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感、美感与存在感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前准备】
  1.阅读教师印发的材料或自己查阅相关书籍,了解荀子的有关情况,尤其是荀子的主张。
  2.在已经初步形成自学习惯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尽量扫除文字障碍,反复诵读课文,弄懂文章的观点。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晓劝学之意,明劝学之理。
  【教学难点】
  探究本文怎样运用比喻进行说理。
  【课时安排】2课时
  [评 析]将《劝学》篇与荀子相关思想主张的把握结合起来,有夏丏尊“滚雪球”式阅读观的面影——以一篇带动多篇,甚至整本书、多本书的阅读,如学习《桃花源记》,受兴趣驱使,去读晋史或乌托邦思想方面的著作。这种点面体结合的学习,更能渊深学生的语文素养。
  注意自学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扫除文字障碍,“反复诵读课文,最好能背下来,并能抄写课文”①,看似方法老旧,却是积淀文言素养的不二法门。没有这样的“种子习惯”奠基,学生文言文学习很难开出思维之花,审美之花。
  教学内容的择定注意了形(析其法)意(晓其意,明其理)统一,并触及了篇性(荀子设喻的独特性)开掘,十分可贵。
  不过,教学目标1显得有些空泛。教者在“理念阐释”部分(限于篇幅,选录时省去)明确说“一篇课文值得重点掌握的字词并不多”,为什么不具体标注呢?教学难点是目标2的变相陈述,完全可以二合一,只需在括号中说明一下。
  还有,从“设喻”切入,捕捉篇性,仅限于“以喻代议”和“寓议于喻”吗?如果不是,还有哪些,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体知?即使只谈“以喻代议”和“寓议于喻”,也要谈出荀子的独特之处,让思维向纵深处挺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询问课前预习情况。
  1.齐读课文,整体了解预习情况,重申诵读的重要性。
  2.询问预习时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从而筛选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朗读、范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矫正读音,强调朗读要注重节奏、强弱和韵律。
  2.教师范读课文。
  [评 析]没有华丽的开场,有的只是基于学情的应势而教,应性而教——“预习时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这样的对话是很自然、亲切的诊断性评估,确能保证真实学习、有效学习的发生。
  朗读时关注节奏、强弱和韵律,有读以致美的教学追求。
  遗憾的是,教学设计中未能见出诊断性评估与读以致美的追求一以贯之。
  二、课文探究
  (一)解题。
  1.“劝学”的意思是什么?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结合课前印发的资料,请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学习的内容是儒家的经典。
  2.关于结构。
  本文是节选,原文1710字,课文节选的只有290字,不能体现全文的结构,因此不必在结构上做更多的探究(ppt展示《劝学》全文,不做讲解,课文部分用大一号的字体,每段中总结的话有“君子”的句子用红色字体)。
  (二)中心观点。
  1.“君子曰”的用意何在?
  明确:首先,《劝学》全文的许多段落都以“君子”作结。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作者意在强调学习可以成为君子。其次,作为间接引用,这是重申《论语》的观点。
  2.“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在当今演化为怎样的说法?
  明确:俗语说的“活到老学到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终身学习”理念。
  (三)师生共同探究第2自然段。
  1.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并积累文言词语。着重指出“輮”读为“rǒu”,书下注解有误。
  2.“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这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应该着力探究)
  明确:“青”“蓝”与“冰”“水”都是喻体,且每句喻体之间有一种特殊关系,关键是找出本体。“青”与“冰”的本体都是指学习之后的知识状态或水平,“蓝”与“水”的本体都是指学习之前的知识状态或水平,意在强调人经过学习就可以使知识水平得到提高。“青于蓝”是萃取,是提纯;“寒于水”是改变形态、状态,即从无形到有形。二者都是强调学习这种后天行为可以改变固有、天生的属性。
  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理解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错误的。后者作为成语是从前者脱胎而出的,意为学生是跟老师学习的,但超过了老师。这种理解主体不一致,违背荀子的原意。这样理解,“冰,水为之”一句就没有对应了。
  3.“輮”与学习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设喻,表面上是说“直木”——非器,变成“中规”的车轮——成器,这种成器的过程在于“輮”——用火烤使之弯曲;隐含的论断是无学之人经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成为有学之人。“木”经过“輮”这种加工工艺,与人的学习——也就是后天加工上有相似点。“虽有槁暴”一句进一步阐明获得了本质改变以后,很難回到无学、无用的原始状态。这都是为了阐明后天学习对人有重要的意义。
  4.“木受绳则直”一句比喻论证的重点是什么?
