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kiqp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结合自我教学体会,研究探索出了“情境——情感”符合我校实情的语文课堂教学流程。
  结构图示如下:
  一、教师创设情境与学生进入情境
  (一)情境创设要科学、合理,易于学生体会。比如在讲《春》时,先放一段春天的景象,让学生感受一下气氛。
  (二)情境创设要新颖,要有时效性,教师尽可能地多想办法,使所创设的情境富有新意,形式独特,展示方法灵活多样,并能够很好地和最新资料结合起来,这样无形中就有了较强的吸引力。
  (三)创设情境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和所要讲授的内容相吻合,目的指向性明确,这样教师的课堂准备就是有效的,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更便捷了。
  学生进入情境容易,有效进入情境就需要教师适当引导,教师引导的一般作法是:或明确感受目的、或指明观察对象、或体会某段某点而不及其余、或人或物或事、或情或理或智等等。教师的引导指向性越明确,学生进入的越快,效果越好。
  二、引导激发与产生欲望
  (一)把握时机。教师是千军万马的统帅,学生是实际参战者,战机成熟,教师就鼓舞士气,士兵就会勇往直前,仗才能无往而不胜。教师这个指挥官要审时度势,把握好“火候”,在学生有了初步体验,将要做出体验的初步结论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思维向着已设计好的问题或方向迈进,从而实现有效性的目的。
  (二)进一步明确思维方向。有了初步体验之后已有探求的欲望,学生思维该向何处发展,或纵或深,或点或而或情或理,教师进一步有所暗示或引導,有利于学生思考向纵深处发展。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在此处是最巧妙的,最显艺术性的。
  通过以上教师思维的引导,学生就有了较为清楚的探求目的;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顺利进入欲望产生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思维的活跃期,他们在积极探索原因,形成特点开始了理性思维的过程,教师所希望看到的问题解决过程正式开始了。
  三、提出问题与情感体验
  学生由产生欲望到付诸探究实施,标志着解决问题的开始;情感体验的初步结论形成,标志着问题思考过程的基本结束。
  因此,教师在学生思考过程初步完成的情况下,适时提出问题,或原因、或经过、或特点、或结果,学生就会根据老师的提问,重温这些体验,加深“所需要”的体验。
  四、归纳总结与筛选整合
  有了如上的情感体验,也就具有了概括的宝贵素材。在这一流程中,学生将已再次加深的情感体验,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抽丝剥茧、选择取舍、筛选整合,形成较为完善的认识,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或者诉诸文字,完成认识质的飞跃。
  教师归纳总结应做到:
  (一)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结论,不可以另搬一套,让学生听不到、看不到自己的思维结果。如果这样做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就大大降低,探索思考的成就感就没有了,以后就不会积极主动的去配合教师安排的教学活动。
  (二)由主到次,培养学生重点集中的思维习惯。
  (三)精炼简明。归纳总结是教师对学生认识体验筛选整合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做示范,使他们认识体会锤炼语言的方法及其重要性,从而培养锤炼语言的自觉性。
  教学流程至此,教师情境设计的目的,学生人境体验的结论,资源的课时价值,三者融合一体,表现为积极的情感评价,教学任务基本完成。
  五、情感延展
  如果此时教师将已形成的情感评价稍作延伸,将会效果更好。
  首先,横向延伸,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同类型的问题,找出生活中,时事中最相近的例子,鼓励学生积累材料,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其次,纵向延伸。教师可以点拨学生认识探索情感产生的原因,情感体验特点,解决问题办法等,进一步深入思索,培养思考问题的深刻性品质。
  责任编辑韦英哲
其他文献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应该让孩子有一个怎样的生活状态呢?审视现状,我提出“让孩子走在阅读的路上”这个教育主张。  一、阅读的价值  阅读是一种心灵改造。六年前,我迎来一群新入学儿童,他们大部分人的表现很令我吃惊。不少孩子六年来的阅读是空白的,也没有经过学前教育,家庭对教育的认识差异,使这些孩子没有任何一些关于阅读认字的引导。一句话,这些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心智远远跟不上年龄要求。但,进入学龄阶段,
清远市清城区平安学校  为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本文以读写训练为抓手,立足教材、立足课堂,积累习作素材,发掘习作泉源,重视迁移提升、补白进行主题读写的训练,效果显著。  一、立足课堂,积累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在阅读中进行语言和习作素材的积累,而且提倡对积累的运用。在教学老舍的作品《草原》时,我让学生通读文本,了解内容后,重点品读草原美景,抓主题——“由远及近,由静到动”的描写方法。品读“
