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4月26日,北京市科委发布消息,年底前首批50~100辆纯电动出租车将在延庆县上岗,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示范。同时,联想起2009年底的京能集团等8家新能源投资机构和科研院所与延庆县政府签下40亿元新能源建设投资大单的消息,让我们相信,延庆县正朝着“打造低碳经济社会示范区”的目标迈出坚实的步伐。那么,延庆县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征程中,如何调整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如何调动群众广泛参与,共建低碳经济社会呢?就此,中共延庆县委书记孙文锴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建设北京绿色生态屏障 增强碳库吸碳固碳能力
记者:今年年初,延庆县提出了打追国际一流的低碳经济社会示范区。延庆是基于什么确定这样的宏伟目标?
孙文锴:延庆在北京市功能定位中,属于生态涵养发展区,是首都的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保护地。打造低碳社会,主要是要做好碳减排和碳汇两个方面的工作。从延庆经济发展特点来看,本身就是以发展有机农业、新能源环保产业和旅游业为主导的生态友好型经济,同时又保持了优质的生态环境,具有打造低碳经济社会良好的基础。
这些年,延庆在保持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同时,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到突出的位置,积极开展碳汇造林示范建设,加大了山区生态造林和森林管护的力度,加大了平原地区重点区域环境建设的力度,使全县林木绿化率每年递增1%~2%。2008年6月,中国首批个人出资开展的碳汇造林示范项目在北京八达岭林场揭碑,碳汇造林示范面积为3100亩,预计可增加吸收固碳约3.58万吨,每年可吸收固定二氧化碳2800多吨。
如今,在680平方公里的川区,妫河生态休闲走廊、龙庆峡下游森林走廊、官厅水库库滨带、北山生态旅游观光带四大生态带已经形成,在县城周围构成了总面积近10万亩的壮丽森林景观。目前,延庆林木绿化率达到72%,林地面积达14.6万公顷,不仅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使整个延庆成为北京的郊野公园,同时也使延庆碳汇能力大大增强。
延庆还进一步加大对湿地保护和恢复的工作力度。先后确定了野鸭湖、金牛湖、白河堡和龙庆峡4个县级湿地型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1万亩,截至目前,全县湿地保护总面积已经达到15万亩,占全县面积的5%以上。广阔的湿地净化了大气和水源,为延庆固碳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些年来,延庆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生态县、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等荣誉称号,成为全国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示范区、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运行国家示范区。延庆已经成为一座生态绿洲、北京西北一道绿色生态屏障,这些良好的生态条件,为打造国际一流的低碳经济社会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环境基础。
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名区大力发展旅游低碳产业
记者:延庆县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是京郊旅游大县。旅游业是低碳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请问,延庆县是如何发展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
孙文锴:旅游业作为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环境密切相关。近年来,延庆立足于首都对延庆功能定位的要求,依托首都国际化大都市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加大了对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特别是在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过程中,投巨资对八达岭、龙庆峡景区升级改造,淡化了商业氛围,增加了生态、自然和文化气息,增强了竞争优势,使延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全县有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2家、3A级以上景区6家,延庆旅游业发展的后劲进一步增强,整体质量进一步提升。
现在延庆正在大力推进三大功能区建设。一是加快建设八达岭长城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区。主要是大力推动探戈坞音乐谷建设,加快推进石佛寺明清特色村改造,整合岔道古城、长城天地、旅游专列等多种资源,推出八达岭大景区旅游精品,推动长城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二是大力推进北山带国际旅游会议度假区建设。以建设辉煌国际会议度假区、葡萄酒庄、龙庆峡不夜峡等精品工程为龙头,带动古崖居、松山、玉渡山、石京龙滑雪场共同发展,成为延庆低碳经济增长的一个新支点。三是全力推进北京妫河建筑创意园区建设。加强规划引导,加快土地一级开发,完善基础设施,尽快形成集创作、培训、科研、成果展示、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创新型低碳生态环保园区。