  明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是说“不直”的“木”经过墨绳的取直然后经过加工就会像墨绳画的那样直了(即成材了),金属制成(没有开刃)的刀剑在砺石上磨砺就会变得比没开刃时锋利;同样的道理,人只有经过“博学而日参省”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加一起是比喻的喻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是这个比喻的本体,两层之间构成一个结构复杂的比喻。(板书)喻体,即直观的生活现象:   木受绳则直(成材)
  金就砺则利(成器)
  本体,即抽象的道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成人)
  其相似点为:
  前提:“木”“金”有似于“君子”,“受绳”“就砺”有似于“博學而日参省乎己”;
  结果:“直”“利”有似于“知明而行无过”。
  这个复杂的比喻是围绕“博学而日参省”可以改变人的品性来进行论证的。“博学”侧重孔子说的“学”,“日参省”侧重孔子说的“思”。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才获得的。“木”要改造为“中规”的轮,要用“輮”,金要“利”,就得“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多么重要,所以“学不可以已”。
  (四)背诵第2自然段。
  (五)师生共同探究第3自然段。
  1.教师范读并积累文言词语。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一句是反对“思”吗?这一观点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思不如学”是这一段的观点,但并非否定“思”的作用,只是强调在“学”与“思”两者中,“学”更重要,这与全文的中心论点一致。这个观点是比较抽象的,所以用“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生活常识加以解释,“登高”才能“博见”,而且这也是这个比喻的喻体。这里已经隐含了“假于物”的论断;接着再用日常生活常见的一些情况进一步解释隐含的“假于物”。“登高而招”是对“跂而望”的直接解释,“顺风而呼”与“登高而招”同理,都是说在自身条件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利用外界条件比不利用外界条件收到的效果好,这是把不好变成好;“假舆马”“假舟楫”比“不假”的结果更是有了质的飞跃,这两个事例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效果更是引人瞩目的,这是把不能变成能。在此基础上因事推理: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善于利用外界条件(即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改造、提升自己。
  君子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这样,本段就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角度论证了中心论点。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这一见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具有进步作用和积极意义的。
  (六)师生共同探究第4自然段。
  1.齐读课文,并积累文言词语。
  2.本自然段可分几个层次,各层次之问有怎样的关联?
