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射频消融术中免疫方面变化的研究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dewei66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肝癌射频消融术原理、发展史与实际临床应用情况的总结分析,来研究其治疗方式可以有效地达到提升机体免疫力,提升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抵抗力,降低治疗后的复发,提升治疗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肝癌射频消融术;免疫功能;
  1 射频消融发展历史
  射频消融历史较长,最初从单极射频消融针开始,逐步发展到多极,单极的消融范围较小,对于大肿瘤的治疗效果较差,因此逐步发展成集束多极针。在肝癌领域,射频消融在初期主要用于对小肝癌的治疗,适应症主要针对小于5cm的单个肿瘤,如果肿瘤在3个范围内,大小在3cm以内也可以。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射频技术以及射频针操作进步,通过CT三维成像方式,来对肿瘤部位和周边情况进行有效精确,通过多点多层的布针方式,以及伞状射频针的运用来扩大消融的处理范围,消融的范围也逐步达到6cm。单极针主要针对体积在3cm以下的肿瘤,如果是3cm以上的肿瘤将达不到彻底的损毁,即便采用单极针的多点多次操作,也不能将其完全覆盖;对于3-5cm的肿瘤应该选择第二代多极针,一次可以达到5cm以上的消融效果,特别适合5cm以下的肿瘤。如果是属于5-7cm的肿瘤,则需要运用第三代的超级针,运用直径为4cm的球形损毁来对直径为7cm的肿瘤进行治疗,需要进行22个点才能达到完整覆盖,操作上较为困难,如果运用直径为5cm的球形损毁来损毁病灶,也需要12个点覆盖。同时第三代超级多极针可以一次性完成7cm的肿瘤消融,运用专业注射泵可以让热传导达到更快更均匀的效果,缩短治疗时间。特别是发现肿瘤对热的耐受能力较多,射频治疗时的温度可以达到70-100℃,可以让肿瘤杀灭的速度更快,减少肿瘤负荷,提高肿瘤免疫因子,让局部的抗癌免疫能力得到激活,灭活的肿瘤细胞可以作为抗原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的生成,从而提升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
  2 肝癌射频消融术的治疗原理
  肝癌射频消融术依据射频的热效应,通过让肿瘤组织过热而导致其细胞衰亡,但是组织分为两个独立时相。第一时相为高频电流通过电极进入到组织,运用电子振荡让细胞加热,而组织局部过热加速了组织细胞缺氧情况,一旦50℃以上的持续高温连续4-6min时间就会让细胞膜发生溶解,如果温度持续上升,细胞将完全的坏死直至不可逆转的衰亡,是一种直接的损伤。第二时相为射频停止之后产生的间接损伤,过热情况将本来的凋亡与增殖平衡打乱,Kupffer细胞会被大量的激活、吞噬增强,细胞因子和热休克蛋白得到释放,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反应更加的活跃;射频导致癌细胞出现坏死,让肿瘤促免疫凋亡因子和免疫分化抑制情况得到降低和消除,让宿主免疫抑制肿瘤细胞的情况消除或者降低,免疫细胞增强了毒作用,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
  3 肝癌射频消融术对病患免疫功能的影响
  肝细胞癌病患的免疫功能的紊乱和缺陷主要以细胞免疫为主。细胞免疫直接反应了人体抗肿瘤的能力以及宿主免疫功能受到肿瘤干扰和破坏的严重程度。肝癌病患人体内的CD4细胞与CD4/CD8出现显著降低,CD8细胞上升。以及T细胞亚群的改变也与肝癌的严重程度呈现正相关性。射频有助于让辅助性T淋巴细胞参与到细胞免疫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占据肿瘤免疫中心时,以分泌细胞因子的差异分为Th1和Th2亚群。当这两个亚群出现失调的情况是就有可能导致肿瘤免疫逃逸。抗肿瘤主要以Th1介导为主,当Th1漂移向Th2时就形成免疫抑制。张俊平【1】等人进行相关射频治疗实验,对其漂移现象做观察时发现,脾淋巴细胞得到活化增殖,射频消融技术可以让Th1类细胞因子IFN-γ、IL-2加强分泌,从而形成以Th1为主导的抗肿瘤免疫效应。