此外,延庆利用良好的生态条件和浓郁的田园风光,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井庄镇的火盆锅豆腐宴早已成为北京市的民俗品牌;千家店百里山水画廊成为全市沟域经济的亮点,受到市民的青睐。在产业结构低碳化的调整过程中,延庆正利用自己的旅游资源优势,大踏步地向国际旅游休闲名区迈进。
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消费结构多样化
记者:2006年,延庆县被北京市政府命名为北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示范区。请介绍一下延庆县在利用新能源和开发可再生能源方面的进展。
孙文锴:延庆蕴藏着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平均海拔500米,光照充足。风能资源占全市的70%。海坨山前自西向东有着105平方公里的地热面积。玉米种植面积30万亩,秸秆等生物质资源丰富。
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积极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扎扎实实地建设北京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如今,延庆县已安装太阳能灯1.75万盏,全年可节电640万度。农村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7000余台,建成太阳能日光温室700余座、阳光浴室45座;建成大型生物质气化站27处,大中型沼气池8处,可为8000户农民提供清洁的炊事能源,每年节约燃料投入50%,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200吨。位于延庆的德青源养鸡场,利用鸡粪产生的沼气发电,每年向电网提供1400万度的绿色电力;延庆圣世苑培训中心、延庆县医院等14家单位有效地利用地热资源,地热供暖面积达到59万平方米,约占全县供暖面积的14%,实现节煤1.2万吨:京能集团在延庆县建成北京首座150兆瓦风电场,全部并网发电后每年可向北京输送绿电近2.5亿度。2005年,延庆县开发新能源仅为1万吨标煤,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仅为2,2%,到2009年,延庆县新能源开发利用量达到6万吨标煤,占全县能源消费总量的15%,比2005年翻了近7倍。预计2010年,全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将达到20%以上。
2010年,延庆在继续做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工作的同时,将重点做好新能源汽车应用试点工作,在县城中心区、八达岭景区等区域的公共交通率先使用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积极推动智能电网示范区建设,促进新能源发电项目顺利并网发电,带动相关新型产业发展。
集聚多种类型新能源产业打造首都新能源产业基地
记者:2009年8月,延庆县又被命名为北京市新能源产业基地。请问该基地的建设进展如何?
孙文锴:2008年4月,延庆县政府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 签订了共建“八达岭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基地”框架协议。2009年6月,新能源的孵化器——“八达岭新能源产业基地”在延庆正式挂牌,落户在该基地的企业,同样享受中关村待遇。
目前,已经有一批新能源企业和研发机构落户延庆。中科院1兆瓦太阳能塔式实验电站,已经落户八达岭镇。京能集团30兆瓦光伏示范电站,落户在著名风景区龙庆峡附近。年产800套风机叶片的中材科技风电叶片股份有限公司,落户八达岭开发区的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基地,预计2010年,产值将达到20亿元,上缴税金1.2亿元。京仪集团、中国节能投资公司、中科院热物理研究所、国电龙源集团等多家企业和科研院所与延庆签订了协议。生产风电塔柱的北京天晟鑫业金属结构制品有限公司、生产风电机头的北京中能发电力设备有限公司,三吉利储氢合金等20多家企业纷纷落户开发区,新能源产业链正在形成。
倡导全民低碳生活出台相关配套政策
记者:走低碳发展之路需要全民的理解与支持,延庆县在这方面是如何做的?
孙文锴:建设低碳经济社会,群众参与是重点,政策倾斜是关键。
2007年以来,延庆县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企业创建活动。在农村,大力开展生态文明乡镇、生态文明村、生态文明户评选活动。目前,共创建绿色社区14个、绿色家庭300户、绿色商场6个、绿色餐饮企业6个。2009年,全县生态文明户达8000户,并获得了政府500万元奖励。
2009年10月,中共延庆县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延庆县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纲要(2010年——2012年)》按照《纲要》要求,今后三年,延庆将实施5个方面33项重点工程,到2012年底,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市全国领先水平,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初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力争使延庆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在此基础上,延庆县又制定了《延庆县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三年行动方案》、《延庆县有机循环农业三年行动方案》、《延庆县新能源和环保产业三年行动方案》、《延庆县乡村旅游三年行动方案》。随着这些政策的逐步实施,延庆将向既定的目标——国际一流低碳经济社会示范区大步迈进。
建设北京绿色生态屏障 增强碳库吸碳固碳能力
记者:今年年初,延庆县提出了打追国际一流的低碳经济社会示范区。延庆是基于什么确定这样的宏伟目标?