  明确:可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学习贵在积累;第二个层次,积累贵在不舍;第三个层次,说明不舍贵在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
  本自然段是从学习态度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评 析]从题意、学习内容、中心观点等角度整体把握选文内容,再按“重要意义—重要作用—学习态度”的文脉逐段学习,遵循的是“从整体到部分”学习思路。
  可是,中心论点在教者的措辞中出现了两个:一是“学习可以成为君子”,高频词汇“君子曰”暗示出来的,属于荀子间接引用《论语》的观点;二是“学不可以已”,演化为当下的“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理念,按教者的意思应该属于荀子直接亮出的观点。
  到底谁是真正的论点呢?从教者理解的文脉(也是他的课脉)来看,应该是“学不可以已”,有统一的逻辑贯穿。可是,将“成为君子”横插在中心论点的体悟中,又不阐释二者的关系,不知出于怎样的考虑?将“重要作用”作为文脉的一部分亦不妥,因为“善于借力”谈的是学习方法,而非重要作用。
  教者学养深厚,文本解读中有诸多创见。如对“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一句传统理解的颠覆,对“輮”与学习有什么相似点的追问,对“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辩证理解,都能新人耳目,但整体上还是偏重“意”或“理”的阐发,对“形”的发掘基本上停留在本体和喻体的辨析上,并未触及“设喻”的独特性,如以喻说理,以喻抒情,以喻显性的浑然相融,比喻中的一分为三智慧等。
  虽然教者说到“师生共同探究”,但在措辞上,逐段讲解的设计上,还是未能见出过程性评估、终结性评估对先前诊断性评估的呼应,基于学情的灵动建构在设计中也未能充分彰显。对所言之理,以及对比喻内部或之间逻辑关联解析的过分倚重,使得“知”素养的培育特别充分,“情”“意”素养的涵育,特别是与学生精神生命的会通做得还不是很到位,读以致美的追求因之在整个设计中显得相对暗弱。
  “輮”在《说文解字》中读为“róu”,从車柔聲;在《经籍籑诂》和《康熙字典》中皆读为“rǒu”。教者认定“rǒu”是正确读音,不知出于何据,应稍加解释。
  三、小结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课文只节选一小部分,因此不能窥知全貌。但从课文中可以看出,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手法时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所以建议大家阅读全文。
  [评 析]回扣“设喻”这个切入点,教学设计显出内在的精致。提倡与全篇阅读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把握荀子譬喻说理的特点,更是气势恢宏的引领。
  但是,结合整篇设计看,教者总结的荀子譬喻说理特点——浅显贴切、灵活自然、铺陈扬厉、透辟精练、耐人咀嚼等,似只在教学尾声时概括性地授知,教学过程中并未采取一系列的方法让学生去体知、去发现。
  四、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各题,尤其是第4题①。
  2.作者十分看重“善假于物”,寄托于“蛇鳝之穴”的蟹难道不是“善假于物”吗?对此你有何看法?研读全文,看看还有没有类似的情况。
  [评 析]均是激活所学,让自我精神生命出场的好题,素养本位色彩十分鲜明。   不过,第二题随文探究时呈现或许更能激起头脑风暴,将文本研读推向高潮。同时,也减省了学生课后学业的负担——立足知识型社会评价荀子学习观,是个很大的题目,需要调动很多积累,查阅很多资料,没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恐很难做好。
  [总 评]——
  读过张玉新老师的不少文字,总体感觉:朴实而大气,俗白而新颖,还携带了一点儿东北人特有的彪悍、锐利与洒落,本则教学设计亦然。
  在教学整体感、美感、存在感的营构上,也有一种近乎天然的质朴。
  一、教学应该追求怎样的整体感
  整体感,语文教学题中应有之义。
  文本是浑然统一的整体,教学必须与之相应。结构化的知识利于学生建构与“发现”,教学必须顺心之天。即使谈教学创新,也需基于整体感。没有统一的逻辑贯穿,教学支离破碎,还谈何教学的有效性、深刻性和创新性呢?
