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形态”视野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wind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评析样本】叶月宏.在跨越课程界限中杜绝“去语文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12期.
  殷静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5年.
  罗悦丹.中英初中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比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浦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特点及教学实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洪海宁.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性初探[J].考试与评价,2015年11期.
  周艳群.如何开展理想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J].语文天地,2015年03期.
  郭兆志.用实践带动语文综合性学习[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年33期.
  苏洁梅.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师实践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32期.
  申宣成.表现性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M].大象出版社,2015.
  翁靖琳.PTA量表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初探[J].教学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5年01期.
  蒋惠琴.破解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难题[J].人民教育,2015年20期.
  于保东.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的维度整合与着眼点统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年11期.
  周启群.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热点题型例析[J].初中生,2015年03期.
  陈美兰.从非连续性文本谈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教学[J].语文学刊,2015年03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对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没有进行明确的概念界定,但还是从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两方面给予了一些描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目标和内容①。从这些目标和内容的表述来看,《课程标准》对“综合性学习”的理解主要停留在活动内容、活动方法两个层面;至于如何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评价,如何展开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课程建设,如何将“综合性学习”活动纳入到既有的书面考试中去等问题都没有给予明确的关注,实际上,这些问题恰恰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推进过程中无法绕开的话题。由于《课程标准》在“综合性学习”概念界定上的含糊性,学界对 “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概念的命名就产生过一点质疑:既然“语文”与任何学科一样本身就是综合性学科,“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个概念的提出就有画蛇添足之嫌,这就牵涉到这个概念之提出的合法性问题。但这种质疑暗含着这样的错误预设: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解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针对这种预设,有学者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从语文学习的方式入手的,它不属于学科形态,而属于教学形态。②”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无疑廓清了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合法性的疑虑,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深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教学形态”视野下去观照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界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本文拟从问题现状、活动内容、活动评价、书面测试等四方面就2015年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自己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初步理解。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现状研究
  随着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越来越多地被纳入到各地考试之中,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关注也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但是作为语文教学的新“疆界”,处于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地带的“综合性学习”实际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种种身份困惑以及由此带来的认识和操作误区。对此,学界是有所认识和警惕的。以下对此做一简述。