语文阅读的“学生设问法”是指“让学生在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课文思想内容、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或自行设计问题由同学讨论解答,或发现疑点向同学征答,最后由教师归纳讲解,由学生运用实践的教学方法。”汉代刘向说:“智莫大于阙疑”。学生设问法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探究,共同合作解决语文学习上的问题。  现代文阅读的“学生设问”包括“设疑”
读书是一种传统文化,当越来越多的眼睛定格在电脑屏幕上,当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手机短信阅读上,读书在信息化时代的人眼里已成为历史,已成为丢失的梦。因此,近10多年来,我都执着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之一——培养学生课外读写的兴趣。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培养:  1. 营造班级书香环境。班级读书文化是班级存在的方式和内涵所在,以硬件形式物化了的读书文化处处彰显班级的韵味。把学生自拟自制的读书宣传标语贴在班
广州市天荣中学  耐久跑能力是体育中考800/1000米跑至关重要的因素。在耐力跑教学和练习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运动参与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引导他们能够正确而科学地锻炼。  一、设计图形练习  设计图形练习是指通过不同的路线进行耐久跑的练习。利用不同的图形设计,提高学生的好奇心、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蛇形跑、十字交叉跑、跑道序号跑、“8”字形跑等练习形式,也可以沿着篮球场边线、罚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在高中政治的课堂中,合适的教学案例的选择,可以使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能够充分地将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自然地融入学生的课堂活动和体验中。笔者试以《政治生活》中《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一课为例,谈谈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案例来体现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一、案例的选择和运用要体现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
应用题是掌握了基本概念或运算后一个简单的考验,看看学生能否将刚学到的运算或概念应用在日常生活中,能否自行列式并计算出答案。老师可利用协作学习的方式,透过互相讨论和解说题目,了解应用题所涉及的情境和运算关系,从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教学原则  1. 教导学生掌握基本数学概念  培养一个稳固的数字学习基础可以避免日后在学习高层次或抽象数学概念过程中遇到困难。重要的基础能力包括配对、辨认物体的数
一、“三平台三基地”理论的形成过程  “三平台三基地”首先根据教育学与心理学基础理论分析研究职业教育的本质,落实到产教融合的根本中,寻找有效的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其次,注重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办学实践过程的总结与提升,寻找具有坚实实践基础的理论体系。  (一)研究职业教育改革政策,创新运用教育理论  产教深度融合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五个对接”。一是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二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善美教育”是培养教师和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善”即培养学生具备善良、善学、善行的能力;“美”即培养学生求美、创美、传美的品德。根据“善美”理念,学校应制定政策和开展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学生是行为个体,今后将作为社会个体进行生活,因此,学校要培养学生爱美之心,学会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在这里说的“美”并不是外在的“美”,而是要品生命之美,养道德之美,展心灵之美。  一、师生形成共识  “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我曾读过关于法国作家查尔斯贝这样的一段故事:在他9岁那年的冬天,他去爷爷家过圣诞节。在他爷爷的农场里,一棵无花果树一眼看去没有生机。似乎已经死了, 无花果树的树皮已经剥落在地,树干也完全枯黄,不再呈暗青色。于是查尔斯贝多对他爷爷说:“这棵树早死了,我们把它砍了吧。”只见他爷爷眉头一皱,意味深长地说:“也许它的确是不行了,但是冬天过后,可能还会萌芽的。我们要给它一次机会,请