  缘于此,语文教学的整体感追求从未中断过。以读贯穿的(如“初读→精读→品读→赏读→悟读”),以情志脉的把握贯穿的(如“悟喜→悟悲→是喜,还是悲),以所谓的认知逻辑贯穿的(如魏书生的“定向→自学→讨论→答题→自测→自结”六步教学法,语感派的“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领悟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②,不一而足。
  至于后红领巾教学模式“揭题→背景介绍→学习生字新词→阅读研讨→总结→布置作业”,虽然机械单调,面目可憎,其实也有整体感的追求——优秀教师在”阅读研讨“环节,尤其能彰显整体感。学养薄弱,耽溺于走过场而浑然忘却整体感营构的,另当别论。
  张老师非常重视教学整体感的营构,对“把一篇美文拆解得一地鸡毛”的做法极其厌恶。本则教学设计中,他的教学整体感更多体现在“整体(把握文题和中心观点)→部分(从重要意义、重要作用、学习态度三个维度解读荀子学习观)→整体(总结荀子设喻特点)”的思维路径上。因为学养深厚,视角的选择,问题的提出,均很能磨砺思维。“君子曰”的用意何在?“青出于藍”“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一句是反对“思”吗?每一问都问得精辟,问得精深,却又自自然然,见不出任何斧凿的痕迹。
  尤其是课眼“设喻”的选择,沿喻寻理的教学推进,设喻特点的总结,使整个教学流程既有大开大合的自如,又有思维演进的内在精致,做得十分漂亮。齐读、范读虽未指向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或整体化——主要是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但客观上起到了旺盛、流畅“课气”的效果。
  值得商榷的是:张老师对全文结构把握的放弃——ppt展示一下《劝学》全文,课文部分用大一号的字体,每段中总结的话有“君子”的句子用红色字体。这种做法,极可能导致学生对文本整体结构的把握蜻蜓点水,甚至毫无感觉。
  缘于此,张老师对选文文脉(“重要意义→重要作用→学习态度”)的把握是有失允当的,对“论”和“说”两种文体杂糅的特点也未能揭示出来。《劝学》大体是按照“为何学→如何学→学什么→学之美”的逻辑行文的,但是彼此之间又有不同程度的渗透。
  张老师用现代的教学文体“议论文”去诠释古代的论说性文体显然不妥。表面上,二者似乎都是在说理,但是在目的、方式、形式规范、内容风格上有着诸多不同。即使同为古代的论说性文体,依然存在不少区别,所谓“奏议宜雅,书论宜理”(曹丕《典论·论文》),“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刘勰《文心雕龙·章表》)。就是我们并列而言的“论”和“说”两种文体,也有区别。前者强调“辨正然否”(从肯定和否定两方面进行分析),“穷于有数”(把握全面资源),“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深思熟虑,将所有的可能加以权衡),全面、系统、缜密到“弥缝莫见其隙”(没有任何漏洞),“敌人不知所乘”(让论敌无机可乘)的地步,后者更强调说理的智慧、机敏,比喻的巧妙,所谓“喻巧而理至”“飞文敏以济词”③。张老师虽然敏锐地把握到本文“喻巧”的特点,但对巧在何处的发掘还欠系统、深入,对“辨正然否”等特点的把握也不够自觉。
  二、如何在整体感基础上生发美感
  语文教学的整体感有了,还应追求美感。即不仅要让学生学得正确,学得轻松,学得高效,还应该让学生学得美,深切感受到语文之美、学习之美、生活之美。常听到语文老师指责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甚至咒骂那些考上重点中学、大学的学生为白眼狼,不知对语文学科热爱,更不知对语文教师感恩,不知这些老师是否反思过:我们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求真,却忽略了求善,特别是求美?而语文老师自身也在这种忽略中,让自己不知不觉走向了无趣、无聊和无智。
  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文化也救不了。”④语文教学,尤其如此。
  提到审美,还有一种误解:认为教学文学类文本可以,教学非文学类文本就不行。这是狭隘地理解了审美的内涵。同是非文学类文本,为什么有的老师教,学生听起来会如沐春风,欲罢不能;有的老师教,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甚至如坐针毡。无他,前者成功地激活了审美,后者则令审美阙如了。其实,只要用心,审美可以像阳光,照耀到教学的每一个细节。