  对“综合性学习”存在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具体操作层面。李艳冰指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一、教学理念不明确,不能很好地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二、对综合性学习各方面关注不足,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习过程及整体性规划,显得零碎而缺乏系统;三、教师专业素养能力偏低,教学停留在语文知识和课文讲解的既有框架之中,与其他学科和社会生活脱节③。郎云莉认为,目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有两大问题:其一是教师、学生重视度不够;其二是课堂教学活动不够丰富④。田冬梅认为除了教师、学生的不重视以外,教育主管部门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培训不到位,相关理论体系滞后也是不容回避的问题⑤。《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认为目前“综合性学习”活动症结在于:思想认识有偏差。语文教学仍然被束缚在应试层面;教学资源有局限。教学很大程度上仍固守教材、教参;教学方式单一落后。难以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窠臼⑥。尹美玲站在农村教育的立场上,分析了“综合性学习”面临的难题:农村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受应试教育的禁锢更大;硬件设备不完善制约“综合性学习”;缺乏完善的“综合性学习”课程体系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误区》认为,“综合性学习”的问题包括:一是不能正确处理语文性与综合性的关系:一方面忽视“综合性学习”中的“语文味”,一方面又忽视其中的综合性,使“综合性学习”不伦不类;二是忽视课程资源开发⑧。何俊超认为,“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有:师生综合学习投入不足,受到应试教育限制较多;教材设计偏离学生实际;评价方式使用不当⑨等等。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研究
  语文“综合性学习”由于其“综合”这一特点的客观存在,常常会与其他“学科”形成关联,如何在这种关联中保持“语文”的学科特性,如何经由这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何有效防止语文“综合性学习”向单纯的“综合性学习”蜕变,是一些论者着力考虑的重点。《教师如何把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语文性》一文认为,要落实“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语文性”,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把握好活动的“语文性”评价尺度,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作为终极目标;二、立足文本,将教材内容融汇于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避免活动与具体文本的脱节;三、在跨学科综合中着力关注活动内容与语文能力培养上的共同点,善于将其他学科资源转化为语文学习资源⑩。叶月宏提出了跨界教学活动中杜绝“去语文化”的三大策略:一、贯穿口语交际训练:在小组合作中学会表达;在访问调查中学会交往。二、开展主题性探究阅读:展开群文阅读教学;展开自主探究阅读;三、强化写的活动:填写表格;记录观察;记叙心得。以说、读、写为红线贯穿语文“综合性学习”始终{11}。   王丽影认为,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取决于学习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主要包括如下内容:教材衍生资源。发挥教材优势,着力实现统编教材的校本化和本土化;找准契合点,整合语文教学的内部资源;个性化课程资源。实现科学人文的融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12}。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资源的开发,张静仁的看法是:一、着力关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的理念和设计;二、把加强学习的实践性特点,促进课堂与生活相结合作为资源开发的基本策略;三、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13}。吕雪颖提倡关注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地方性特色:利用地方名胜古迹开展综合性学习;利用地方民俗文化开展综合性学习{14}。这两点在众多地方命题的学业水平考试中已经得到了相当的体现。
  殷静茹学位论文《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着力关注: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现状及优化策略等问题{15}。
  罗悦丹在其学位论文中,通过中英“综合性学习”的比较研究,着力关注中英综合性学习理念、教材编排体例及内容,并以案例研究为载体,探究两国在教学观念、教材设计和思维训练等方面的异同。进而,为语文 “综合性学习”提出了五方面的建议:一、完善语文教材的编排体例;二、完善综合性学习内容的编排;三、增强活动内容的趣味性;四、明确活动设计的目标;五、增强活动设计的可操作性{16}。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特点及教学实施研究》的亮点在于:比较好地厘清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概念,赋予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以学理上的合法性;从教材编排和课堂教学两个层面分析了“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从教材、教学和评价三方面探讨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改进策略。作者认为目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远非理想,甚至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却是新课改的必然趋势{17}。
  另外还有一批论文,站在一线教学的立场上,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案例资源为依托对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发表了见解。《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性初探》从三方面探讨了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做法:一、借助网络资源与生活素材拓展活动内容;二、以作文教学为载体,整合综合知识与语文课程内容;三、调整考核内容,凸显综合性特点{18}。林植旻运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引领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从两方面探索了这一思想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一是找好“做”的切入点,架设教与学的桥梁;二是扮好“做”的角色,实现“教学做”的和谐统一{19}。《浅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途径》一文提供了综合性学习的四条路径:一、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开展综合性学习;二、在听、说、读、写中开展综合性学习;三、在社会实践中开展综合性学习;四、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综合性学习{20}。周艳群就如何开展理想的综合性活动发表如下看法:一、建构多元开放的教学内容:用好语文教材,丰富课外知识,共享“资源包”;二、构建和谐有序的活动过程;三、构建扎实有效的评价{21}。