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教二十多年,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一直行走在引导儿童阅读的教育道路上,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儿童阅读需要教师在“引领”两字上下工夫。
一、快乐阅读为先,巧“引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学生的阅读也是如此,只有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求。
1.巧借“杂书”引趣
我把“杂书”作为学生开展儿童阅读兴趣的入口。一些卡通、绘本、笑话等书被家长和教师称作“杂书”,归入禁读或限读之列,孩子们对这一类书怀有饥饿感。我一直从事小学高段语文教学工作。每当我新接受一个教学班,阅读教育工作就将会重新开始。一般我会给孩子们提供一些卡通、绘本、笑话类书籍,让学生通过阅读来复述这些杂书中的故事,笑话,脑筋急转弯,并对复述较好的学生给予“杂书”奖励。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记忆、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又能初步让孩子对儿童阅读产生兴趣,为今后的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2.巧设“悬念”引趣
笔者所在学校为绍兴市阅读力提升工程试点学校,为了确保孩子们的阅读时间,学校特别设置了“大声朗读微型课”。每天中午13:10分到13:30分,我们语文老师会按时走进教室给孩子们大声朗读。这二十分钟成了我们师生的“美丽约会”。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分钟,但是教师可以巧设“悬念”激发学生阅读的心趣。先有老师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朗读,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当快要下课时,突然,老师的朗读戛然而止,并且动容地告诉学生们: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内容更加精彩。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学生阅读兴趣就会非常高昂。记得有一次,我给孩子们讲《小猪稀里呼噜》这本书。当读到小猪稀里呼噜的裤带断了,怎么办?……讲到这里戛然而止学生们迫切想知道结果。而我却让他们先猜猜结局,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要求他们自己阅读这本书,学生被扣人心弦的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儿童读物的诱惑,一定能自觉主动地进行阅读。
3.巧树“明星”引趣
孩子有了阅读的兴趣,能否保持这份兴趣,能否不断增加这份兴趣,那全依靠阅读过程中能否获得快乐。古人云:乐此不疲。乐而为之,才能不知疲倦。当学生们阅读兴趣刚刚开始时,我们尚不能要求他们阅读时达到孜孜不倦的程度,但是有必要让他们获得阅读的快乐,追求乐此不疲的境界。乐,能让孩子阅读时化难为易,变动为静;易,而后能让学生喜欢去阅读;静,才可能使学生用心去阅读。因此,我在班里设立了“阅读明星”光荣榜。对于能自觉投入进行阅读的学生,以加分形式奖励,分数累计到十分,该学生的照片就可以张贴在“阅读明星”榜上,以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努力让孩子在阅读时做到静心、投入。
二、学会阅读为重,巧“引法”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只有儿童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苟方法地去茫茫书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喜欢读书,而且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1.授人以渔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我把读书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阅读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托,向学生现场演示科学的阅读方法,把教材变为学材,强化基本读法的训练,“授人以渔”,做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儿童”。 在课堂上,我教学生逐字逐句精研细读、咬文嚼字的阅读方法,体会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用什么语速、语调、语气朗读最能体现这种感情。朱自清先生曾说:“阅读有时候不止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得仔细吟味,这就需要咬文嚼字的工夫。”
2.分类指导
儿童读物内容丰富,题材不同,阅读方法也不相同的。笔者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方法引领学生阅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连环画、童话、寓言、故事、小说、科普读物、优秀作文和少儿报刊进行分类指导。如,指导学生读少儿报刊,指导学生运用浏览和细读两种方法阅读。拿到报纸先统览全貌,大致了解有哪些消息和文章,然后选择重要的、新鲜的和自己感兴趣的进行细读。
3.读写结合