  在本则教学设计中,张老师基于整体感的审美有多处:朗读时注重节奏、强弱和韵律,这是感受荀子形式表现的律动之美;理解“学不可以已”,与俗语“活到老学到老”,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终身学习”理念会通,这是润泽思想的灵动之美。解析“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之间的内在关联——“成材→成器→成人”,注意与孔子的学思结合思想,这是在感受荀子思想表现的精致之美,很自然地实现了科学与审美的相乘。
  美是在感性走向理性,理性回归感性的双向运动过程中诞生的,所以语文教学还必须注意感性与理性的相乘。张老师问:“‘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一句是反对‘思’吗?这一观点是如何论证的?”前一问的确带了感性的气息,结合假高山、假舆马、假舟楫更是感性的触发,但是后一问则直逼“借学习来弥补自身不足”的理性思考。但是,你完全感觉不到感性与理性的拉郎配,而是水乳交融,很自然地完成了对“寓议于喻”表现手法的体悟。   值得一说的是,张老师还注意了熟悉与陌生的相乘。即贴紧文本,贴紧学生的认知结构发问,又能催生新鲜的体验与认知。这在上例中已有体现,在对“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喻意阐发上,体现得更是鲜明。
  张老师在“理念阐释”部分指出:“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再深透,如果和盘托出,恐怕也不会有太好的结果,因为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仅因人而异,更与教师有异。教师的深透不见得能转化成学生的深透,尤其当学生并没有充分占有文本的时候……分析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讲究方法和手段。你便是有一桶水、一缸水,要是不讲究角度、力度、速度,劈头盖脸往学生的那个小瓶子里面灌,不仅不能灌满,还可能因为用力过猛把小瓶子里原有的都溅了出来,或者把小瓶子灌倒了,不仅没灌进去,把小瓶子里原有的都给弄洒了。”这可以说是对美感产生的三种“乘法”最形象的说明。
  不过,整体上看,教学设计还是有科学大于审美,理性大于感性的痕迹。对譬喻说理中的对称之美,映衬之美,一分为三的智慧,取象的开阔与斑斓也缺少更自觉、更深入的关注。
  三、让存在感得到最充分的牧养
  语文教学的整体感、美感其实都是为存在感蓄势的。
  这里所说的存在感是指师生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学习,使言语生命得到深度滋养,进而能焕发出更强旺的言语表现与创造的势能。简言之,让语文学习从占有走向存在。
  从张老师的设计来看,存在感的追求主要体现在对文本篇性的开掘上,如“君子曰”的含蓄用意,设喻的铺陈扬厉和思维推进,说理中的潜隐矛盾所形成的表现张力——“作者十分看重‘善假于物’,寄托于‘蛇鳝之穴’的蟹难道不是‘善假于物’吗?”
  文本篇性堪称语文教学的最佳抓手,一旦开掘成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都会水到渠成,就像荀子《劝学》中所说的“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但是,篇性開掘不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走向言语表现与创造才是。这在张老师布置的作业中不难感受到:看重学生对荀子学习观的辨析、继承和发展,注重对“善假于物”的目的性考察,均为学生思维出场,走向个性化的言说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本篇教学设计诞生于核心素养理念尚未问世的2011年,却一片化机地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由不得人不为之叹服。
  从张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我们还有一个发现,即存在感不仅学生要有,教师更要有。如对“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内涵的重构,对荀子譬喻本体和喻体内在关联的精辟梳理,对荀子学习观与现代学习观的打通,很多地方均能见出其自我言语生命的蓬勃存在。令人钦敬的是,有了蓬勃的言语生命势能,张老师还注意节制、等待、俯就,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建构与创造,这是很了不起的。虽然学生的作业反馈无法看到,但是有了这种指向,还用担心学生言语表现与创造的欣欣向荣吗?