孙文锴:延庆在北京市功能定位中,属于生态涵养发展区,是首都的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保护地。打造低碳社会,主要是要做好碳减排和碳汇两个方面的工作。从延庆经济发展特点来看,本身就是以发展有机农业、新能源环保产业和旅游业为主导的生态友好型经济,同时又保持了优质的生态环境,具有打造低碳经济社会良好的基础。
这些年,延庆在保持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同时,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到突出的位置,积极开展碳汇造林示范建设,加大了山区生态造林和森林管护的力度,加大了平原地区重点区域环境建设的力度,使全县林木绿化率每年递增1%~2%。2008年6月,中国首批个人出资开展的碳汇造林示范项目在北京八达岭林场揭碑,碳汇造林示范面积为3100亩,预计可增加吸收固碳约3.58万吨,每年可吸收固定二氧化碳2800多吨。
如今,在680平方公里的川区,妫河生态休闲走廊、龙庆峡下游森林走廊、官厅水库库滨带、北山生态旅游观光带四大生态带已经形成,在县城周围构成了总面积近10万亩的壮丽森林景观。目前,延庆林木绿化率达到72%,林地面积达14.6万公顷,不仅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使整个延庆成为北京的郊野公园,同时也使延庆碳汇能力大大增强。
延庆还进一步加大对湿地保护和恢复的工作力度。先后确定了野鸭湖、金牛湖、白河堡和龙庆峡4个县级湿地型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1万亩,截至目前,全县湿地保护总面积已经达到15万亩,占全县面积的5%以上。广阔的湿地净化了大气和水源,为延庆固碳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些年来,延庆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生态县、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等荣誉称号,成为全国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示范区、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运行国家示范区。延庆已经成为一座生态绿洲、北京西北一道绿色生态屏障,这些良好的生态条件,为打造国际一流的低碳经济社会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环境基础。
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名区大力发展旅游低碳产业
记者:延庆县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是京郊旅游大县。旅游业是低碳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请问,延庆县是如何发展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
孙文锴:旅游业作为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环境密切相关。近年来,延庆立足于首都对延庆功能定位的要求,依托首都国际化大都市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加大了对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特别是在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过程中,投巨资对八达岭、龙庆峡景区升级改造,淡化了商业氛围,增加了生态、自然和文化气息,增强了竞争优势,使延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全县有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2家、3A级以上景区6家,延庆旅游业发展的后劲进一步增强,整体质量进一步提升。
现在延庆正在大力推进三大功能区建设。一是加快建设八达岭长城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区。主要是大力推动探戈坞音乐谷建设,加快推进石佛寺明清特色村改造,整合岔道古城、长城天地、旅游专列等多种资源,推出八达岭大景区旅游精品,推动长城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二是大力推进北山带国际旅游会议度假区建设。以建设辉煌国际会议度假区、葡萄酒庄、龙庆峡不夜峡等精品工程为龙头,带动古崖居、松山、玉渡山、石京龙滑雪场共同发展,成为延庆低碳经济增长的一个新支点。三是全力推进北京妫河建筑创意园区建设。加强规划引导,加快土地一级开发,完善基础设施,尽快形成集创作、培训、科研、成果展示、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创新型低碳生态环保园区。
此外,延庆利用良好的生态条件和浓郁的田园风光,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井庄镇的火盆锅豆腐宴早已成为北京市的民俗品牌;千家店百里山水画廊成为全市沟域经济的亮点,受到市民的青睐。在产业结构低碳化的调整过程中,延庆正利用自己的旅游资源优势,大踏步地向国际旅游休闲名区迈进。
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消费结构多样化