有的论者特别强调“实践”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价值,郭兆志认为可用办刊实践、劳动实践、生活实践来带动、推动语文综合性学习{22}。《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师实践策略》强调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须把握的几方面重点:一、把握流程:应包括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成果展示和总结评价四个环节;二、关注进程:注意价值定位、方法选择和评价方式等的指导;三、方法指导:包括主题选择和分解方法、方案制定方法、社会活动方法和校园活动方法;四、正确评价:坚持评价的全面性、过程性和多元性{23}。《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板块: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课》就如何具体开展综合性学习课堂活动提供了三点策略:确定主题、制定计划;挖掘资源、开展活动;整合内容,写作实践。可以看出,语文综合性活动的最终落脚点在作者看来还是不能离开语言表达训练{24}。袁爱国的论文凸显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生命教育价值,“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关注形成性评价,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领悟生命的奥秘,体验人生意义,才能使教育的生命境界得到提升{25}”,这种对生命教育在综合性学习中重要性的强调目前是不多见的。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评价研究
  从论文、论著数量上看,目前国内对“综合性学习”活动评价的研究还很不够,基本属于起步阶段,但从既有文献来看,对评价问题已呈现出多元化的端倪。
  申宣成论著《表现性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就表现性评价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介入得出了三方面的结论:一、表现性评价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相匹配;二、表现性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需要诉诸一定的基本程序;三、集合性案例研究结果证明了应用程序的有效性。同时,他还指出了表现性评价在介入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一是表现性评价的适切性;二是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条件:教师的评价素养、耐心和勇气;学校的支持鼓励和行政力量的导向和推动。该书七、八两章的案例研究为教师深入研究表现性评价如何在综合性学习中发挥作用提供了很好的范例{26}。
  《PTA量表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初探》利用美国沃尔夫德和安迪生开发的PTA(基本要素分析)量表为教材中“寻访园林之美”单元综合性活动设计了评价量表,确定了说明要素、鉴赏要素、合作要素、“引注格式”要素、加分项目等五个评价要素,并分别赋分,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综合性活动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反响{27}。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学业评价研究》围绕“评价”问题谈了三个方面:评价现状分析。评价工作由于认识欠缺、方法失当或升学率的压力等难以有效展开;构建评价体系。评价过程建设:一个完整的评价过程应包括准备、开展和总结三个阶段{28}。
  《破解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难题》提供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评价的三项策略:一、表现性评价匹配综合性学习。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能做什么、行为过程和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这与综合性学习的理念目标互为表里。二、构建多维评价内容。文章建议从人文素养、探究合作、问题解决和个性心理四个维度出发展开评价。三、指向真实情境的评价任务。在设计评价任务时关注两点:任务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契合;任务程序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29}。   于保东关于综合性学习活动评价维度的思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评价维度的整合。在评价过程中应整合课标、学生、教师和社会等四个维度;二是评价着眼点的统摄。在评价过程中需统摄学生自主性、学生合作态度和探究精神、学生创新精神、学生情感体验和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等五个着力点{30}。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书面测试研究
  即使从应试角度来看,如果忽视语文“综合性学习”,也会给语文教学带来负面影响。随着国家语文学科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不断推进,随着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的不断变革,培养学生利用语文素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正在逐步成为各地语文命题的关注焦点。
  有论者对201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进行了如下分类:撰写标语类;活动策划类;劝说邀请类;材料提炼类;探究结果类;表达看法类{31}。《从非连续性文本谈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教学》结合《课程标准》和语文版教材“综合性学习”着重探讨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32}。洪彦芳就目前语文“综合性学习”书面测试的命题现状进行了思考,认为目前的测试存在着内容单一,游离教材,缺乏过程和个性等问题{33}。
  五、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几点思考
  如前所述,既然我们承认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教学形态”,那么就有必要重新审视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第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必须要扭转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局面,更多地关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诉求,让学生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评价者,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
