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
其他文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新课标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即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不断进行探索活动,使知识更好地
期刊
近年来,愉快教学在我国小学教学中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它的兴起首先是针对由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学生厌学,负担过重,师生关系紧张,课余生活单调等一系列问题。其实愉快教学有其悠长的历史渊源。孔子把乐学视为最高境界,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北宋教育家程颐提出寓教于乐,适时教学。他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主张用歌舞、吟诗、讲故事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近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提出的
期刊
摘要: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还原知识生成的生动过程,不仅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积累生活经验、享受数学学习过程,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变得形象直观、简约灵动。  关键词:有效 数学教学 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
期刊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语文的实践中掌握学习的方法。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理念犹如清新的春风,给我们带来新的气息。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孩子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启发,互动地学。  1、交给孩子选择权,唤起自主意识。“选择”,是人的主体能动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期刊
摘要: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依其任务类型或学生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了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  关键词:英语课堂 合作学习 教学运用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
期刊
摘要:新课标已走进课堂,随着教育改革的脚步,对中学数学教学也提出与时俱进的要求。本文主要通过教学现状与新课标的冲突,从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数学老师教学方法,老师的教学理念,评价分析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新课标 发散性思维 评价分析 教育理念     中学数学教育是教育中的基础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计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为了提高
期刊
人的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不断培养形成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以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同其他学科不一样,数学是一个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小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培养。听是理解和吸收口头信息的交际能力。提高听力不仅有利于说读写这三项技能的发展,而且为开展日常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许多中学生听力困难远远大于读写方面的困难。其中有抛开传统的教学重视读写,忽视听说的原因,还有语言性和非语言性的原因。语言性因素是指学生对听力技能与技巧的掌握;而非语言性因素主要是指学生的文化基础、心理状态等,听力的薄弱也影
期刊
摘要:要真正学好英语,就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方法,特别是以下基本方法:一、选好学习资料;二、充分而合理地请教老师;三、以句子为基础,掌握核心句;四、勤于动口动手,大量大胆练习实践;五、大量听说读写,培养良好的语感;六、坚持不断复习强化。  关键词:中学生 英语 学习 方法     同学们都想学好英语,那么达到怎样的英语水平才可以算得上学好英语呢?一般来说,学好英语的标准就是能够正确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口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日常的课堂教学、数学问题、社会实践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在高中数学课渗透实施研究性学习问题。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 渗透和实施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要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选择课题,学生从自身数学学习实践出发,找到他们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