记者:2006年,延庆县被北京市政府命名为北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示范区。请介绍一下延庆县在利用新能源和开发可再生能源方面的进展。
孙文锴:延庆蕴藏着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平均海拔500米,光照充足。风能资源占全市的70%。海坨山前自西向东有着105平方公里的地热面积。玉米种植面积30万亩,秸秆等生物质资源丰富。
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积极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扎扎实实地建设北京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如今,延庆县已安装太阳能灯1.75万盏,全年可节电640万度。农村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7000余台,建成太阳能日光温室700余座、阳光浴室45座;建成大型生物质气化站27处,大中型沼气池8处,可为8000户农民提供清洁的炊事能源,每年节约燃料投入50%,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200吨。位于延庆的德青源养鸡场,利用鸡粪产生的沼气发电,每年向电网提供1400万度的绿色电力;延庆圣世苑培训中心、延庆县医院等14家单位有效地利用地热资源,地热供暖面积达到59万平方米,约占全县供暖面积的14%,实现节煤1.2万吨:京能集团在延庆县建成北京首座150兆瓦风电场,全部并网发电后每年可向北京输送绿电近2.5亿度。2005年,延庆县开发新能源仅为1万吨标煤,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仅为2,2%,到2009年,延庆县新能源开发利用量达到6万吨标煤,占全县能源消费总量的15%,比2005年翻了近7倍。预计2010年,全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将达到20%以上。
2010年,延庆在继续做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工作的同时,将重点做好新能源汽车应用试点工作,在县城中心区、八达岭景区等区域的公共交通率先使用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积极推动智能电网示范区建设,促进新能源发电项目顺利并网发电,带动相关新型产业发展。
集聚多种类型新能源产业打造首都新能源产业基地
记者:2009年8月,延庆县又被命名为北京市新能源产业基地。请问该基地的建设进展如何?
孙文锴:2008年4月,延庆县政府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 签订了共建“八达岭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基地”框架协议。2009年6月,新能源的孵化器——“八达岭新能源产业基地”在延庆正式挂牌,落户在该基地的企业,同样享受中关村待遇。
目前,已经有一批新能源企业和研发机构落户延庆。中科院1兆瓦太阳能塔式实验电站,已经落户八达岭镇。京能集团30兆瓦光伏示范电站,落户在著名风景区龙庆峡附近。年产800套风机叶片的中材科技风电叶片股份有限公司,落户八达岭开发区的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基地,预计2010年,产值将达到20亿元,上缴税金1.2亿元。京仪集团、中国节能投资公司、中科院热物理研究所、国电龙源集团等多家企业和科研院所与延庆签订了协议。生产风电塔柱的北京天晟鑫业金属结构制品有限公司、生产风电机头的北京中能发电力设备有限公司,三吉利储氢合金等20多家企业纷纷落户开发区,新能源产业链正在形成。
倡导全民低碳生活出台相关配套政策
记者:走低碳发展之路需要全民的理解与支持,延庆县在这方面是如何做的?
孙文锴:建设低碳经济社会,群众参与是重点,政策倾斜是关键。
2007年以来,延庆县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企业创建活动。在农村,大力开展生态文明乡镇、生态文明村、生态文明户评选活动。目前,共创建绿色社区14个、绿色家庭300户、绿色商场6个、绿色餐饮企业6个。2009年,全县生态文明户达8000户,并获得了政府500万元奖励。
2009年10月,中共延庆县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延庆县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纲要(2010年——2012年)》按照《纲要》要求,今后三年,延庆将实施5个方面33项重点工程,到2012年底,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市全国领先水平,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初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力争使延庆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在此基础上,延庆县又制定了《延庆县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三年行动方案》、《延庆县有机循环农业三年行动方案》、《延庆县新能源和环保产业三年行动方案》、《延庆县乡村旅游三年行动方案》。随着这些政策的逐步实施,延庆将向既定的目标——国际一流低碳经济社会示范区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