  癌组织与宿主血清存在可溶性的抑制物质,可以有效的对杀伤细胞群的活跃性产生抑制作用。当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出现降低,会帮助癌细胞避开机体免疫系统监控,从而得到癌细胞的存活。同时肝癌患者的同源性淋巴细胞出现反应性下降,CD4阳性细胞的反应性显著下降。病灶浸润淋巴细胞减少,连同外周血液里的淋巴细胞也出现数量减少,这与其淋巴细胞中的Fas提升表达而诱导其淋巴细胞衰亡密切相关。肝癌病患的红细胞免疫能力显著较弱,突出表现为RBC-C3bR率降低,而RBC-ICR形成率却显著上升。由于kupffer细胞清除能力受到严重损害,癌细胞产生大量抗原物质的免疫复合物,在红细胞膜的C3b受体上占据使其空位与活性显著降低。其中C3b受体中有95%存在与红细胞膜上,如果活性降低,那样就会导致其控制吞噬癌细胞的功能弱化,以及对免疫复合物的消除能行存在障碍,让宿主免疫能力和抗肿瘤功能都得到破坏,从而肿瘤细胞可以更加容易的逃避免疫系统对其的控制和攻击。其中肿瘤生长中产生免疫抑制因子是导致其发生肿瘤免疫逃逸的关键因素之一,该因子可以抑制IC对红细胞产生黏附,降低了红细胞携带IC的功能性。此外,在正常群体中,机体的红细胞免疫黏附有促进因子,其活性会显著的大于抑制因子,肝癌患者中由于红细胞免疫能力弱,一定程度上与抑制因子的活性相对较高有关。
  无论是射频消融术还是其治疗方式,在肝癌治疗中主要识降低肿瘤负荷,让宿主的免疫平衡得到恢复。因此治疗后患者体内的癌细胞残留是否会导致新的病灶发生,与其抗肿瘤免疫能力有关。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正常,那么可以让癌细胞得到抑制和消除的功效,如果不是则会导致癌细胞不受控制的在机体内得到快速的繁殖、转移。
  射频消融治疗通过热疗来达到改善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其理论来自于癌细胞在承受热的功能方面,耐受力要比正常细胞更弱,一般局部升温到40℃就可以促使癌细胞分裂,而达到42℃则可以导致癌细胞损伤或坏死。而射频消融的交流电到达人体通过离子振荡摩擦产生热量可以让局部达到90℃的高温,促使肿瘤细胞的脱水坏死。同时可以让肿瘤病灶附近的血管产生凝固,产生一个反应带,让其无法为肿瘤的生长转移进行有效供血,从而对肿瘤的存在起到抑制和消除作用。
  4肝癌射频消融术对肝癌病患的复发率的影响   原发性肝癌死亡率高,发病隐匿,病情发展快,使用肝切除术一般是临床上治疗肝癌的首选方式,但是其发病率较高,3年的复发率约在50%-81%,5年的累及复发率在70%-100%,即便肝切除精准度不断提升,但是复发率仍旧走高,5年复发率在56.7%以上,其中肝内复发为80%。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原发性肝肿瘤在肝内产生扩散,特别是手术中对肿瘤进行挤压造成其肿瘤细胞经由门静脉在肝内大量扩散,为术后的繁殖生长提供了机会;由于肿瘤多为中心癌变,并不是同时生长,因此对于术中没有发现的微小病灶组织,在术后会继续的生长。同时其复发还与全身和局部的免疫功能、手术方式、手术切缘距离和肝硬化等情况有关。并且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而肝癌复发直接导致手术远期效果受到影响,也是患者术后死亡等关键原因,如果不能有效控制,3年内可能就出现死亡。近年来随着肝癌治疗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手术治疗、X线刀治疗、微波治疗、冷冻治疗和癌内注射治疗等都相继出现。微创介入治疗已经成为无法手术治疗肝癌病患的首选。由于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可以有效的提升其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在术后1-5年的生存率较其他方式而言会显得更有优势。射频可以达到消除肿瘤组织和抑制肿瘤生长的双重作用。同时该操作对机体的损伤小,短时间内可以多次治疗,不因肝硬化程度和参与肝脏体积大小的干扰,只要病患身体状况良好,没有严重腹水、门静脉癌栓和黄疸都可以有效进行治疗,其效果与手术能达到一致。
  但是射频消融治疗肝癌也存在一定禁忌症,例如巨大型或者弥漫性肝癌;邻近气管存在脉管癌栓和气管侵犯等肝功能分级属于C级者,在护肝治疗后没有改善情况;全身状况差,具有严重的合并症或者无法对治疗有足够耐受力者;严重的大量腹水、黄疸、出血倾向者。而射频的治疗其特点也在于创伤小,病患痛苦小,容易接受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术后并发症少,且容易控制;生活质量有显著提升。因此,该技术受到临床的一定认可。
  5 结束语
  射频消融术对于肝癌患者而言,提供更加少创伤的治疗手段,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癌症复发的几率,对于年龄较大,身体综合情况较弱的肝癌病患而言,这种方式的少创伤性可以带给病患更高的治疗耐受力,是不适合手术治疗病患的有效方式。但是该技术仍然有局限性,与其他肝癌治疗方式一样,不可能完全对肝癌得到根治,复发情况仍然存在,因此也不可给予患者过高而不切实际的希望,对待治疗仍然需要积极理性的来解决,同时做好病患的心理建设工作,积极配合治疗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张辉,徐新保,等.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再手术切除与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比较[J].西部医学,2013,25(12):1816-1818.
