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2016)》中指出2016年重点工作,在第二项任务“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中要求: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办好事、不添堵。同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要求各地结合实际统筹推动本地区本部门“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浪潮席卷全国,而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电子政务,与新时代新常态下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是什么关系?有何不同?电子政务在这样的新背景下又该如何发展?
电子政务在我国发展的几十年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上世纪80年代末,办公自动化在全国机关部门的开展。此阶段是初步接触电脑網络,为以后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做好铺垫。二是1993年底开展的金桥、金卡、金关“三金工程”,标志着我国经济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的正式开始。三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政府上网年”启动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政务工程。在电子政务的第三阶段,迎来了“互联网+”时代。自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后,“互联网+”便上升为国家战略。各地积极探索“互联网+政务服务”,为创新电子政务模式而不断尝试,虽然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各地热情不减,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努力构建服务型、安全型、高效型、智慧型的政府。
“互联网+政府服务”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而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五点:
一是政务网站安全系数低。作为为公民服务的政府平台,其安全系数必须要让群众放心。因为这些网站平台上含有许多涉及经济利益的政策和个人隐私的数据,包括税务、就业、社保、工商等,这些都能成为黑客及相关利益驱动者犯罪的动机。今年5月份爆发的全球性的勒索病毒事件,我国有多所高校及事业单位受影响,其中海南的出入境管理、交通管理部门都因病毒的影响而停止面向公众服务,使得民众的生活和工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虽然这次病毒只是利用了大部分电脑的漏洞,但其实是给我们广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提了醒,平时对网络安全不重视,忽视日常维护,就可能遭受这种大范围的病毒攻击。相反,如果这种大范围的病毒攻击都不能承受,更别提有针对性的网络犯罪了。
二是政务网站设计缺乏“以用户为导向”理念。信息化时代,人人都在使用智能手机、智能冰箱、智能电视机,何谓智能,无非是想借这旗号争抢客户的体验值罢了。越是界面简洁明了、说明清晰易懂、操作方便、一键直达的产品越是受客户青睐。同理,网站界面和功能设计也是如此。然而我们有些地方政府的网站界面设计不够清晰明了,要不就是种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要不就是子科目太多,分门别类摸索不到;有些地方政府网站搜索工具就是摆设,在公开的政府信息中输入关键字搜索,页面无法显示,还需要用户从头开始一个个找,一页页翻,及其不便,用户体验很不让人满意。
三是电子政务服务效率跟不上。电子政务的宗旨就是为民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然而,有些地方政府在开展电子政务过程中,存在回应不及时、信息更新滞后、不与群众互动、群众性话题不谈、假空大话题重复谈、可以电子化申请的表格仍然需要纸质提交等问题,电子政务的功能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一些服务项目徒有其表,名不符实。
四是移动技术应用广度和发展深度不够。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给民众带来了莫大好处。民众获取公共服务变得更加快捷方便。然而移动技术应用于政务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例如很多一二线城市都开通了移动APP,涉及旅游、气象、教育、医疗,而很多县级市都没有能享受到此项便利。再如很多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开通后的信息发布可能还停留在开通当年,或者半年才更新一次信息,并没有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成为了“睡眠终端”、“僵尸网站”
五是数据治理战略欠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政府的部分角色从事前审批转变成事中事后的监管,如何转变好角色,决策所需的数据质量举足轻重。但是,实际上各个政府部门对于数据资源的共享、管理和利用度不够,例如运用云技术来实现不同地域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并没有在我国多数政府部门间上演。电子政务的发展,不管是标准建设还是实际应用,都跟不上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库更新。