  不过,联系全篇设计,如果在悟得荀子譬喻说理艺术之后,让学生也来一场劝学或者劝勇、劝勤之类的及时化用,教学或许更具挑战性和趣味性。说“君子曰”高频出现,意在“强调学习可以成为君子”有欠严谨,因为文中也提到了成圣(“终乎为圣人”“圣心备焉),成学者(“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成人(规避陋儒、散儒,成为全、粹、美之人)。
  ————————
  参考文献
   ①张玉新.《晓其意·析其法·明其理——〈劝学〉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3期。
   ②张正君.《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90页。
   ③刘勰.《文心雕龙》.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328、329页。
   ④李钊平主编.《走到哪儿,哪儿就是你的路》,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版。
   [作者通联: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不可否认,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和个性化使用语言的能力确有一定先天差异在内,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指导学生表达抽象的生命体验这一方面我们就无事可做。相反,如果能够帮助学生将自己的一腔心事付与一些小的技巧,从而将其生动而形象地表达出来,让自己的思维在如花的语言之中尽情绽放,未尝不是功德一件。  一、落红不是无情物——付与具体可感之景物  情感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不妨把抽象的情感凝聚于
2013年12月7日至8日,“七彩语文杯”江苏省第十二届“中学生与社会”现场作文大赛在六朝古都南京顺利举办。来自全省13个地市的489位初高中写作高手齐聚金陵。与往年一样,决赛采取“当天命题、现场作文、当晚评阅、次日颁奖”的形式,经过紧张角逐,笔者辅导的两名同学双双获得一等奖,其中张依琳同学以绝对优势斩获头筹。  当再次捧读张依琳的获奖作文时,文章中散发的地气、底气、真气充盈在我心头,让人产生强烈
一、对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要解决的问题  检索中国知网,关乎用随笔写作培养学生哲学思维的文献没有找到。  梳理相关文献发现,源于希腊语Φιλοσοφíα的哲学,英语是Philosophy,由指爱和追求的philo和指智慧的sophia两部分构成,爱智之意也。简言之,哲学,使人聪慧之学也。哲学思维是把整个世界的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的反映对象,是一种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无限性思维。①  “教育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评析样本】叶月宏.在跨越课程界限中杜绝“去语文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12期.  殷静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5年.  罗悦丹.中英初中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比较研
师:有这样一句话,老师读过、学过也教过,但直到今天,这句话仍然让老师觉得回味无穷。大家看看,(指向屏幕)这句话熟悉吗?  生:熟悉!是鲁迅先生《社戏》最后一段!  师:老师想再给大家读一读这一段:“真的,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同学们从老师的刚才的诵读中听出了鲁迅先生什么情感呢?  生:怀念!(齐声)  师:是啊!是一种浓浓的怀念之情!那么,鲁迅先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尤其是语文学科,更是担负着比其他任何学科都更为重要的育人功能。一个学生,他的语文素养决定了他其它方面的很多素养。而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四方面的语文素养中,我认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基础。可是细心观察当今的高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呈现出的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情况,我发现:他们普遍能感受到华美典雅型文字的形式美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已然成为了文天祥的文化名片,更化为世人的人生座右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中国人印象中的文天祥,简直是一个刀枪不入、生死无惧的“钢铁侠”,被后人供于神坛而奉以膜拜。  很多时候文天祥被我们当作一种高档的精神消费,以满足个体的精神需求和爱国热忱,忘记了他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和我们一样的生命个体。然而史书中的文天祥,只有他的经历,只有他的功绩,却没有他
高考结束,许多学生和家长对我说,这次的作文不好写,和平时有所不同,让考生比较谁更具风采,不好比较呀。考生和家长的担心是对的,因为今年的题目更趋向于考查学生的思辨性、批判性思维。  今年新课标全国卷Ⅱ作文适用地区: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云南、广西、辽宁、海南。涉及省份广、考生多,而且如果明年全国统一一套卷子的话,那么分析新课标全国卷Ⅱ作文题更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
铁凝的《哦,香雪》发表于37年前,那时铁凝25岁,正“小荷才露尖尖角”;我初读到《哦,香雪》则是30年前,还是一个做着“文学梦”的高中生。  如今,以及五之年,重读铁凝的这篇“少作”,可谓“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如果给《哦,香雪》这篇小说另起一个名字,那么,叫什么好呢?莫如就叫《一只铅笔盒的重量》。可以自动关闭的自动铅笔盒是这篇小说的核心“物象”。在台儿沟一起去看火车的一群乡村少女中,香雪是唯
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其设计恰当与否关乎整堂课的成败,可以说,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最核心的内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力求通过助学系统加大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的区分度,教材中的自读课文渗透着自主学习理念,强调学生利用教读课文所学方法进行举一反三式阅读。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对自读课文的功能缺乏深刻认识,对助读系统各组成部分的作用缺乏了解,教学目标设计具有雷同性和盲目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