  [2] 黄新辉,黄尧,林科灿,等.复发性小肝细胞癌射频消融与再手术切除疗效的分析[J].腹部外科,2013,26(2):93-95.
  [3] 梁惠宏,彭振维,陈敏山等.经皮射频消融与再手术治疗单个直径≤3cm的复发性肝癌的疗效比较[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1,10(1):36-39.
  [4] 任正刚,干育红,樊嘉,等.射频毁损术与再手术切除治疗复发性小肝癌对照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1):1614-1618.
  [5] 申权,薛焕洲,姜青锋等.射频消融与手术再切除治疗复发性肝癌的比较[J].中国肿瘤临床,2008,35(19):1088-1092.
  [6] 王振,钱叶本.小肝癌射频消融术与手术切除疗效的Meta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2011,19(2):23-24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方法:结合本院近年来共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为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并对所实施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入选患者的临床特征集中在疼痛症状不明显、临床症状不显著、患者自身所携带的合并症相对较多等特点。结论:在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当中,应遵循维持患者体内各项正常微循环为前提的条件下,降低患者心
期刊
摘 要:当前无偿献血的人越来越多,通大量调查显示很多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结果呈现反应性,但在医院对其进行检测时,其结果显示为正常,这种现象被称为“假阳性”。对于这些无偿献血者而言,我国很多采供血机构已经将其永久性屏蔽。近年来我国无偿献血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显示假阳性的无偿献血者进行屏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这种现象。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献血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
期刊
摘要: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呼吸机辅助呼吸技术运用十分广泛,利用其治疗各种诱因引起低氧血症效果显著,AEC-Ⅱ细胞容易受到空气和血液的损害,机械通气时气道压力变化、氧气浓度的变化以及肺泡的被动运动均可以直接造成AEC-Ⅱ功能损伤和形态变化。长时间吸入高氧浓度可引起AEC-Ⅱ凋亡,导致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等,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高氧肺损伤致AEC-Ⅱ凋亡过程中,
期刊
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短期应用阿司匹林对大鼠卒中前NO水平变化的影响,探讨其在脑卒中的相关作用。方法:采用双肾双夹法复制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RHRSP)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及阿司匹林实验组。实验组胃内灌入阿司匹林并于一周后模拟人工寒潮。喂养第12周、第13周及寒潮后分别对各组大鼠舌下静脉取血检测NO的含量;寒潮后取大鼠脑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其病理改变。结果:短期阿司匹林干预后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白芍配伍桂枝抗炎治疗的药理学作用机理。 方法:选取SD大鼠雌雄各5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阿司匹林组、生理盐水组、白芍组、桂枝组以及配伍组。每组大鼠给药半小时后,对所有大鼠进行角叉菜胶诱发胸膜炎造模。造模结束后5小时,眼球采血,检测大鼠血液中丙二醛、弹性蛋白酶含量以及中性粒细胞CAMP-PDE活性。 结果:各组大鼠血浆内丙二醛含量中配伍组含量最低,为(2.3±1.2)nmol/m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颈椎动力位MRI检查在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疑有颈椎椎间盘突出症并行颈椎常规中立位和动力位MRI检查的60例患者。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各个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程度进行对比分析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动力位上,各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同中立位相比均有显著增加。在中立位正常或椎间盘突出3 mm,15.44%患者在过伸位椎间盘突出进展到>3 mm。在中立位椎间盘突出>3 mm 且5 mm
期刊
摘 要:目的:临床分析卡列前素氨丁三醇(欣母沛)在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实施治疗的100例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米索前列醇结合缩宫素治疗和欣母沛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性及产后出血量。结果:治疗总有效性对比,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产后出血量对比,观察组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将对97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现典型心电图改变的患者72例,占74.23%;出现非典型心电图改变患者25例,占15.77%,包括未出现病理性Q波、无T波直立形成单相曲线、无ST段明显抬高。结论:心电图具有简便、经济、重复性高等优点,是急性心肌梗死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具有重要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00例,以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进行治疗,以ELISA法测定两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醇(NSE)、IL-6、TNF-α等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
期刊
摘要:目的:思考医院建设护理教研室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方法:我院护理教研室通过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检查,对护理操作技术进行抽考,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培训及考核。结果:提高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结论:通过检查,抽考的方式发现问题,及时讲解,培训,规范护理操作和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教研室;操作技术;培训;考核  Abstract:Objective: necessity of Nursing Dep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