  第二,学生和教材的关系。目前的语文教科书大部分篇目以定篇的形式出现,笔者以为,学生和定篇的关系有三种:学习定篇、用定篇学、通过定篇学。第一层是学习定篇中的文化知识或语言知识等;第二层是学习定篇中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等;第三层是经由定篇提供的知识、观念和方法进行自由的探索、思考和创造。这就需要教材为学生展开“综合性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装备,目前的语文教科书普遍缺乏对“综合性学习”的系统规划,内容编排失之芜杂、缺乏条理,且在相当程度上脱离现实,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教科书,在传统意义上的定篇教学和新课程背景下的“综合性学习”之间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逻辑联系。
  第三,教师和教材的关系。“综合性学习”是对“用教材教”这一理念的深度落实,教师要学会利用教科书篇目达成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而不是被教科书篇目所左右。
  第四,学生和社会的关系。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事务,关注社会问题,用所学到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文化知识去解读或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能够根据一定的要求,以符合逻辑的语言来陈述这些问题,乃至表达自己的价值判断。
  第五,教师和社会的关系。教师对社会的理解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是“综合性学习”活动得以成功展开的前提和基础。
  第六,教材和社会的关系。提高教科书中“综合性学习”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度,引导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用好教科书,发挥好语文教科书在指导学生知人论世方面应有的作用。
  “综合性学习”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新疆界,充满了别开生面的挑战和丰富多样的可能性。只有处理好以上六方面关系,它才能在一线教学中真正得到落实。
  ————————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②王荣生、申宣成:《语文综合学习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③李艳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探析》,《知识经济》,2015年第3期。
  ④郎云莉:《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15年第4期。
  ⑤田冬梅:《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问题的研究》,《科学中国人》,2015年第8期。
  ⑥韩书庆:《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快乐阅读》,2015年第24期。
  ⑦尹美玲:《农村高中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的现状及应对措施》,《课外语文》,2015年第22期。
  ⑧吴跃平:《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误区》,《课外语文》,2015年第24期。
  ⑨何俊超:《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课外语文》,2015年第22期。
  ⑩康爱春,张俊娜:《如何把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语文性》,《基础教育论坛》,2015年第10期。
  {11}叶月宏:《在跨越课程界限中杜绝“去语文化”》,《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12期。
  {12}王丽影:《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探究与实践》,《赤子(上中旬)》,2015年第23期。
  {13}张静仁:《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资源开发策略》,《新课程(中学)》,2015年第6期。
  {14}吕雪颖:《有地方特色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开发》,《好家长》,2015年第4期。
  {15}殷静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研究》,青海师范大学,2015年。
  {16}罗悦丹:《中英初中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比较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17}浦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特点及教学实施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18}洪海宁:《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性初探》,《考试与评价》,2015年第11期。
  {19}林植旻:《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文学教育(上)》,2015年第1期。
  {20}杨凤:《浅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途径》,《陕西教育(教学版)》,2015年第4期。
  {21}周艳群:《如何开展理想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天地》,2015年第3期。
  {22}郭兆志:《用实践带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年第33期。
  {23}苏洁梅:《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师实践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32期。
  {24}赵世昌:《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板块: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课》,《新课程(中)》,2015年第7期。
  {25}袁爱国:《融通:提升语文综合性学习品质》,《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5年第1期。
  {26}申宣成:《表现性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大象出版社,2015年版。
  {27}翁靖琳:《PTA量表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初探》,《教学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5年第1期。