针对以上五个问题,在“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浪潮下,电子政务如何借助机遇,完善自己,我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是重视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做放心服务政府。包括填补法律空白,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工作人员安全意识,健全防御防护体系。已有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和保密性法律法规,已经跟不上“互联网+”的发展浪潮,可以借鉴国外优秀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再结合自己现阶段实际,从国家层面到各地方,制定法律法规体系促进和保障电子政务发展。同时要加强网络安全风险意识,及时修补电脑漏洞,定期备份文件,规范运用网络进行政务服务,包括离开后及时退出应用系统、防止密码泄露、利用U盘传输保密性文件等。
二是完善政务网站操作界面和服务项目,做用户体验式政府。“互联网+”浪潮下的政府服务,要满足不同用户提出的要求,通过广泛调研,收集各个社会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分析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用户具体的服务要求,整合意见,加强开发,完善程序,最终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感和使用满意度。这其中包括操作界面要一目了然,各项功能要名副其实,政务服务事项要“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办事材料目录化、标准化、电子化。
三是提高电子政务服务效率,做新型高效服务政府。电子政务实现了线下线上一体化,不仅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更提高了效率,可以说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地方为了打造新型服务政府,提出了“最多跑一次”的改革目标,这就需要最大限度的利用电子政务,在网上办事大厅中,可以将所需的资料详细的告知办事群众,对于疑难杂症、常见问题作出统一说明,针对群众的问题,平台要及时链接给具体部门接办,这样,群众办事省心,政务工作效率也高。
四是推动移动政务,做智慧型政府。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可以说让电子政务实现了全天候的在线服务,加上微博微信公众信息的发布与互动,移动APP的高效搜索和强大功能,都是建设智慧型政府必备的。纵观全国的移动政务推进,要实现均衡充分的发展,各地区之间,不论发展水平如何,政务建设都必须跟上群众的需求。另外,针对各部门各地区五花八门的政务APP,每个省市可以协调各市区统筹规划,使用一个APP,这样既避免重复开发,又方便了流动人口使用。
五是深化数据治理战略,做共建共享政府。“十三五”要求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全面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快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和开发应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创新。政府应当借力大数据优化公共服务方式,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互联网+”已经运用到了各行各业,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正在慢慢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电子政务更应借着“互联网+”的浪潮,开拓创新,丰富行政管理与服务的内容和手段,从而最大程度的实现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
电子政务在我国发展的几十年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上世纪80年代末,办公自动化在全国机关部门的开展。此阶段是初步接触电脑網络,为以后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做好铺垫。二是1993年底开展的金桥、金卡、金关“三金工程”,标志着我国经济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的正式开始。三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政府上网年”启动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政务工程。在电子政务的第三阶段,迎来了“互联网+”时代。自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后,“互联网+”便上升为国家战略。各地积极探索“互联网+政务服务”,为创新电子政务模式而不断尝试,虽然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各地热情不减,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努力构建服务型、安全型、高效型、智慧型的政府。
“互联网+政府服务”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而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五点:
一是政务网站安全系数低。作为为公民服务的政府平台,其安全系数必须要让群众放心。因为这些网站平台上含有许多涉及经济利益的政策和个人隐私的数据,包括税务、就业、社保、工商等,这些都能成为黑客及相关利益驱动者犯罪的动机。今年5月份爆发的全球性的勒索病毒事件,我国有多所高校及事业单位受影响,其中海南的出入境管理、交通管理部门都因病毒的影响而停止面向公众服务,使得民众的生活和工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虽然这次病毒只是利用了大部分电脑的漏洞,但其实是给我们广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提了醒,平时对网络安全不重视,忽视日常维护,就可能遭受这种大范围的病毒攻击。相反,如果这种大范围的病毒攻击都不能承受,更别提有针对性的网络犯罪了。