训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指导阅读上要求学生圈、点、画、找、记。圈出不懂的地方,点出关键词句,画出好词佳句,找出优美的片段进行熟读、背诵,还可以教给学生根据专题收集资料剪贴、写摘要、做卡片的方法。养成“摘记”的习惯。
三、培养习惯为本,巧“引用”
为了把逐渐形成的课外阅读风气持续下来,成为一种终生的习惯,笔者经常开展一些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让学生不断体会到阅读带来的甘甜,让一次次丰富多彩的活动转化为一股股催动学生多读、好读的内在动力,从“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我乐读”。
1.评一评
学生阅读,既渴求读有所得,又期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针对这一心理特征,我利用班队活动课,组织“歇后语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览会”“故事大王比赛”“成语接龙”“朗读比赛”等活动,给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以赛促读,激发阅读的兴趣。
2.演一演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知识。”如,部分学生阅读了《拇指姑娘》后,笔者让学生把文章改编成小剧本,按人物角色进行表演,运用自己的语言技巧,辅之以表情、动作,创造性地重现文章内容。通过情景再现,即使没有表演的学生,也深深地体验到了作品所表达的感情。这样,以演促读,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感受美、评价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讲一讲
我们班每天有一位同学成为“灵通博士”,在每节语文课的前三分种,把他课外阅读报刊、收听广播、观看电视、网络查询所搜集到的知识资料,讲给其他同学听。内容随意,只要求让别人听明白他要表达的意思,语言流利就行。这个活动既促进学生课外广泛阅读,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吸收积累——转化创造”潜移默化的内化过程。
一份汗水,一分收获。在我的引领下,班里原来不爱看书的“小野马”变得温顺喜欢读书了;原来看书一目十行只关注故事情节的孩子,慢慢学会了细嚼慢咽地品读;原来把看书当成作业、任务来完成的孩子,渐渐地也把看书当成享受、美事来对待。但是,引领儿童阅读是一条漫长而艰巨的道路,因为孩子个性的差异性,我们不仅要因材施教,还要在“引领”两字上继续下工夫,探索。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文之塔不是一砖一瓦构建的,没有日积月累,就不会形成深厚的语文功底。我们的语文教育要追赶时代,就得超越课堂,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里遨游,才能“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鹤池苑小学)
一、快乐阅读为先,巧“引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学生的阅读也是如此,只有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求。
1.巧借“杂书”引趣
我把“杂书”作为学生开展儿童阅读兴趣的入口。一些卡通、绘本、笑话等书被家长和教师称作“杂书”,归入禁读或限读之列,孩子们对这一类书怀有饥饿感。我一直从事小学高段语文教学工作。每当我新接受一个教学班,阅读教育工作就将会重新开始。一般我会给孩子们提供一些卡通、绘本、笑话类书籍,让学生通过阅读来复述这些杂书中的故事,笑话,脑筋急转弯,并对复述较好的学生给予“杂书”奖励。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记忆、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又能初步让孩子对儿童阅读产生兴趣,为今后的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2.巧设“悬念”引趣
笔者所在学校为绍兴市阅读力提升工程试点学校,为了确保孩子们的阅读时间,学校特别设置了“大声朗读微型课”。每天中午13:10分到13:30分,我们语文老师会按时走进教室给孩子们大声朗读。这二十分钟成了我们师生的“美丽约会”。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分钟,但是教师可以巧设“悬念”激发学生阅读的心趣。先有老师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朗读,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当快要下课时,突然,老师的朗读戛然而止,并且动容地告诉学生们: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内容更加精彩。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学生阅读兴趣就会非常高昂。记得有一次,我给孩子们讲《小猪稀里呼噜》这本书。当读到小猪稀里呼噜的裤带断了,怎么办?……讲到这里戛然而止学生们迫切想知道结果。而我却让他们先猜猜结局,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要求他们自己阅读这本书,学生被扣人心弦的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儿童读物的诱惑,一定能自觉主动地进行阅读。
3.巧树“明星”引趣