  {28}冷新武:《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学业评价研究》,《才智》,2015年第36期。
  {29}蒋惠琴:《破解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难题》,《人民教育》,2015年第20期。
  {30}于保东:《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的维度整合与着眼点统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年11期。
  {31}周启群:《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热点题型例析》,《初中生》,2015年第3期。
  {32}陈美兰:《从非连续性文本谈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教学》,《语文学刊》,2015年第3期。
  {33}洪彦芳:《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纸笔测试的若干思考》,《作文成功之路(下)》,2015年第4期。
  [作者通联:姜 毅,上海市浦东模范中学;胡根林,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其他文献
卓越教师的培养计划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举措,可是如果离开了教师的专业内涵,去搞一些不接地气的通识培训,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写作和写作教学是两个概念,如果以“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来界说,从学生层面讲,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①从教师层面讲,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师借助教学计划和写作知识,指导学生把观察、体验、立意、取材、布局、成篇的心理活动创造性
现代文阅读两步走:一读文,二作答。  一、读文之道  解读文章有道有法,遵乎道,合乎法,一切皆呈现。  1.关注题目,设疑质疑  题目可以给我们很多思考空间,是我们把握文章的切入口,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文章内容和文章主题。  根据语法关系,题目可以分成词语类、短语类、句子类。类型不同,思考的重点也就不同。  词语类,关注该词语。如名词“玉米”:这是什么样的玉米?玉米有什么好写的?需要找到相关信息,这些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有“文明的对话”这一主题,编者对该主题的教学给出了这样的表述: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纵向的积累与创新,同时也离不开横向的沟通与借鉴。坚持对话,摒弃偏见,增进交流,消除隔阂,人类文化一定会展现出共同繁荣、异彩纷呈的灿烂前景。诚然,现代文明离不开对话,现代文明也离不开对曾经文明的回顾与审视。很显然的一点是,文明的对话的目的在于让对话者更为文明,而当今天高中学生以文本为载体与名家对话
近年来,“语文核心素养”已成为语文界的热词,其中,“审美鉴赏与创造”作为难度较大的一个板块,研究的专家较少,相关著作也较少。在理论和案例指导并不充分的情况下,一线教师很难将其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王君,这个被霍军评论为“语文教学艺术家”的特级教师,却利用灵动丰富的教学设计,将“审美鉴赏与创造”扎扎实实地落实到课堂之中。  一、审美起点:营造审美氛围  接受美学认为审美过程源于审美直觉。审美直觉是指审
授课时间:2011年11月2日  授课地点:石家庄43中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苏轼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这节课做笔记的任务比较大,要读,要思考,又要做笔记。  师: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解决三个字的问题:第一个字是“知”,知道,了解;第二个字是“意”,文章的意思,细细地理解;第三个字是“情”,品析、感受、欣赏作者在这首诗里面表达的情感、情志。  (屏显)《江城子·密州出猎》教与学:知 意 情  
语段补位连贯题是一种很“烧脑”的问题,也是学生很苦恼的问题。很多同学一次次面对,心怀热望;却又一次次铩羽而归,空怀叹息。“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那么,这类问题,有没有内在的规律?有没有令人愉悦的捷径呢?  规律当然有。但规律是什么?有哪些可操作的东西?我们不妨看看下面的材料,看看这些“典范”里有哪些可为我所用的“秘籍”。  对于今天的青年人来说,现代化进程造就了一个无限展开的中国,这个时候,行
杨绛先生的《老王》为我们诠释了并不深奥的生活道理: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以真纯的情感善待、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他人,人世间才能多一丝阳光,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残酷。  这些道理靠机械灌输恐收效甚微,而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发现,去思考,去品味,去获得,才会使之成为心灵烙印。因此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是自读点拨。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通过叙写与车夫老王的交往片断,刻画了虽穷苦卑微却纯朴
不可否认,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和个性化使用语言的能力确有一定先天差异在内,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指导学生表达抽象的生命体验这一方面我们就无事可做。相反,如果能够帮助学生将自己的一腔心事付与一些小的技巧,从而将其生动而形象地表达出来,让自己的思维在如花的语言之中尽情绽放,未尝不是功德一件。  一、落红不是无情物——付与具体可感之景物  情感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不妨把抽象的情感凝聚于
2013年12月7日至8日,“七彩语文杯”江苏省第十二届“中学生与社会”现场作文大赛在六朝古都南京顺利举办。来自全省13个地市的489位初高中写作高手齐聚金陵。与往年一样,决赛采取“当天命题、现场作文、当晚评阅、次日颁奖”的形式,经过紧张角逐,笔者辅导的两名同学双双获得一等奖,其中张依琳同学以绝对优势斩获头筹。  当再次捧读张依琳的获奖作文时,文章中散发的地气、底气、真气充盈在我心头,让人产生强烈
一、对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要解决的问题  检索中国知网,关乎用随笔写作培养学生哲学思维的文献没有找到。  梳理相关文献发现,源于希腊语Φιλοσοφíα的哲学,英语是Philosophy,由指爱和追求的philo和指智慧的sophia两部分构成,爱智之意也。简言之,哲学,使人聪慧之学也。哲学思维是把整个世界的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的反映对象,是一种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无限性思维。①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