二是政务网站设计缺乏“以用户为导向”理念。信息化时代,人人都在使用智能手机、智能冰箱、智能电视机,何谓智能,无非是想借这旗号争抢客户的体验值罢了。越是界面简洁明了、说明清晰易懂、操作方便、一键直达的产品越是受客户青睐。同理,网站界面和功能设计也是如此。然而我们有些地方政府的网站界面设计不够清晰明了,要不就是种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要不就是子科目太多,分门别类摸索不到;有些地方政府网站搜索工具就是摆设,在公开的政府信息中输入关键字搜索,页面无法显示,还需要用户从头开始一个个找,一页页翻,及其不便,用户体验很不让人满意。
三是电子政务服务效率跟不上。电子政务的宗旨就是为民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然而,有些地方政府在开展电子政务过程中,存在回应不及时、信息更新滞后、不与群众互动、群众性话题不谈、假空大话题重复谈、可以电子化申请的表格仍然需要纸质提交等问题,电子政务的功能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一些服务项目徒有其表,名不符实。
四是移动技术应用广度和发展深度不够。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给民众带来了莫大好处。民众获取公共服务变得更加快捷方便。然而移动技术应用于政务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例如很多一二线城市都开通了移动APP,涉及旅游、气象、教育、医疗,而很多县级市都没有能享受到此项便利。再如很多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开通后的信息发布可能还停留在开通当年,或者半年才更新一次信息,并没有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成为了“睡眠终端”、“僵尸网站”
五是数据治理战略欠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政府的部分角色从事前审批转变成事中事后的监管,如何转变好角色,决策所需的数据质量举足轻重。但是,实际上各个政府部门对于数据资源的共享、管理和利用度不够,例如运用云技术来实现不同地域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并没有在我国多数政府部门间上演。电子政务的发展,不管是标准建设还是实际应用,都跟不上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库更新。
针对以上五个问题,在“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浪潮下,电子政务如何借助机遇,完善自己,我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是重视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做放心服务政府。包括填补法律空白,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工作人员安全意识,健全防御防护体系。已有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和保密性法律法规,已经跟不上“互联网+”的发展浪潮,可以借鉴国外优秀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再结合自己现阶段实际,从国家层面到各地方,制定法律法规体系促进和保障电子政务发展。同时要加强网络安全风险意识,及时修补电脑漏洞,定期备份文件,规范运用网络进行政务服务,包括离开后及时退出应用系统、防止密码泄露、利用U盘传输保密性文件等。
二是完善政务网站操作界面和服务项目,做用户体验式政府。“互联网+”浪潮下的政府服务,要满足不同用户提出的要求,通过广泛调研,收集各个社会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分析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用户具体的服务要求,整合意见,加强开发,完善程序,最终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感和使用满意度。这其中包括操作界面要一目了然,各项功能要名副其实,政务服务事项要“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办事材料目录化、标准化、电子化。
三是提高电子政务服务效率,做新型高效服务政府。电子政务实现了线下线上一体化,不仅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更提高了效率,可以说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地方为了打造新型服务政府,提出了“最多跑一次”的改革目标,这就需要最大限度的利用电子政务,在网上办事大厅中,可以将所需的资料详细的告知办事群众,对于疑难杂症、常见问题作出统一说明,针对群众的问题,平台要及时链接给具体部门接办,这样,群众办事省心,政务工作效率也高。
四是推动移动政务,做智慧型政府。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可以说让电子政务实现了全天候的在线服务,加上微博微信公众信息的发布与互动,移动APP的高效搜索和强大功能,都是建设智慧型政府必备的。纵观全国的移动政务推进,要实现均衡充分的发展,各地区之间,不论发展水平如何,政务建设都必须跟上群众的需求。另外,针对各部门各地区五花八门的政务APP,每个省市可以协调各市区统筹规划,使用一个APP,这样既避免重复开发,又方便了流动人口使用。
五是深化数据治理战略,做共建共享政府。“十三五”要求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全面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快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和开发应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创新。政府应当借力大数据优化公共服务方式,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互联网+”已经运用到了各行各业,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正在慢慢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电子政务更应借着“互联网+”的浪潮,开拓创新,丰富行政管理与服务的内容和手段,从而最大程度的实现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