孩子有了阅读的兴趣,能否保持这份兴趣,能否不断增加这份兴趣,那全依靠阅读过程中能否获得快乐。古人云:乐此不疲。乐而为之,才能不知疲倦。当学生们阅读兴趣刚刚开始时,我们尚不能要求他们阅读时达到孜孜不倦的程度,但是有必要让他们获得阅读的快乐,追求乐此不疲的境界。乐,能让孩子阅读时化难为易,变动为静;易,而后能让学生喜欢去阅读;静,才可能使学生用心去阅读。因此,我在班里设立了“阅读明星”光荣榜。对于能自觉投入进行阅读的学生,以加分形式奖励,分数累计到十分,该学生的照片就可以张贴在“阅读明星”榜上,以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努力让孩子在阅读时做到静心、投入。
二、学会阅读为重,巧“引法”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只有儿童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苟方法地去茫茫书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喜欢读书,而且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1.授人以渔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我把读书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阅读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托,向学生现场演示科学的阅读方法,把教材变为学材,强化基本读法的训练,“授人以渔”,做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儿童”。 在课堂上,我教学生逐字逐句精研细读、咬文嚼字的阅读方法,体会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用什么语速、语调、语气朗读最能体现这种感情。朱自清先生曾说:“阅读有时候不止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得仔细吟味,这就需要咬文嚼字的工夫。”
2.分类指导
儿童读物内容丰富,题材不同,阅读方法也不相同的。笔者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方法引领学生阅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连环画、童话、寓言、故事、小说、科普读物、优秀作文和少儿报刊进行分类指导。如,指导学生读少儿报刊,指导学生运用浏览和细读两种方法阅读。拿到报纸先统览全貌,大致了解有哪些消息和文章,然后选择重要的、新鲜的和自己感兴趣的进行细读。
3.读写结合
训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指导阅读上要求学生圈、点、画、找、记。圈出不懂的地方,点出关键词句,画出好词佳句,找出优美的片段进行熟读、背诵,还可以教给学生根据专题收集资料剪贴、写摘要、做卡片的方法。养成“摘记”的习惯。
三、培养习惯为本,巧“引用”
为了把逐渐形成的课外阅读风气持续下来,成为一种终生的习惯,笔者经常开展一些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让学生不断体会到阅读带来的甘甜,让一次次丰富多彩的活动转化为一股股催动学生多读、好读的内在动力,从“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我乐读”。
1.评一评
学生阅读,既渴求读有所得,又期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针对这一心理特征,我利用班队活动课,组织“歇后语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览会”“故事大王比赛”“成语接龙”“朗读比赛”等活动,给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以赛促读,激发阅读的兴趣。
2.演一演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知识。”如,部分学生阅读了《拇指姑娘》后,笔者让学生把文章改编成小剧本,按人物角色进行表演,运用自己的语言技巧,辅之以表情、动作,创造性地重现文章内容。通过情景再现,即使没有表演的学生,也深深地体验到了作品所表达的感情。这样,以演促读,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感受美、评价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讲一讲
我们班每天有一位同学成为“灵通博士”,在每节语文课的前三分种,把他课外阅读报刊、收听广播、观看电视、网络查询所搜集到的知识资料,讲给其他同学听。内容随意,只要求让别人听明白他要表达的意思,语言流利就行。这个活动既促进学生课外广泛阅读,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吸收积累——转化创造”潜移默化的内化过程。
一份汗水,一分收获。在我的引领下,班里原来不爱看书的“小野马”变得温顺喜欢读书了;原来看书一目十行只关注故事情节的孩子,慢慢学会了细嚼慢咽地品读;原来把看书当成作业、任务来完成的孩子,渐渐地也把看书当成享受、美事来对待。但是,引领儿童阅读是一条漫长而艰巨的道路,因为孩子个性的差异性,我们不仅要因材施教,还要在“引领”两字上继续下工夫,探索。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文之塔不是一砖一瓦构建的,没有日积月累,就不会形成深厚的语文功底。我们的语文教育要追赶时代,就得超越课堂,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里遨游,才能“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鹤池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